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络病论文-张书军

络脉络病论文-张书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络脉络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络脉,络病,荨麻疹,中医药疗法

络脉络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军[1](2010)在《运用络脉络病理论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络脉络病理论是经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络脉络病理论在临床上指导意义日益显示出来。自2009年2月,我们运(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0年08期)

邹万成[2](2009)在《从IPF探讨细胞外基质与络脉络病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ECM沉积在IPF纤维化期与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关系、IPF纤维化期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益气通络解毒汤延缓或阻断IPF纤维化期进行性发展的机制,进而探讨ECM与络脉络病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撷菁摘要、去粗存精的文献整理,运用求同存异的对比研究方法,在总结络脉络病的中医学内涵和现代医学阐释、ECM沉积在IPF进行性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ECM与络脉络病的相关性、IPF纤维化期的病机,并为从ECM的角度寻求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①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②以呼吸频率、体重等观测IPF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③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小鼠病理学改变;④免疫组化检测coll-1、FN、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在肺组织中的分布、积分光密度法计算coll-1、FN、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在肺间质中的阳性面积的IOD值,探寻coll-1、FN与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在肺间质中的相互关系。结果:(1)行为学:中医治疗组较其它经造模各组在呼吸频率、体重增长、肺系数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2)病理形态学:模型1组有轻到中度的肺泡炎,肺泡腔及肺间质内有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有点片状出血灶,间质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呈中至重度肺纤维化改变,部分肺泡结构紊乱。模型2组炎症较模型1组减缓,P<0.05,纤维化加重,P<0.05。中医治疗组炎症最轻,分别与其它经造模各组比较,P<0.05;纤维化与模型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5,与模型2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西药治疗组在炎症、纤维程度、灰度分区方面与模型2组均无区别。(3)coll-1、FN免疫组化结果:经造模的各组小鼠肺间质内可见coll-Ⅰ呈局灶性、斑片状、条索状分布,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均为P<0.01;模型2组比模型1组沉积更多,P<0.05;中医治疗组与模型1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 5;西药治疗组与模型2组比较,无明显改善,P>0.0 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2组明显改善,P<0.05。假手术组小鼠肺组织中FN主要分布于血管、支气管周围、肺泡间隔以及肺泡囊开口处,呈细纤维状。中医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相似,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在间质细胞呈阳性表达,沉积的ECM中FN亦呈阳性着色,呈不规则点、线状,分布较稀疏,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为P>0.05;叁者分别与假手术组、中医治疗组比较,均为P<0.01。(4)肺间质中整合素α_5β_1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假手术组与中医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更显着,均为P<0.01。模型2组较模型1组减轻,P<0.0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均轻,P<0.05。(5)肺间质中TGFβ1表达的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假手术组与中医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与其它各组比较,均为P<0.01;模型1组较模型2组减弱,P<0.0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减弱,P<0.05。(6)各组小鼠肺间质中bcl-2积分光密度:假手术组与中医治疗组有差别,P<0.05,与其余各组比较均为P<0.01。模型2组较模型1组增强,P<0.05,与西药治疗组相似,P>0.0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均减弱,均为P<0.01。各组小鼠肺间质中bax积分光密度:中医治疗组分别与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比较,均为P<0.05。(7)肺间质中coll-1、FN与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的相互关系:coll-1、FN分别与α5β1、TGF-β1、bcl-2在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组内均呈正线性关系,与bax呈负线性关系。在中医治疗组组内coll-1、FN与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无线性关系。结论:通过系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表明:(1)ECM作为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其变化并非仅仅是被动的、各种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通过整合素的介导也能影响细胞的功能,在IPF纤维化期疾病仍呈进行性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引起的病理变化与络病高度一致,是络病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2)益气通络解毒汤能有效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特发性肺纤维化纤维化期进行性发展,其机理可能是阻断了沉积的ECM与整合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其治疗结果与恢复络脉之“运行和渗灌气血、运毒排毒、沟通上下内外功能”高度一致,故阻断沉积的ECM与整合素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益气通络通络法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9-05-08)

年莉,刘翀羽,王学岭[3](2008)在《《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文章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年莉,刘翀羽,王学岭[4](2008)在《《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本文来源于《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四)——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08-11-30)

邱幸凡[5](2008)在《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络脉络病理论源远流长1·1络脉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络脉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黄帝内经》是其代表作,这种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有叁点:(1)提出了络脉的概念;(2)初步构建了络脉络病理论体系;(3)体现了“久病入络”思想的萌芽。如《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赵建新,田元祥[6](2005)在《《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05年01期)

王永炎,杨宝琴,黄启福[7](2003)在《络脉络病与病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通达络道乃是医家常用之法。然而络病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深化络病学术研究,本文拟从络脉的生理与解剖、络病和病络概念的提出与病络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03-09-11)

