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约知识论文-牛当当,吕帅,王金艳

规约知识论文-牛当当,吕帅,王金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规约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推理,知识编译,扩展规则,超扩展规则

规约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牛当当,吕帅,王金艳[1](2019)在《基于相邻子句规约的求差知识编译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规约规则可以约简EPCCL理论的规模,从而提高扩展规则知识编译算法的编译质量。为此,设计了约简EPCCL理论相邻子句的算法(reducing adjacent clauses in EPCCL,RACE),用于约简EPCCL理论中满足规约规则的相邻子句,进而降低了基于超扩展规则的求差知识编译算法(computing the difference set for knowledge compilation based on hyper extension rule,DKCHER)的中间结果 EPCCL理论和最终结果 EPCCL理论的规模。结合RACE算法和DKCHER算法,设计并实现了改进的DKCHER算法(improved DKCHER,imp-DKCHER)。实验结果表明:imp-DKCHER算法能够显着提高DKCHER算法的编译质量,平均可提高17.3%,并在大部分实例上能够提高DKCHER算法的编译效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温雅红[2](2016)在《话语启蒙与规约——《我们夫妇之间》知识分子叙事及其文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是建国后文坛第一桩公案,小说反转式的命运显示了国家政治规约的强大力量,虽然作品在文坛转瞬即逝,但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小说发展的现代性萌芽被阻抑,中国文坛陷入长达叁十年的沉寂,直至八十年代才又重新接续。以往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研究多集中于日常叙事的角度,较少意识到该小说对建国后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影响,而导致作者及其小说颠覆性命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品叙事视角所隐含的潜在书写倾向。因此,本文试图以小说中知识分子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为切入点,重回历史现场,探究五四启蒙的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写作与命运。(本文来源于《潍坊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勐[3](2014)在《“一个知识分子的道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对《工作着是美丽的》主题之规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着是美丽的》作为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前,便率先将写"一个知识分子的道路"的歧趋修远、上下求索主题,改写成走"思想改造"必由之途的长篇小说,别具文学史意义与政治意义。它奠定了此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主题小说的基本叙事雏型;而身为留法文学博士的作者长于小说修辞学、拙于政治修辞学的局限,无意中倒使作品保留了部分未经政治整容的原生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4年06期)

田蓉辉[4](2012)在《改造与依附:“十七年”美术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书写规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七年"美术中,工农兵形象成为美术塑造的主角,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美术作品凤毛麟角。而在有限的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中,美术家们也小心地遵循其书写规约——改造与依附的模式,即着重表现知识青年的下乡改造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启蒙运动中的知识分子的缺席与其文化品格的依附。(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2年07期)

黄园媛[5](2012)在《政治规约下的知识分子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十七年”文学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篇论文选择这个特殊的文学时期,以“延安时期”成长的作家为对象,研究这一作家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下试图进行突围的文学印记。用文学作品揭示知识分子的痛苦挣扎的同时,以平行的视角客观评价“十七年”文学的得失。论文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延安时期”作家群体的特殊性,展现其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一面;接着以郭小川、赵树理、孙犁等作家为代表,通过文本分析他们在“十七年”期间对文学创新与发展所进行的突围,以及他们努力保留的一席知识分子话语空间,揭示这一现象背后藏匿的精英意识;最后在多维视野下,对“延安时期”成长的作家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进行价值重估,评价其得失利弊。通过案例阐述、历史重构,还原“十七年”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5-13)

杨利景[6](2010)在《改造与成长:“十七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规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农兵形象成为文坛主角的"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为了获得合法的生存空间,建立了自己的书写规约———"改造与成长"的模式。书写规约建立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获得"资格认证"、从而被准入的过程。但是,这一书写规约并没有使该题材小说免于被批判,因为,规约的表象之下蕴含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苏开乐,陈清亮,岳伟亚[7](2007)在《一种规约于可满足性问题(SAT)的知识推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知识推理算法主要依赖于通用的定理证明器,因此会有明显的组合爆炸问题和半自动化问题,只能处理小规模的问题。在文[1]中,给出了一个实用而紧致的知识的语义模型——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 ture),并给出相应的利用BDD(Binary Decision Diagram)的符号化计算方法,实验表明这种基于BDD的算法比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种基于BDD的方法在计算规模大的例子时仍存在明显的组合爆炸。文章在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的语义基础上,通过挖掘知识结构语义中各元素的关系,把知识的计算规约于可满足性问题(SAT),因为SAT Solver在符号化计算方面以及在计算规模和效率上都要明显优于BDD。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期刊2007年01期)

规约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是建国后文坛第一桩公案,小说反转式的命运显示了国家政治规约的强大力量,虽然作品在文坛转瞬即逝,但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小说发展的现代性萌芽被阻抑,中国文坛陷入长达叁十年的沉寂,直至八十年代才又重新接续。以往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研究多集中于日常叙事的角度,较少意识到该小说对建国后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影响,而导致作者及其小说颠覆性命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品叙事视角所隐含的潜在书写倾向。因此,本文试图以小说中知识分子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为切入点,重回历史现场,探究五四启蒙的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写作与命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规约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牛当当,吕帅,王金艳.基于相邻子句规约的求差知识编译算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2].温雅红.话语启蒙与规约——《我们夫妇之间》知识分子叙事及其文学史意义[J].潍坊学院学报.2016

[3].张勐.“一个知识分子的道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对《工作着是美丽的》主题之规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

[4].田蓉辉.改造与依附:“十七年”美术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书写规约[J].黑河学刊.2012

[5].黄园媛.政治规约下的知识分子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杨利景.改造与成长:“十七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规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苏开乐,陈清亮,岳伟亚.一种规约于可满足性问题(SAT)的知识推理算法[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7

标签:;  ;  ;  ;  

规约知识论文-牛当当,吕帅,王金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