导读:本文包含了胃病号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胃炎,胃病Ⅲ号方,机理
胃病号方论文文献综述
陈广文,李建锋,刘礼剑,黄晓燕,杨成宁[1](2018)在《胃病Ⅲ号方组方思路及防治慢性胃炎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病Ⅲ号方为广西名中医谢胜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所创,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已有10余年,疗效显着,并已经做了大量临床观察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故文章通过对胃病Ⅲ号方的药物组成、配伍特点、功用、防治慢性胃炎中西医机理等方面的探讨,阐述了该方可通过发挥调补脾胃,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等功效,从而杀灭Hp,改善微循环,保护、修护胃黏膜,达到防治慢性胃炎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李力,周晓玲,税典奎[2](2013)在《平衡罐疗法联合胃病3号方治疗吐酸病(湿热蕴结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吐酸病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是一类以泛吐酸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诸逆上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吞酸"、"吐酸"病名,其论述的表现与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反酸表现大致相似。笔者采用平衡罐疗法联合胃病3号方治疗吐酸病(湿热蕴结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马艳芬[3](2010)在《胃病Ⅰ号方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胃病Ⅰ号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8例,采用胃病I号方加西药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纯西药治疗,均以6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症候疗效、胃镜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消化性溃疡症状改善、镜下疗效效果、Hp根除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病I号方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0年08期)
王翠[4](2009)在《胃病Ⅰ号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胃病Ⅰ号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脾胃蕴热型),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积分、胃镜检查、Hp检查的变化,客观评价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90例门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且中医辨证属脾胃蕴热型的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2.治疗组服用胃病Ⅰ号方,本方由黄芪15g、金银花24g、蒲公英24g、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5g、枳壳12g、川芎12g、白芷15g、大黄6g、白芨15g、乌贼骨15g、甘草10g组成,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一日3次,疗程6周;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20mg,一日2次,疗程6周,Hp阳性者治疗开始同时服用阿莫西林0.5g、克拉霉素250mg,一日2次,疗程1周。3.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辨证要求的证侯量化积分,治疗前后必须做胃镜检查。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录入及数据分析,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中医辨证要求的症状和体征、胃镜检查和Hp检查)以及安全性观察(血、尿、粪常规检查和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的变化,对各组治疗进行有效性评价。4.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总疗效分析:治疗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13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8.89%,愈显率为60.00%;对照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4.44%,愈显率为57.7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有效率、愈显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相当。2.两组中医证侯总积分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13.42±5.07)与治疗前(25.58±4.86)比较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13.34±5.26)与治疗前(24.96±4.63)比较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13.42±5.07)与对照组(13.34±5.26)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种药物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且两者疗效相当。3.两组胃镜疗效分析:治疗组胃镜临床痊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胃镜临床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4.4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胃镜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疗效相当。4.两组Hp根除率分析:治疗组Hp根除率为57.89%,对照组Hp根除率为54.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Hp根除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根除Hp疗效相当。5.在安全性指标观察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胃病Ⅰ号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脾胃蕴热型,在总疗效、症状体征、胃镜检查、Hp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奥美拉唑疗效相当,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证实胃病Ⅰ号方是有效和安全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药方剂。(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9-05-11)
陈会甫[5](2006)在《胃病Ⅰ号方治疗浅表性胃炎》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自拟胃病Ⅰ号方:蒲公英、车前子(草)各15~60g,白及30g,山楂、大腹皮各10~20g,木香、白芍、枳壳、白术、槟榔6~15g,黄连、甘草各1~6g为主方,根据病症的不同适当增减药量,还可根据胃镜检查,唾液pH值测定,舌苔变化,临症加味,疗效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期刊2006年04期)
杨明,郑晓辉,李雪峰,陈兴安,洪剑平[6](2004)在《胃病Ⅰ号方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114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 1998年 6月至 2 0 0 3年 10月期间 ,笔者自拟胃病Ⅰ号方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 114例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所选 2 0 7例均经电子胃镜及X线钡餐证实为活动性消化溃疡。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114例 ,男 8(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04年08期)
任金刚,赵荣莱,任蜀兵,李惠云[7](1994)在《胃病Ⅰ号方治疗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5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用同位素法对其胃排空时间进行测定,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发现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患者餐后固体胃排空时间较正常人为慢(P<0.01),胃病Ⅰ号对这类患者有明显疗效、动物实验证明胃病Ⅰ号对胃肠排推有显着效果,提示胃病Ⅰ号对损伤的胃粘膜有修复能力.且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期刊1994年01期)
胃病号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吐酸病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是一类以泛吐酸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诸逆上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吞酸"、"吐酸"病名,其论述的表现与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反酸表现大致相似。笔者采用平衡罐疗法联合胃病3号方治疗吐酸病(湿热蕴结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病号方论文参考文献
[1].陈广文,李建锋,刘礼剑,黄晓燕,杨成宁.胃病Ⅲ号方组方思路及防治慢性胃炎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8
[2].李力,周晓玲,税典奎.平衡罐疗法联合胃病3号方治疗吐酸病(湿热蕴结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
[3].马艳芬.胃病Ⅰ号方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
[4].王翠.胃病Ⅰ号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
[5].陈会甫.胃病Ⅰ号方治疗浅表性胃炎[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
[6].杨明,郑晓辉,李雪峰,陈兴安,洪剑平.胃病Ⅰ号方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11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4
[7].任金刚,赵荣莱,任蜀兵,李惠云.胃病Ⅰ号方治疗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