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陕北地区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杏河镇,污水处理,工艺优化,资源利用
陕北地区小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解彪[1](2017)在《陕北地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防治小城镇水环境污染,促进小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地发展,国务院、建设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率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实施污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地过程中,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当地政府的经济负担能力,由此削减COD、NH3-N、TP等重点污染物对周边排放水体的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对改善小城镇水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概述了小城镇水污染和处理现状,从小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小城镇污水特点和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叁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本文以志丹县杏河镇为例,对陕北地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及资源化利用进行研究。随着杏河镇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地压力也愈来愈大。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必须提高杏河镇污水处理量及排放标准,对小城镇的污水和雨水分开收集,提高小城镇污水处理效果,从而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如下:1、对水量进行了预测,讨论并选定了污水处理站工艺方案,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感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本工程对改善延河流域的水质和志丹县生态环境、保证延安市水源地-王窑水库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非常紧迫的。3、本工程污水处理量为500m~3/d,远期翻一番,污水厂占地面积2.7亩,工程总投资818.01万元。截污干管长3.6km,工程总投资768.05万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晶[2](2015)在《陕北地区小城镇街、巷、院空间特色研究—“金延安”项目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的快速城镇化使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诸多“病痛”:城市人口骤增、城市密度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空间杂乱、特色丧失等等。面对这些现代城市所出现的问题,“新城市主义”、“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城市特色理论”和“拼贴城市理论”等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理论都指出:这是现代城市丧失了地域文化和传统空间特色的缘故。因此,本文就是赶着新型城镇化的脚步,试图对陕北地区小城镇空间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争取为该地区今后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城镇空间主要是由街、巷、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过去还是现在,院落空间是城镇的最小组成单元,他们的间隙就形成了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和进出院落的交通空间——街和巷。街道是城镇空间的框架,巷道是对街道的补充与连接。同时,人们对一个城镇空间的感知和认识也是由这些细小之处开始的。威廉·怀特曾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所以说街巷不仅是物质坏境的载体,也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因此,作为城镇的功能实体,和城镇特色的重要表达窗口,对街、巷、院空间的深入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是以此为着眼点进行研究的。文章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做了介绍。第二部分通过实例调研总结归纳出陕北地区传统小城镇街、巷、院的空间特色。并且论述了他们叁者之间的关系。第叁部分总结陕北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同时探讨现代社会城镇居民对城镇空间的需求,发现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带着前面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案例分析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对金延安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第五部分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完整的提出了传承陕北地区小城镇街巷院空间特色的原则与实践措施。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郭美婷[3](2013)在《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奇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集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陕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中,小城镇人均占用土地面积较多是客观事实,同时存在着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所以解决陕北地区粗放的传统土地利用模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及相关理论的探讨,分析出当前小城镇土地利用的五个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提出一种适合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阐述了土地区位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学理论等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第叁部分总结了当前小城镇土地利用比较成功的五种模式:温州模式、珠江叁角洲模式、开发区模式、中部地区的双阳模式和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并对五种模式作了简要的评述;第四部分探析了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传统模式,分析并总结了传统模式在自然、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第五部分对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构建设计,提出了生态现代化模式即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土地平面集约利用和立体集约利用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最后从理念、制度和模式叁个角度提出了推行该模式的支持对策,力图为后续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向。本文以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得出下述结论:1、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问题,应该从经济学、规划科学、管理学、城市科学、地理科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构建出适合该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以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2、本研究尝试构建完整的小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影响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制约因素,进而得出解决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新的合理的能适合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这对实现陕北地区自身建设与自然建设的同步和统一,缓解陕北地区人地矛盾具有重大的作用。提出适合陕北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生态现代化模式,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土地的平面集约利用和立体集约利用两者结合的一种模式,并在从理念、制度和模式叁个方面提出推行该模式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3-06-01)
牛宝中,高彦飞,朱建罡[4](2013)在《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化工程建设是现代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问题。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特点,分析了该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旨在为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绿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06期)
袁心美[5](2010)在《陕北地区中小城镇多层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建筑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人们对地域建筑非常的关注,而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正是体现建筑地域性的必由之路。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是实现建筑节能,创造健康人居环境的有效方法,并正在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流。陕北榆林地区地处我国严寒地区,这一地区的中小城镇近几年随着资源开采而崛起,但是也带来无序发展和不和谐因素,是我国能源消耗比较严重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迫切需要进行结合气候及环境因素进行住宅节能研究。本文根据陕北地区的气候特征,选择多层住宅这个大量性建筑类型作为研究载体,针对陕北地区多层住宅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创造节能高效的、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多层住宅建筑为目标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居住建筑节能的实例,尤其是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实例,总结出了当前住宅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主要设计方法;并通过对陕北榆林地区神木县的多层住宅进行现状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了目前状况下它在节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耗能大的原因。为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陕北地区多层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主要涉及建筑布局、建筑围护结构与材料、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及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最后文章结合陕北地区工程实例,进一步将陕北地区的多层住宅气候适应性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加以应用,结果证明利用建筑整体生态设计策略能较好的将生态设计措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陕北地区建筑生态设计方式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0-06-06)
