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基础论文-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

细胞学基础论文-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六倍体小黑麦,D组染色体,染色体消除

细胞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1](2019)在《合成小麦-黑麦杂种D染色体优先消除的细胞学基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是第一种人工合成作物。由于更加稳健的减数分裂、更好的育性和农艺性状表现,六倍体小黑麦(AABBRR)是目前生产利用最多的类型。前期发现,高结实率选择压力下,D基因组染色体伴随人工合成小麦-黑麦杂种自交,快速消除,F3代即可获得六倍体小黑麦。然而,其对应的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楚。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合成小麦-黑麦F_1-F_3代杂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追踪鉴定,结果显示D组染色体消除从F_1自交形成F2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自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D基因组染色体组成的F2:类型Ⅰ含有单套1-7D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双套;类型Ⅱ含有两套1-7D染色体,其余染色体也两套,即形成了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类型Ⅰ的F_2单株自交结实率较高,且伴随D组染色体的快速消除,F_3平均保留2.2条D组染色体(0-5条),形成六倍体小黑麦;类型Ⅱ的F_2单株自交结实率非常低,伴随自交过程,D基因组染色体没有发生明显的消除现象。F_1自交和测交后代表明2D染色体在F_1配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特殊的作用或地位,具有高的保留率。本研究揭示了人工合成小麦-黑麦杂种,早代自交过程中D基因组染色体快速消除的细胞学基础,为深入理解远缘杂交过程的染色体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魏恬恬[2](2019)在《玫瑰精油合成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玫瑰(Rosa rugosa Thunb.)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和经济兼用植物,由其花朵提取的玫瑰精油香气浓郁,保健价值高,被称为“液体黄金”,但玫瑰的含油率低,仅为万分之叁左右,弄清玫瑰精油合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进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玫瑰精油的含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花朵是许多植物产生精油的器官,而分泌表皮细胞或油细胞是植物挥发油合成的主要场所,花器官的大小尤其是表皮分泌细胞的数量和大小直接影响着精油的产量。本文以我国玫瑰主栽品种'平阴一号'为试材,研究了玫瑰分泌表皮细胞的发育过程、玫瑰精油合成的场所、积累、运输和分泌的途径;克隆了与玫瑰花器官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RrANT和RrAIL6,并在模式植物矮牵牛中进行功能验证;建立并优化了玫瑰遗传转化体系,将调控玫瑰主要香气合成的关键基因RrNUDX1同源转化玫瑰验证其功能。旨在为后续深入开展玫瑰精油主要芳香成分的生理或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培育高含油量的玫瑰新品种、促进我国玫瑰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探明了玫瑰的泌油机制。采用超薄切片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玫瑰精油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质体中合成;二是由淀粉粒转化而来。后内质网对一部分嗜锇油进行初步加工,经高尔基体囊泡进行转运和再加工,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中央大液泡提供存储空间。嗜锇油通过细胞质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穿过断裂的质膜,一种是以胞吐的方式穿过质膜。(2)克隆了调控玫瑰花器官大小的编码基因RrANT和RrAIL6。以大花蕾期的'平阴一号'玫瑰为试材,采用RACE法,克隆获得了调控细胞增殖通路上的编码基因RrANT和RrAIL6的cDNA全长序列。其中RrANT基因全长2571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971bp),共编码657个氨基酸,基因登录号为MF802281;RrAIL6基因全长1922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644bp),共编码548个氨基酸,基因登录号为MK609564。(3)研究了RrANT和RrAIL6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RrANT和RrAIL基因在玫瑰各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趋势基本相同。在器官发育早期表达量很高,在器官成熟及衰老期中表达量微弱。这可能是由于在发育早期RrANT和RrAIL6基因的高表达能促进细胞分裂;而在发育后期,细胞由增殖生长转变为扩张生长,故RrANT和RrAIL6基因的表达量较低。在盛开期花器官的不同部位中,RrANT和RrAIL6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RrANT在花托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柄和花萼,在雄蕊、雌蕊中表达量微弱。RrAIL6在雄蕊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花托、雌蕊和花萼,在花瓣和花柄中微量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ANT蛋白在细胞核区域表达。(4)构建了玫瑰RrANT和RrAIL6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验证了其功能。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4-RrANT和pCAMBIA1304-RrAIL6的超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入矮牵牛,经GUS染色、PCR检测,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表型观测发现,过表达玫瑰RrANT基因导致矮牵牛花朵和叶片均显着增大,同时增加了花朵的鲜重。;转RrAIL6基因的矮牵牛植株目前尚未开花,表型观测有待后续进行。(5)对以体细胞胚为转化受体的玫瑰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生根培养基的最佳浓度为1mg/L IBA;确定了农杆菌EHA105菌株侵染体细胞胚时的最佳OD600值与最适宜侵染时间分别为0.3和40min;确定了体细胞胚从增殖到生根4个不同阶段所需的Hyg抗性筛选浓度。同时将与玫瑰精油单萜类香气成分合成密切相关的RrNUDX1基因转入了玫瑰,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邢德智[3](2019)在《F_1产生2~n种配子的细胞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数学方法论述了在3个遗传定律中F_1产生2~n种配子的细胞学基础。若n为等位基因对的个数,F_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或因显性基因的种类和数目不同,共形成了(n+1)类2~n种次级性母细胞进而形成2~n种配子;或因交换片断的种类和交换次数不同最多可形成n类2~n-1种初级性母细胞,最终也可形成2~n种配子;且(n+1)类次级性母细胞及n类初级性母细胞的种类数与二项式系数有密切关系。简述了基因自由重组与交换重组的本质及3个遗传定律的联系。(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巧丹[4](2018)在《FNAB对甲状腺局部免疫治疗细胞学基础研究的教学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FNAB(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对甲状腺局部免疫治疗细胞学基础研究的教学效果,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期间在该院实习生22名,将22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临床用药指导模式进行教学,观察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实习生成绩:观察组平均分为(93.75±4.22)分,对照组平均分为(72.35±4.01)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实习过程中对于教学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3.25%与32.76%。结论 FNAB对甲状腺局部免疫治疗细胞学基础研究的教学,选择用药指导模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使得实习生接触广泛的临床实际病例,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8年27期)

