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粘膜论文-潘树波

十二指肠粘膜论文-潘树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二指肠粘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胰管-粘膜吻合

十二指肠粘膜论文文献综述

潘树波[1](2018)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粘膜单层与双层缝合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该手术方式操作复杂,术中需要切除胰腺、胆管、十二指肠、部分胃等,同时需要做叁个消化道重建吻合:胰肠吻合、胃肠吻合和胆肠吻合,手术费事费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胰腺残端空肠吻合口瘘是制约和困扰外科医生的永恒的难点和要点,胰瘘可引起感染,并腐蚀周围血管,引起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众多,如胰肠吻合、胰胃吻合、端侧套入式、捆绑式等,其中胰管-空肠粘膜吻合是最为常见的吻合方式之一,但选择单层胰管-空肠粘膜胰肠吻合与双层胰管-空肠粘膜胰肠吻合在胰肠吻合中仍存在争议,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价值仍未达成共识。本试验通过设计一个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与双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对胰肠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共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间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吻合层数的不同,分为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和双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标:胰瘘发生率,次要研究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再入院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通过比较两种吻合方式患者术后的胰瘘发生率,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结果:本试验共收集136例需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136例患者中,11例拒绝该试验,12例符合排除标准,余113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6例行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57例行双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在胰瘘发生率方面,总体胰瘘发生率为28.3%(32/113),其中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胰瘘发生率为25.0%,双层吻合组胰瘘发生率为31.5%,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双层吻合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在胰瘘分级方面,单层组A级、B级和C级胰瘘分别有12例、1例和1例;双层吻合组分别有9例、8例和1例。在临床性胰瘘发生率方面,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发生率低于双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分别为3.6%和1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为37.5%(21/56),双层吻合组胰瘘发生率49.1%(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在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仅双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发生1例死亡,为术后7天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继而发生MODS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3mm(B=-0.1329,SE=0.482,Wald值=7.611,P值=0.006,OR值=0.327,95%CI:0.101-0.681)、胰腺疾病(B=-0.1390,SE=0.462,Wald值=9.062,P值=0.003,OR值=0.304,95%CI:0.101-0.616)是影响PO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单层导管-粘膜吻合简单方便,可降低临床性胰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2、单层导管-粘膜吻合应是安全、可靠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3、胰管直径<3mm患者胰瘘发生率明显高于胰腺直径≥3mm患者;病理类型为其他疾病比胰腺癌、胰腺炎患者发生胰瘘的风险更高。研究注册:Clinical Trials.gov(NCT02511951)(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9-20)

杨垚伟[2](2018)在《导管对粘膜吻合法与套入式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重建的对比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空肠吻合的导管对粘膜吻合法与套入式吻合法的术后胰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评价两种吻合方式的优劣。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8年3月份的所有涉及到胰十二指肠术中比较粘膜对导管吻合法和套入式吻合法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术式术后胰漏发生率、重症胰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的所有文献中共有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219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套入式吻合法在术后减少重症胰漏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上更具有优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术后胰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套入式吻合法与导管对粘膜吻合法效果相当。结论:根据现有的证据尚不能证明套入式吻合相对于导管对粘膜吻合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利平[3](2018)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粘膜吻合与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粘膜吻合与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进一步降低术后胰瘘、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我院新民院区普外叁科2013年9月-2017年9月共10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吻合方式均常规选择Child术式,根据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分为2组: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54例)及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组(48例),并结合患者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等,比较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数据资料采用SPSS分析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组和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患者术中平均胰肠吻合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5.15±15.52)min、(365.46±153.64)ml、(14.56±5.23)d和(40.35±23.73)min、(479.73±231.36)ml、(20.62±4.1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患者有1例患者因术后出血死亡。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组患者无术后出血及死亡病例,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为6.25%(3/48),显着低于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的25.93%(1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组和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组患者术后胆汁漏、胃排空延迟障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1%(1/48)、4.2%(2/48)、6.3%(3/48)和3.7%(2/54)、7.4%(4/54)、5.6%(3/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能显着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并能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胰肠吻合方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3-01)

姚永莉[4](2017)在《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相对复杂,为了尽可能减少十二指肠病变内镜下切除所带来的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过程中出现术中活动性出血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准备及辅助治疗工作。方法:研究对象共纳入我院内镜中心2010-01至2017-02行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患者262例(男性158例,女性94例),内镜下治疗过程中共有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出现术中活动性出血。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对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另外对于定量资料单因素筛选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252例,男性158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50.18±14.4岁,内镜下治疗过程中共有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出现术中活动性出血,其中行EMR治疗的有18例,直接或圈套器下高频电切除的10例,ESD治疗或其它术式(钳除、APC凝除、套扎)无术中出血病例。28例术中出血患者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无输血或中转开腹外科手术止血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病变大小、病理学类型(是否腺瘤)及术式是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术中活动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大小、病理学类型(是否腺瘤)、术式的选择是术中活动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指导临床医生做出更好的决策。(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刘碧璇,张亚历,姚永莉[5](2017)在《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相对复杂,为了尽可能减少十二指肠病变内镜下切除所带来的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过程中出现术中活动性出血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准备及辅助治疗工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7-14)

