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热解毒化瘀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清热解毒,养阴法,临床观察
清热解毒化瘀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强,刘继红[1](2019)在《清热解毒化瘀养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年轻女性,轻者表现皮肤损害,重者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并出现乏力、关节疼痛、高热等全身性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1])。随着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SLE死亡率逐渐降低,但由于病情的复杂性以及上述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疗效仍不理想。因此,亟需探寻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可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中医清热解毒化瘀养阴法辅助治疗SLE50例,收效较好。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刘玉新,赵伟丽,陈志霞,张健,安巧[2](2019)在《清热解毒化瘀方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化瘀方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炎症反应疗效,以及对患侧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当日抗炎,补液、消肿3 d;术后即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泵功能锻炼,连续2周。治疗组术后并予清热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服用7 d。比较2组术后1、7 d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和患肢肿胀、疼痛评分;比较2组术后7、14、28 d患侧膝关节功能。结果与本组术后1 d比较,2组术后7 d血清CRP、TNF-α、IL-10、CK、LDH、CK-MB水平降低(P<0.05);2组术后7d比较,治疗组上述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术后1d比较,2组术后7 d患肢肿胀程度减轻,VAS评分降低(P<0.05);2组术后7 d比较,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7 d关节稳定性评分,术后7、14 d患侧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评分,术后28d伸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解毒化瘀方可明显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缓解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赵锁林,韩伟,刘甜,张阳阳,王静静[3](2018)在《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高凝状态及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高凝状态、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8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法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高凝状态指标、炎性反应因子指标、临床症状积分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5%(61/65),高于对照组的80.00%(52/65)(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症状积分和肠镜检查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高凝状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可改善症状评分,安全性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杨华[4](2018)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法中药合并抗生素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法中药合并抗生素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按照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内服等治疗,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70%和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腹痛、压痛及体温的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降低的程度更显着(P<0.05)。结论: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法中药合并抗生素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显着,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8年07期)
朱湘华,孙英春,张素梅,张晓莹,董杨[5](2017)在《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法为主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法为主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治疗100例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中药为主,结合化痰调中之药。有严重的心衰及肺部感染等病配用强心、抗感染药及对症治疗。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前后均作颈部彩超检查。结果经过治疗,100例病人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头晕、头胀、头痛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4.78%。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72例患者IMT指数有改善,其余28例无明显变化,但部分症状有改善。颈部血管彩超改善率为76.12%。结论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法是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田光敏[6](2017)在《基于NF-κB通路探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筛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及鉴定,同时制备急性肝衰竭伴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通过观察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联合BMSCs移植对模型大鼠肝组织中TNF-α、iNOS的基因转录及肝组织中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来探讨该联合方法对急性肝衰竭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大鼠BMSCs分离、培养及传代筛选:无菌条件下取出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并在超净工作台中冲洗出骨髓,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定期换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并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2.