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暗发酵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能源,环境污染,可再生新能源,微生物联合制氢
暗发酵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奕禄[1](2018)在《光合细菌与暗发酵细菌生物制氢的应用基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严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氢气是一种可再生新能源,具有环保、成本低、产量大的特点,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制备氢气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制氢技术。本文以微生物联合制氢为核心,并联合暗发酵细菌生物进行制氢的研究以及对联合制氢的应用基础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8年15期)
任宏宇[2](2016)在《微藻油脂合成策略及暗发酵细菌—微藻耦合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亟需寻求清洁、可再生的新型替代能源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生物柴油由于其零碳排放和环境友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微藻的油脂产率远高于普通油料作物,被认为是生产生物柴油最有前景的原料之一。然而,生长迅速、高油脂含量微藻藻株的缺乏以及高培养成本一直是制约微藻柴油技术规模化发展和应用的关键。暗发酵制氢会产生大量难以利用的小分子有机酸等副产物,这抑制了产氢过程且对环境存在潜在的危害性。小分子有机酸是生产微藻油脂的合适原料,将暗发酵制氢与微藻产油相结合,同时解决了原料短缺与产物抑制两个限制问题,可提高底物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产能能力,对加快生物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有重要意义。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从88株微藻藻株中筛选出一株高油脂含量藻株R-16,经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命名为栅藻R-16 (Scenedesmus sp. R-16)。同时研究了不同营养因子和生态因子下藻株R-16的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规律。研究表明:该藻株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和油脂积累,其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藻株R-16表现出了对葡萄糖浓度的高耐受性(100 g/L)和较宽的pH耐受范围(4.0-11.0)。氮饥饿促进了微藻油脂的大量积累,最高油脂含量达52.6%。在适应期和稳定生长期,油脂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藻细胞的增加,而在稳定期微藻主要进行油脂的积累。针对传统油脂含量测定方法和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的局限性,开发了超声波技术和叁维荧光光谱相结合快速检测微藻油脂含量的新方法。对影响荧光染色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并建立了油脂浓度-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荧光强度与油脂浓度间有显着的线性关系(R2=0.9957),与传统的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相比,这种方法能高效破损微藻的细胞壁并显着改善染色效果。探讨了在不同培养模式和金属离子等条件下微藻的油脂合成调控和能量转换规律。混养模式的生物量和油脂产率高于异养模式、厌氧模式和自养模式,但混养模式消耗了大量光能,在异养模式中获得了最高的能源转化效率。Fe3+、Mg2+和Ca2+对微藻的细胞生长和油脂产量有重要影响,向培养基中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增强铁离子和钙离子的溶解性,使其更易被微藻利用,进而促进了油脂的积累。与未添加EDTA的对照组相比,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分别提高了28.2%和29.7%。构建了暗发酵细菌和微藻耦合产能工艺体系。以葡萄糖和不同类型的淀粉为底物,哈尔滨产乙醇杆菌B49 (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B49)和混合菌种分别被用于暗发酵阶段来生产氢气,暗发酵废液中的末端代谢产物主要是乙酸和丁酸/乙醇,这些产物被栅藻R-16进一步用于生长和油脂积累。在混合菌种和微藻一步法产能体系中,混合比例、淀粉浓度和初始pH对产氢和油脂积累有重要作用,一步法体系可消耗多数制氢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与暗发酵制氢相比,耦合体系可显着提高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此外,对暗发酵制氢和一步法体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赫倚风[3](2014)在《产气肠杆菌暗发酵及其与光合细菌联合制氢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发酵制氢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无论是暗发酵制氢技术还是光合发酵制氢技术均存在各自的不足和局限。