李亮[6](2010)在《总体规划视野下的陕北地区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这里以深厚的黄土堆积和密集的河谷沟壑分布而闻名于世,又以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璀璨历史而受世人瞩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自然生态环境的极端恶劣,城镇建设长期停滞不前。近十年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提出以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地区经济开始呈现跨越式增长,城镇化建设也明显提速,大量小城镇在短期内相继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由于缺乏合理、适度、有效的引导与控制,不少城镇的开发建设面临失控的风险,各类矛盾不断加剧。因而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的开发控制规划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而展开的。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开发强度空间管制研究相关的理论,尤其是对国内外相关此类课题的最新理论做出系统化归纳、解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通过横向类比、分析国外发达地区以及我国部分城市土地开发的空间管制相关实践活动,总结出目前我国尤其是针对小城镇进行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不足之处。其次针对陕北地区的城镇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当地小城镇的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基本特征入手,分析总结出本地区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空间拓展及演化的基本规律,继而进一步分析总结出当前陕北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及目前城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再次通过陕北地区多个小城镇的开发控制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当前陕北地区小城镇在土地开发强度管制方面所面临问题与难点,并且参考、借鉴我国大城市的相关经验,提出总体规划层面下陕北地区小城镇的开发强度控制所适宜采取的基本策略及方法。最后结合《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这一实际项目,对前文所提出的陕北地区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尝试性应用,以进一步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陈乐,王晓静,温宇[7](2008)在《陕北地区小城镇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线状空间、空间结点、边界空间叁方面对陕北地区小城镇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为传统商业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22期)
陈乐[8](2008)在《陕北地区小城镇更新中商业空间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商业空间对城市、社会和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买卖经商购物之所,在长期的社会进程中,随着城市生活的多方面发展,其存在意义已由“商”的单方面含义扩展到具有多种功能并存的生活空间的内涵。它是包括购物及多种社会活动的综合性空间。而且,商业建筑空间是公共建筑空间中最具活力和空间特征的构成元素,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业空间适应性是现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课题,从商业经济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其空间环境要素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随着陕北地区小城镇城市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及方式都发生了变更,传统的消费模式和原有的商业空间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使用功能单一、建筑质量老化,基础设施陈旧,消费环境恶化以及地域性特征不明等问题日益显现。陕北地区小城镇商业空间的适应性研究就是要在适应性理论的指引下,把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商业空间引入陕北地区小城镇的城市更新进程当中,重点强调商业空间内外部整合、商业空间形象塑造以及建筑节能。从而使得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不但适应大众不断复杂、多层次化的要求,而且能够在现有的、传统的购物方式基础上挖掘自身潜力,创造出更具特色的适应性商业空间。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陕北地区小城镇商业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无论从观念还是创作手法上,要达到一个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满足社会需要的空间环境,它的发展还是一条漫长之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陕北地区小城镇商业空间的设计研究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对其具体实践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袁宏林,张志鹏[9](2008)在《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中小城镇排水管网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中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对排水现状、污染特点及排水体制选择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项目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中小城镇污水管网设计特点及注意问题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11期)
王磊[10](2005)在《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与水域相连接的特定空间区域,一般而言它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地区,各种生产运输、商业以及市民的社会生活集中在这里,是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滨水区也经历了由港口、码头——废弃地——游憩、商业的复合开发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成为开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和理论研究。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小城镇近年来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而滨水区是这些城镇的城市建设和视觉景观核心,因此它的发展对城市的未来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方法,探讨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发展的规律。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实践活动,总结出“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一般类型,并概述了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的特点。 其次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的逻辑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的分析,明确城市滨水区空间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 接下来实践与案例研究是对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发展历程分析,总结出陕北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的规律。 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结合城市形态发展的原理,提出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理论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5-06-18)
陕北地区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年的快速城镇化使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诸多“病痛”:城市人口骤增、城市密度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空间杂乱、特色丧失等等。面对这些现代城市所出现的问题,“新城市主义”、“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城市特色理论”和“拼贴城市理论”等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理论都指出:这是现代城市丧失了地域文化和传统空间特色的缘故。因此,本文就是赶着新型城镇化的脚步,试图对陕北地区小城镇空间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争取为该地区今后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城镇空间主要是由街、巷、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过去还是现在,院落空间是城镇的最小组成单元,他们的间隙就形成了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和进出院落的交通空间——街和巷。街道是城镇空间的框架,巷道是对街道的补充与连接。同时,人们对一个城镇空间的感知和认识也是由这些细小之处开始的。威廉·怀特曾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所以说街巷不仅是物质坏境的载体,也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因此,作为城镇的功能实体,和城镇特色的重要表达窗口,对街、巷、院空间的深入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是以此为着眼点进行研究的。文章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做了介绍。第二部分通过实例调研总结归纳出陕北地区传统小城镇街、巷、院的空间特色。并且论述了他们叁者之间的关系。第叁部分总结陕北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同时探讨现代社会城镇居民对城镇空间的需求,发现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带着前面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案例分析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对金延安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第五部分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完整的提出了传承陕北地区小城镇街巷院空间特色的原则与实践措施。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北地区小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解彪.陕北地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张晶.陕北地区小城镇街、巷、院空间特色研究—“金延安”项目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郭美婷.陕北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3
[4].牛宝中,高彦飞,朱建罡.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探析[J].现代园艺.2013
[5].袁心美.陕北地区中小城镇多层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0
[6].李亮.总体规划视野下的陕北地区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7].陈乐,王晓静,温宇.陕北地区小城镇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研究[J].山西建筑.2008
[8].陈乐.陕北地区小城镇更新中商业空间适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袁宏林,张志鹏.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中小城镇排水管网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8
[10].王磊.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