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休眠论文-胡小文,冯燕,王彦荣

物理性休眠论文-胡小文,冯燕,王彦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性休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苦豆子,物理性休眠,埋藏,休眠释放

物理性休眠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文,冯燕,王彦荣[1](2011)在《不同种群苦豆子种子物理性休眠田间释放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性休眠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其休眠程度与自然条件下的休眠释放规律受其遗传来源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以阿拉善不同野生苦豆子种群(Sophora alopecuroides)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埋藏实验,探讨了不同种群苦豆子种子在不同田间条件下的休眠释放模式。结果发现:(1)种群、埋藏时间、埋样地和埋深极显着影响苦豆子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休眠释放模式(p<0.001),苦豆子休眠释放速率主要受埋藏时间和种群的影响,二者可解释的变异分别为29.7%和20.4%。(2)不同种群苦豆子种子休眠释放速率存在显着差异。除榆中埋样地5cm埋深外,其他各埋藏生境中湿润种群种子休眠释放速率显着快于干旱种群种子。埋藏4个月后,湿润种群种子休眠率为37%,而采自左旗荒漠区的干旱种群苦豆子种子休眠率达70%。(3)埋深对苦豆子种子休眠释放的影响在不同埋样地表现不一。在额旗埋样地,两个种群种子均表现为休眠释放速率地表快于地下;而在左旗和榆中这两个埋样地,湿润种群种子地表释放快,干旱种群则为5cm埋深处的种子休眠释放快。地下5cm埋藏时,苦豆子种子休眠释放速率呈榆中>左旗>额旗。(4)在额旗地表时,苦豆子种子休眠释放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在夏季干热期和冬季低温期,种子休眠率增加;而在左旗和榆中埋样地种子休眠释放表现为明显的年际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5-13)

胡小文,武艳培,王彦荣[2](2009)在《豆科植物种子物理性休眠解除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性休眠普遍存在于豆科植物种子中,其休眠解除机制的研究对阐明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繁殖更新、生态环境恢复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影响种子休眠解除的环境因素(温度与温度的波动、湿度或土壤含水量)和生物因素(动物捕食、微生物感染等),休眠解除的结构基础,以及各种因子作用于种子的方式和部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评述了休眠解除机制的二阶段和四阶段假说,以期为豆科植物种子休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物理性休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理性休眠普遍存在于豆科植物种子中,其休眠解除机制的研究对阐明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繁殖更新、生态环境恢复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影响种子休眠解除的环境因素(温度与温度的波动、湿度或土壤含水量)和生物因素(动物捕食、微生物感染等),休眠解除的结构基础,以及各种因子作用于种子的方式和部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评述了休眠解除机制的二阶段和四阶段假说,以期为豆科植物种子休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性休眠论文参考文献

[1].胡小文,冯燕,王彦荣.不同种群苦豆子种子物理性休眠田间释放规律的研究[C].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2].胡小文,武艳培,王彦荣.豆科植物种子物理性休眠解除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9

标签:;  ;  ;  ;  

物理性休眠论文-胡小文,冯燕,王彦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