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葛辉,吴丽云,周宸,黄种持,吴建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葛辉,吴丽云,周宸,黄种持,吴建绍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分离纯化,E11细胞系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葛辉,吴丽云,周宸,黄种持,吴建绍[1](2019)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建立了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μL。纯化的病毒对E11(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段燕喻,陈茹,吴晓薇,朱道中,林志雄[2](2018)在《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核酸检测用标准物质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设计NNV RNA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目的片段并连接至p GEM-T载体;采用体外转录方法,获得大量纯品RNA。初步定量稀释至约10~8 copies/μL,均匀性检验结果显示样品间差异<5%;稳定性检验表明,室温(20~25℃)保存7 d、冷藏(2~8℃)保存1个月和冷冻(-20℃)保存6个月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采用核酸浓度测定与拷贝数换算的方法,对转录的RNA片段进行定值,并根据委托单位的定值结果进行不确定度估算。核酸标准物质定值为(8.452±0.068)×10~8 copies/μL,可用作NNV核酸检测的标准质控品。(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8年02期)

翁善钢[3](2012)在《β-野田村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一文中研究指出β-野田村病毒(betanodaviruses)是一种重要的新出现鱼类病毒,可以感染40种以上的海洋鱼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北美、非洲、南太平洋的鱼群中。此外,β-野田村病毒也有感染淡水鱼类的报道。β-野田村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鱼类疾病称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2年09期)

罗卫,田飞焱,刘荭,陈焕春,李惠芳[4](2008)在《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T-PCR技术获得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0603株的衣壳蛋白基因,将其插入到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的pFastBacⅠ质粒中,构建了pFastBac-cp质粒。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后获得重组穿梭载体Bacmid-cp,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Sf9细胞产生有感染性的重组杆状病毒AcNPV-cp。利用AcNPV-cp感染Sf9细胞后,SDS-PAGE分析可见大小约为37ku的特异性蛋白带,Western-blotting分析发现,其可以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阳性血清反应出现特异性的杂交带。试验结果表明,AcNPV-cp在Sf9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负染电镜观察发现,CP蛋白可自行装配成病毒样颗粒,其大小形态类似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制备超薄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CP蛋白自行装配成的病毒样颗粒呈晶格状排列在细胞质中。为研制有效防控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新型颗粒性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蒋方军,高隆英,何俊强,江育林[5](2008)在《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离和部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福建某渔场的患病石斑鱼苗制备组织切片,同时将患病石斑鱼苗组织匀浆后接种到条纹月醴细胞系(striped snakehead,SSN-1),对发生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s,CPE)的SSN-1细胞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纯化负染,并制备细胞超薄切片,借助SSN-1细胞系从患病石斑鱼苗中分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 nervous necrosis virus,VNNV)。试验结果表明:在病鱼脑和视网膜中可见大量的空泡,接种SSN-1后2~3 d出现CPE,PCR检测可扩增出VNNV特异性带,提示这是VNNV病毒。负染及SSN-1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显示,该病毒为直径25~30 nm的二十面体病毒粒子,在胞质中呈不完全晶体状排列,同时细胞质中有大量空泡,进一步说明分离株为VNNV。对该分离株进行细胞敏感性试验、脂溶剂敏感试验(氯仿处理)、热敏感试验(55℃30 min)、酸碱敏感试验(pH值为3和pH值为11各1 h),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吻端细胞、鲤上皮瘤细胞、肥头鲤细胞在28℃、25℃、20℃时对该病毒都不敏感;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热和酸碱都比较敏感。研究结果表明,用SSN-1细胞系可以从患病鱼中分离VNNV。(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田飞焱,吕建强,刘荭,李惠芳,刘宗晓[6](2008)在《6株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cp基因的分子特征和遗传发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报道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 nervous necrosis virus,VNNV)衣壳蛋白基因(coatprotein gene,cp基因)设计引物,对2006年从我国沿海养殖石斑鱼中分离到的6株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进行RT-PCR扩增,特异性扩增出6株病毒的完整衣壳蛋白基因,分别连接到pMD18-T载体中,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6个VNNV分离株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7.3%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9.6%~99.1%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分子进化树,发现6个VNNV分离株在进化树同一分枝上,属于RGNNV基因型,与已报道的点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毒(ECNNV)、巨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毒(ET-NNV)及玛拉巴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毒(MGNNV)亲缘关系较近。试验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沿海养殖场发生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均由同一来源的病毒引起,该基因型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在我国沿海养殖的石斑鱼中广泛传播流行。(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刘荭,史秀杰,高隆英,何俊强,江育林[7](2004)在《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VNNV)不同基因型鉴别方法的建立及在VNN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GenBank中查找出乙型野田村病毒组中海水鱼类各病毒的序列,并用Sequencher多重序列比较软件将其分到条纹神经坏死病毒(stripedjacknervousnecrosisvirus,SJNNV)组、条纹星鲽神经坏死病毒(barfinfloundernervousnecrosisvirus,BFNNV)组、红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groupernervousnecrosisvirus,RGNNV)组和虎斑东方神经坏死病毒(tigerpuffernervousnecrosisvirus,TPNNV)组4个基因型的组别中。用DNAsis序列比较软件比较同一基因型各基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均在85%以上;不同基因型之间序列的同源性,均在66%以下。结合Premier引物设计软件和Sequencher序列多重比较软件,设计了4对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来鉴别这4个不同的基因型。对从深圳口岸进境的产地为台湾的海水鱼苗和广东、福建两省养殖的主要海水鱼类进行检疫和监测,结果在进境的海水鱼苗中检出有RGNNV基因型的VNNV,在福建和广东省养殖的石斑鱼成鱼和鱼苗的病鱼体内均检测到RGNNV基因型的VNNV,对上述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相似性均在96.5%以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玛拉巴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MNNV)序列相似性均为100%。(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设计NNV RNA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目的片段并连接至p GEM-T载体;采用体外转录方法,获得大量纯品RNA。初步定量稀释至约10~8 copies/μL,均匀性检验结果显示样品间差异<5%;稳定性检验表明,室温(20~25℃)保存7 d、冷藏(2~8℃)保存1个月和冷冻(-20℃)保存6个月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采用核酸浓度测定与拷贝数换算的方法,对转录的RNA片段进行定值,并根据委托单位的定值结果进行不确定度估算。核酸标准物质定值为(8.452±0.068)×10~8 copies/μL,可用作NNV核酸检测的标准质控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葛辉,吴丽云,周宸,黄种持,吴建绍.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J].渔业研究.2019

[2].段燕喻,陈茹,吴晓薇,朱道中,林志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核酸检测用标准物质的制备[J].中国动物检疫.2018

[3].翁善钢.β-野田村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J].科学养鱼.2012

[4].罗卫,田飞焱,刘荭,陈焕春,李惠芳.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特性[J].水产学报.2008

[5].蒋方军,高隆英,何俊强,江育林.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离和部分特性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6].田飞焱,吕建强,刘荭,李惠芳,刘宗晓.6株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cp基因的分子特征和遗传发生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7].刘荭,史秀杰,高隆英,何俊强,江育林.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VNNV)不同基因型鉴别方法的建立及在VNN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J].水产学报.2004

标签:;  ;  ;  ;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论文-葛辉,吴丽云,周宸,黄种持,吴建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