能量转化效率低,制氢成本高,极大地制约了生物制氢,尤其是以农作物秸秆等纤维素类生物质能为原料的生物发酵制氢技术的发展潜力;我国的秸秆等生物质来源广泛,资源丰富,却不能直接用于发酵产氢,必须经过高成本的酶解或结合其他理化方法的预处理之后才能产氢,这是是秸秆等纤维素类生物质产氢经济性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通过选定高效产氢菌株,结合暗发酵和光合制氢两种制氢技术各自的工艺优点,得到一系列最优工艺参数,以提高生物制氢技术的产气速率和氢气转化率,将能够为打破纤维素类生物质产氢局限,得到可以经济高效型产氢的组合微生物,及对应配套的工艺条件,为生物制氢技术从理论研究向产业化应用转变提供助力。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质多相流光合产氢过程调控机理及光热传输特性研究(编号:51376056)”的资助下完成。选择高效暗发酵菌株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和本课题组筛选保藏的HAU-M1高效光合细菌作为产氢菌种,进行暗发酵和光发酵的联合制氢技术研究。通过对产气肠杆菌进行富集培养,在得到了其基本的生长规律和最适发酵条件后用于发酵产氢,以总产氢量和产氢速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优化了产气肠杆菌利用葡萄糖暗发酵产氢的工艺参数;并对其发酵反应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液相分析;分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前处理后,继续用于光合制氢;分析暗发酵反应液以及产气肠杆菌活菌菌体对光合细菌发酵产氢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产气肠杆菌与光合细菌之间的生物加强作用;同时对产气肠杆菌利用不同前处理条件下的玉米秸秆的发酵产氢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有机态氮存在的条件下,最适于产气肠杆菌的生长繁殖,可以在第28小时开始到达对数期。产气肠杆菌在纯培养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的耐酸性,耐酸范围在pH7至pH4.5之间,这对连续产氢过程非常有利;不同工艺条件下产气肠杆菌的发酵产氢的周期差别较大,在68h至156h之间;产气肠杆菌发酵产氢周期可达最短为68h的最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为温度35℃、pH值6.5、碳氮质量比3,其氢气产率为261.5ml/g G、氢气转化率为2.1molH2/mol G。(2)产气肠杆菌暗发酵残液主要为甲酸、乙醇和乙酸等,丁酸的含量较少,这对后续光合细菌的利用有利。光合产氢结束后乙酸量大大降低,说明光合细菌优先利用的小分子酸主要是乙酸。灭菌处理发酵残液进一步用于联合光合的产氢的实验表明,发酵残液的加入对产氢量的提高有益,总产气量和产氢量均随着发酵残液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未经灭菌处理发酵液的加入对产氢量的影响则是:低添加量时,总产气量和产氢量随着发酵残液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其添加量提高到50%时,产气量反而减少。灭菌之后的暗发酵反应液对产氢系统的动态pH值有一定的影响,普遍降低0.7左右;加入含有产气肠杆菌活菌菌体发酵残液的实验组,由于产气肠杆菌的代谢以及小分子酸的增加,使其pH值降低2.2左右,随着后续产氢反应的进行,乙酸等逐渐被分解代谢掉,pH值又逐渐回升,至6.0左右。(3)产气肠杆菌的生物加强作用研究表明,加强组A的产氢延迟期缩短,12h后即开始产气,发酵周期也缩短至5.5d,产氢速率快,所产气体中氢气的百分含量提高,达到51%,随后随着碳源和酸碱环境的改变,以及菌体的老化而终止。产气量相对于光合对照组提高了20.3%,氢气产量提高了49.6%。加强组B的发酵周期短至4.0d,这主要是由于碳源的耗尽,而终止了产氢。加强组B作为加强组A组的二分之一碳源对照,与加强组A相比,其的总产气量并不是同比例少了一半,而是相对于A组的一半提高了30.5%,氢气产量提高了28.0%。说明低碳源浓度对产气肠杆菌和光合细菌的生物加强作用有利。(4)产气肠杆菌对玉米秸秆有一定的直接利用能力,但其利用效率不高,利用能力有限。相对来说,经过预混处理和酶解处理的玉米秸秆具有更好的产氢效果,其总产气量和总产氢量均高于未处理组,以酶解处理效果最好;但产气肠杆菌利用酶解后秸秆所得到的总产气量比利用当量葡萄糖的总产气量稍少,但利用酶解秸秆所产生的气体中,氢气的比重远低于葡萄糖组。(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冰峰[4](2009)在《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化石能源能源短缺,石油价格日益攀升,亟需寻求可再生、高效、清洁能源来替代。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首选,是未来理想的燃料之一。光发酵生物制氢技术能将有机废水净化处理、氢能开发和太阳能利用叁者有机耦合,是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能源生产技术。暗-光发酵细菌耦合生物制氢技术能够提高底物转化效率,实现氢气产量的最大化,深度产氢,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加快生物制氢技术的产业化步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淡水鱼塘底泥中分离获得一株产氢光发酵细菌菌株RLD-53,经细胞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的新菌株RLD-53,并采用间歇培养试验确定了其最佳生长和产氢条件。