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唑论文-张文君,李慧冬,方丽萍,董崭,杜红霞

亚胺唑论文-张文君,李慧冬,方丽萍,董崭,杜红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胺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含油食品,亚胺唑

亚胺唑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君,李慧冬,方丽萍,董崭,杜红霞[1](2017)在《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油食品中亚胺唑的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检测含油类食品(核桃、花生油和干辣椒粉)中亚胺唑残留的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中的亚胺唑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PSA)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C18)混合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剂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5~10 mg/L范围内,亚胺唑的色谱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定量限为0.05 mg/kg。在0.05、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亚胺唑在核桃、花生油及干辣椒粉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107%,相对标准偏差为3.0%~6.3%。方法各项性能均能满足对含油食品中亚胺唑残留分析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龚伙惠[2](2016)在《新型萘酰亚胺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微生物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萘酰亚胺化合物是一类由环状双酰亚胺和萘环骨架组成的重要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其富电子的大π共轭平面结构使萘酰亚胺衍生物能通过非共价键力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等,如生命体中的DNA、酶、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关医学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价值。目前,一些萘酰亚胺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许多作为潜在药物分子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细菌、真菌感染,检测、诊断重要的生命分子,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与此同时,唑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骨架能与多种重要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领域,并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宽广的生物活性,如甲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及氟康唑。鉴于此,基于当前萘酰亚胺及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萘酰亚胺唑类抗菌化合物,探索目标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条件,并运用现代波谱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评估其体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运用紫外、荧光等波谱手段研究高活性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初步讨论化合物的结构与抗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希夫碱萘酰亚胺咪唑类新化合物的制备:以4-溴-1,8-萘酸酐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作溶剂的条件下,与水合肼反应得到中间体II–1,再在乙二醇单甲醚作溶剂氮气保护下与吡咯烷、六氢吡啶及吗啉分别于125 oC回流,得到中间体II–2a–c。将中间体II–2a–c在甲苯作溶剂、五氧化二磷作脱水剂氮气保护下与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经缩合反应得到萘酰亚胺化合物II–3a–c。在乙腈作溶剂碳酸钾催化条件下,将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分别与卤代烷烃及苄卤反应得到化合物II–5a–e,II–6a–k,进一步与萘酰亚胺II–2c反应,分别得到目标化合物II–7a–e,ii–8a–k。作为对比,直接将ii–1与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在同样条件下反应,得到化合物ii–4。(2)萘酰亚胺噻唑类新化合物的制备:以4-溴-1,8-萘酸酐为原料,在乙二醇单甲醚作溶剂条件下,分别与哌啶、吗啉、吡咯烷和二乙醇胺反应,待反应冷却后,得到固体,用乙醇重结晶后得到中间体iii–1a–d。在dmf作溶剂无光条件下,乙酸锌作催化剂,氮气保护下中间体iii–1a–d与2-氨基噻唑,及其生物等排体4-氨基-1,2,4-叁唑,2-氨基苯并噻唑经缩合反应得到萘酰亚胺唑噻唑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iii–2a–d,iii–3a–c和iii–4a–c。(3)用1hnmr、13cnmr、ir、ms和hrms等现代波谱手段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4)体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ii–7e能有效抑制大肠埃希杆菌jm109的生长,mic值为参考药物氯霉素的十倍。化合物ii–8i对所测菌株中的mrsa表现出强烈活性(mic=0.003μmol/ml),强于参考药物氯霉素(mic=0.05μmol/ml)和诺氟沙星(mic=0.02μmol/ml)。咪唑萘酰亚胺ii–7a,ii–7d,ii–7e对实用假性酵母菌表现出中等到高等的活性(mic=0.003-0.88μmol/ml),特别是化合物ii–7d,其活性为参考药物氟康唑的十倍。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ii–8i对大部分真菌表现活性,特别是对白色念珠菌(mic=0.003μmol/ml)及实用假性酵母菌(mic=0.001μmol/ml)。(5)含二乙醇胺结构萘酰亚胺衍生物iii–2d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尤其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mic=0.003μmol/ml)的能力为所有目标化合物中最强,且优于药物氯霉素(mic=0.10μmol/ml)及诺氟沙星(mic=0.05μmol/ml)。含六氢呋喃结构叁唑衍生物iii–3b抗大肠埃希杆菌jm109(mic=0.005μmol/ml)的活性强于氯霉素近二十倍(mic=0.10μmol/ml),与诺氟沙星相当(mic=0.003μmol/ml)。含吗啉结构叁唑衍生物iii–3c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0.005μmol/ml,为临床药物氯霉素的二十倍,诺氟沙星的十倍。化合物iii–3b对黄曲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09μmol/ml,化合物iii–2d对黄曲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17μmol/ml,分别是临床药物氟康唑的九倍及五倍。(6)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烷基链的链长(10个碳以上)对唑类萘酰亚胺的柔性及抗微生物能力有重要影响;引入含供电子或吸电子的苄环对唑类萘酰亚胺的活性影响不大。(7)细菌膜通透试验表明化合物II–8i能够有效地穿过革兰氏阳性(MRSA)和革兰氏阴性(变形杆菌)细菌细胞膜。化合物II–8i对MRSA耐药性、时间-抑菌动力学试验表明,相较于参考药物诺氟沙星,MRSA对化合物II–8i更难产生耐药性,化合物II–8i可以迅速抑制MRSA。此外,化合物II–8i与小牛胸腺DNA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试验表明,化合物II–8i与DNA的作用方式是嵌入式。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II–8i是一种潜在抗MRSA药物。(8)荧光光谱、紫外光谱试验表明,化合物III–2d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是嵌入式。化合物III–2d能与多种金属离子络合,特别是对Ni2+离子。进一步考察了目标化合物III–2d对不同浓度Ni2+离子的响应,发现其结合系数为1:1,结合位点可能是噻唑环及羰基。(9)利用GAUSSIAN 09对目标化合物III–2d进行计算,得到其静电势图。发现噻唑环及羰基具有最负的静电分布,表明目标化合物III–2d与带正电金属离子的结合部位最有可能是噻唑环及羰基片段。本论文共合成54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9个,包括希夫碱咪唑萘酰亚胺化合物20个,噻唑萘酰亚胺化合物3个,叁唑萘酰亚胺化合物3个,苯并噻唑萘酰亚胺化合物3个。(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10)