吴海霞,钱乐英,赵晶,韩晓萌,温永秀[5](2018)在《宫颈细胞学与阴道镜联合检查在孕期宫颈病变筛查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妊娠期妇女应用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病变筛查的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对我院产科门诊760例妊娠妇女产前检查时进行宫颈病变筛查,采用TCT检查,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对细胞学异常的孕妇孕期和产后随访。结果 760例妊娠妇女中,宫颈感染性疾病发生率6.1%(50/760),TCT检查细胞异常的发生率1.2%~9/760。结论产前检查是进行宫颈病变筛查的良好时机,应用TCT、阴道镜检查再加上必要情况下实施的宫颈活检,这些措施是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宫颈病变检查的很好的措施,如果检查结果为细胞学不正常,要首先排除是浸润癌,然后在孕期先不做任何治疗,但是要实施严密的监测,在孕妇产后再进行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17期)

鲁静,索索,韩莉莉[6](2017)在《在细胞学及病毒学检查基础上联合电子阴道镜进行宫颈防癌筛查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液基细胞学TCT和人乳头瘤病毒学HPV检查均呈阳性的基础上,联合电子阴道镜检查并取定位活检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0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进行TCT、HPV检测的1573例女性,其中对检测出TCT≥ASC-US合并HPV阳性的894例研究对象,进行电子阴道镜下常规肉眼醋酸(VIA)及卢戈氏碘液(VILI)检查法,发现异常区域进行定位活检。结果:经病理结果确诊,宫颈慢性炎453例,LSIL(CIN I)218例,HSIL(CIN II~III)196例,宫颈鳞癌25例,宫颈腺癌2例;阴道镜下VIA法阳性率62.8%、VILI法阳性率53.9%,四种宫颈癌筛查方法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细胞学TCT检测对于宫颈病变的灵敏度较高,再配合特异度较高的HPV检测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宫颈病变初筛手段。为避免假阴性和过度治疗的发生,必要时行电子阴道镜检查并定位活检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7年S3期)