王永炎,杨宝琴,黄启福[8](2003)在《络脉络病与病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 ,通达络道乃是医家常用之法。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 ,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 90年代。首先有学者梳理文献 ,进而有用虫类药物组方搜剔风瘀之邪 ,通络止痛 ,开发新药治疗心脑(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络脉络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ECM沉积在IPF纤维化期与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关系、IPF纤维化期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益气通络解毒汤延缓或阻断IPF纤维化期进行性发展的机制,进而探讨ECM与络脉络病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撷菁摘要、去粗存精的文献整理,运用求同存异的对比研究方法,在总结络脉络病的中医学内涵和现代医学阐释、ECM沉积在IPF进行性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ECM与络脉络病的相关性、IPF纤维化期的病机,并为从ECM的角度寻求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①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②以呼吸频率、体重等观测IPF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③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小鼠病理学改变;④免疫组化检测coll-1、FN、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在肺组织中的分布、积分光密度法计算coll-1、FN、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在肺间质中的阳性面积的IOD值,探寻coll-1、FN与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在肺间质中的相互关系。结果:(1)行为学:中医治疗组较其它经造模各组在呼吸频率、体重增长、肺系数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2)病理形态学:模型1组有轻到中度的肺泡炎,肺泡腔及肺间质内有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有点片状出血灶,间质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呈中至重度肺纤维化改变,部分肺泡结构紊乱。模型2组炎症较模型1组减缓,P<0.05,纤维化加重,P<0.05。中医治疗组炎症最轻,分别与其它经造模各组比较,P<0.05;纤维化与模型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5,与模型2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西药治疗组在炎症、纤维程度、灰度分区方面与模型2组均无区别。(3)coll-1、FN免疫组化结果:经造模的各组小鼠肺间质内可见coll-Ⅰ呈局灶性、斑片状、条索状分布,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均为P<0.01;模型2组比模型1组沉积更多,P<0.05;中医治疗组与模型1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 5;西药治疗组与模型2组比较,无明显改善,P>0.0 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2组明显改善,P<0.05。假手术组小鼠肺组织中FN主要分布于血管、支气管周围、肺泡间隔以及肺泡囊开口处,呈细纤维状。中医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相似,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在间质细胞呈阳性表达,沉积的ECM中FN亦呈阳性着色,呈不规则点、线状,分布较稀疏,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为P>0.05;叁者分别与假手术组、中医治疗组比较,均为P<0.01。(4)肺间质中整合素α_5β_1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假手术组与中医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更显着,均为P<0.01。模型2组较模型1组减轻,P<0.0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均轻,P<0.05。(5)肺间质中TGFβ1表达的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假手术组与中医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与其它各组比较,均为P<0.01;模型1组较模型2组减弱,P<0.0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减弱,P<0.05。(6)各组小鼠肺间质中bcl-2积分光密度:假手术组与中医治疗组有差别,P<0.05,与其余各组比较均为P<0.01。模型2组较模型1组增强,P<0.05,与西药治疗组相似,P>0.05。中医治疗组较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均减弱,均为P<0.01。各组小鼠肺间质中bax积分光密度:中医治疗组分别与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比较,均为P<0.05。(7)肺间质中coll-1、FN与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的相互关系:coll-1、FN分别与α5β1、TGF-β1、bcl-2在模型1组、模型2组、西药治疗组组内均呈正线性关系,与bax呈负线性关系。在中医治疗组组内coll-1、FN与整合素α5β1、TGF-β1、bcl-2、bax无线性关系。结论:通过系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表明:(1)ECM作为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其变化并非仅仅是被动的、各种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通过整合素的介导也能影响细胞的功能,在IPF纤维化期疾病仍呈进行性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引起的病理变化与络病高度一致,是络病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2)益气通络解毒汤能有效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特发性肺纤维化纤维化期进行性发展,其机理可能是阻断了沉积的ECM与整合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其治疗结果与恢复络脉之“运行和渗灌气血、运毒排毒、沟通上下内外功能”高度一致,故阻断沉积的ECM与整合素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益气通络通络法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络脉络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书军.运用络脉络病理论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2].邹万成.从IPF探讨细胞外基质与络脉络病相关性[D].湖北中医学院.2009

[3].年莉,刘翀羽,王学岭.《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4].年莉,刘翀羽,王学岭.《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C].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四)——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08

[5].邱幸凡.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8

[6].赵建新,田元祥.《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初探[J].陕西中医.2005

[7].王永炎,杨宝琴,黄启福.络脉络病与病络[N].中国医药报.2003

[8].王永炎,杨宝琴,黄启福.络脉络病与病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

标签:;  ;  ;  ;  

络脉络病论文-张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