菌株RLD-53对乙酸具有高效的氢转化率,其比产氢量为2.64-2.835 mol H2/mol乙酸钠,底物转化效率为66%-71%,最大产氢速率可达32.62 ml H2/l/h,平均氢气含量约81%。菌株RLD-53不能利用丁酸和乙醇进行产氢,而丁酸和乙醇分别是丁酸型发酵细菌和乙醇型发酵细菌代谢物的主要成分,它们和乙酸的浓度比决定着耦合系统的产氢能力。因此,本文研究了双碳源作为底物时光发酵的氢气生产效能,结果表明丁酸钠添加到乙酸钠培养基中对菌株的生长和产氢影响显着,高浓度的丁酸钠抑制细菌的生长和产氢,同时确定了二者最佳产氢的比例关系。当丁酸钠对乙酸钠比例1:2时,比产氢量为3.425 mol H_2/mol乙酸钠,最大氢气产率32.53 ml H2/l/h,氢气含量高达84.27%。乙醇的添加对细菌的生长和产氢有微弱促进作用。Ni~(2+)、Fe~(2+)和Mg~(2+)叁种金属离子对光发酵细菌的产氢和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其中Ni~(2+)和Fe~(2+)是构成产氢关键酶的主要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产氢,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对产氢和生长有抑制作用。Mg~(2+)对产氢无明显影响,但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却明显的促进细胞的生长,是培养基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不同的气体作为气相对产氢有显着影响,其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作为气相明显抑制光发酵细菌的生长和产氢。据此,提出了二氧化碳和反应体系分离的试验方法,成功的促进了R.faecalis RLD-53的氢气生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抑制作用。采用间歇重复补料的方法进行光发酵产氢试验,通过控制补料浓度和pH实现高效产氢,平均氢气产量达3.17 mol H_2/mol乙酸钠,同间歇试验产氢能力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为了增加R. faecalis RLD-53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提高基质的氢转化率,试验采用琼脂固定化RLD-53,从琼脂颗粒粒径、菌龄、琼脂颗粒浓度、包埋生物量、耐酸性和光照强度等方面展开固定化光发酵细菌产氢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菌能够明显促进氢气生产,延长产氢时间,增加底物利用率和转化效率,而且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酸性环境,甚至在pH 5.0时也有氢气产生。在暗光发酵细菌耦合产氢过程中,首次使用了游离的暗发酵细菌和固定化的光发酵细菌,更重要的是利用磷酸缓冲液来维持反应体系不同的pH,使暗发酵代谢物成分发生了转变,成功的增加了乙酸在代谢物中的含量,同时使用琼脂包埋RLD-53,增加了其对酸的耐受力和氢气产量。研究发现,在暗光两步法产氢过程中暗发酵代谢物的稀释率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光发酵细菌对代谢物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在混合培养间歇产氢试验中,控制系统的初始pH和暗光细菌的比例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初始pH控制在7.5时,整个反应过程中pH在6.5-7.5,并适当的增加光发酵细菌的数量,以寻求暗光细菌在生长和产氢速率上的相对匹配,有助于暗光发酵细菌协同作用、高效产氢。同时对暗-光发酵耦合产氢机制和产氢关键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12-01)
谢国俊[5](2009)在《暗发酵细菌B49与光合细菌RLD-53联合产氢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氢的产生提供了多种途径,联合制氢通过结合具有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提高底物转化效率和产氢速率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光合细菌能利用暗发酵细菌产生的挥发酸,这样既降低了小分子挥发酸对暗发酵细菌抑制,同时大大提高产氢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持续产能模式。本文立足于微生物协同产氢的观点,在研究光合细菌RLD-53生长与产氢特性的基础上,使之与暗发酵乙醇型发酵代表菌株B49联合,以期获得更高的产氢能力和底物转化率,进一步探讨影响菌种协同产氢的关键因素,为产业化点奠定基础。RLD-53的产氢现象主要发生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的中后期和稳定期的前期;乙酸、苹果酸、乳酸、丙酸都是RLD-53产氢的良好碳源和氢供体;氮源种类对产氢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牛肉膏对RLD-53产氢有很大促进作用,蛋白胨次之,谷氨酸钠为氮源时生长与产氢过程平缓。RLD-53在光照强度3000 lux~3500 lux,乙酸钠浓度50 mmol/l,谷氨酸钠10 mmol/l,接种量10%,接种菌龄17 h,pH 7.0时产氢能力最高,达到2.55mol H2/mol乙酸。采用琼脂包埋固定化RLD-53技术,通过限制菌体的自由增殖,降低生长消耗,可以提高产氢量21%。