孔祥军[7](2017)在《海岛棉H276A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的基础,并且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水稻、玉米等作物中。棉花(GossypiumbarbadenseL)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但是由于其CMS资源的匮乏,导致杂种优势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开展棉花CMS不育分子机理研究,为更好的利用棉花杂种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海岛棉CMS系H276A是刘冬梅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通过转红麻HcPDIL5-2a基因创造的新型胞质不育系。该不育系是由其保持系H276B突变而来,所以其为细胞质近等基因系。在棉花CMS机理的研究中,可以排除由于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所造成的非CMS相关冗余遗传信息的干扰,为棉花CMS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本研究从细胞学、线粒体基因组及转录组学对海岛棉CMS系H276A的败育机理进行了探索,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海岛棉CMS系H276A花药败育开始于四分体时期,其败育特征主要是四分体细胞核液泡化,绒毡层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完整、不发生降解。花药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四分体时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部分线粒体出现内膜降解现象。2.利用EcoRI和HindⅢ和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使用EcoRI进行单酶切时,atp1、nad4、nad9、ccmb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呈现多态性,使用HindⅢ进行单酶切时,atp4、nad5、nad9、sdh4、cox3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呈现多态性,其它基因则不表现多态性。以上结果表明,不育系 H276A 在线粒体基因atp1、atp4、nad4、nad5、nad7、nad9、sdh4、ccmb、cox3编码区或者编码区附近DNA水平上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与棉花CMS的发生相关。3.以35个棉花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为探针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RNA blot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虽然不存在转录本长度多态性,但发现不育系中cox3基因转录本丰度显着降低(约是保持系的0.3-0.4倍),对cox3进一步进行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不育系中的相对表达量是保持系中的0.39倍。由此推测cox3的异常表达与棉花CMS形成过程中能量缺失有关。4.利用RNA环化的方法对cox3基因的全长转录本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保持系中的全长转录本为1515bp,其转录起始位点和转录终止位点分别位于起始密码子(ATG)上游-412bp及下游1103bp处。在不育系H276A中cox3的转录终止位点与保持系相同,然而却有叁个不同的转录起始位点分别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473、-466和-451处。对cox3基因上游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发现,不育系中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附近发生了 7 SNPs突变。由此推测这7 SNPs引起cax3在不育系中的转录识别位点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该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5.在ATP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中,以保持系为对照,结果表明除atp4(0.94)外,不育系中atp1(0.7)、atp6(0.64)、atp8(0.59)、atp9(0.6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另一方面,在可育 F1 代中atp1(1.25)、at94(2.06)、atp6(1.64)、atp8(1.55)和atp9(2.27)表达量显着升高。表明了恢复基因的引入提高了 ATP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了棉花CMS的发生与能量代谢缺失相关。6.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对线粒体ATP合成酶5个基因进行RNA编辑分析,共检测到41个RNA编辑位点且都是C-T转换,其中完全编辑位点27个,不完全编辑位点14个。对RNA编辑位点的氨基酸变化进行分析发现,RNA编辑引起蛋白质多肽链中疏水氨基酸含量增加,导致蛋白质稳定性增强。另外,发现2个由RNA编辑产生的新的终止密码子,一个位于atp6第787位点,另一个位于atp9第223位点,但是比对不育系、保持系及可育F1代中的RNA编辑频率发现,ATP合成酶基因RNA编辑与棉花CMS没有直接的相关性。7.