滕天鸿[6](2017)在《全层式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与分层式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胰管空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全层式单层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7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全层组)43例,行全层式单层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对照组(分层组)36例,行分层式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统计术中胰肠吻合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其中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胰瘘、腹腔感染、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胃排空延迟及死亡。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前情况(年龄、性别、白蛋白、ASA分级等),术中情况(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平均胰肠吻合时间在全层组明显少于分层组(26.65±1.84minvs 34.47±2.29min,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7.67±326.28ml vs 494.44±551.07ml,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93±8.29dvs 22.28±13.46d,P>0.05)。79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胰瘘(Pancreatic fistula,PF)8例,PF总的发生率为10.1%,B级胰瘘在全层组发生3例,发生率为7.0%;B级胰瘘在分层组发生5例,发生率为13.8%。腹腔感染11例,总的发生率13.9%,全层组出现4例,发生率为9.3%,分层组出现7例,发生率为19.4%。胆瘘3例,总的发生率3.8%,全层组出现1例,发生率为2.8%,分层组出现2例,发生率为4.7%。肺部感染15例,总的发生率18.9%,全层组出现6例(14.0%),分层组出现9例(25.0%)。胃排空延迟3例,总的发生率3.80%,全层组出现2例(4.7%),分层组出现1例(2.8%)。术后病理诊断胰头恶性肿瘤27例,壶腹部恶性肿物14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物7例,胆总管下段恶性肿物3例,其他疾病包括良性肿物,慢性胰腺炎等共28例。结论:全层式单层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技术操作简便,吻合时间明显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一种较为安全的胰肠吻合方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卢林芝,张志镒,吴正奇,赵光源,刘金殿[7](2016)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无蒂大Brunner腺瘤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无蒂大Brunner腺瘤内镜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方法:总结分析2例十二指肠球部无蒂大Brunner腺瘤的内镜下特诊、内镜粘膜下剥离瘤体的方法。结果:2例疑诊为Brunner腺瘤的患者均进行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其中1例小穿孔患者,术中及时钛夹夹闭,术后对症治疗,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未复发。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无蒂大Brunner腺瘤相对安全,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既可保留消化道完整性,又可获与得手术相同的疗效。(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6年01期)

马丽[8](2015)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肠激素与色素内镜下胃粘膜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1983年首次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大量研究证实,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Hp主要定植在胃内,尤其是胃窦部粘膜,一旦宿主的内环境改变,Hp就会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引起胃粘膜病变。同时,Hp及其代谢产物对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导致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释放出氧自由基引起上皮细胞损伤和退行性变。长期的炎症最终可导致胃粘膜正常结构的消失,形成萎缩性胃炎,甚至发展成胃癌。即所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现已证实多种胃肠激素参与调节胃酸分泌和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因此,观察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胃蛋白酶原(PG:PGI、PGII)的水平,同时用色素对病变部位进行染色,研究这些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胃肠激素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利于发现早期胃癌。方法:选取共135例HP阳性、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者,年龄21岁-75岁,女性58例,男性77例。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0例,胃溃疡(GU)22例,十二指肠溃疡(DU)24例,胃癌26例(2周内未接受过抗生素、铋剂、抑酸剂治疗,未服用过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内分泌疾病者)。并从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中选择33例设为Hp阴性健康对照组。抽取空腹血5ml,离心后收集血清,Elisa法检测Gas、SS、PGI、PGII值,胃镜下染色后取病理活检,常规病理切片,同时行Gimasa染色。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Gas水平降低(P<0.01),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及胃癌组血清Gas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2.血清生长抑素水平较之正常对照组,则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这一疾病轴上,表现为生长抑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的不同程度降低(P<0.01)。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GI、PGII、PGI/PGII(PGR)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较正常对照组比较,PGI、PGR水平有显着降低(P<0.01),消化性溃疡组PGI、PG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水平有显着性升高(P<0.01)。4.对比测定PGI和PGR、色素内镜及两者联合这叁种方法对胃癌的检出率,发现血清学检查联合镜检诊断对于胃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1.HP感染后通过多种机制使血清内多种胃肠激素产生变化。2.胃肠激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胃粘膜的病变。3.胃泌素及生长抑素的变化可能为胃癌发生前的一种变化。4.PGI、PGR可能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血清学标志。5.检测Hp感染患者胃肠激素水平联合色素内镜检查能够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期刊2015-03-01)

