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文化论文-向燕南

道统文化论文-向燕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清史,政统,道统,历史文化认同

道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向燕南[1](2019)在《从政统和道统的认同看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对新清史论者的一个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清史"论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否认清朝统治者存在对中华主体文化认同而"汉化"的事实,其论者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叁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化",而是清朝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认为"清帝国"与"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帝国,中华民族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非客观事实。其实,对于所谓"汉化不是清朝统治成功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反向诘问:如果当初满族统治者不认同、不系统地汲取中华主体文化,不融入中华主体文化当中,单纯依赖于其自身的"国语骑射",即所谓"满洲"文化,是否还可以如此持久地获得并完成对中华这片土地、这些已为共同文化浸润的人民的统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于新清史论者所说的满洲人"利用与亚洲内陆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用不同的方式统治一个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的多民族帝国"的论点,其实也并不是满洲人的发明,对不同地区、不同民(部)族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而是自上古的西周就开始实行了的政治统治传统。而从满州人崛起的世界格局看,其可选择的文化,因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只能是中华主体文化。满州人的文化选择,看起来是自由的,实际上则是必然的。揆之史实,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政统和道统,并以承继者自居,始终是清朝满族统治者认同中华历史文化的政治与文化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重岗[2](2019)在《张力、道统与文化乌托邦:论沈光文的政治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沈光文号称台湾文化初祖,其诗文与明郑的历史紧密相关,传达出浓烈的兴亡情怀和政治忧思。在他被誉为诗史的文字中,既有抒写遗民感怀的一面,也有表达讽谏寓意的另一面。他与郑成功的承续关系,涉及文化道统的问题;在东吟社的结社行动中,则渗透着文化乌托邦的意识。(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兴国[3](2018)在《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唐君毅“中道”思想“密意”探要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中道"与"道统"之关系,构成了唐君毅思想中业已点破的一大"密意",唐君毅以一种面向历史事实之直观的方式,在"不说"而"说"之中,将"中和为中国之道统"的观点活脱地显现出来,达到了不是唐君毅先生在说话,而是历史本身在说话的效果。无疑,"中和为中国之道统"即是"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的同一观点的不同表述。唐君毅以哲学史的方式论证与阐明了"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的观点。透过"中道"和"道统"之关系的考察,虽然仅能将唐君毅所点破的隐藏于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文化史中的一大"密意",这也即是唐君毅中道思想的一大"密意",做一厘清和论述,但是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唐君毅先生所点出的这一"密意",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薛菁,汪征鲁[4](2018)在《严复家教中的中国文化道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点,对人个性与素质的确立有某种发生学上的意义。严复(1854—1921)以西学名世,而其思想中,中西学的消长、交融却有一个“之”字形的演化过程。简言之,其早年以西学批判中学,而晚年又以中学陶冶西学。于是,在严复成家立业之后,在其家庭(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8-08-06)

黄伟[5](2018)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统、学统与语文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有其道统和学统,道统是儒家正统文化的命脉,学统是儒家正统文化传承的方法系统。道统和学统作为中华文化精神源远流长并不断开新。道统和学统构成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核心和主脉,对当代语文教育产生不可割断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道统毁弃使当代语文教育持守失范,学统遗失使当代语文教育改革进退失据,当代语文教育理应庚续并发扬道统、学统的精髓和精神,主动担当语文教育的使命。(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8期)

方贤华[6](2018)在《尊师重道有道统 转益多师是汝师——由《师说》教学例谈“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课程标准是从语文课程的实施结果的角度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这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达成。本文通过韩愈的《师说》一文来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的。(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8年04期)

张清华[7](2018)在《道统、文统、学统叁统结体确立韩愈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对中国文化思想史及社会实践的伟大贡献包括道统、文统、学统叁个方面。韩愈的"道统"思想不只是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而是对自尧、舜至孔、孟等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传统的继承。韩愈的"文统"是以创新机制引领中国文学的发展。韩愈的学统则开中唐为师从学风气,影响宋以后尊师重教的传统。道统、文统、学统叁位一体,构成了韩愈的思想和实践。他不愧为转旧为新的思想家,导航诗文创新发展的文学家,扭转社会风气,引领诸代,堪配孔祀的教育家。(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方鹿[8](2016)在《文化传承与道统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成都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关于道统的定义,美国成中英教授认为,道统共有四义:⒈广义的道统,是基于对古代经典的了解,对宇宙天地自然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11-28)

刘建涛[9](2016)在《道统文化的神圣追求:实现精神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道统文化以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为基本内容,虽然叁家文化各自的立场、表现方式不同,但却内在地具有一致的人生追求,即实现精神的自由——清净、中和、无为。对叁家文化的这个实质进行概要分析,指出佛家文化以"无"达于精神自由,儒家文化以"有"达于精神自由,道家文化以"自然"达于精神自由。(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晏选军,尧育飞[10](2016)在《从传统文化看《活着之上》对“新道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道统"和"文统"理念的借鉴和吸收,《活着之上》成功构筑起小说内部的"新道统"。在这一"新道统"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坐标中,"反功利"和"安贫乐道"的传统思想起着重要作用,二者交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尝试着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作出一种回应。(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道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沈光文号称台湾文化初祖,其诗文与明郑的历史紧密相关,传达出浓烈的兴亡情怀和政治忧思。在他被誉为诗史的文字中,既有抒写遗民感怀的一面,也有表达讽谏寓意的另一面。他与郑成功的承续关系,涉及文化道统的问题;在东吟社的结社行动中,则渗透着文化乌托邦的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向燕南.从政统和道统的认同看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对新清史论者的一个回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重岗.张力、道统与文化乌托邦:论沈光文的政治诗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兴国.中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统——唐君毅“中道”思想“密意”探要之一[J].宜宾学院学报.2018

[4].薛菁,汪征鲁.严复家教中的中国文化道统[N].光明日报.2018

[5].黄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统、学统与语文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18

[6].方贤华.尊师重道有道统转益多师是汝师——由《师说》教学例谈“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建构[J].学语文.2018

[7].张清华.道统、文统、学统叁统结体确立韩愈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

[8].方鹿.文化传承与道统重构[N].光明日报.2016

[9].刘建涛.道统文化的神圣追求:实现精神自由[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晏选军,尧育飞.从传统文化看《活着之上》对“新道统”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道统文化论文-向燕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