基于不育系H276A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atp8基因上游6bp的缺失,开发了一对可以鉴别棉花雄性可育胞质和不育胞质的分子标签。对41份已知育性的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分子标签稳定、可靠,为棉花CMS胞质资源的选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8.通过Illumina Hiseq4000测序平台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转录组学的研究中,共检测到64,675个共同表达基因,筛选出3603个差异表达基因(5.57%)其中1363上调表达,2240个下调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76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 TCA循环、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等与植物能量代谢相关途径,且大部分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同时,发现了一些编码PPR蛋白、MYB转录因子及花药特异表达的差异基因。随机选取了 15个可能与棉花CM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网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阐明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败育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杜坤[8](2016)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败育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手段,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理想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为油菜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油菜CMS类型比较多,根据其细胞质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自然繁殖和进化过程中,由于突变或品种间杂交产生的CMS;另一类是通过种属间远缘杂交或原生质体融合,由核置换或线粒体基因重组而产生的CMS。体细胞杂交可实现两亲本间线粒体基因组的重组,是创制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实验室前期通过电融合的方法获得了白芥(Sinapis alba)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体细胞杂种。杂种和甘蓝型油菜品种‘扬油6号’连续回交,在BC3中获得1株育性较为彻底的不育株(染色体数为2n=38),并用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测交,筛选获得保持系SaNa-1B,利用该保持系连续回交,选育出稳定的不育系SaNa-1A。(1)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花器官形态学的观察发现,二者在花器官形态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育系雄性生殖器官花药短小、干瘪,表面无明显的花粉附着现象,花瓣皱褶,其它器官与保持系无显着差异。(2)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的半薄切片观察发现,与正常的花药发育过程相比,不育系除少部分花药不能形成花粉囊以外,大部分花药能够在发育早期分化形成蝶状的花粉囊。花粉母细胞时期花药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结构和保持系无明显的差别。四分体时期,不育系四分体结构外包裹着较厚的胼胝质,绒毡层液泡化严重。单核早期,不育系小孢子细胞内含物较少,液泡化严重,绒毡层浓染,并与花药中层细胞逐渐分离。单核晚期,小孢子彼此粘连在一起形成团状结构,外周被未发生降解的绒毡层细胞紧紧包裹着,并将其挤向药室中央。之后,绒毡层和小孢子团一起逐渐降解退化,最终导致无成熟花粉粒的形成。以上结果说明,不育系SaNa-1A的花药在四分体时期就出现异常,小孢子的发育止步于单核时期。不育系败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绒毡层的正常降解出现障碍,不能及时的向小孢子的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所致。(3)我们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不同时期又进行了超微结构比较。结果显示,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不育系花粉母细胞的细胞结构就出现异常,如花粉母细胞的体积明显较小,细胞核、核仁也要小于保持系,细胞中出现了许多液泡,部分内质网发生断裂,线粒体结构发生异常。不育系绒毡层细胞的核仁也明显小于保持系。四分体时期,有一些花粉母细胞仍在进行减数分裂,部分四分体内的小孢子液泡化严重,细胞核、核膜等逐渐降解消失,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遭到破坏,四分体结构外周被厚厚的胼胝质包围。此时期的绒毡层细胞出现了体积较大的液泡,且并未发生正常的降解,无法大量的分泌胼胝质酶,直至单核时期,绒毡层才开始出现降解的迹象,并出现包含着孢粉素等物质的绒毡层小体等。单核期,小孢子外周虽然有孢粉素的沉积,但是细胞内的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核都已消失降解,就剩下体积较大的液泡,至单核晚期,小孢子的细胞内含物全部降解,无任何物质,最后与绒毡层一起降解退化。以上结果说明,不育系花粉母细胞的发育一开始就已显现出缺陷,而绒毡层细胞降解的延迟和发育的不正常,又进一步抑制了小孢子的发育,最终导致败育。