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区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管癌,边缘靶区,剂量,影像增强剂
靶区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蔡育欣,张玲玲,李俊萍,黄陆茂[1](2019)在《影像增强剂对食管癌边缘靶区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中使用影像增强剂后靠近心脏及胸主动脉等血流丰富组织的食管癌边缘靶区的剂量是否会降低,是否会出现欠量照射的情况。方法:选取20例食管癌患者病例,在相同体位下进行平扫及增强CT扫描,在增强CT上完成靶区勾画及调强治疗计划设计。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方法(1):在增强及平扫CT上确定PTV&5 mm Aorta和PTV&5 mm Heart两个边缘靶区,然后进行图像配准并将治疗计划移植到平扫CT上计算剂量,对比上述两个边缘靶区在增强及平扫CT中剂量的变化。方法(2):因为增强和平扫CT是在不同时间点扫描的,配准时两幅图像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避免体位偏差的影响,使用合成CT与增强CT对比。所谓合成CT,即在复制的增强CT中将心脏、胸主动脉等血流丰富组织的CT值人工修改为平扫CT的平均CT值,操作过程与方法(1)相同,仍然观察上述两个边缘靶区的剂量变化。实验中也对比了其它组织器官在平扫与增强CT中剂量的变化。结果:方法(1)和方法(2)均显示PTV&5 mm Aorta和PTV&5 mm Heart两个边缘靶区剂量有所增加,其中方法(1)中两个边缘靶区的剂量分别增加1.28%(P<0.01)和1.64%(P<0.01),方法(2)中分别增加0.41%(P<0.01)和0.83%(P<0.01);正常组织器官(心脏、肺、脊髓等)剂量也有所增加,但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以内。结论:使用影像增强剂后靠近心脏及胸主动脉等血流丰富组织的食管癌边缘靶区剂量有所增加,不会出现欠量照射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成双,陈菁,栾朝辉,郭琳[2](2019)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在靶区覆盖及器官保护的剂量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在靶区覆盖及器官保护的剂量学。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调强放疗组(n=50)和常规放疗组(n=5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计划治疗靶区(PTV)受照剂量分布、处方剂量的靶区覆盖率、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体积百分比。结果调强放疗组患者的PTV最大受照剂量、处方剂量的靶区覆盖率(5 630. 7±339. 3)cGy、(95. 6±12. 0)%均显着高于常规放疗组(5 281. 8±144. 7) cGy、(83. 8±15. 6)%(P <0. 05),但两组患者的PTV最小受照剂量、平均受照剂量(3 694. 4±294. 1) cGy、(4 953. 7±338. 0) cGy vs.(3 822. 3±169. 1) cGy、(4 897. 7±112. 7)cGy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调强放疗组患者的小肠最大受照剂量显着低于常规放疗组(P <0. 05),但两组患者的直肠、膀胱的最大受照剂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调强放疗组患者的小肠受照剂量达到30Gy的受照体积以及直肠、膀胱受照剂量达到40 Gy的受照体积均显着低于常规放疗组(P <0. 05)。结论与常规放疗相比,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更能促进危及器官剂量的有效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的有效减少,从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提高对患者机体的保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袁美芳,赵彪,杨毅,赵玉涛,张季[3](2019)在《左乳癌根治术后sIMRT和VMAT靶区、左肺和心脏不同梯度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乳癌根治术后静态野调强放疗(sIMRT)和旋转容积调强放疗(VMAT)靶区、左肺和心脏不同梯度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左乳癌根治术后患者30例,采用Pinnacle3 10.1计划系统设计sIMRT和VMAT两组计划并比较剂量学参数。结果两组计划靶区的D_2、D_(50)、D_(98)、D_(95)、CI和H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的CI高于sIMRT,HI低于sIMRT。VMAT计划左肺和心脏的V_5、V_(10)、V_(15)、V_(20)、V_(30)、D_(mean)均低于sIMRT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乳癌根治术后sIMRT和VMAT均能满足临床要求,适形度和均匀性VMAT优于sIMRT,左肺和心脏剂量VMAT也明显低于sIMRT,建议有心肺基础疾病或化疗后心脏损伤的患者首选VMAT。(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0期)