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并验证取体重约为180g-200g健康级SD雄性大鼠,硫代乙酞胺(TAA)以400mg/(kg·d)的剂量灌胃,间隔24h后重复给药1次。设置正常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造模48h后将存活的大鼠采血、取肝,以检测血清肝功指标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制作肝组织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肝脏结构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对比正常组,以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急性肝衰竭大鼠实验分组及干预体重约为180g-200g健康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TAA模型组(B组)、TAA+甘草酸苷治疗组(C组)、TAA+中药治疗组(D组)、TAA+BMSCs治疗组(E组)、TAA+BMSCs+中药组治疗组(F组),每组10只。b组、c组、d组、e组、f组给予400mg/kgtaa灌胃,间隔24h后重复给药1次,制备alf大鼠模型。a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第2次灌胃后将bmsc(约1x107个细胞/只)经尾静脉注射到e、f组大鼠体内,a、b、c、d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用于培养bmsc的培养液,24h后重复尾静脉注射1次。第1次尾静脉注射后立即予以d、f组大鼠茵陈四苓颗粒灌胃;c组予以甘草酸苷灌胃;a组、b组、e组予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干预治疗72h后采血、取肝,检测血清肝功指标、血浆内毒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inos的基因转录情况。研究结果:1.成功分离出贴壁生长的细胞,经过3次传代筛选后细胞形态逐渐趋向一致,以梭形为主,呈旋涡状、网状或放射状排列。p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cd29、cd44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8.2%和97.9%,而cd34、cd45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2.9%和18.7%,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特点。2.急性肝衰竭模型的验证:taa模型组血清ast、alt及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a模型组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索结构大部分被破坏,肝细胞出现片状坏死、凋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正常组肝组织he染色:肝组织细胞排列规律,结构规整,细胞形态正常,无炎症细胞浸润。3.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经干预后的情况:(1)alt、ast及内毒素水平结果显示:采取治疗的4组(c、d、e、f)大鼠血清ast、alt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治疗组与正常组(a组)对比,ast、alt、内毒素水平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相比较,f组大鼠血清ast、alt及血浆内毒素水平较c、d、e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e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pcr结果显示:a组肝组织中有少量tnf-α、inos的基因转录。b、c、d、e、f组与a组相比,tnf-α、inos的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治疗措施的c、d、e、f组大鼠肝组织中tnf-α、inos的基因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f组tnf-α、inos的基因转录水平较c、d、e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e叁组tnf-α、inos的基因转录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组肝组织有少量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内可见nf-κb的表达。灌胃taa的其他五组与a组相比较,表达nf-κb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干预后,各治疗组(c、d、e、f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nf-κb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nf-κb表达仍然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f组表达nf-κb的细胞数目较c、d、e组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e、f叁组表达nf-κb的细胞数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可成功获得较高纯度的bmscs,且该方法简便、快捷、经济,可作为实验室分离提取bmscs的常用方法。2.以400mg/(kg·d)剂量的TAA灌胃,每天1次,共灌胃2天,能够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伴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3.肝衰竭时茵陈四苓颗粒、BMSCs移植均能够降低血浆内毒素含量,两者联合效果更明显。4.肝衰竭时陈四苓颗粒、BMSCs移植均能够抑制NF-KB的激活,两者联合效果更明显。5.肝衰竭时茵陈四苓颗粒、BMSCs移植均能够减少炎性因子TNF-α、iNOS生成减少,两者联合效果更明显6.茵陈四苓颗粒联合BMSCs移植能够明显减轻肝衰竭时肝内失控性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内毒素的生成及吸收,抑制炎症信号通路NF-KB激活,从而减少其下游炎性因子TNF-α、iNOS生成有关,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刘芳[7](2017)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大鼠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模型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从抑制细胞凋亡角度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中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机制与协同作用。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镜下观察生长状态,并以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冻存及复苏以供移植备用。(2)取体重约为180g-220g清洁级SD大鼠共72只,随机选取6只进入空白组,剩余66只大鼠采用10%D-氨基半乳糖1.2 g/kg、0.005%脂多糖5μg/kg,依次相隔12h经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后即开始观察大鼠各项生理及病理状况,肝功能水平及肝脏病理组织观察,初步确定模型的建立。(3)造模后12h,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存活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后称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干预组(后称中药组)、干细胞移植组(后称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组(后称联合组)。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大鼠经门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约1.2ml,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门静脉注射。