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膜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巨大儿,胎盘,游离脂肪酸
质膜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韩影,王晨晨,王玉环,叶艳,闫洪涛[1](2019)在《胎盘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非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胎盘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pm)表达水平与非妊娠糖尿病(非GDM)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产科正常妊娠并足月分娩的40例巨大儿(出生体质量≥4 000 g)为巨大儿组,对照组(出生体质量2 500~3 999 g)为随机选择的与巨大儿分娩时间相差3 d以内的新生儿4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产妇和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并采集胎盘和脐血样品。采用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胎盘组织中FABPpm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脐血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巨大儿组胎盘FABPp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胎盘FABPpm表达水平与出生体质量都呈正相关(对照组:r_s=0.337,P=0.033;巨大儿组:r_s=0.493,P=0.002),与脐血NEFA浓度在对照组呈正相关(r_s=0.334,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盘FABPpm m RNA高表达可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OR=3.138,95%CI=1.050~9.382,P=0.041),且与胎儿性别(OR=3.229,95%CI=1.002~10.403,P=0.049)、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OR=3.573,95%CI=1.018~12.543,P=0.047)共同影响巨大儿的发生。结论:胎盘FABPpm表达上调可增加非GDM巨大儿发生风险,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脂肪酸转运影响巨大儿发生。(本文来源于《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叁润,杨茜[2](2013)在《低温对钝顶螺旋藻质膜上6种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S1)质膜脂肪酸的变化及其与抗低温的关系,并与非洲Chad湖钝顶螺旋藻(S2)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两相法提纯质膜,气相色谱法测定质膜类脂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S1和S2质膜的总饱和脂肪酸均呈降低的趋势,总不饱和脂肪酸均呈增加的趋势;软脂油酸(16:1)和亚麻酸(18:3)的含量在S1中明显增加,在S2中明显减少;而油酸(18:1)和亚油酸(18:2)的含量正好相反,在S1中明显减少,S2中明显增加。结论: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逆境中存在调节作用。推测S1质膜中与抗低温有关的关键脂肪酸可能是软脂油酸和亚麻酸;S2中可能是油酸和亚油酸。S1的抗寒性比S2的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金建远,倪崖,郑晓春,石其贤[3](2008)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人精子顶体反应后质膜脂肪酸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顶体反应后人精子膜脂中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以此探讨膜脂肪酸参与精子顶体反应的重要性。方法:用孕酮诱发精子顶体反应,并用特殊染色法评价顶体反应率。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精子顶体反应前后膜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生顶体反应后,精子细胞主要脂肪酸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和廿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有显着升高。结论:人精子膜脂中个别脂肪酸可能参与并在顶体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10期)
张新生,周卫,陈湖,傅友[4](2006)在《钙对苹果果实质膜脂肪酸组成及过氧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了幼果喷钙对苹果果实质膜脂肪酸组成及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钙能显着增加棕榈酸百分比和降低亚油酸百分比,显着降低果实质膜透性、增加SOD活性和减少MDA含量,从而降低贮藏期间果实脂肪酸不饱和度和质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延缓果实后熟衰老。配施NAA可增强喷钙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胡纯铿,白凤武,安利佳[5](2004)在《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对自絮凝酵母质膜ATP酶响应酒精刺激的影响及其与菌体耐酒精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揭示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与质膜ATP酶在酵母菌耐酒精中的一种新颖关系。实验表明 ,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特点对生长于未添加酒精条件下的自絮凝颗粒酵母质膜ATP酶活性没有影响 ,但却明显影响生长于添加酒精 (1 %~ 1 0 % ,V V)条件下的菌体质膜ATP酶对酒精激活的敏感性 :预培养于添加 0 6mmol L棕榈酸、亚油酸、或亚麻酸条件下的菌体的质膜ATP酶的最大激活水平分别为各自酶的基态水平 (未激活 )的 3 6、1 5和 1 2倍 ,而对照组 (预培养于未添加脂肪酸条件下的菌体 )的相应值为 2 3倍 ,酶产生上述最大激活水平时的酒精浓度分别为 7%、6 %、6 %、和 7% (V V)。酶激活后米氏常数Km 、最适pH和对钒酸钠 (质膜ATP酶特异性抑制剂 )的敏感性等性质不变 ,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明显增加。实验表明 ,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特点对提高菌体的耐酒精能力越有利 ,则其质膜ATP酶被酒精激活的幅度越大 ,说明菌体耐酒精能力的提高与其质膜ATP酶对酒精激活的敏感性的增加密切相关。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会影响酵母菌质膜ATP酶对酒精激活的敏感性是观察到的新的实验现象(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宫海军,陈坤明,陈国仓,朱学艺,王锁民[6](2003)在《缓慢干旱下春小麦叶片质膜脂肪酸组成、H~+-ATPase肥及5′-AMPase活力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田间缓慢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两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生长状况、质膜极性脂脂肪酸组成以及质膜关键酶活力的变化。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早期,干旱胁迫使其叶片质膜极性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下降、质膜微囊消耗O_2的速率升高、膜蛋白含量降低、H~+-ATPase(EC 3.6.1.35)活力下降、5′-AMPase(EC 3.1.3.5)活力大幅度升高;在小麦发育的后期,随着干旱的持续,小麦叶片质膜的极性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不变或升高、质膜微囊消耗O_2的速率降低、膜蛋白含量与H~+-ATPase活力升高、5′-AMPase活力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小麦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对干旱较敏感,其细胞质膜流动性降低、细胞中能荷贮备降低;而在后期,则又表现出对干旱的适应。