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面干扰论文-徐亮,刘沛清,郭昊

壁面干扰论文-徐亮,刘沛清,郭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壁面干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壁面效应,圆柱绕流,涡脱落纯音,St数

壁面干扰论文文献综述

徐亮,刘沛清,郭昊[1](2018)在《壁面效应干扰下的圆柱绕流噪声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D5气动声学风洞中对由平板产生的壁面效应干扰下的不同直径的圆柱进行气动噪声实验研究,实验内容主要是不同直径的圆柱模型在风速30m/s到60m/s范围内,通过改变圆柱与平板之间的相对高度研究圆柱涡脱落纯音的强度以及频率的变化规律。这是一个典型的流场与声场相互耦合作用的实验现象。在高度h=1mm时,圆柱十分接近平板,此时没有测量到明显的圆柱涡脱落纯音,说明了此时圆柱绕流的涡脱落规律受平板干扰较大。随着圆柱与平板之间相对高度不断增大,纯银的纯音也越来越明显,纯音的频率也略有增加。另外通过对不同速度下产生的纯音利用圆柱绕流的St=f*D/U进行归一化处理,发现不同速度下纯音噪声的频率对应同一个St,验证了这些纯音噪声是由于圆柱绕流我脱落产生的。另外实验中相对高度最大为7mm时的St数依然略小于没有干扰下的圆柱涡脱落纯音噪声的St数,说明了实验过程中圆柱与平板之间的相对高度依然不够大,壁面效应对于圆柱绕流依然存在干扰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8-11)

程代姝,张悦[2](2018)在《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组合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的组合控制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小尺度鼓包迎风侧弱压缩波束的预增压效应,实现对第一道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同时,在压差力的驱动下,鼓包下游第二道唇罩激波作用导致的边界层分离包内的低能流进入次流循环装置,并从上游压缩面上的吹气缝喷出,实现对第二道唇罩入射激波的控制。在鼓包与次流循环装置的共同作用下,两道唇罩激波产生的边界层分离被有效隔离并分别控制。同时,本控制方案不会造成进气道捕获流量的损失。相较于无控制方案,鼓包/次流循环组合控制方案可以在来流马赫数为3.95~6.95内实现对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改善内通道中的流动,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性能,最大改善幅度可以达到15.7%。此外,为保证控制效果,应选择合适的吹气缝和引气缝位置。(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程代姝,张悦[3](2018)在《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次流控制与壁面鼓包相结合,利用鼓包前后存在的压差,将激波入射导致的分离区内的低能流引入鼓包下方的引流腔,在减少分离包内低能流的同时,促进分离包的再附着,有效地缩小了激波入射导致的边界层分离,改善了通道内的流动状态,降低了流动损失。同时,将引流腔中的气流从鼓包下游的吹气缝中喷出,对当地边界层起到了一定的能量补充效果,并避免了捕获流量的损失。相较于现有的壁面鼓包控制方案,结合次流控制后可以在较大激波入射范围内实现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通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的最大改善幅度可以达到5%以上。此外,将引气缝布置在鼓包迎风面,并且当单条引气缝的宽度和间距固定不变,而引气缝总宽度和单条引气缝宽度之比不大于3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郭赟杰,谭慧俊,张悦,陈昊[4](2017)在《基于壁面鼓包的泄流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波/边界层干扰广泛存在于高速飞行器的进气道内。在现有的众多控制手段中,壁面鼓包具有结构简单,激波入射点在鼓包外凸部分时控制能力强的优点。然而,当激波入射到鼓包迎风面时,其控制能力不佳。因此,通过采取合适的改进措施增强鼓包的控制能力,对推进鼓包工程实用化,发展出一种控制能力强且易于实现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手段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以简化的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将典型二元进气道口部复杂流场抽象出来,通过将激波入射点附近气体与外界大气连通,利用激波产生的高压力差进行泄流。运用数值仿真研究,证明了基于壁面鼓包的泄流控制的有效性。之后,改变泄流腔入口角度和缝宽,明确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弹道典型流动状态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在鼓包迎风面附近泄流,损失1%左右捕获流量,即可显着减小气流分离区面积并缩短鼓包尺寸。(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内流气动技术》期刊2017-08-23)

苏鑫鑫,王永寿[5](2008)在《采用粒子跟踪速度计法研究壁面喷射与激波之间的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燃烧超声速流中的壁面喷射场入射斜激波,采用粒子跟踪速度计法探讨入射位置对下游再循环区域的影响;并且,将得到的PTV测量结果与对应燃烧时激波入射位置的消焰界限进行比较,明确激波入射位置对消焰界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08年12期)

张亮,程丽,李凤来,盛其虎,汪玉[6](2006)在《二维扁卵形体近壁面水动力干扰实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度—厚度比为7.0的二维扁卵形体近平壁面运动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拖曳水池试验选择了六种不同的壁面间距,五个攻角状态,将卵形体模型安装在U形槽中,保证流场的二维特性。Reynolds数范围从5×105到2×106。根据无界流实验结果,在数据处理中消除测力天平的安装角误差。给出了水动力系数相对于间距、攻角的回归公式,并划分了叁个典型的干扰区域:升力区、混合区、阻塞区。实验表明:即使对于钝尾物体,也存在类似机翼的升力效应,无界流中扁卵形体的升力线斜率小于二维平板机翼的相应值。当物体离壁面较远时,水动力系数随攻角线性变化,壁面影响随间距减小而增大;当物体离壁面很近时,出现排斥现象,水动力系数随攻角的变化呈非线性特征。与其它参数相比,在大部分试验状态下,运动速度对水动力系数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06年06期)