吴彬[4](2019)在《热塑头颈肩膜收缩规律分析及其对头颈部肿瘤放疗靶区精度及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热塑头颈肩膜收缩对头颈部肿瘤放疗靶区精度及剂量的影响。方法:用制作好的头颈肩膜模拟从CT扫描至放疗的过程,测量治疗过程中头颈肩膜收缩对靶区中心部位偏移和剂量的影响。结果:冷却后前20 min,肩膜的纵轴收缩程度和时间呈正比,冷却后20 min直至第5周,收缩程度基本无变化。中心点移动对危及器官和靶区剂量的影响:肿瘤靶区:-0.04%~0.07%,右侧淋巴结:-0.18%~0.42%,左侧淋巴结:-0.15%~0.59%;左侧晶状体:-2.98%~1.78%,右侧晶状体:-2.05%~3.19%,脑干剂量:-3.43%~3.76%,脊髓剂量:-2.25%~3.56%。结论:制作热塑头颈肩膜过程中,冷却时间在20 min~5周时,其收缩幅度几乎无变化,所以建议在进行头颈肩膜制作时,冷却时间控制在20 min以上,在此基础上,头颈肩膜收缩对危及器官和靶区剂量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靳怀志,石俊田,戴振晖,王学涛[5](2019)在《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系统跟踪运动靶区的位置精度和剂量精度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测量靶区运动的几何精度和使用OSMS跟踪运动靶区放疗时的剂量精度。方法:①分别使用OSMS与锥形束CT监测腹部模体的位置,通过移动治疗床使模体产生位移和旋转,对比二者对模体位置的测量结果;②用呼吸运动平台搭载MatriXX二维电离室阵列,测量不同跟踪阈值时模体内相对剂量,分别与计划剂量分布对比,分析不同跟踪阈值时计划验证的gamma通过率。结果:OSMS和锥形束CT系统对模体平移和旋转预设偏移的测量结果差异很小,使用OSMS门控技术时OSMS的阈值越小gamma通过率越高,相对剂量分布与计划剂量的一致性也越好。结论:OSMS系统对模体表面位置监测精度高,可以应用到实际放射治疗的辅助摆位。使用OSMS门控技术跟踪运动靶区可以提高靶区的剂量精度,而且对患者不附加任何电离辐射,适合应用于分次间的辅助摆位和分次内的靶区跟踪。(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卢峰,陈英民,宋钢,李海亮,陈睿[6](2019)在《光子放疗靶区计划剂量验证的结果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光子放疗靶区计划剂量与实测结果相对偏差的现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促进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工作。方法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77号技术报告中的测量方法对8台医用电子加速器、8台头部伽玛刀、3台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装置、3台机械臂放射治疗装置的31个放射治疗计划靶区中心处的点剂量进行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PTW公司UNIDOS型剂量仪、31010型0.125cc电离室及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制的RTP-HB1型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检测模体。靶点处相对偏差在±5.0%以内的测量结果评价为合格。结果 31个靶点剂量偏差总体合格率为90.3%。其中,加速器合格率为92.3%,头部伽玛刀合格率为87.5%,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装置及机械臂放射治疗装置合格率均为100%。结论放射治疗靶区计划剂量与实测结果相对偏差的总体合格率较高,但仍有必要加强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3期)
黄光,杨时平,王献维,殷艳海,陈峰[7](2019)在《PET/CT引导鼻咽癌靶区勾画对危及器官剂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CT/MRI引导鼻咽癌靶区勾画在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放射剂量的差异。方法:选择局部晚期鼻咽癌31例患者,由~(18)F-FDG-PET/CT引导靶区勾画作为实验组,由CT/MRI引导靶区勾画作为对照组,分别制定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两组中大体肿瘤体积(GTV)、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PET/CT较CT/MRI勾画的原发灶体积小,T3、T4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GTV在D_(min)、 D_(mean)、 D_(95),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在D_(max),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脊髓的D_(min)、D_(max)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42);D_(mean),两组无差异。脑干、腮腺的D_(max)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7);Dmin、D_(mean)两组无差异。视交叉、颞叶的Dmin、 D_(mean)、D_(max)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引导靶区勾画在晚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同步加量的应用,在MRI显示的原发病灶靶区当中,使PET/CT浓聚区的病灶剂量较高,平均剂量及最小剂量较小。