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身份论文-孙鹏,朴银姬

多重文化身份论文-孙鹏,朴银姬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重文化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文化对话,国家认同,《图们江》,朝鲜族舞蹈

多重文化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朴银姬[1](2018)在《多重流散·身份认同·文化对话:张律电影朝鲜共同体的银幕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律,1962年5月出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朝鲜族导演。20世纪80年代,张律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年间,他主要从事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与教学工作,曾以"明太鱼"为笔名发表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试水电影。~①2001年完成短片《11岁》,该片入围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环节。200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律完成长片处女作《唐诗》。其后,他以平均每年一部电影的速度先后执导了《芒种》(2005)、(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22期)

刘勇[2](2018)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授多重文化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院校教授是校园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他(她)们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尺度的高低。随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变化,教授的文化身份面临改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从教授多重文化身份变化的社会因素及其教授多重文化身份变化的自身因素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教授的多重文化身份进行分析,让教授们认识到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不仅有助于为企业培养优质的高技能人才,还能为高职院校教授队伍科学管理提供预警与监督。(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34期)

韩晓芹[3](2018)在《延安东北作家群的多重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现代文学既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状态空间和独立的价值形态,大致包括启蒙文学(1921-1931)、满洲国殖民地文学(1932-1945)、流亡文学(1931-1945)、解放区变革文学(1945-1949)四个板块~((1))。"九一八"事变之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群们的思想及艺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锤炼后,在抗战后期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势头:一是以流亡香港、桂林的东北作家如萧红、端木蕻(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7期)

麻金红[4](2018)在《《木鱼歌》的多重文化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本文以当代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长篇传记小说《木鱼歌》(1995)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化身份理论展现其主要人物的多重文化身份,即性别身份、族裔身份和宗教身份,以期探寻该小说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价值。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林露德的文学成就和《木鱼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所涉及的文化身份理论基础,最后是本文的框架。第二章聚焦于叁位女性人物性别身份的流动性和操演性,交织成一幅十九世纪东西方女性的生存全景。华人心珠勇于挣脱封建父权制的枷锁,重塑自我;美国人芬妮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完成对父亲的反叛;非裔美国人喜芭摆脱了种族歧视的阴影,敢于面对未来。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解构了受压迫的性别角色,建构了全新而独立的性别身份。第叁章主要探讨两位少数族裔的族裔身份。吕金功遭受中美两国的疏离和排斥并成为了二元对立的“他者”,最终在“第叁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杂糅身份。喜芭挣扎于黑人和美国人的“双重意识”,最后达成妥协从而接受了自己的双重身份。他们族裔身份的建构过程不仅是个体寻找归属的模式,也是少数族裔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美国建构身份的缩影。第四章分析了以上四位人物因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的各异的宗教身份。心珠受多个中国本土宗教的共同影响,芬妮信仰基督教,喜芭同时从非洲传统习俗和基督教中汲取精神力量,吕金功摒弃了中国信仰而皈依了基督教。人物不同的宗教身份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所信宗教的虔诚和依附以及对其他信仰的困惑和偏见。第五章是结论,小说中人物的性别身份,族裔身份和宗教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此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引发人们对文化的反思,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进步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梁铣娜[5](2016)在《《情人》主人公的身份焦虑及多重文化身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98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自传体小说《情人》问世,同年荣获龚古尔文学奖。透过这部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读者看到了一个迷失自我的妙龄女子在她绝望的异国恋情里苦苦寻找着身份认同。深陷身份焦虑的主人公在多重文化身份转换之间解构着自我,又重塑自我。(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7期)

邬建华,李楠[6](2016)在《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多重文化语境中的公众家庭陈设状况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以被访谈者记忆的物质载体陈设为讨论对象,对陈设品的混搭现状进行研究,讨论了陈设品背后的信息即主人身份建构信息和背后的文化现象。最后,通过对"新疆人"身份的后现代混杂性特点的呈现,唤醒大家对新疆这片热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6年08期)

刘辉[7](2016)在《多重身份的刘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材高新山东工陶院,有一群人扎根一线孜孜不倦,为企业图发展,为产业树标杆,督各部求创新,为员工谋福祉。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SINOMA微晶氧化铝陶瓷球成为国内外首屈一指的闪亮品牌,应用领域更是从传统的陶瓷产业一举拓展到水泥行业,山东工陶院副院长、氧化铝陶瓷事业部总经理刘文化,就是这群人中的优秀代表。扎根基层、求真务实、不图虚名、雷厉风行——这是刘文化工作风格的真实写照。战略研讨上,为氧化铝产业谋划未来,力陈(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期刊2016年08期)

