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论文-杨星月,高长宽

城市触媒理论论文-杨星月,高长宽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触媒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旧城更新,城市触媒,路径探索

城市触媒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星月,高长宽[1](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更新路径探索——以庆阳老城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存量空间的更新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动力。老城区作为城市的发源地,历经多年发展,大多出现了活力缺失甚至衰落的问题,有十分迫切的更新改造需求。而现有的旧城改造项目,多数是以单点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大拆大建与市场化开发,忽略了对民生、文化、环境等整体层面的改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庆阳老城的更新改造实践中,引入城市触媒理论,通过触媒形态以及空间载体的精细化选择,提出功能植入再造活力、积极营造公共空间、文化传承重塑形象叁大触媒激活策略,并提出多层级、弹性控制的管理机制,以保障更新规划的可实施性,从而提升老城的整体活力,希望对类似地区的旧城更新改造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蒋楠茜[2](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方式让城市在增量规划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存量规划[1],引起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视,从而保护历史记忆和历史价值,实现历史街区的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活力再现和文化复兴[2]。(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8期)

李沛锡[3](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工业片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7322工厂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目前历史工业片区的更新模式陷入非"冻结式保存"即"颠覆性改造"的困境为背景,引入城市触媒理论。首先对其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市触媒的五种性质:多样性、联动性、辐射性、聚集性以及正向性,认为城市触媒可以通过激发、引导城市内部后续项目的开发,激活场地文脉。然后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提出了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叁个层面的历史工业片区更新手法。最后以成都7322工厂片区更新项目作为规划实践,提出了识别更新触媒、设置节点触媒并向区域核心转化、置入线触媒进行功能划分和协调、建筑群的差异化更新以及流线的多元化营造等规划策略,旨在使该片区达到"文化—经济—生态"叁方面的耦合。(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廖映雪,王哲骁[4](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策略探究——以武汉一元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城市建设步入"存量规划"阶段以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发掘。作为城市重要的存量土地,探索科学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策略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触媒理论介入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的应用,然后以武汉一元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针对其"内部空间活力不足,外部发展相对孤立"的问题,试图以"城市触媒"理论为切入点,建立"内部激活、外部联动"的活力营造策略,以期合理导控历史文化街区的触媒效应,实现该区域的物质振兴和功能振兴,为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赵丛钰[5](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迅猛推进,其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在城市现代化运动中如何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并能有机地融入现代城市之中。目前我国在城市更新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采用何种途径来实现合理有效的城市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命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表现载体,真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反应了一个特定地区的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是延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记忆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扩大,并逐步与“渐进式、小规模”的理念方法相统一,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更多的历史街区微更新模式。本文将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中,试图探讨城市触媒理论对于指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及方法策略,通过一种可持续性的更新模式促进街区渐进式、多元化的有机更新,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一种策略性的参考。城市触媒理论旨在通过重塑与激活街区内局部的活力触媒因子,与周边相邻的触媒因子产生一系列的触媒联动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触媒理论的应用,指导并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本文首先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城市触媒的运作特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特点,确定两者的共通性及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其次构建了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触媒应用框架,确定应用步骤:触媒准备、选择触媒因子、重塑与激活触媒因子、引导触媒效应;最后将触媒策略应用于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案例中,进行一种应用性尝试,也为未来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实践提供一种策略性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1)

吴磊,胡砚,蒋东尼[6](2019)在《城市触媒理论在逗留景观中的运用——以宿迁“公园+”微更新计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宿迁"公园+"微更新计划的基础上,总结叁种可逗留公共空间:注重界面效应的折纸花廊、运用壁龛效应的周末书场、重在视野景观营造的鸣凤漙公园"水湾桥"。通过阐述其空间类型、功能配置及空间关系,分析其中的可逗留性,对于不同属性场所及其产生的不同社会关系的分析,揭示空间吸引力的深层来源以及对城市景观带来的以点带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9年05期)

