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化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科学,异化,社会科学,活动
异化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王南湜[1](20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科学"概念和对"异化"概念的翻新使用,标志着马克思由此开启了一种超越了他所批判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社会科学之路,但这一社会科学方法由于其独特性却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恰切的理解。与延续了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涂尔干、韦伯之限于结构或主体主观不同,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的根本特征是从主体行动到客观结构,从而能在最为真实的意义上切中社会现实。在当今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从而呼唤着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而中国社会科学建构也正在进行之际,重新认识马克思起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建构方法,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建构的健康发展,应当能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9年06期)
刘国新[2](2019)在《从概念到理论: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通过对异化概念的来源和异化演化的梳理发现,异化经历了从概念到术语再到理论的演化过程。异化概念是启蒙思想家在基督教"偶像崇拜"的启示下产生的,黑格尔开始把异化真正作为哲学术语来使用,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其异化理论。(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晨曦[3](2019)在《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历史辩证法解析——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异化劳动"内在地包含作为耗费性活动和作为人的本质这样两个维度。马克思在写作《手稿》之后继续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研究,发现扬弃异化达到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必须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一方面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下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另一方面消灭异化将是从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回归。在这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体现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内涵。(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桐雨[4](2019)在《运用矛盾分析《变形记》中“异化”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即"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可以将此"异化"分析为多个矛盾,因此,"异化"又可分为思想与现实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社会现实的异化,此异化又可分析为以下矛盾:甲虫外形与人类意识的矛盾即现实状况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也可理解为个人意识与现实条件的矛盾,父子关系,兄妹关系的矛盾即个人习惯,个人期待与意外变故的矛盾以及卡夫卡本人所处社会现实与他个人理想的矛盾。(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9年14期)
张欢[5](201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贫困问题——从异化劳动理论到社会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以私有制为前提,通过分配理论论证了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马克思通过对亚当·斯密分配理论的批判,认为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劳动本身,马克思称其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由于异化劳动本身固有的缺陷,导致马克思无法对第四个规定进行解释。基于此,马克思开始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对私有制下私有财产的交换进行考察,在手稿中呈现出以劳资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和以私有财产交换为中心的社会,并通过对这两种社会的批判,在第叁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概念。(本文来源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贺善侃[6](2019)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诸种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之中蕴含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不会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消灭而消除,它将长期存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可视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扬弃,这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题中之意。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以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公有制为标志的社会,而且是以全新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即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是扬弃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走向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唯一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崔佳柠,冯晓丽[7](2019)在《媒介体育:概念建构、产生生产与异化规避》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体育"一词于上世纪末,由美国学者温勒提出,本世纪初中国学者郭晴与郝勤将其引入中国,国内学者逐渐开始了对"媒介体育"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媒介体育研究历史脉络的梳理与总结,对媒介与体育、媒介体育与体育媒介和媒介体育与体育新闻报道这3组关系进行概念辨析,建构了媒介体育的概念框架。本研究认为:传播工具的变革、体育新闻媒体的规模化和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倾向都为媒介体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探讨媒介体育"何以可为"的问题上,认为"拟态环境"是媒介体育的本质属性,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是媒介体育得以产生基础。在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媒介体育逐步呈现出异化趋势,本研究从传者避"浊",受者自"清"2个方面对媒介体育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讨论和思考,以期为媒介体育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智力支持。(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子青[8](2018)在《近世日本“中华”概念的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中华"一词在当代日本有着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意涵。这种差异是在日本近世时期出现的。之前,日本知识界曾以"中华"自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仰慕和认同。近世思想家却狂热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持续地将对"中华"的认同和褒扬向着异化和贬损的方向扭转。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山鹿素行以与中国争夺"中华"的荣耀并与中国对抗为己任,"私意论"者和徂徕学派也通过各自的论证表明日本乃原本"中华"的代表,而比早已退去"中华"本色的中国更有文明优势;国学者则进了一步,径直利用本土神道资源贬斥"中华"概念,将之视为"中国人的自尊之辞";而兰学者则根据近代西方知识体系,有意地构建起对中国文化的对抗机制,将"中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中国人的妄自尊大。随着近代神(皇)国思想和洋学思想的盛行,这种理解成为日本语境中通行的意涵。至此,近世思想家似乎撇清了自己与"中华"一词的干系,使它最终异化成了专门指称他者中国的概念。不过,洋学者把日本自诩为"文明开化",把"中华"打入"野蛮愚昧"的做法,最终无法表明真正逃脱了华夷观念之末流的命运。透过"中华"含义的这场异变,不仅可以看清近世日本文化主体意识是如何畸形崛起的,更可以体会到近代日本国族意识是怎样膨胀并最终导致东亚国际关系发生历史性异动的内在根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娄丙功[9](2018)在《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文本中淡出和返场的根由》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青年马克思的主要批判工具。但是在1845年之后,异化概念明显淡出马克思的文本,而后在《资本论》中再度出场时已非原先意义上的使用。1845年之后,异化范畴淡出马克思的文本,根源于马克思对奠基于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知性逻辑的超越。马克思之前的全部哲学,从形而上学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成为知性逻辑视阈下对人的抽象,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根本拒斥形而上学,并在实践逻辑中实现了对于人本质的全新解释,人的本质由知性逻辑判断下的预设变成了实践基础上的生成,于是,异化失却了异化的主体,异化概念自然淡出马克思的文本。而后异化范畴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重回马克思的批判视野,但这时的异化已不再是人本质的异化,从根本上来讲只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正是在马克思解释世界到重建世界的理论变更中,异化范畴在马克思文本中的地位随之转变。(本文来源于《大连干部学刊》期刊2018年08期)
王思鸿[10](2018)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还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哲学的痕迹,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就不再把异化看作抽象人性的自我异化,而是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并且以生产关系变革作为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异化一直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但其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中走向成熟。正确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异化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通过对异化概念的来源和异化演化的梳理发现,异化经历了从概念到术语再到理论的演化过程。异化概念是启蒙思想家在基督教"偶像崇拜"的启示下产生的,黑格尔开始把异化真正作为哲学术语来使用,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其异化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化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2].刘国新.从概念到理论: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探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
[3].马晨曦.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历史辩证法解析——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长治学院学报.2019
[4].吴桐雨.运用矛盾分析《变形记》中“异化”概念[J].读书文摘.2019
[5].张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贫困问题——从异化劳动理论到社会概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6].贺善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崔佳柠,冯晓丽.媒介体育:概念建构、产生生产与异化规避[J].湖北体育科技.2019
[8].张子青.近世日本“中华”概念的异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娄丙功.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文本中淡出和返场的根由[J].大连干部学刊.2018
[10].王思鸿.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