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孙世嘉

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孙世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治理,参与式发展,集体经济,中央企业

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孙世嘉[1](2019)在《参与式发展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放权逐步推进,农民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我国现有体制下,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治理模式是“乡政村治”,农村社会依靠村民自治。但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决定了农民的社会治理意识较为淡薄,治理能力有天然缺陷,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率先开放,政策红利驱动下,大量农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承包土地自主经营,积累了一定的乡村发展资本,但随着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农民个体经济显现出脆弱性的弊端。在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发达城市,乡村呈现出凋敝势头,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群体是中国社会活动主要的构成者和参与者。乡村社会治理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存发展与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城乡之间权利平等、公平正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都是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在农村社会多元共治的构成要素中,中央企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掌握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且政治站位较高,责任意识较强,具有帮扶农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中央企业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现实困难。研究乡村治理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乡村社会管理机制,保证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有序和谐发展。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模式,有助于创新改造农村经济经营体制,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农村科学、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现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央企业帮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意味着中央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同乡镇政府和村组织一起参与农村治理,有助于产生与现行的乡政村治不同的新组织治理模式,拓展乡村治理的实践空间,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对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分析也有助于丰富乡村治理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内容。本文借助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在以华润希望小镇为例,运用合作理论和多元主体理论,借助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进行了探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合作理论和元治理理论,以及合作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产生的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需求和中央企业的优势,分析了中央企业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其在逐渐改善乡村治理生态中的潜在能力,并以希望小镇为例,分析了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内涵、特征、机制和不足,最后总结了希望小镇给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这一模式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04)

李娟[2](2015)在《参与式发展理论视角中的农村扶贫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改变了传统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发展水平滞后。本文所调研的蕲春县就属于湖北境内2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是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当地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仍没有脱掉贫穷的帽子。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如何切实发挥贫困农民在反贫困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反贫困的效率,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反贫困实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的行文结构包括以下五大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界定了文中核心概念,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理论研究部分,介绍了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核心要素及理论适用性;现状研究部分,通过调研掌握了详实的数据,简单交代调研村庄概况后,总括了四个村庄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部分,结合参与式发展理论,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炼与升华,认为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村民参与深度不足,参与广度不足,参与持续度不足等问题,并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发展理念滞后,参与主体合作不足,赋权不足,能力不足等。对策部分,首先分析了将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到农村扶贫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从发展理念,主体多元、赋权和能力建设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扶贫的成效。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研究视角和观点两个方面。首先,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借助参与式发展理论对中国农村的扶贫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参与式的农村扶贫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做法,重新塑造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村民被纳入到扶贫项目的决策体系中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其次,研究内容创新,参与式发展理论并完整的理论框架,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归纳了参与式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理念、主体多元、赋权、能力,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参与式扶贫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李丁,王生霞,苗涛[3](2011)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以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民勤县绿洲边缘区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传统的生态扶贫模式难以在当地奏效。科研机构基于社区原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引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参与式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提出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参与式发展战略。新型综合扶贫模式不仅保证了生态农业模式的顺利实施、而且创造产值3.16×108元,是等面积粮经种植产值的1.44倍,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同比节水0.19×108m3,生态用水比例得到极大提高;社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生计改善能力,综合评估满意度为90.13%,85.9%的农户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综合效益达到最好,适宜在民勤绿洲边缘区推广。(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1年02期)

成德宁,侯伟丽[4](2008)在《参与式发展与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权力渗入到城市社会的各个方面,城市自主发展和活力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许多城市政府纷纷提出城市经营的新思维,但由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种城市经营实际上与城市治理的理念背道而驰。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管理模式需要进行一场新的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变革,即中国城市政府要从参与式发展的新范式出发,赋权于民众,建立起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在城市政府、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使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决策。(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08年03期)

崔吉磊[5](2008)在《甘肃省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那么,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方法、满足农民需要的方法就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参与式发展模式的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参与式发展模式非常适合得当。本文通过对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以及参与式发展模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探索构建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参与式发展模式的具体应用。通过对甘肃省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一般分析,从参与式发展理论下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主体、参与式发展理论下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机制及参与式发展理论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制定符合甘肃特色的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策略。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社会调查、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探究了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工具方法以及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基础。之后分析了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的现状做了具体分析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甘肃省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的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其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甘肃省进行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4-01)

朱恩林,王山[6](2006)在《参与式发展理论对农业项目的影响(续)——对IPM项目参与式发展模式和特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3IPM项目参与式发展的特点和原则3.1农民是发展的主体——自我发展原则在IPM项目中,农民始终被视为发展的主体[6,8,9]。虽然项目本身存在的时间、地点并不由农民来决定,但项目的发展及其效益和影响的持续性却是通过农民对这1项目的最终落实者来实现的。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06年02期)