陈景春,陈盛,何亚斌,郑小平[3](2015)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亚胺唑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萃取柱对样品中亚胺唑进行净化,建立一种灵敏测定蔬菜水果中亚胺唑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考察不同固相萃取柱对亚胺唑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Florisil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亚胺唑在1.0~100μg/L浓度范围内与其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0.998 7~0.999 6),检出限为1.0μg/kg。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蔬菜、水果中亚胺唑残留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5年01期)

[4](2011)在《一种含有亚胺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亚胺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杀菌组合物,活性组分A选自亚胺唑,活性组分B选自以下任意一种杀菌剂:醚菌酯、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菌(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1年S1期)

刘鹏,周增强,国立耘[5](2009)在《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亚胺唑和丙环唑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中国苹果主产区4省27个县市的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 eriaberengeriana f. sp. piricola)对多菌灵、亚胺唑和丙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程度最高,其EC50平均值为(0.1415±0.0887)mg·L-1,对亚胺唑和丙环唑的次之,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1994±0.2431)和(0.2809±0.2607)mg·mL-1。对上述3种药剂间的交互抗性分析显示,多菌灵和亚胺唑、多菌灵和丙环唑之间没有交互抗性,而丙环唑和亚胺唑之间有交互抗性。但在田间已发现2株对多菌灵和丙环唑的敏感性都相对较低的菌株。(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蔡智华[6](2008)在《亚胺唑在葡萄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其在水环境中的消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胺唑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有关其在葡萄及葡萄果园环境中的残留分析和其在水环境中的化学行为报道很少,本论文通过研究亚胺唑在葡萄和葡萄果园环境中的残留降解及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的环境行为,为亚胺唑的科学合理使用、评价其生态环境安全性和开展污染环境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农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的水解以及农药在水体中的模拟生物降解等方面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亚胺唑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章研究了亚胺唑在葡萄果园环境样品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在葡萄果园环境样品中的消解与残留。结果表明:(1)对样品前处理分析过程中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选择实验。确立了样品以丙酮为提取剂,提取液加氯化钠水溶液用二氯甲烷进行液液分配,以弗罗里硅土为吸附剂,以石油醚:丙酮(体积比为4:6)二元混合液为淋洗液的纯化方法。(2)亚胺唑的GC分析条件:色谱柱:石英毛细柱(30m×0.25mm×0.25μm);检测器:ECD;柱温:270℃;进样口温度:30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N_2)流速:3.5mL/min;尾吹:55mL/min。(3)在上述检测条件下,亚胺唑在葡萄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72%~92.18%,变异系数为5.72%~7.19%;亚胺唑在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16%~92.61%,变异系数为4.61%~6.94%。亚胺唑在葡萄中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3mg/kg,在土壤中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2mg/kg。(4)亚胺唑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_t=C_0e~(-kt),亚胺唑在葡萄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8、12.74、11.9、10.65d,亚胺唑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5、12.3、15.6、13.6d。(5)在推荐使用剂量下、葡萄采收时,亚胺唑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最留量均小于其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第叁章研究了亚胺唑的水化学降解行为,结果表明:(1)亚胺唑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是较易发生水解的,而在中性条件下是比较稳的;在pH4—10的缓冲溶液中,亚胺唑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73、5.91、22.95、21.20、18.89、16.85、11.55d。(2)亚胺唑的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pH5、7、9下,亚胺唑的水解活化能分别为47.74、56.18、53.30kJ/mol;在pH为7时,亚胺唑水解温度效应系数为1.9。第四章研究了亚胺唑在天然水体中生物降解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胺唑在灭菌的河水和塘水中降解均相对缓慢,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5d和9.2d,而在未灭菌河水和塘水中的降解稍快一些,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1d和6.1d,在添加悬浮物的河水和塘水中的降解最为迅速,其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2.5d、1.9d。第五章对本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蔡智华,郭正元,易皓[7](2008)在《亚胺唑在不同pH下的水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亚胺唑在不同pH下的水解。试验结果表明:亚胺唑在pH=6的弱酸性条件、pH=7的中性条件以及pH=8的弱碱性条件下稳定,不易水解;在pH≤5的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水解;在pH≥9的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较易发生水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08年02期)

