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眶上裂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眶上裂的宽度,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颅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治疗
眶上裂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腾飞[1](2019)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学者Nakagawa最早于1974年提出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traumatic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的概念,他发现部分颅脑创伤伴有眶上裂区骨折的患者具有特殊的眼部症状并且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因血管、肿瘤等原因引起的“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同或者相似,主要表现为穿过眶上裂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叁叉神经的损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是颅脑创伤少见的并发症,随着颅脑创伤整体救治水平的提高,伴有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整体死亡率逐步下降,但高致残率仍然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课题以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为研究对象,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对眶上裂的宽度进行影像学研究以及对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进行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头颅CT平扫对成年中国人眶上裂宽度的统计学研究目的:统计我院近一年来急诊行头颅CT检查的成年中国人眶上裂宽度的资料,分析成年中国人眶上裂的宽度大小情况并比较。通过用头颅CT对成年中国人眶上裂宽度的统计学研究来提供成年中国人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从而为我院甚至全国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以及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预防提供更加合理的参考依据,从而针对性预防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发生。方法:用头颅CT测量151例轻度颅脑创伤患者的双侧眶上裂宽度。眶上裂为一个相对立体的结构,用头颅CT检查时不同水平面上眶上裂呈现为不同的宽度,因此我们选择视神经管水平来测量眶上裂的宽度。结果:在所有151例患者的头颅CT检查中,双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70±1.52mm,左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92±1.67mm,右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48±1.33mm。在男性患者中,双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86±1.47mm,左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4.08±1.57mm,右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64±1.34mm。在女性患者中,双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55±1.55mm,左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77±1.74mm,右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33±1.32mm。结论:成年中国男性与女性在左侧眶上裂宽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右侧眶上裂宽度上亦不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也不存在显着差异。成年中国人的眶上裂平均宽度与既往外国文献报道的眶上裂平均宽度相似,通过既往文献报道以及目前研究表明:应当接受这样的推论即先天性眶上裂狭窄是发生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因此外科医生应在围手术期对具有先天性眶上裂狭窄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手术后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发生。第二部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是一种颅面部创伤后发生率较低的并发症。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叁叉神经的损伤所导致。此项临床研究主要为评估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所有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共有26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被确诊为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颅神经损伤程度和功能恢复程度主要由眼外肌的运动功能来评估。平均在颅脑创伤后第6天来评估患者颅神经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12.3月。结果:一共26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1.5±12.1岁,造成颅脑创伤的主要原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76.9%)。6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包括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激素以及高压氧等治疗,20例患者行眶上裂减压术治疗。在颅脑创伤后最初评估颅神经的损伤程度时,外展神经损伤最重,滑车神经损伤最轻。在受伤后第3个月的随访时间节点上,外展神经的恢复程度最大。在受伤后第9个月的随访时间节点上,外展神经的恢复程度最小而滑车神经的恢复程度最大。颅脑创伤后的前6个月为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颅神经恢复的主要时期。结论: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中,滑车神经损伤最轻,外展神经损伤最重。颅神经的恢复在颅脑创伤后第6个月达到顶峰,并且在6个月以后颅神经的功能恢复不显着。当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存在骨折片压迫相关颅神经的证据或者颅脑创伤后存在较重的初始颅神经功能障碍时,我们推荐行眶上裂减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28)
王冠[2](2018)在《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眶上裂综合征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眶上裂综合征又称为Rochon-Duvigeaud综合征,是经过眶上裂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及外展神经等损害后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损伤的神经不同,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可能出现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眼球运动受限,角膜、结膜及额部皮肤感觉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等。本文报告1例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及讨论。本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在药物治疗无效后,及时采取眶尖减压术进行治疗,达到解除神经受压迫的目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患者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消失,验证了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吉钢,张丹枫,魏嘉良,邹伟,侯立军[3](2016)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2004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22例,其中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7例,以眼动神经功能为评价指标。结果在3条眼动神经中,滑车神经损伤最轻,动眼神经次之,外展神经损伤最重;伤后3个月,18(81.8%)例动眼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伤后6个月,仅有1例眼动神经功能未得到改善。伤后3个月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滑车神经直到伤后6个月才明显增高(P<0.05)。