朱恩林,王山[7](2006)在《参与式发展理论对农业项目的影响——对IPM项目参与式发展模式和特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于1988年参加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持的IPM项目。项目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农民研究、农民组织活动和有关的经济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生态意识,从而实现农民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自我完善和对社区发展的自我推动的总体目标。中国在IPM项目的实施中,以新的参与式发展理论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并通过长期的探索,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农业项目参与式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06年01期)

金爱武[8](2004)在《浙闽山区毛竹高效经营技术与参与式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范围最广,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竹种。本项目以浙闽山区重点竹产区为研究案点,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研究了毛竹笋用林定向培育技术和参与式发展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PPRA 调查结果,竹林培育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为:提高农户参与竹业开发的积极性、林农对林地经营水平普遍提高和区域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逐步实现竹业区域分布优化格局和改善林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加强林业培训和推广、建立激励农民参与项目的新机制和提高项目执行机构的能力。2.应用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方法,研究并提出了毛竹笋用林培育关键技术。(1)肥培管理模式。按“四次施肥法”进行施肥,用肥量按N:P:K:=6:1:2,30%有效量计算,1 度施肥量为工500—2250kg/hm2,其中,春笋大年占总用肥量的30%一40%,春笋小年占60%一70%。(2)竹林结构优化管理技术。立竹密度以2100 一2700 株/hm2为宜,胸径在9cm 以上,年龄结构为l 度:2 度:3 度:1:1:1。经营集约度较高,竹林密度可越大,年龄结构可保留工度:2 度:3 度=2:2:1。(3)水分管理技术。在笋芽分化期(8—9 月)和孕笋期.10 月-次年2 月)连续干旱25—30d,进行1 次灌溉。灌溉方法可采用浇灌或喷灌,用水量为120 一180t/hm2。(4)冬笋采收技术。从工工中旬开始至次年2 月,开穴挖笋及适当沿鞭翻土挖笋等方法多次采收,并在春节前后采取全垦法全面采挖冬笋最为适宜,可以提高冬笋产量1385.4kg/hm2,而春笋产量无显着差异。3.竹业参与式发展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通过观念创新,建立从指导到引导,从指挥到服务的观念;形成以林农和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观念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以观念创新为基础,改变传统投入机制,建立竹农林地经营自主投入并逐渐成为投入主体的机制;建立服务区域品牌建设、市场培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机制,完善和增强区域发展功能,使竹林培育业的发展得到机制保障。4.传统的浙闽山区实施的竹业技术推广方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机制,其运行机制集中体现为:①以技术为导向、技术人员为主体;②技术的选择和决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下达过程;③受技术来源的途径和条件影响,在研究者、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之间形成了断层。5.研究并系统提出了林业技术参与式推广新机制,实现了竹林培育技术的快速传播。(1)首次提出了林业技术传播二级流动模式。在农村社区,科技信息沿着“意见领袖一>一般成员”这一人际路线进行传播的,意见领袖是群体中其他成员的重要信息渠道。通过综合应用大众传播、公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形式,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活跃农村的科技示范户(意见领袖);并通过他们的人际传播将林业新技术快速在农村社区传播。(2)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框架,构建了参与式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步骤,并通过技术的二级流动、技术“阶梯式”设计、完善新技术文化特征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与技术推广组织,建立了以农户为经营主体,通过民主参与和专家(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4-12-01)

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改变了传统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发展水平滞后。本文所调研的蕲春县就属于湖北境内2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是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当地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仍没有脱掉贫穷的帽子。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如何切实发挥贫困农民在反贫困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反贫困的效率,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反贫困实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的行文结构包括以下五大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界定了文中核心概念,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理论研究部分,介绍了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核心要素及理论适用性;现状研究部分,通过调研掌握了详实的数据,简单交代调研村庄概况后,总括了四个村庄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部分,结合参与式发展理论,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炼与升华,认为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村民参与深度不足,参与广度不足,参与持续度不足等问题,并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发展理念滞后,参与主体合作不足,赋权不足,能力不足等。对策部分,首先分析了将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到农村扶贫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从发展理念,主体多元、赋权和能力建设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扶贫的成效。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研究视角和观点两个方面。首先,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借助参与式发展理论对中国农村的扶贫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参与式的农村扶贫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做法,重新塑造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村民被纳入到扶贫项目的决策体系中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其次,研究内容创新,参与式发展理论并完整的理论框架,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归纳了参与式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理念、主体多元、赋权、能力,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参与式扶贫的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世嘉.参与式发展的乡村治理新模式[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李娟.参与式发展理论视角中的农村扶贫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丁,王生霞,苗涛.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以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

[4].成德宁,侯伟丽.参与式发展与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J].南都学坛.2008

[5].崔吉磊.甘肃省参与式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8

[6].朱恩林,王山.参与式发展理论对农业项目的影响(续)——对IPM项目参与式发展模式和特点的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

[7].朱恩林,王山.参与式发展理论对农业项目的影响——对IPM项目参与式发展模式和特点的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

[8].金爱武.浙闽山区毛竹高效经营技术与参与式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

标签:;  ;  ;  ;  

参与式发展模式论文-孙世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