(4)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及其线粒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发现,不育系败育前,其离体线粒体中的ROS含量就高于保持系,败育现象出现后,ROS的积累显着升高,且远大于保持系。对负责清除ROS的抗氧化酶系统的酶活性分析显示,不育系花药中的SOD活性随着败育的出现先升高后降低,但各时期的SOD活性均显着低于保持系,而POD活性却出现显着提高,且高于保持系。这些结果说明,不育系败育出现后,ROS的大量积累诱导了SOD、POD这些抗氧化酶系统的应答,但显然一方面SOD的活性受到了抑制,降低了清除ROS的效率。而另一方面,由于POD是一种具有多重功效的酶,它既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也能对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产生抑制效应,所以不育系花药中POD活性的提升既是不育系应对ROS积累的应答,但同时也可能对花药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不育系中过量的ROS积累以及抗氧化酶系统的缺陷又进一步使膜脂发生过氧化,致使花药中的MDA过量积累,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此外,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离体线粒体中的F1F0-ATPase活性、ATP含量以及花药COX活性的比较发现,不育系花药离体线粒体中的F1F0-ATPase水解活性随着发育的进行显着降低,且低于保持系,而线粒体中ATP的积累也出现类似的变化。不育系花药中的COX活性也随着败育的发生出现了显着的降低,但单核期又出现一定的升高趋势。以上结果说明,ROS的积累给不育系花药的发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继而使线粒体膜上的呼吸电子传递链的末端氧化酶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影响了COX和F1F0-ATPase的活性,从而抑制了ATP的合成。再加之不育系花药中的脯氨酸积累的匮乏,使花药的生长和发育进一步遭受抑制,这些生理机制共同作用,导致了不育系的败育。(5)通过DNA片段化检测实验(TUNEL)研究花药发育过程中出现的PCD事件。结果显示,正常的花药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会发生PCD,并在单核期达到峰值,至花粉成熟期杂交信号逐渐开始向外层扩展,为下一步成熟花粉粒的释放做好准备。对于不育系,发现在四分体结构的小孢子中出现了杂交信号,说明此时小孢子已经开始出现PCD现象。而此时期,不育系的绒毡层细胞未出现显着的PCD现象,至单核期才检测到少量PCD的发生。此外,单核期保持系小孢子外周出现的强烈黄绿色的荧光信号,显示出大量孢粉素的沉积,而不育系小孢子外的孢粉素沉积较少。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细胞学的研究结果,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表明不育系ROS介导的小孢子的PCD以及绒毡层的发育异常,是导致SaNa-1A败育的主要原因。(6)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育系SaNa-1A和保持系SaNa-1B两个材料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进行了RNA-seq测序,经de novo组装后分析二者的基因表达情况,最终共筛选到了9440个DEGs。对这些DEGs进行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有18个DEGs与线粒体的TCA循环、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等功能有关,且大部分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尤其是编码ATPase亚基的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造成不育系败育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有14个DEGs与调控花药发育的过程有关,其中除TPD1基因外,其他均在不育系中下调表达。这些核基因的异常表达直接导致了不育系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呈现出与保持系不同的发育过程。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出不育系SaNa-1A发生败育的分子机制模型,即: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发生突变,产生了新的开放阅读框,形成嵌合基因,与编码ATPase的某个亚基的基因形成共转录,影响了ATPase的结构,从而使F0F1-ATPase出现功能缺陷,继而又影响线粒体其他基因(如涉及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TCA循环、糖代谢等过程的基因)的表达,使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并通过信号传导将不育信号传入细胞核内,导致调控花药发育的核基因AG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最终导致SaNa-1A的败育。此外,我们还发现了12个可能与育性恢复相关的PPR蛋白。对上述这些候选基因表达模式的继续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阐明线粒体中的CMS基因对下游基因的调控网络,并对育性恢复基因的寻找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海晶[9](2015)在《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耐性细胞学基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是马铃薯种质利用、新基因挖掘、优异品种育种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已采用多种保存形式进行马铃薯种质的保存,如田间圃位保存、试管苗保存、超低温保存等。