数据显示脊髓、脑干及腮腺所受剂量减少,对视交叉及颞叶无影响。未来要观察剂量变化对病灶控制及危及器官的长期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袁美芳,赵彪,杨毅,汤可维,安义均[8](2019)在《食管癌旋转容积调强与螺旋断层调强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癌旋转容积调强(volumetricmodulatedarctherapy,VMAT)与螺旋断层调强(To m o H e l i c a l, T H)两种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方案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12例,分别设计VMAT和TH两种放疗方案,比较两种方案的靶区和肺、心、脊髓的剂量学参数。结果:在靶区方面,除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与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D98%外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方面,对左肺、右肺及双肺的V5,V10,V15,Dmean而言,VMAT显着优于TH(P<0.05),同样,心脏的V10,VMAT也显着低于TH(P<0.05),但心脏的V20,V25,V30的比较上,TH计划明显优于VMAT;另外TH也明显降低了脊髓的D2。结论:VMAT和TH两种方案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但TH在靶区上更具有优势,而危及器官的保护上两种方案各有特点,整体上VMAT对肺和心脏的低剂量区的保护上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倪千喜,蔡奕龙,王亮[9](2019)在《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体积与位置对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中肿瘤体积、位置与靶区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接受调强放疗的中央型NSCLC患者60例,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60~66Gy,30次,2.0~2.2Gy/次。分析PTV体积与全肺组织的体积百分比(V_(PTV)/V_(Lung))、PTV的D_(95)、PTV离脊髓的最小距离,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肿瘤体积与位置对靶区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V_(PTV)/V_(Lung)小于10%,PTV离脊髓的最小距离大于5mm时,PTV的D_(95)大于60Gy。PTV离脊髓的最小距离大于20mm时,PTV的D_(95)大于66Gy;V_(PTV)/V_(Lung)大于30%,PTV离脊髓的最小距离小于10mm时,PTV的D_(95)小于55Gy。[结论]中央型NSCLC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V_(PTV)/V_(Lung)、PTV的D_(95)、PTV离脊髓的最小距离叁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肿瘤体积与位置是靶区能否达到处方剂量要求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刘敏[10](2019)在《4D-CT在肺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及几何学和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4D-CT及其重建技术,确定肿瘤计划靶区(PTV),与传统3D-CT在靶区勾画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几何学和剂量学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势,探讨4D-CT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放疗科共收集10例肺癌患者,其中鳞癌2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1例,男性4例,女性6例,有吸烟史5例,无吸烟史5例,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1例,中度限制性通气障碍1例,外周型肺癌7例,中央型肺癌3例。对这10例患者分别进行传统3D-CT(叁相呼吸法)和4D-CT定位,在3D-CT定位图像上分别勾画GTV1(平静呼吸),GTV2(吸气末),GTV3(呼气末),将GTV1、GTV2、GTV3融合成IGTV3D,将IGTV3D等向外扩0.6cm(鳞癌)/0.8cm(腺癌、小细胞癌)生成CTV3Dt,将CTV3Dt+受累的纵膈淋巴结区域等向外扩0.5cm(摆位误差),生成PTV3D。并勾画危及器官,包括双肺,脊髓,心脏。在4D-CT定位图像上建立最大密度投影MIP与平均密度投影AIP,在MIP下勾画GTV,标记为GTV4D。将GTV4D等向外扩0.6cm(鳞癌)/0.8cm(腺癌、小细胞癌)生成CTV4Dt,将CTV4Dt+受累的纵膈淋巴结区域等向外扩0.5cm(摆位误差),生成PTV4D。在AIP上勾画危及器官,包括双肺,脊髓,心脏。为每一例患者分别设计两套放疗计划:命名为3D-CT计划和4D-CT计划,计划采用叁维共面多野照射,在保证病灶和危及器官均符合剂量限制要求的前提下,每一个患者的两组计划均采用相同数量和同一方向的照射野,比较两套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相关几何学及剂量学差异。