蔡智华,郭正元,易皓,冯丽萍[8](2008)在《亚胺唑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检测方法及持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的方法,研究了亚胺唑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亚胺唑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样品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过弗罗里硅土柱纯化,用气相色谱检测,此种样品前处理简单有效,方法检出限和灵敏度均能达到要求。亚胺唑在土壤中消解较快,2005年试验半衰期为12.5d,土壤原始附着量为0.951mg·kg-1,2006年试验半衰期为15.6d,土壤原始附着量为1.014mg·kg-1。(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蔡智华,郭正元,易皓,杨仁斌[9](2007)在《亚胺唑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及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的方法,研究了亚胺唑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亚胺唑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实验结果表明:亚胺唑在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3.18d。(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7-01)

李薇,赵文芳,冷欣夫[10](1998)在《梨果及土壤中亚胺唑及其代谢物的气相色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杀菌剂亚胺唑及其代谢物IBC-01在梨果实及土壤样品内的提取、净化方法以及气相色谱的分析测定方法。保留时间:亚胺唑为38.36min,IBC-01为17.01min。变异系数:亚胺唑为0.45%~15.53%,IBC-01为3.03%~9.52%。回收率:亚胺唑为88.28%~98.5%,IBC-01为84.98%~98.13%。(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8年06期)

