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脑卒中后疲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甲状腺激素,卒中后疲劳,相关性
脑卒中后疲劳论文文献综述
宋征宇,刘星亮,高琳,栗泱洋,王月娟[1](2019)在《脑卒中后疲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9例,根据是否发生PSF将其分为观察组(n=52,伴有PSF)和对照组(n=47,不伴有PSF)。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天、2周、3个月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神经功能,并分析PSF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FT4)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两组TSH、FT4均显着下降(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上升(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着下降,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SH与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分呈正相关(r=0.678,P<0.01),FT3和FT4水平与呈负相关(r=-0.598,-0.597,P<0.05),NIHSS评分与FSS评分呈正相关(r=0.763,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F具有相关性,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观察疗效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12期)
黄雁,钟一萍,詹杰,潘锐焕,陈红霞[2](2019)在《从脾胃论治卒中后疲劳》一文中研究指出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发生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极易降低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造成整体康复效果不良。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卒中后疲劳有较深入的认识。通过文献检索,经典理论梳理,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分析,认为脾胃是五脏六腑之枢、中气乃生命活动之本,脑卒中后疲劳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病,中气衰",病证之本属"虚类证"。治疗宜以"补中益气、升阳调气"为法,以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益气调气之品为要药,从脾胃、中气论治,使辨证执简驭繁,且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11期)
张宇,陈邓,徐达,王海娇,朱丽娜[3](2019)在《脑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分析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以post-stroke fatigue、PSF、factor、prevalence、risk factor等英文词汇作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英国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结果;采用Jadad量表和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6986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获得23项临床研究计9135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分析显示,脑卒中前疲劳(OR=4.790,95%CI:0.790~29.160;P=0.000)、抑郁(OR=3.530,95%CI:2.580~4.850;P=0.000)、焦虑(OR=1.200,95%CI:1.070~1.350;P=0.041)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前疲劳、抑郁、焦虑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并治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婷,白琳,熊飞[4](2019)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疲劳严重度量表评分将其分为疲劳组41例与非疲劳组55例。记录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AM、hs-CRP、Hcy、IL-1β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并进行比较,采用Spersman等级相关分析NIHSS、mR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组病人治疗后3、6、12个月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P<0. 05)。治疗后3、6、12个月,2组病人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依次降低,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P<0. 05)。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NIHS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 826、0. 603、0. 695、0. 781,P<0. 05); mR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 677、0. 579、0. 792、0. 724,P<0. 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为严重,且治疗后远期预后较差,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丁震环,赵松伟[5](2019)在《培元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培元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康复训练。观察组:培元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观察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干预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采取培元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江钰,王洪霞[6](2019)在《补气脉通片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气脉通片治疗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对6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给予补气脉通片连续治疗4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5例(75.0%),有效11例(18.3%),无效4例(6.76%),总有效率为93.3%,全身乏力、纳差、肌肉酸痛等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以全身乏力症状改变最为显着。结论补气脉通片治疗卒中后疲劳疗效显着,有利于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高兰,宋泽茹,牟善芳[7](2019)在《卒中后疲劳干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卒中后疲劳病人的不同干预内容及对卒中病人的影响、效果评价进行综述,提出目前对卒中后疲劳干预因素理论不足,需设计较好的研究探索卒中后疲劳的潜在病因。(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周萍,魏群[8](2019)在《老年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运用音乐运动疗法的延续护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的运动功能观察,探讨音乐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乏严重程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再入院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62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另加每天下午15:00和晚20:00运用老年跳舞机学习第五套"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床上、卧位、轮椅、站立均可以,每次30min,不要求动作完美,只需跟着学,每次训练后,再交流动作要领,出院后要求患者继续每天2次进行第五套"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训练。患者在出院前及出院后电话随访2周、4周、12周,由专门培训人员采用ADL及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疲劳程度评估及评定。结果 ADL及FSS评分出院前与出院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与出院4周、12周比较,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12周后意义更显着;FSS出院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12周,F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有积极影响,效果显着,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程会兰,谢丽娜,郭靖,张伟伟,陈敏[9](2019)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肺康复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肺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在江苏省昆山市康复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85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选对象分为呼吸训练组(43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呼吸训练组给予常规治疗+呼吸训练,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呼吸训练+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后的疲劳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呼吸功能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F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MBI评分有明显上升(P<0.05),且联合治疗组FSS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呼吸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Borg呼吸困难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C、FVC、MVV、FEV1显着升高,且联合治疗组均显着高于呼吸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均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间治疗后Bo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和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效果和可行性,且相较单一呼吸训练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呼吸肌活动肌力,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运用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S1期)
周萍,魏群[10](2019)在《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疲劳(PoS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PoS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疲劳程度评分[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干预3个月后FS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F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oSF患者采用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联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劳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ADL和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脑卒中后疲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发生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极易降低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造成整体康复效果不良。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卒中后疲劳有较深入的认识。通过文献检索,经典理论梳理,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分析,认为脾胃是五脏六腑之枢、中气乃生命活动之本,脑卒中后疲劳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病,中气衰",病证之本属"虚类证"。治疗宜以"补中益气、升阳调气"为法,以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益气调气之品为要药,从脾胃、中气论治,使辨证执简驭繁,且疗效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卒中后疲劳论文参考文献
[1].宋征宇,刘星亮,高琳,栗泱洋,王月娟.脑卒中后疲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关系[J].中国医刊.2019
[2].黄雁,钟一萍,詹杰,潘锐焕,陈红霞.从脾胃论治卒中后疲劳[J].中国中医急症.2019
[3].张宇,陈邓,徐达,王海娇,朱丽娜.脑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4].王婷,白琳,熊飞.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9
[5].丁震环,赵松伟.培元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
[6].江钰,王洪霞.补气脉通片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9
[7].高兰,宋泽茹,牟善芳.卒中后疲劳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8].周萍,魏群.老年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运用音乐运动疗法的延续护理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
[9].程会兰,谢丽娜,郭靖,张伟伟,陈敏.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肺康复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10].周萍,魏群.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