邓时莉,文国荣,金海,庹必光[9](2014)在《H.pylori对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H.pylori感染前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CFTR、SLC26A6、SLC26A3)的表达,探讨H.pylori感染影响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的机制,进一步明确H.pylori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选用6周龄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予H.pylori菌株SS1(VacA+CagA+)、NCTC11637(VacA+CagA-)、NCTC11639(VacA-CagA+)分次灌胃,于感染后3天、1周、2周、4周、8周取小鼠胃,用RT-PCR及吉姆萨染色法鉴定是否成功感染,再取近端十二指肠,用RT-PCR测定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盐转运蛋白(CFTR、SLC26A3、SLC26A6)mRNA表达量的变化。体外实验:原代培养人正常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培养成功后加入上述H.pylori菌株,共培养24小时,用RT-PCR及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盐转运蛋白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动物实验:小鼠模型胃粘膜吉姆萨染可见大量逗点状、短棒状紫蓝色小体,即为H.pylori;RT-PCR扩增出H.pylori 16srRNA基因,鉴定H.pylori成功感染。RT-PCR方法检测小鼠感染H.pylori后CFTR、SLC26A6、SLC26A3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体外实验:RT-PCR方法检测H.pylori菌株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共培养24h后CFTR、SLC26A3、SLC26A6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Western-Blot方法检测H.pylori菌株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共培养24h后CFTR蛋白质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同时含有cagA和vacA的H.pylori国际标准株SS1对CFTR、SLC26A6和SLC26A3的大而持久。结论:H.pylori感染影响了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H.pylori对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与其致病因子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西南地区消化病学术会议暨2014贵州省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9-05)

邓时莉[10](2014)在《H.pylori对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H. pylori感染前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CFTR、SLC26A6、SLC26A3)的表达,探讨H. pylori感染影响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的机制,进一步明确H. pylori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选用6周龄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予H.pylori菌株SS1(VacA+CagA+)、NCTC11637(VacA+CagA-)、NCTC11639(VacA-CagA+)分次灌胃,于感染后3天、1周、2周、4周、8周取小鼠胃,用RT-PCR及吉姆萨染色法鉴定是否成功感染,再取近端十二指肠,用RT-PCR测定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盐转运蛋白(CFTR、SLC26A3、SLC26A6)mRNA表达量的变化。体外实验:原代培养人正常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培养成功后加入上述H.pylori菌株,共培养24小时,用RT-PCR及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盐转运蛋白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动物实验:小鼠模型胃粘膜吉姆萨染可见大量逗点状、短棒状紫蓝色小体,即为H.pylori;RT-PCR扩增出H.pylori16srRNA基因,鉴定H.pylori成功感染。RT-PCR方法检测小鼠感染H.pylori后CFTR、SLC26A6、SLC26A3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体外实验:RT-PCR方法检测H.pylori菌株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共培养24h后CFTR、SLC26A3、SLC26A6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Western-Blot方法检测H.pylori菌株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共培养24h后CFTR蛋白质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同时含有cagA和vacA的H.pylori国际标准株SS1对CFTR、SLC26A6和SLC26A3的影响大而持久。结论:H.pylori感染影响了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H.pylori对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与其致病因子有关。(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4-05-01)

十二指肠粘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空肠吻合的导管对粘膜吻合法与套入式吻合法的术后胰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评价两种吻合方式的优劣。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8年3月份的所有涉及到胰十二指肠术中比较粘膜对导管吻合法和套入式吻合法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术式术后胰漏发生率、重症胰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的所有文献中共有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219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套入式吻合法在术后减少重症胰漏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上更具有优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术后胰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套入式吻合法与导管对粘膜吻合法效果相当。结论:根据现有的证据尚不能证明套入式吻合相对于导管对粘膜吻合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指肠粘膜论文参考文献

[1].潘树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粘膜单层与双层缝合的随机对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2].杨垚伟.导管对粘膜吻合法与套入式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重建的对比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8

[3].李利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粘膜吻合与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8

[4].姚永莉.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5].刘碧璇,张亚历,姚永莉.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6].滕天鸿.全层式单层胰管空肠粘膜吻合与分层式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7

[7].卢林芝,张志镒,吴正奇,赵光源,刘金殿.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无蒂大Brunner腺瘤体会[J].甘肃医药.2016

[8].马丽.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肠激素与色素内镜下胃粘膜病变的关系[D].贵阳医学院.2015

[9].邓时莉,文国荣,金海,庹必光.H.pylori对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C].第十七届西南地区消化病学术会议暨2014贵州省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10].邓时莉.H.pylori对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4

标签:;  ;  ;  

十二指肠粘膜论文-潘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