超低温保存是无性繁殖作物种质长期安全保存的重要方法,研发优化的玻璃化等超低温保存技术已用于马铃薯超低温保存,但超低温保存机理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呼自81-213”、“Q 504”和“克新4号”试管苗茎尖为试验材料,采用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通过对关键步骤茎尖恢复培养,分析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对茎尖成活率的影响;利用优化的2,3,5-叁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条件对茎尖进行活力染色,观察关键步骤的茎尖细胞存活模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超低温电镜扫描观察技术探讨超低温关键步骤马铃薯茎尖细胞水分变化。以期从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茎尖细胞的存活模式和水分变化角度揭示茎尖细胞的损伤和存活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鲜茎尖和蔗糖预培养后茎尖直接恢复培养成活率为100%,PVS2处理30 min和60 min后茎尖成活率下降。液氮保存后,茎尖经恢复培养后成活率继续降低,且PVS2处理30 min的茎尖成活率低于PVS2处理60 min的茎尖成活率。2.马铃薯茎尖TTC活力染色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40℃下染色2h为最佳染色条件。利用优化的TTC活力染色条件,对3个马铃薯品种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的茎尖进行TTC活力观察。研究发现:经蔗糖预培养(MS培养液添加0.3 mol/L和0.5 mol/L蔗糖)的茎尖与新鲜茎尖均保持较高活力;经PVS2处理后茎尖表现时空特异性活力丧失和存活,分生组织和叶原基中间区域仍保持较高活力。通过对茎尖TTC活力染色面积测定,发现当茎尖TTC活力染色面积比≥0.4时,TTC活力染色与恢复培养存活率呈现极显着相关(P<0.01)。且面积比≥0.45时的染色率更接近茎尖成活率。3.马铃薯茎尖热力学分析和超低温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新鲜茎尖相比,蔗糖预培养和PVS2保护剂处理后,茎尖含水量逐渐降低,恢复培养4d后茎尖含水量恢复至新鲜茎尖含水量水平;新鲜茎尖、预培养后茎尖和恢复培养4d后茎尖内含结晶水,经超低温扫描电镜分析时有冰晶形成,经PVS2处理的茎尖细胞呈现了玻璃化状态。综上所述,在马铃薯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过程中,茎尖分生组织出现了时空特异性活力丧失和存活,PVS2处理是茎尖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茎尖通过PVS2保护处理降低含水量,形成玻璃化状态避免冰晶形成。(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李永鹏,程焱,蔡光勤,范楚川,周永明[10](2014)在《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每角果粒数在油菜不同品种、品系或其他种质资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该性状的研究对于利用优良变异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多个DH系和常规栽培种进行分析,研究了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结果表明,部分胚珠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败育而不能最终形成成熟的种子,正常发育胚珠百分比是每角果粒数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细胞学分析确定了胚珠败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大孢子退化之后,单核期配子体形成之前.研究结果还显示,油菜胚珠败育率的差异可能是由BRs-BRI1信号途径调控水平的差异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细胞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玫瑰(Rosa rugosa Thunb.)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和经济兼用植物,由其花朵提取的玫瑰精油香气浓郁,保健价值高,被称为“液体黄金”,但玫瑰的含油率低,仅为万分之叁左右,弄清玫瑰精油合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进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玫瑰精油的含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花朵是许多植物产生精油的器官,而分泌表皮细胞或油细胞是植物挥发油合成的主要场所,花器官的大小尤其是表皮分泌细胞的数量和大小直接影响着精油的产量。本文以我国玫瑰主栽品种'平阴一号'为试材,研究了玫瑰分泌表皮细胞的发育过程、玫瑰精油合成的场所、积累、运输和分泌的途径;克隆了与玫瑰花器官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RrANT和RrAIL6,并在模式植物矮牵牛中进行功能验证;建立并优化了玫瑰遗传转化体系,将调控玫瑰主要香气合成的关键基因RrNUDX1同源转化玫瑰验证其功能。