刘建文[7](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福州南江滨生态公园景观提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区域出现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因追求速度而导致的城市部分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滨水空间景观的作为城市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对于滨水空间景观的进行改造提升,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在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城市触媒理论大部分运用于城市设计的实际案例之中,提倡借助植入元素或者重塑空间的方式来激活城市空间。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的研究发现,城市触媒理论在滨水景观空间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本文尝试在滨水景观提升中运用城市触媒理论,完成对滨水空间景观的激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促进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论文首先对滨水景观空间和城市触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城市触媒理论在滨水景观空间中的可行性与指导价值,并且构建相应的思维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触媒视角下滨水空间景观改造与提升的指导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水空间景观提升流程与策略,其中流程大致分为确定触媒载体、植入触媒要素与引发触媒效应叁个环节;策略主要是空间、功能、文化、生态四个方面的触媒策略。最后,以福州南江滨生态公园作为设计实践,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触媒视角下的福州南江滨生态公园景观提升应用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触媒理论在滨水空间景观提升中的应用研究,为国内滨水空间景观的提升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引导滨水景观提升各阶段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希望可以将城市触媒理论作为解决现阶段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存在问题的新思路,以相对宏观与长远的视角推动城市往更加积极、良性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陈劼[8](2019)在《城市触媒理论的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触媒理论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对中外城市规划方法形成了深刻影响。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国际、国内的城市触媒理论研究文献,厘清理论的细化与分支,关注理论的前沿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辛月,王正阳[9](2019)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城中村更新策略探讨——以南头古城城中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下,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形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城中村的自发生长与现今城市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与矛盾,新都市与旧街坊的问题由此而生。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提出城中村更新"叁步走"策略,旨在对城中村更新设计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03期)

孙静[10](2018)在《城市触媒理论下的交互性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触媒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中小尺度的景观领域研究存在空白,该类型的景观触媒价值尚没有挖掘。互联网的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催化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转变,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面前,口袋公园在设计中政府、设计师和公众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交流,建成后的口袋公园难以满足公众的诉求,很难实现空间中人与人,人与场地,场地与场地之间的互动,更不容易作为触媒点充当城市的活力发生器。基于此,文章提出“交互触媒”这一城市触媒类型,试图寻找交互设计与城市触媒之间的契合点,一方面通过对城市各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分析,将口袋公园作为社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媒介,创建人与景观、人与人、人与城市互动的口袋公园,以此来链接实体空间与精神存在,个人与社会,缝补割裂的城市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与城市触媒理论的结合,进一步将这种共生关系在城市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传递,最终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触媒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触媒具备的稳态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其内涵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拓展性,为交互设计理论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对景观交互设计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对口袋公园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功能等做了详细的阐述。此外,对青岛六个典型片区进行了现状调研,结合我国其他城市口袋公园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口袋公园现存的问题,并通过引入交互性景观设计发挥触媒效应的优秀案例,进一步明确了景观交互设计方法指导口袋公园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城市触媒、景观交互设计和口袋公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触媒”这一城市触媒类型,并对其指导口袋公园设计的可行性和意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的论述,包括交互触媒指导下口袋公园设计的要点、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并依据设计程序展开具体设计方法的探究,从需求分析、目标确立、设计方法和评价反馈四个方面对口袋公园的设计策略做了详细论述。最后以青岛台西老年公寓周边的叁个口袋公园为例,运用交互设计这一触媒进行实例设计,验证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城市触媒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方式让城市在增量规划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存量规划[1],引起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视,从而保护历史记忆和历史价值,实现历史街区的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活力再现和文化复兴[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触媒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星月,高长宽.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更新路径探索——以庆阳老城更新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2].蒋楠茜.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J].居舍.2019

[3].李沛锡.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工业片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7322工厂片区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4].廖映雪,王哲骁.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策略探究——以武汉一元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5].赵丛钰.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6].吴磊,胡砚,蒋东尼.城市触媒理论在逗留景观中的运用——以宿迁“公园+”微更新计划为例[J].园林.2019

[7].刘建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福州南江滨生态公园景观提升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9

[8].陈劼.城市触媒理论的文献综述[J].城市建筑.2019

[9].辛月,王正阳.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城中村更新策略探讨——以南头古城城中村为例[J].居舍.2019

[10].孙静.城市触媒理论下的交互性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城市触媒理论论文-杨星月,高长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