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各眼动神经恢复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骨折压迫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保守治疗;有明确蝶骨骨折、眶上裂狭窄或游离骨片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考虑手术治疗;总体而言,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威力江·赛买提,摆合提亚·阿扎提,木拉提·热夏提,李佳,王玉杰[4](2014)在《婴幼儿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综合征的一期手术修复治疗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手术修复在婴幼儿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9例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d~1岁,平均年龄21.3w。全部采用Mitchell法完全一期修复手术,腹膜外充分游离膀胱,将膀胱、膀胱颈及尿道一同关闭,均未行骨盆截骨术,术后采取适当制动,用改良Cantwell-Ransley法修复尿道上裂。结果 9例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综合征患者中7例均一期修复成功,2例膀胱、腹壁裂开,其中1例已行可控尿流改道术。3例患儿术后出现轻度切口感染,经换药及抗炎治疗后愈合良好,无一例出现龟头或海绵体缺血坏死,无尿瘘、尿道狭窄及尿道下裂等并发症。术后阴茎外观满意,平均随访1a,肾功均正常,无一例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一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综合征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临床可推广使用。应根据外翻膀胱大小、耻骨分离程度、患儿一般情况等选择行一期手术修复。(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于明琨,许政,黄巍[5](2014)在《创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眶上裂综合征、脑脊液漏一期联合手术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报告1例颅脑创伤导致急性颞部硬膜外血肿合并眶上裂综合征与颅中窝底骨折脑脊液漏的一期联合手术处理经验,探讨其相关手术处理要点与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查体,明确诊断:1左颞部急性硬膜外血肿;2左侧前、中颅底骨折;3左侧脑脊液耳漏;4左侧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损伤并完全性麻痹;5左侧视神经损伤;6左侧面神经损伤并外周性面瘫;7左侧听神经损伤。经保守治疗1周,因硬膜外血肿增加、脑脊液漏与眶上裂综合征无缓解,视力有改善,故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颞部入路,充分暴露颞部与中颅底。先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再行眶上裂减压术。然后行颅中窝底清创与脑脊液漏修补术,并实施中颅底重建术。对手术的处理过程与要点进行了介绍。结果:经同期联合手术,一期行硬膜外血肿清除、眶上裂减压、脑脊液漏修补与颅底重建,一次手术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前、中颅底损伤病情复杂,预后凶险;处理非常棘手,如合并血管损伤可直接危及生命。术前首先需行CTA等检查排除颅底血管损伤。脑脊液漏同时合并硬膜外血肿易继发颅内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可同期手术治疗;眶上裂减压是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有效治疗方法。均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联合手术处理难度大,且因涉及部位结构复杂、范围广,手术技术要求高,常需充分准备后施行。(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7-26)
韩凯伟,吕立权,齐向前,于明琨,侯立军[6](2014)在《创伤性眶尖综合征和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描述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创伤性眶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创伤性眶尖综合征的手术减压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5例创伤性眶尖综合征和13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随访时间11.8月。手术患者术前均行脑血管造影评价血管损伤情况,采用视力、眼外肌运动来评价伤情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有10例男性(56%),8例女性(44%)纳入本研究中。5例创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和7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接受手术减压治疗。1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随访6个月,只有1例创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视力恢复至眼前手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中,83%(10/12)的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创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中,该比例仅有40%(2/5)。结论:创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通常颅神经受损程度比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更为严重,功能恢复更差。由于存在颈内动脉损伤的可能,在诊断为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创伤性眶尖综合征的患者中,均应行脑血管造影。对于存在视神经管骨折或眶上裂骨折片卡压的患者,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7-26)
郑振扬,张为西,姚晓黎,周琛,冷雁[7](2011)在《右侧眶上裂综合征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眶上裂综合征(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SOFS),又称为Rochon-Duvigneaud综合征,他是1组以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叁叉神经眼支受损症状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Hir-schfeld于1858年首先描述了该症状群,但是直到1896年Roch-(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潘承光[8](2010)在《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974年,日本学者Nakagawa就发现,有部分颅脑损伤合并眶尖骨折的患者,其眼部的临床表现与血管性疾病和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眶上裂综合征”相同或相近,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观察,他首次提出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Traumatic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的概念,并阐明这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眶上裂区骨折压迫眶上裂内血管和神经[Ⅲ,Ⅳ,Ⅵ,Ⅴ(1)即眼动神经]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随着颅脑创伤救治的日益规范化,颅脑创伤的整体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在诊断和治疗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相当一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这也是提高颅脑创伤合并颅神经损伤救治的关键环节。本课题以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为研究对象,分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第一部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模型基础。[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方法,使用70g神经损伤夹对20只成年SD大鼠一侧圆孔(相当于人类眶上裂)内容物进行钳夹致伤,致伤侧为致伤组,其对侧未致伤者为自身对照组,伤后24h记录瞳孔直径、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提上睑肌功能、眼球活动等症状学指标。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取眶上裂内容物标本行HE染色及电镜观察以验证动物模型。[结果]模型制备成功率90%。瞳孔直径致伤组3.02±0.45mm,对照组0.75±0.18mm,瞳孔对光反射两组存在显着差异,且致伤组动物全部出现眼睑下垂以及眼球固定于中间位的症状。HE染色显示,随着受压时间的延长,神经变性程度进行性加剧,神经再生不明显,相反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电镜观察显示,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髓鞘结构从轻度脱髓鞘逐渐演变为髓鞘崩解,致伤4周后间质大量纤维细胞增生,与新生神经纤维相互缠绕。[结论]所制备的动物模型稳定性高、易操作、重复性好、生命体征平稳、可在实验室内完成,并能有效的模拟临床上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症状,且所造成的损伤为Sunderland分级中的一度到叁度损伤,是可逆性损伤。