其中联合组在干细胞移植同时给予茵陈四苓颗粒1.5g/(kg·次)灌胃,1日两次;中药组给予茵陈四苓颗粒1.5g/(kg·次)灌胃,1日两次,阳性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5mg/kg灌胃,1日两次,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处死大鼠。(4)计算治疗后48h、120h各组大鼠的生存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比较给予治疗后各组大鼠肝功能的改善情况;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realtime-pcr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cl-2mrna、bax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分离大鼠骨髓中原代细胞,经过贴壁纯化、传代培养后可获得p3代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扁平多角形,部分有伪足的细胞,呈旋涡状分布生长。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44、cd29分别高表达为98.2%、97.9%,cd45、cd34分别低表达为12.9%、18.7%,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特征。(2)造模后6小时起,大鼠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食欲减退、个别出现惊厥抽搐等症状。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可观察到大鼠肝组织可见片状坏死、出血和弥漫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索结构紊乱,肝小叶结构明显破坏,部分细胞可见空泡样变性,出现典型急性肝损伤,结合肝功能明显异常,提示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3)模型建立后12h,死亡大鼠8只,剩余58只进入下一步实验,治疗后48h,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组、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各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45.5%、66.7%、72.7%、66.7%、72.7%;剩余大鼠全部存活至第5天,干预后120h,各组生存率依次为33.3%,、50%、63.6%、58.3%、72.7%;各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48h各组大鼠血清ast、alt、tbil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异常,其中联合组与模型组及其他干预组比较,肝功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h,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联合组效果最显着,并且优于单纯干预组(p<0.05)。(5)治疗后48h,tunel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肝细胞凋亡,中药组及联合组凋亡指数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h,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干细胞凋亡指数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效果优于单纯干预组。(6)造模后48h、120h,模型组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维持较高水平,各干预组Caspase-3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其中阳性对照组、中药组、干细胞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而联合治疗组Caspase-3蛋白表达最低,与其他干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经治疗后48h、120h,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ax 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Bcl-2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其中联合组大鼠肝组织中Bax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各对照组及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各对照组及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经过叁次贴壁纯化、传代培养,能够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出较高纯度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间隔12h,依次经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1.2 g/kg、脂多糖5μg/kg,能够成功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肝脏结构破坏明显,死亡率恰当。(3)茵陈四苓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减轻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功能损伤,抑制肝脏细胞凋亡,效果优于单用中药治疗或者单用干细胞移植治疗。(4)茵陈四苓颗粒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调控凋亡基因Bcl-2 mRNA、Bax mRNA表达,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赵丹[8](2016)在《肝衰竭环境下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大鼠血清建立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体外模型,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观测在肝衰竭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调节情况,以及在肝衰竭环境中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进一步从细胞层面探索在肝衰竭环境中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协同作用。研究方法:1、大鼠BMSCs分离、培养及传代筛选:从3-4周龄SPF级SD大鼠骨髓中提取、分离、培养BMSCs。运用全骨髓培养法及传代筛选法进行细胞培养及纯化。当细胞增殖达到80~90%时,进行传代、扩增。细胞传代到第3代时用于进一步的检测及移植。通过细胞形态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证明实验所得细胞为BMSCs。2、实验血清的制备:将3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及健康组,模型组21只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Gal N制造肝衰竭大鼠模型。48h后随机从模型组和健康组各抽取大鼠3只,采集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验证造模成功。再将模型大鼠14只平均分为中药干预组和肝衰竭组,中药干预组予以肝毒清颗粒灌胃,肝衰竭组和健康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3组大鼠灌胃3天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过滤除菌,制备成中药干预血清、肝衰竭血清、健康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3、建立肝衰竭模拟环境下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体系,采集并检测相关指标将第3代BMSCs接种于96孔板、6孔板及24孔板中,各设立3个实验组,分别加入健康血清、肝衰竭血清、中药干预血清进行BMSCs培养。