混合培养体系适宜在低初始底物浓度条件下产氢,混合培养体系的产氢量和末端pH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迅速的升高,pH更加稳定,混合培养体系产氢的最适pH为7.5,低的末端pH或较高的初始pH,这对于B49和RLD-53的协作是不利的。通过B49和固定化RLD-53混合培养联合产氢,在葡萄糖6/l,磷酸盐50 mmol/l,达到最大产氢能力为3.1 molH2/mol葡萄糖。B49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浓度和组成比例直接影响光合细菌RLD-53的产氢过程。B49发酵液中剩余的葡萄糖被RLD-53降解主要生成乙酸,导致末端pH下降,产氢能力降低。B49发酵液中乙醇和乙酸的比例低于1.0高于1.25时,B49产生的乙醇对RLD-53的生长与产氢有促进作用。发酵液中NH4+在4 mmol/l以上完全抑制了光合细菌的产氢活动。初始底物浓度和发酵体系pH缓冲能力对B49发酵产物的浓度和组成比例有着重要的影响。发酵产物中乙醇和乙酸的累积量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乙酸占末端液相产物的比例降低。发酵产物中乙酸浓度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乙醇浓度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乙酸成为主要的末端产物,这对于后续的光发酵产氢是有利的。采用B49和固定化RLD-53两步法联合产氢,在葡萄糖9/l,磷酸盐30 mmol/l,获得最大产氢能力为6.32 molH2/mol葡萄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赵丹,余瑞彰,李秀艳,牛冬杰,赵由才[6](2009)在《厌氧暗发酵产氢细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暗发酵产氢细菌可在暗环境下分解有机物,产生氢气,在厌氧发酵制氢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产氢细菌的分离、生理特性、产氢能力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目前产氢细菌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加强高效产氢细菌的分离、菌群间代谢网络构建以及弱化产氢过程中有机挥发酸的反馈抑制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9年01期)
刘颖[7](2007)在《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气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新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众多种制氢方法中,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生物质(有机废水、秸秆类农林业废弃物、有机垃圾等)制氢,具备治污、环保和产能等多重优越性,开发前景广阔,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利用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联合产氢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因光发酵细菌能利用暗发酵细菌产生的挥发酸,这样既降低了小分子挥发酸对暗发酵细菌毒性,同时大大提高产氢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持续产能模式。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甚少,仍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且存在基质利用率低和培养困难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微生物协同产氢的观点,选取高效产氢光发酵细菌,并使之与丁酸梭菌联合,以期获得更高的产氢能力,并探讨影响菌种协同产氢的关键因素。从厌氧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株高效产氢的光发酵细菌菌株RLD119,通过16S rDNA鉴定,确定与菌株菌株RLD119最相近的细菌为红假单胞菌属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同源性为99%。通过将菌株RLD119与购买的叁株光发酵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荚膜红杆菌和红假单胞菌)进行不同基质产氢能力对比试验,发现叁株菌均能利用小分子挥发酸和葡萄糖生长,但只有红假单胞菌能够产氢,且产氢不稳定。而菌株RLD119虽然能利用不同基质生长,但只能在乙酸、丙酸和葡萄糖中产氢;在丁酸和乙醇不能产氢,在乙酸中产氢最大;且菌株RLD119能利用乙酸和丁酸的混合物产氢,当乙酸和丁酸的混合比例为1:1时,产氢量最大,其产氢量YH2为1916ml H2 / L,而单独的乙酸体系产氢量YH2只有1667ml H2/ L。通过丁酸梭菌与菌株RLD119不同联合方式产氢试验发现,丁酸梭菌的发酵液调节pH灭菌的联合方式产氢能力最大,比产氢率(YH2/s)5.5molH2/葡萄糖,丁酸梭菌比产氢率(YH2/s)为1.8molH2/葡萄糖,菌株RLD119比产氢率( YH2/s )为1.1molH2/葡萄糖;当丁酸梭菌与菌株RLD119按照不同比例直接混合产氢实验,发现丁酸梭菌与菌株RLD119以1:600混合产氢效果最好,其比产氢率1.97molH2/葡萄糖。所以丁酸梭菌发酵液经调节pH灭菌处理的两步法联合产氢是最佳联合方式。