旨在为后续深入开展玫瑰精油主要芳香成分的生理或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培育高含油量的玫瑰新品种、促进我国玫瑰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探明了玫瑰的泌油机制。采用超薄切片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玫瑰精油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质体中合成;二是由淀粉粒转化而来。后内质网对一部分嗜锇油进行初步加工,经高尔基体囊泡进行转运和再加工,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中央大液泡提供存储空间。嗜锇油通过细胞质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穿过断裂的质膜,一种是以胞吐的方式穿过质膜。(2)克隆了调控玫瑰花器官大小的编码基因RrANT和RrAIL6。以大花蕾期的'平阴一号'玫瑰为试材,采用RACE法,克隆获得了调控细胞增殖通路上的编码基因RrANT和RrAIL6的cDNA全长序列。其中RrANT基因全长2571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971bp),共编码657个氨基酸,基因登录号为MF802281;RrAIL6基因全长1922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644bp),共编码548个氨基酸,基因登录号为MK609564。(3)研究了RrANT和RrAIL6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RrANT和RrAIL基因在玫瑰各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趋势基本相同。在器官发育早期表达量很高,在器官成熟及衰老期中表达量微弱。这可能是由于在发育早期RrANT和RrAIL6基因的高表达能促进细胞分裂;而在发育后期,细胞由增殖生长转变为扩张生长,故RrANT和RrAIL6基因的表达量较低。在盛开期花器官的不同部位中,RrANT和RrAIL6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RrANT在花托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柄和花萼,在雄蕊、雌蕊中表达量微弱。RrAIL6在雄蕊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花托、雌蕊和花萼,在花瓣和花柄中微量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ANT蛋白在细胞核区域表达。(4)构建了玫瑰RrANT和RrAIL6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验证了其功能。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4-RrANT和pCAMBIA1304-RrAIL6的超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入矮牵牛,经GUS染色、PCR检测,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表型观测发现,过表达玫瑰RrANT基因导致矮牵牛花朵和叶片均显着增大,同时增加了花朵的鲜重。;转RrAIL6基因的矮牵牛植株目前尚未开花,表型观测有待后续进行。(5)对以体细胞胚为转化受体的玫瑰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生根培养基的最佳浓度为1mg/L IBA;确定了农杆菌EHA105菌株侵染体细胞胚时的最佳OD600值与最适宜侵染时间分别为0.3和40min;确定了体细胞胚从增殖到生根4个不同阶段所需的Hyg抗性筛选浓度。同时将与玫瑰精油单萜类香气成分合成密切相关的RrNUDX1基因转入了玫瑰,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合成小麦-黑麦杂种D染色体优先消除的细胞学基础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魏恬恬.玫瑰精油合成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调控研究[D].扬州大学.2019

[3].邢德智.F_1产生2~n种配子的细胞学基础[J].生物学通报.2019

[4].赵巧丹.FNAB对甲状腺局部免疫治疗细胞学基础研究的教学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8

[5].吴海霞,钱乐英,赵晶,韩晓萌,温永秀.宫颈细胞学与阴道镜联合检查在孕期宫颈病变筛查的基础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

[6].鲁静,索索,韩莉莉.在细胞学及病毒学检查基础上联合电子阴道镜进行宫颈防癌筛查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

[7].孔祥军.海岛棉H276A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广西大学.2017

[8].杜坤.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败育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D].扬州大学.2016

[9].张海晶.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耐性细胞学基础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10].李永鹏,程焱,蔡光勤,范楚川,周永明.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

标签:;  ;  ;  ;  

细胞学基础论文-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