96孔板中培养BMSCs,每组设3个复孔,分别在培养1d,2d,3d时终止培养,进行CCK-8检测,使用酶标仪检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观察BMSCs的增殖存活情况。24孔板中培养BMSCs,每组设3个复孔,做爬片处理,培养10d后,终止培养,并制作CK18免疫荧光爬片。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BMSCs肝向分化情况。6孔板中培养BMSCs,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10d后,终止培养,提取细胞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甲胎蛋白(AFP)、肝组织白蛋白(ALB)、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分析BMSCs肝向分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1、将BMSCs置于各组血清中培养1天、2天时,CCK-8检测结果显示:健康组、肝衰竭组、中药干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时,CCK-8检测结果示:健康组与肝衰竭组,健康组与中药干预组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肝衰竭组与中药干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细胞培养10天后观察发现,中药干预组细胞生长明显优于肝衰竭组。2、BMSCs制作细胞爬片,培养10天后进行CK18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健康组染色为阴性,肝衰竭组及中药干预组染色为阳性,后者染色较强,但均明显弱于肝细胞染色。推测BMSCs肝向分化过程中细胞分化数量或细胞成熟度较低。3、BMSCs培养10天后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ALB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健康组、肝衰竭组、中药干预组均有表达,且依次递增,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其表达量较少。AFP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健康组、肝衰竭组、中药干预组表达强度依次增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BMSCs培养10天后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IDO表达,结果显示:健康组IDO蛋白无明显表达。IDO蛋白在中药干预组中的表达高于肝衰竭组,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通过建立BMSCs移植治疗肝衰竭体外模型,观察发现BMSCs在肝衰竭环境中增殖活性相对下降,具有肝向分化趋势,及免疫调节活性。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在肝衰竭环境中对BMSCs的增殖在短时间内无明显作用,但可以促进干细胞分化,且明显提高干细胞免疫调节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杨扬,杨向军[9](2015)在《重剂清热解毒化瘀利湿治疫疔》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剂起沉疴,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如果剂量过小,对于急危重症,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笔者临床时遇到一位因不明物叮咬出现一侧小腿肿痛甚剧的患者,经用大剂清热解毒化瘀利湿之品治之疗效显着,故与同道分享。 周通罗,男,45岁,20(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5-07-16)
徐山凌[10](2015)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目的:使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筛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纯度。方法:1.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多次传代的方法纯化细胞:(1)取3-5周龄SFP级SD大鼠,剪开腿部皮肤及肌肉组织,无菌环境下取出双侧股骨及胫骨,清理干净附着组织,剪断两端,使用磷酸盐缓冲液冲出骨髓,1200r/min离心4min后弃上清液,加入以L-DMEM+10%胎牛血清配置的培养液吹打混匀,调整细胞密度,种于直径70mm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每个培养皿接种细胞数约为1*106-7。(2)上一步接种的细胞经48h首次全量更换培养液,以后每48h或72h全量换液,待细胞生长至覆盖皿底面积的70%-80%时,以0.25胰蛋白酶消化后1:2传代,传至第4代备用。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取生长状态较好的第4代细胞,胰酶消化,羊血清封闭,洗涤之后相应抗体标记,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阳性的CD29、CD44以及表达阴性的CD34、CD45。结果:1.成功分离出贴壁生长的细胞,经过传代培养筛选后得到呈梭形或多角形生长,有伪足,旋涡状或火焰状分布的细胞。2.经流式细胞仪鉴定,CD29细胞阳性率达99.2%、CD44细胞阳性率达99.4%,CD34细胞阳性率达4.5%,CD45细胞阳性率达16.9%,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经过多次传代能够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筛选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二部分: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联合BMSCs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灌胃联合干细胞移植的方式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对比仅采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的效果,通过:1.检测血清肝功能、肝损伤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0)等指标;2.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以及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内的定植情况;初步研究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效果和机制。方法: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荧光标记将第一部分培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浓度后用荧光标记剂CM-Dil标记细胞。2.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取体重约为180g-220g清洁级SD大鼠,腹腔注射1.4g/kg的D-gal N,48h后将仍存活的大鼠随机抽取5只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并与正常大鼠比较,验证造模成功与否。3.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中药+干细胞联合治疗(1)将存活的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中药联合干细胞治疗组;B组:干细胞治疗组;C组:中药治疗组;D组:模型对照组;)分别做以下处理:○1 A、B两组:以1%戊巴比妥钠麻醉,腹部剃毛,消毒、铺巾后于中上腹部作1个约2cm长的纵行切口,经门静脉输入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只大鼠输入细胞数量约为1*106个,输入完毕后逐层关腹,以无菌纱布覆盖。○2 C、D两组大鼠手术处理同前,找到?门静脉后经门静脉输入与A、B组大鼠等体积的用于培养细胞的培养液。(2)手术后第1天起,A组大鼠以茵陈四苓颗粒灌胃,B组大鼠灌服等量蒸馏水,C组大鼠以茵陈四苓颗粒灌胃,D组大鼠灌服等量蒸馏水。