王智学,边信黔,王奎民,刘云霞[7](2006)在《近壁面水动力干扰下的AUV运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自治式水下机器人(AUV)需要接近水下工作站并实现坐落的要求,依据平壁面对AUV水动力干扰的力学机理,建立了AUV在平壁面附近运动时的数学模型,并设计了五个自由度运动PID控制器.在海流影响下,通过系统仿真,实现了AUV的五自由度运动控制和准确坐落,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程丽,张亮,吴德铭,汪玉[8](2006)在《二维Rankine体升力受邻近壁面干扰的简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壁面附近二维Rankine体的水动力干扰现象进行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基于物面源汇和中弧线上的线性涡分布,提出一种简化数值算法.根据不同速度、攻角和壁面间距的干扰力试验值,得到尾部流动分离点的位置变化规律.以NACA0012翼型为例,比较了压力Kutta条件和2种近似Kutta条件的计算精度,用于钝体计算.在分离点上满足Kutta条件,可有效预报二维Rankine体所受壁面干扰力,解决了分布源法、普通翼型升力计算法应用于钝体的计算结果与钝体试验值不符的问题.对于其他形状钝体的壁面干扰现象,以及水下潜器的近壁面运动,该计算方法和结果亦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王世芬,王宇[9](1995)在《尖前缘翼干扰区的壁面压力和热流率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M_∞=7.8和6.72,Re=3.5×10 ̄7/m和5.4×10 ̄7/m气流绕迎角为20°、30°和35°尖前缘翼运动时,平板锥型干扰区的壁面压力和热流率分布。结果表明:(1)平板锥型干扰区的特征几何尺度与无粘激波角β_0和翼迎角α相关,而壁面压力和热流率的峰值与法向马赫数M_n相关。(2)翼面压力和热流率分布由于受拐角涡影响,前者在翼根部呈波谷状,而后者呈波峰状,影响尺度与翼前缘处来流边界层厚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程克明,黄奕裔[10](1992)在《壁面摩擦对风洞侧壁干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摩擦对风洞侧壁干扰的影响。在以Barnwell为代表开展的一系列侧壁干扰研究中,所有工作都未计及摩擦的影响。我们认为,Barnwell等人的这一处理理论上有缺陷。对此,本文用Karman-Pohlhausen方法对侧壁边界层作了分析,指出摩擦对侧壁干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取决于Pohlhausen参数B的大小;B越小,影响越大。Barnwell略去摩擦项的结果只对应于分离边界层情况,而事实上Barnwell处理的是附着边界层。通过这一分析,本文建立了有摩擦影响的侧壁干扰修正的新形式;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初步建议参数B按中间值取为B=3~4。最后,就修正参数δ~*的确定作了一定讨论。(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1992年02期)

壁面干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的组合控制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小尺度鼓包迎风侧弱压缩波束的预增压效应,实现对第一道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同时,在压差力的驱动下,鼓包下游第二道唇罩激波作用导致的边界层分离包内的低能流进入次流循环装置,并从上游压缩面上的吹气缝喷出,实现对第二道唇罩入射激波的控制。在鼓包与次流循环装置的共同作用下,两道唇罩激波产生的边界层分离被有效隔离并分别控制。同时,本控制方案不会造成进气道捕获流量的损失。相较于无控制方案,鼓包/次流循环组合控制方案可以在来流马赫数为3.95~6.95内实现对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改善内通道中的流动,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性能,最大改善幅度可以达到15.7%。此外,为保证控制效果,应选择合适的吹气缝和引气缝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壁面干扰论文参考文献

[1].徐亮,刘沛清,郭昊.壁面效应干扰下的圆柱绕流噪声实验研究[C].第十七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2].程代姝,张悦.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组合控制方法研究[J].推进技术.2018

[3].程代姝,张悦.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方法研究[J].推进技术.2018

[4].郭赟杰,谭慧俊,张悦,陈昊.基于壁面鼓包的泄流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内流气动技术.2017

[5].苏鑫鑫,王永寿.采用粒子跟踪速度计法研究壁面喷射与激波之间的干扰[J].飞航导弹.2008

[6].张亮,程丽,李凤来,盛其虎,汪玉.二维扁卵形体近壁面水动力干扰实验(英文)[J].船舶力学.2006

[7].王智学,边信黔,王奎民,刘云霞.近壁面水动力干扰下的AUV运动控制研究[J].船舶工程.2006

[8].程丽,张亮,吴德铭,汪玉.二维Rankine体升力受邻近壁面干扰的简化算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

[9].王世芬,王宇.尖前缘翼干扰区的壁面压力和热流率分布[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

[10].程克明,黄奕裔.壁面摩擦对风洞侧壁干扰的影响[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2

标签:;  ;  ;  ;  

壁面干扰论文-徐亮,刘沛清,郭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