许雪敏[8](2016)在《谭恩美小说中的华裔文化——试论《灶神娘娘》中作者的多重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谭恩美具有第二代华人女性移民特有的多重身份——母女身份,女性身份与华裔身份。作为海外华人,谭恩美在小说创作中体现了华裔民族文化回归,其作为美国社会中的"边缘人"的境遇,也造成其小说创作中对华裔文化认同的矛盾性。为了更好地评价谭恩美的创作,本文对《灶神娘娘》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华裔文化认同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07期)

胡谱忠[9](2016)在《《塔洛》:多重身份叙事的文化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洛》以全球化普适性的现代人身份叙事作为框架,巧妙延续并加强了作者万玛才旦以往作品中一直执着表达的藏文化身份叙事。最终,作者讲述了另一种"民族寓言",即一个中国的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6年02期)

何杭娟[10](2015)在《多重文化身份视角下的李娟散文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勒泰位于新疆北部的边缘地带,和蒙古国的国土紧密相接。对于阿勒泰,很多人都习惯于用几个抽象的词将其概念化,例如哈萨克游牧区、湖中的水怪、图瓦人等,仿佛成为提及阿勒泰时不可避免的文化符号。在关于阿勒泰的书写中,充斥着很多走马观花般的游记和攻略,但这些文字和真正意义上的阿勒泰毫不相关。对于观光客来说,阿勒泰不过是一个满足他们猎奇心的场所,只不过是一个来了一次就离开的地方,她们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份精力和沉淀之心去感受这片广阔的天地,领略这份边缘之境上的自由和美好,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生活在哈萨克牧民区里的人们,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叁餐的简单生活。但是李娟却与“观光者”和“游戏者”不同,她执着用散文的笔调记录阿勒泰,而她的地域性散文书写,最近几年也频频获奖,引起文坛广泛的关注。李娟是阿勒泰深山的外来人,但她不是背包客,她的书也不是供想深入新疆腹地的背包客参考的旅游手册。李娟是一个地道的汉人女子,但是常年在阿勒泰生活,这种地域上的强烈文化差异对李娟文化身份的构建来说产生很大影响,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多样性使得李娟的新疆文化书写和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有了很大区别。本文把李娟的散文创作放在汉族作家跨族际书写的视野之下,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以文化身份理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心理学分析、民族志分析、身份认同分析、人类学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立足于李娟散文文本,对李娟的散文创作进行深入的梳理和细致的研究。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李娟的生活经历并对李娟散文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类,同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相关核心概念界定。对本论文涉及到的“文化身份”“身份认同”“主体与他者”叁个概念术语进行阐述和界定。第叁部分,李娟散文创作中的他者世界。论述李娟跨文化视域下的哈萨克族他者世界。第四部分,李娟散文创作中女性他者的文化身份及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着重论述李娟自身、李娟母亲、李娟外婆以及其他哈萨克女性等女性面临的他者地位和所处的生存困境。第五部分,李娟散文创作中流散他者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主要论述流散者混杂身份的困惑以及流散者对文化疏离流露出的孤独与逃离心态。第六部分,结语。指出论文不足之处,并认为当代汉族作家的跨族际书写是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情,李娟是个充满才情的作家,她对哈萨克的异质文化做了丰富的文化阐述,李娟的创作潜力仍然无限,期待日后她能继续坚持阿勒泰的书写,挖掘阿勒泰更深层面上的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多重文化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职院校教授是校园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他(她)们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尺度的高低。随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变化,教授的文化身份面临改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从教授多重文化身份变化的社会因素及其教授多重文化身份变化的自身因素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教授的多重文化身份进行分析,让教授们认识到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不仅有助于为企业培养优质的高技能人才,还能为高职院校教授队伍科学管理提供预警与监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重文化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孙鹏,朴银姬.多重流散·身份认同·文化对话:张律电影朝鲜共同体的银幕诠释[J].电影评介.2018

[2].刘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授多重文化身份研究[J].智库时代.2018

[3].韩晓芹.延安东北作家群的多重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认同[J].文艺争鸣.2018

[4].麻金红.《木鱼歌》的多重文化身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5].梁铣娜.《情人》主人公的身份焦虑及多重文化身份探讨[J].名作欣赏.2016

[6].邬建华,李楠.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多重文化语境中的公众家庭陈设状况调研[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7].刘辉.多重身份的刘文化[J].中国建材.2016

[8].许雪敏.谭恩美小说中的华裔文化——试论《灶神娘娘》中作者的多重身份[J].文教资料.2016

[9].胡谱忠.《塔洛》:多重身份叙事的文化指向[J].电影艺术.2016

[10].何杭娟.多重文化身份视角下的李娟散文创作研究[D].海南大学.2015

标签:;  ;  ;  ;  

多重文化身份论文-孙鹏,朴银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