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温权

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温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色浪漫,宏大叙事,共产主义,自由

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温权[1](2016)在《马克思主义的“红色浪漫”情结及其革命性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资本主义的反人道主义性为批判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创立伊始,就天然具有改造现实的普世情结。后者可被视为,变革世界的"红色浪漫"。正是基于对人类解放事业的追求,它才为共产主义运动增添了浪漫的因素。对该浪漫因素的历史意义重新予以揭示,正是在文化内涵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再理解。这同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维度上自我转向新的开端,即构筑于文化背景下的一次宏大叙事般的精神变革。(本文来源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朱海[2](2015)在《尼布尔基督伦理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情结——基于《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文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是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代表作之一,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该书运用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观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书中不管是尼布尔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的运用,还是对暴力革命的评判,都有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身影,尼布尔的伦理思想的形成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5年05期)

太田启之,独孤求大衣[3](2013)在《马克思主义、反对修宪、民族情结——宫崎骏的政治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宫崎骏早年思想较为激进,也曾像当时众多大学生一样参与过六十年代的安保运动,一度在政治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近年来宫崎骏政治观念渐趋温和,更多地秉承人道主义的原则,2011年8月还曾走上街头抗议使用核电,并号召动漫界停止使用核电。(本文来源于《电影世界》期刊2013年08期)

王瑞萍[4](2011)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叁观"教育。这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究竟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一马克思主义情结的概念界定(一)情结人们常用"情结"表示对某种人或物的眷恋和敬仰,实质是弗洛伊(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王霞[5](2011)在《毛泽东的“叁农”情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依靠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立足中国实际,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力求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充分展示了这位农民出身的领袖对于农民、农运、农村的深厚情结和非凡智慧,这也是对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使之中国化的最好的注脚。(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孙建华[6](2010)在《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价值和民族化情结共存于各国无产阶级运用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共同表达着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世界性的价值诉求和民族化情结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价值与民族化诉求必然共存并统一于各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世界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的具体之道、实现形式和发展形态。(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0年06期)

郑继江[7](2009)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率先提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问题,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了奠基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及写作思路作了说明。明确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的开创性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制定理论框架的依据:一是内涵要求,即根据相关概念的含义;二是目标要求,即有利于在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全文按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血脉相通”“历史相联”“现实需要”“前景透视”的总逻辑进行构思。第一章主要是解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破题和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进行多层次的透视和解读。逻辑呈现为情结——马克思主义情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递进运动。尤其是对情结的本原问题、情结的泛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客观存在及其形式进行了探讨,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是对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论证。本章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情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论与实践是这一逻辑起点的内在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同时具体分析了“中国情结”、“反中国情结”以及中华民族“强国富民情结”的由来和发展,合乎逻辑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点符合了中国的“特殊需要”。第叁章集中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扎根、开花和结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全篇从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中国背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等多角度对这一背景进行了透视。指出正是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到了现代文化高度,帮助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第四章是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进行考察。首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形成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证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转变,“强国富民情结”也转化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情结”,同时马克思主义情结中非理性因素也开始膨胀,以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本章对这种变异的表现和理论背景,以及非理性因素在主体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对毛泽东人生事业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第五章通过考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情结的理性本质。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情结理性回归的“逻辑发展”。指出苏东剧变的终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第六章根据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逻辑进程的需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问题。生命力侧重于理论层面,当代价值则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本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和所具有的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问题的解决。第七章把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几项重大决定,概括为四句话:“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这是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最好注解。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培养和激活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第八章从五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主题和当代视野进行了初步探讨。五个方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本章旨在说明只要我们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也能被认识,进而得到解决。这是对上文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当代价值的一种补充和强化证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一章是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首先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的自我更新的理论品质,这是确保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其次重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与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这是确保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外在条件。为了对此进一步佐证,又从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回归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本章是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进行研究的合乎逻辑的延伸,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情结的一种“自我关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吕红梅[8](2008)在《运用“英雄情结”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一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探索:首先针对每个学生心中的"英雄情结"精心布置作业;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再通过课件展示、讨论及案例教学,成功地让同学们领悟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核心观点,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8年29期)

张青卫[9](2007)在《试论柯亨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柯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为我国学者所熟悉,可是学界对柯亨为什么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原因却很少关注。无产阶级的家庭出身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在柯亨的意识中结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情结,促使柯亨将毕生精力献身于人类平等和民主的进步事业,不知疲倦地用"缜密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探索通向未来美好社会的途径。这才是本文探究柯亨创作历程的要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7年11期)

杨仁敬[10](2004)在《詹姆逊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逊简介:   弗列德里克·詹姆逊(又译为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1934年-),美国着名的文艺批评家。生于俄亥俄州,196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后留学法国和德国,精通法文和德文。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戈分校、耶鲁大学和(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04-06-02)

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是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代表作之一,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该书运用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观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书中不管是尼布尔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的运用,还是对暴力革命的评判,都有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身影,尼布尔的伦理思想的形成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温权.马克思主义的“红色浪漫”情结及其革命性的文化内涵[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

[2].朱海.尼布尔基督伦理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情结——基于《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文本解读[J].传承.2015

[3].太田启之,独孤求大衣.马克思主义、反对修宪、民族情结——宫崎骏的政治倾向[J].电影世界.2013

[4].王瑞萍.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培养[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

[5].王霞.毛泽东的“叁农”情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6].孙建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情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

[7].郑继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探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

[8].吕红梅.运用“英雄情结”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一次探索[J].文教资料.2008

[9].张青卫.试论柯亨的马克思主义“情结”[J].学术交流.2007

[10].杨仁敬.詹姆逊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4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情结论文-温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