而改良的照片法是测量动物(特别是小体型动物)瞳孔直径便利且精确的方法之一第二部分: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动物模型,75只成年SD大鼠按是否手术取出神经损伤夹分成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手术组(60只)按照手术取出神经损伤夹时间不同分为A(即刻)、B(72h)C(1周)、D(2周)4个亚组,所有动物均在取出损伤夹后4周进行症状学、电生理学观察;非手术组(15只)损伤夹留存动物体内直至4周后进行上述观察。[结果]非手术组致伤侧瞳孔直径为3.09±0.40mm,瞳孔对光发射无一恢复,所有动物均出现眼睑下垂及眼球固定于中间位的现象,CMAP波形失去正常形态,与手术组相比,其神经功能恢复差。各手术亚组中,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瞳孔直径从0.91±0.22mm增大到2.60±0.85mmm;瞳孔对光发射存在率从93.33%下降到26.67%;眼裂高度从3.00±0.43mm减小到1.22±1.17mm眼球运动恢复率从93.33%下降到40%;CMAP波幅从7.62±1.78mv减小到3.71±1.94mv,CMAP延迟时间从3.15±0.68ms延长到4.05±1.09ms;致伤组CMAP波形较对照组低平,延迟时间变长,C、D两组波形呈双峰改变。[结论]手术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手术组。眶上裂内容物受压时间越短,其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其中72h内行手术解除压迫,效果最显着。长期压迫后神经功能是否能恢复,恢复程度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叁部分: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第二部分实验中所留置的眶上裂内容物标本行电镜观察及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非手术组病理变化与其他手术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髓鞘的崩解极为明显,而可见的再生神经髓鞘非常少,免疫组化染色减弱更明显、染色缺失区面积较大。各手术亚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受压时间延长,雪旺细胞增生明显减少,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数目、髓鞘厚度也随之减少。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NF免疫组化染色逐渐减弱,出现不规则条块状、串珠状棕黄染色。[结论]手术组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非手术组。眶上裂内容物受压时间越长,神经再生越不理想。长期压迫对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显露眶上裂区的影响,研究眶上裂的显微解剖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减压手术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比较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人类全颅标本20个(共40侧)。按标准颧弓入路、扩大颧弓入路模拟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深度、手术空间的差异;显微镜下解剖眶上裂,记录眶上裂不同形态,并测量外侧点到内测点的距离(AB),外侧点到下极点的距离(BC),内侧点到下极点的距离(AC)。分析12例(男7例、女5例)14侧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形成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初步治疗方案。[结果]扩大颧弓入路使手术操作角度增加5.2度,而到达眶上裂的距离随之增加1.2mm。共识别出6种类型的眶上裂结构,最常见的为Ⅵ型(35%)。各标志点间距离为AB右侧16.9±1.80mm,左侧17.0±1.82mm;BC右侧20.1±2.74mm,左侧20.2±2.86mm;AC右侧8.9±1.64mm,左侧8.9±1.66mm,左右未见明显差异。临床观察患者平均年龄28岁,平均随访6个月,其中1例患者合并眶尖综合征。CT叁维重建显示:7例患者眶上裂区有骨折线、骨折片压迫或眶上裂出现变形。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在行保守治疗的5例患者中,3例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对于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扩大颧弓入路优于传统颧弓入路以及额颞眶颧弓入路。针对那些眶上裂区有明显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而术前对患者行影像学叁维重建有利于指导手术的实施。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具体适应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0-05-01)
潘承光,金海,侯立军[9](2009)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1例典型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1例典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病例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经验,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创(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9-25)
潘承光,金海,侯立军[10](2009)在《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颅脑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颅脑创伤合并症的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是由外伤引起眶上裂骨折压迫眶上裂内血管和神经[Ⅲ,Ⅳ,Ⅵ,Ⅴ(1)即眼动神经]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眼球固定、眼睑下垂、(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眶上裂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眶上裂综合征又称为Rochon-Duvigeaud综合征,是经过眶上裂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及外展神经等损害后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损伤的神经不同,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可能出现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眼球运动受限,角膜、结膜及额部皮肤感觉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等。本文报告1例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及讨论。本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在药物治疗无效后,及时采取眶尖减压术进行治疗,达到解除神经受压迫的目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患者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消失,验证了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眶上裂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腾飞.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2].王冠.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眶上裂综合征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D].南昌大学.2018
[3].陈吉钢,张丹枫,魏嘉良,邹伟,侯立军.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4].威力江·赛买提,摆合提亚·阿扎提,木拉提·热夏提,李佳,王玉杰.婴幼儿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综合征的一期手术修复治疗及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
[5].于明琨,许政,黄巍.创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眶上裂综合征、脑脊液漏一期联合手术1例报告[C].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6].韩凯伟,吕立权,齐向前,于明琨,侯立军.创伤性眶尖综合征和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治探讨[C].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7].郑振扬,张为西,姚晓黎,周琛,冷雁.右侧眶上裂综合征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
[8].潘承光.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0
[9].潘承光,金海,侯立军.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1例典型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C].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09
[10].潘承光,金海,侯立军.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1例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