这些结果将有助于阐明自然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抗旱机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赵福庚,束怀瑞[7](2002)在《脂肪酸对盐胁迫大麦根系质膜结合多胺含量和膜上Na~+/H~+逆向运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00mmol/L NaCl处理大麦品种“鉴4”(Hordeum vulgare L cv J4)幼苗6d,根系质膜微囊磷脂合量、膜上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结合多胺含量以及膜结合酶H~+-ATPase活性均显着下降,并检测到大麦根系质膜上Na~+/H~+逆向运输活性.1mmol/L外源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部分恢复了盐胁迫导致的膜磷脂、膜上非共价键结合多胺含量及膜结合酶活性的下降,C18:2的恢复作用大于C16:0,而且C18:2还能部分恢复膜蛋白上共价键结合多胺含量.外源施用C16:0和C18:2可使盐诱导的质膜Na~+/H~+的逆向运输活性加强,C18:2的作用大于C16:0.相关分析显示,盐胁迫后外施C16:0和C18:2,质膜上磷脂含量、膜上非共价键结合多胺含量、膜结合酶H~+-ATPase活性以及膜上Na~+/H~+逆向运输活性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外源脂肪酸缓解盐害效应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提高膜上磷脂含量,进一步提高膜结合多胺含量,增强膜的完整性,改变膜的带电状态,从而使膜结合酶活性提高并刺激了Na~+/H~+逆向运输蛋白的合成.(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2年08期)
周瑞莲,赵哈林[8](2001)在《高寒山区牧草根质膜和脂肪酸组分对冷冻低温的适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秋末冬初测定了高寒山区自然生境中生长的垂穗披碱草 (Elymus nutans)、早熟禾 (Poa sphyondylodes)和花雀麦 (Bromus sinensis) 3种牧草根膜脂脂肪酸组分和质膜流动性及 ATPase活力。结果表明 :随着秋末冬初气温下降到 0℃以下 ,3种牧草根中膜脂肪酸配比发生较大变化 ,棕榈酸相对百分含量下降 40 .2 9% ,亚油酸增加 3倍多 ,亚麻酸增加 112 .39%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 (IUFA )增大 ;同时根质膜流动性在低温期间较大 ,在融冻阶段有下降 ,冰冻阶段增大 ;质膜 Mn2 + ATPase、Ca2 + ATPase活力增大 ,Mg2 + ATPase活力下降。在冷冻适应中牧草根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直接影响着膜的流动性 ,影响膜功能和植物抗冻性 ,并在维持根细胞膜完整性和抵抗组织结冰伤害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桑翠琴,殷秀凤,满洪升,陈吉平[9](1998)在《人体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质膜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Whitsett法提取18只正常足月妊娠分娩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质膜(SPM),采用Landon法提取脂质,使用气相色谱法和丁二酸二乙二醇酯(DEGS)填充柱分离测定SPM的脂肪酸,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将13种碳数大于14的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定量出的脂肪酸占出峰物质总量的74.1%,其中饱和脂肪酸为30.64%,不饱和脂肪酸为43.46%。(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8年01期)
薛刚,刘凤霞,高俊凤[10](1997)在《干旱对棉花根和下胚轴质膜脂肪酸组分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根和下胚轴质膜(PM)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16:0)、硬脂酸(18:0)、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组成。干旱胁迫后,PM脂肪酸论和度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指数(IUFA)降低。其中棕榈酸含量上升和亚麻酸含量下降较大,膜透性增高,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活力降低,脂氧合酶(LOX)活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1997年02期)
质膜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S1)质膜脂肪酸的变化及其与抗低温的关系,并与非洲Chad湖钝顶螺旋藻(S2)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两相法提纯质膜,气相色谱法测定质膜类脂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S1和S2质膜的总饱和脂肪酸均呈降低的趋势,总不饱和脂肪酸均呈增加的趋势;软脂油酸(16:1)和亚麻酸(18:3)的含量在S1中明显增加,在S2中明显减少;而油酸(18:1)和亚油酸(18:2)的含量正好相反,在S1中明显减少,S2中明显增加。结论: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逆境中存在调节作用。推测S1质膜中与抗低温有关的关键脂肪酸可能是软脂油酸和亚麻酸;S2中可能是油酸和亚油酸。S1的抗寒性比S2的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膜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韩影,王晨晨,王玉环,叶艳,闫洪涛.胎盘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非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张叁润,杨茜.低温对钝顶螺旋藻质膜上6种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
[3].金建远,倪崖,郑晓春,石其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人精子顶体反应后质膜脂肪酸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8
[4].张新生,周卫,陈湖,傅友.钙对苹果果实质膜脂肪酸组成及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6
[5].胡纯铿,白凤武,安利佳.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对自絮凝酵母质膜ATP酶响应酒精刺激的影响及其与菌体耐酒精的关系(英文)[J].生物工程学报.2004
[6].宫海军,陈坤明,陈国仓,朱学艺,王锁民.缓慢干旱下春小麦叶片质膜脂肪酸组成、H~+-ATPase肥及5′-AMPase活力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3
[7].赵福庚,束怀瑞.脂肪酸对盐胁迫大麦根系质膜结合多胺含量和膜上Na~+/H~+逆向运输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2
[8].周瑞莲,赵哈林.高寒山区牧草根质膜和脂肪酸组分对冷冻低温的适应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1
[9].桑翠琴,殷秀凤,满洪升,陈吉平.人体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质膜的脂肪酸组成分析[J].色谱.1998
[10].薛刚,刘凤霞,高俊凤.干旱对棉花根和下胚轴质膜脂肪酸组分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