亚胺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萘酰亚胺化合物是一类由环状双酰亚胺和萘环骨架组成的重要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其富电子的大π共轭平面结构使萘酰亚胺衍生物能通过非共价键力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等,如生命体中的DNA、酶、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关医学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价值。目前,一些萘酰亚胺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许多作为潜在药物分子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细菌、真菌感染,检测、诊断重要的生命分子,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与此同时,唑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骨架能与多种重要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领域,并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宽广的生物活性,如甲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及氟康唑。鉴于此,基于当前萘酰亚胺及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萘酰亚胺唑类抗菌化合物,探索目标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条件,并运用现代波谱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评估其体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运用紫外、荧光等波谱手段研究高活性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初步讨论化合物的结构与抗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希夫碱萘酰亚胺咪唑类新化合物的制备:以4-溴-1,8-萘酸酐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作溶剂的条件下,与水合肼反应得到中间体II–1,再在乙二醇单甲醚作溶剂氮气保护下与吡咯烷、六氢吡啶及吗啉分别于125 oC回流,得到中间体II–2a–c。将中间体II–2a–c在甲苯作溶剂、五氧化二磷作脱水剂氮气保护下与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经缩合反应得到萘酰亚胺化合物II–3a–c。在乙腈作溶剂碳酸钾催化条件下,将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分别与卤代烷烃及苄卤反应得到化合物II–5a–e,II–6a–k,进一步与萘酰亚胺II–2c反应,分别得到目标化合物II–7a–e,ii–8a–k。作为对比,直接将ii–1与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在同样条件下反应,得到化合物ii–4。(2)萘酰亚胺噻唑类新化合物的制备:以4-溴-1,8-萘酸酐为原料,在乙二醇单甲醚作溶剂条件下,分别与哌啶、吗啉、吡咯烷和二乙醇胺反应,待反应冷却后,得到固体,用乙醇重结晶后得到中间体iii–1a–d。在dmf作溶剂无光条件下,乙酸锌作催化剂,氮气保护下中间体iii–1a–d与2-氨基噻唑,及其生物等排体4-氨基-1,2,4-叁唑,2-氨基苯并噻唑经缩合反应得到萘酰亚胺唑噻唑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iii–2a–d,iii–3a–c和iii–4a–c。(3)用1hnmr、13cnmr、ir、ms和hrms等现代波谱手段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4)体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ii–7e能有效抑制大肠埃希杆菌jm109的生长,mic值为参考药物氯霉素的十倍。化合物ii–8i对所测菌株中的mrsa表现出强烈活性(mic=0.003μmol/ml),强于参考药物氯霉素(mic=0.05μmol/ml)和诺氟沙星(mic=0.02μmol/ml)。咪唑萘酰亚胺ii–7a,ii–7d,ii–7e对实用假性酵母菌表现出中等到高等的活性(mic=0.003-0.88μmol/ml),特别是化合物ii–7d,其活性为参考药物氟康唑的十倍。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ii–8i对大部分真菌表现活性,特别是对白色念珠菌(mic=0.003μmol/ml)及实用假性酵母菌(mic=0.001μmol/ml)。(5)含二乙醇胺结构萘酰亚胺衍生物iii–2d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尤其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mic=0.003μmol/ml)的能力为所有目标化合物中最强,且优于药物氯霉素(mic=0.10μmol/ml)及诺氟沙星(mic=0.05μmol/ml)。含六氢呋喃结构叁唑衍生物iii–3b抗大肠埃希杆菌jm109(mic=0.005μmol/ml)的活性强于氯霉素近二十倍(mic=0.10μmol/ml),与诺氟沙星相当(mic=0.003μmol/ml)。含吗啉结构叁唑衍生物iii–3c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0.005μmol/ml,为临床药物氯霉素的二十倍,诺氟沙星的十倍。化合物iii–3b对黄曲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09μmol/ml,化合物iii–2d对黄曲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17μmol/ml,分别是临床药物氟康唑的九倍及五倍。(6)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烷基链的链长(10个碳以上)对唑类萘酰亚胺的柔性及抗微生物能力有重要影响;引入含供电子或吸电子的苄环对唑类萘酰亚胺的活性影响不大。(7)细菌膜通透试验表明化合物II–8i能够有效地穿过革兰氏阳性(MRSA)和革兰氏阴性(变形杆菌)细菌细胞膜。化合物II–8i对MRSA耐药性、时间-抑菌动力学试验表明,相较于参考药物诺氟沙星,MRSA对化合物II–8i更难产生耐药性,化合物II–8i可以迅速抑制MRSA。此外,化合物II–8i与小牛胸腺DNA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试验表明,化合物II–8i与DNA的作用方式是嵌入式。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II–8i是一种潜在抗MRSA药物。(8)荧光光谱、紫外光谱试验表明,化合物III–2d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是嵌入式。化合物III–2d能与多种金属离子络合,特别是对Ni2+离子。进一步考察了目标化合物III–2d对不同浓度Ni2+离子的响应,发现其结合系数为1:1,结合位点可能是噻唑环及羰基。(9)利用GAUSSIAN 09对目标化合物III–2d进行计算,得到其静电势图。发现噻唑环及羰基具有最负的静电分布,表明目标化合物III–2d与带正电金属离子的结合部位最有可能是噻唑环及羰基片段。本论文共合成54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9个,包括希夫碱咪唑萘酰亚胺化合物20个,噻唑萘酰亚胺化合物3个,叁唑萘酰亚胺化合物3个,苯并噻唑萘酰亚胺化合物3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胺唑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君,李慧冬,方丽萍,董崭,杜红霞.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油食品中亚胺唑的残留[J].农药学学报.2017

[2].龚伙惠.新型萘酰亚胺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微生物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陈景春,陈盛,何亚斌,郑小平.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亚胺唑残留量[J].食品与机械.2015

[4]..一种含有亚胺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J].现代化工.2011

[5].刘鹏,周增强,国立耘.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亚胺唑和丙环唑的敏感性[J].果树学报.2009

[6].蔡智华.亚胺唑在葡萄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其在水环境中的消解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7].蔡智华,郭正元,易皓.亚胺唑在不同pH下的水解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8

[8].蔡智华,郭正元,易皓,冯丽萍.亚胺唑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检测方法及持久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

[9].蔡智华,郭正元,易皓,杨仁斌.亚胺唑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及检测方法[C].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李薇,赵文芳,冷欣夫.梨果及土壤中亚胺唑及其代谢物的气相色谱分析[J].色谱.1998

标签:;  ;  ;  ;  

亚胺唑论文-张文君,李慧冬,方丽萍,董崭,杜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