所有实验动物自由进食,饲普通块料,饮5%葡萄糖溶液。3.检验标本的采集及检测于治疗7天后所有实验动物麻醉后腹腔动脉采血、采集肝组织,制作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肝衰竭损伤恢复情况及干细胞定植生长情况,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谷氨酸转氨酶、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10等指标;通过RT-PCR法检测肝组织白蛋白、甲胎蛋白等指标判断各组实验动物肝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48h后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成功建立,60只实验大鼠在24h内死亡9只,48h内共死亡13只,另抽取5只验证造模效果,剩余35只大鼠进入下一步实验。2.各组实验动物行手术后观察7d,模型组大鼠(D组)活动减少,食欲不振,饮水减少,毛发蓬乱,尿色深黄,体重减轻,约5d后开始逐渐恢复;各治疗组大鼠症状表现均较模型组大鼠轻,饮食及活动恢复较早,约3d后开始逐渐恢复。各组大鼠生存情况:○1 A组大鼠手术后1d内死亡1只,2d内共死亡2只;○2 B组大鼠手术后1d内死亡1只,2d内共死亡2只;○3 C组大鼠手术后1d内死亡2只,2d内共死亡2只;○4 D组大鼠手术后1d内死亡2只,2d内共死亡3只,3d内共死亡4只;其余各组大鼠均存活超过7天;3.实验动物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指标检测结果○1采取治疗措施的3组(A、B、C组)大鼠TNF-α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D组),IL-10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各治疗组间比较,A组与B、C两组比较,TNF-α水平较其他两组低,IL-10水平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实验动物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1各个治疗组ALT、TBIL指标相比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各个治疗组之间的肝功能指标比较:A组ALT、TBil指标相比B组和C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上述指标相对C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肝脏病理切片○1 A组经过BMSCs+中药联合治疗后,炎细胞浸润显着减少,肝小叶结构恢复,静脉周围胆管增生;○2 B组炎症浸润亦显着减少,但汇管区仍有炎症浸润,肝组织结构恢复;○3 C组肝脏结构恢复,但仍有较B组稍多的炎症细胞聚集;○4 D组肝组织结构亦能见到恢复,但是炎症浸润程度较治疗组重;○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两组在肝组织内可见一定数量被标记的细胞,但占细胞总数中的比例不大。6.各治疗组肝组织ALB、AFP含量的RT-PCR及电泳结果RT-PCR结果显示,叁个治疗组均有ALB及AFP的表达,表达强度依次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一次性注射1.4g/kg D-Gal N能够成功建立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茵陈四苓颗粒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能够减轻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和肝再生,中药与干细胞联合治疗的效果好于两者单独使用。3.茵陈四苓颗粒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上有协同作用,可能是通过两者共同调节免疫系统信号通路和对抗细胞凋亡来实现。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入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内可以促进肝再生,使肝组织ALB及AFP表达增高,茵陈四苓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加强这一作用。5.本次实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输入肝脏后在肝内见到定植和增殖分化的细胞数不多,除实验操作失误或荧光标记效果不佳之外,可能从一个方面提示:在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上,BMSCs短期内发挥的疗效可能不是由其分化为肝细胞而达到促进肝再生及恢复肝功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清热解毒化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化瘀方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炎症反应疗效,以及对患侧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当日抗炎,补液、消肿3 d;术后即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泵功能锻炼,连续2周。治疗组术后并予清热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服用7 d。比较2组术后1、7 d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和患肢肿胀、疼痛评分;比较2组术后7、14、28 d患侧膝关节功能。结果与本组术后1 d比较,2组术后7 d血清CRP、TNF-α、IL-10、CK、LDH、CK-MB水平降低(P<0.05);2组术后7d比较,治疗组上述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术后1d比较,2组术后7 d患肢肿胀程度减轻,VAS评分降低(P<0.05);2组术后7 d比较,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7 d关节稳定性评分,术后7、14 d患侧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评分,术后28d伸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解毒化瘀方可明显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缓解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热解毒化瘀法论文参考文献
[1].黄强,刘继红.清热解毒化瘀养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
[2].刘玉新,赵伟丽,陈志霞,张健,安巧.清热解毒化瘀方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
[3].赵锁林,韩伟,刘甜,张阳阳,王静静.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高凝状态及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
[4].杨华.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法中药合并抗生素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8
[5].朱湘华,孙英春,张素梅,张晓莹,董杨.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法为主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
[6].田光敏.基于NF-κB通路探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D].西南医科大学.2017
[7].刘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大鼠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模型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7
[8].赵丹.肝衰竭环境下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6
[9].杨扬,杨向军.重剂清热解毒化瘀利湿治疫疔[N].中国中医药报.2015
[10].徐山凌.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