通过间歇培养实验,考察接种比例和光照强度对丁酸梭菌和菌株RLD119两步法联合产氢的影响,发现丁酸梭菌与菌株RLD119接种比例在5:2和5:3范围内、联合产氢效果均较好,而接种比例为5:3时产氢量最大产氢量YH2达到1560ml/L;光照强度在7500lx时,产氢效果最好,产氢量YH2达到2640ml/L,比产氢率(YH2/s)为4.9molH2/mol葡萄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暗发酵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亟需寻求清洁、可再生的新型替代能源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生物柴油由于其零碳排放和环境友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微藻的油脂产率远高于普通油料作物,被认为是生产生物柴油最有前景的原料之一。然而,生长迅速、高油脂含量微藻藻株的缺乏以及高培养成本一直是制约微藻柴油技术规模化发展和应用的关键。暗发酵制氢会产生大量难以利用的小分子有机酸等副产物,这抑制了产氢过程且对环境存在潜在的危害性。小分子有机酸是生产微藻油脂的合适原料,将暗发酵制氢与微藻产油相结合,同时解决了原料短缺与产物抑制两个限制问题,可提高底物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产能能力,对加快生物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有重要意义。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从88株微藻藻株中筛选出一株高油脂含量藻株R-16,经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命名为栅藻R-16 (Scenedesmus sp. R-16)。同时研究了不同营养因子和生态因子下藻株R-16的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规律。研究表明:该藻株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和油脂积累,其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藻株R-16表现出了对葡萄糖浓度的高耐受性(100 g/L)和较宽的pH耐受范围(4.0-11.0)。氮饥饿促进了微藻油脂的大量积累,最高油脂含量达52.6%。在适应期和稳定生长期,油脂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藻细胞的增加,而在稳定期微藻主要进行油脂的积累。针对传统油脂含量测定方法和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的局限性,开发了超声波技术和叁维荧光光谱相结合快速检测微藻油脂含量的新方法。对影响荧光染色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并建立了油脂浓度-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荧光强度与油脂浓度间有显着的线性关系(R2=0.9957),与传统的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相比,这种方法能高效破损微藻的细胞壁并显着改善染色效果。探讨了在不同培养模式和金属离子等条件下微藻的油脂合成调控和能量转换规律。混养模式的生物量和油脂产率高于异养模式、厌氧模式和自养模式,但混养模式消耗了大量光能,在异养模式中获得了最高的能源转化效率。Fe3+、Mg2+和Ca2+对微藻的细胞生长和油脂产量有重要影响,向培养基中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增强铁离子和钙离子的溶解性,使其更易被微藻利用,进而促进了油脂的积累。与未添加EDTA的对照组相比,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分别提高了28.2%和29.7%。构建了暗发酵细菌和微藻耦合产能工艺体系。以葡萄糖和不同类型的淀粉为底物,哈尔滨产乙醇杆菌B49 (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B49)和混合菌种分别被用于暗发酵阶段来生产氢气,暗发酵废液中的末端代谢产物主要是乙酸和丁酸/乙醇,这些产物被栅藻R-16进一步用于生长和油脂积累。在混合菌种和微藻一步法产能体系中,混合比例、淀粉浓度和初始pH对产氢和油脂积累有重要作用,一步法体系可消耗多数制氢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与暗发酵制氢相比,耦合体系可显着提高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此外,对暗发酵制氢和一步法体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暗发酵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奕禄.光合细菌与暗发酵细菌生物制氢的应用基础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2].任宏宇.微藻油脂合成策略及暗发酵细菌—微藻耦合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3].赫倚风.产气肠杆菌暗发酵及其与光合细菌联合制氢工艺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4].刘冰峰.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谢国俊.暗发酵细菌B49与光合细菌RLD-53联合产氢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赵丹,余瑞彰,李秀艳,牛冬杰,赵由才.厌氧暗发酵产氢细菌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
[7].刘颖.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