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10例患者中,PTV3D靶区体积均值为342.63±129.6cm3,PTV4D靶区体积均值为280.28±135.9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4D-CT重建形成的MIP下勾画靶区融合而成的PTV体积要小于传统3D-CT。双肺V20(3D)均值为0.2183±0.046,双肺V20(4D)均值为0.2005±0.05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V30(3D)均值为0.1377±0.0489,双肺V30(4D)均值为0.1241±0.05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V40(3D)均值为0.086±0.0363,双肺V40(4D)均值为0.0728±0.040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MLD(3D)均值为11.883±3.892Gy,双肺MLD(4D)均值为10.605±4.103Gy,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4D-CT计划上正常肺组织所受剂量要小于3D-CT计划。心脏V30(3D)均值为0.1783(0.1125,0.3162),心脏V30(4D)均值为0.1782(0.1244,0.310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V40(3D)均值为0.0965±0.0408,心脏V40(4D)均值为0.0982±0.040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4D-CT计划在心脏剂量限定上与3D-CT相比未见明显优势。脊髓Dmax(3D)均值为22.596±13.282Gy,脊髓Dmax(4D)均值为20.612±13.022Gy,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4D-CT计划上脊髓所受最大剂量要小于3D-CT计划。结论:与传统3D-CT相比,运用4D-CT技术,减小了肿瘤计划靶区(PTV)的体积,进而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所受的剂量,因此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在4D-CT及其重建后的最大密度投影(MIP)上勾画靶区,可以最大程度地描述肺部肿瘤的运动轨迹,不仅减少了靶区的漏照,也减少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靶区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在靶区覆盖及器官保护的剂量学。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调强放疗组(n=50)和常规放疗组(n=5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计划治疗靶区(PTV)受照剂量分布、处方剂量的靶区覆盖率、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体积百分比。结果调强放疗组患者的PTV最大受照剂量、处方剂量的靶区覆盖率(5 630. 7±339. 3)cGy、(95. 6±12. 0)%均显着高于常规放疗组(5 281. 8±144. 7) cGy、(83. 8±15. 6)%(P <0. 05),但两组患者的PTV最小受照剂量、平均受照剂量(3 694. 4±294. 1) cGy、(4 953. 7±338. 0) cGy vs.(3 822. 3±169. 1) cGy、(4 897. 7±112. 7)cGy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调强放疗组患者的小肠最大受照剂量显着低于常规放疗组(P <0. 05),但两组患者的直肠、膀胱的最大受照剂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调强放疗组患者的小肠受照剂量达到30Gy的受照体积以及直肠、膀胱受照剂量达到40 Gy的受照体积均显着低于常规放疗组(P <0. 05)。结论与常规放疗相比,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更能促进危及器官剂量的有效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的有效减少,从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提高对患者机体的保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区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蔡育欣,张玲玲,李俊萍,黄陆茂.影像增强剂对食管癌边缘靶区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2].王成双,陈菁,栾朝辉,郭琳.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在靶区覆盖及器官保护的剂量学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3].袁美芳,赵彪,杨毅,赵玉涛,张季.左乳癌根治术后sIMRT和VMAT靶区、左肺和心脏不同梯度的剂量学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4].吴彬.热塑头颈肩膜收缩规律分析及其对头颈部肿瘤放疗靶区精度及剂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9
[5].靳怀志,石俊田,戴振晖,王学涛.OpticalSurfaceMonitoring系统跟踪运动靶区的位置精度和剂量精度验证[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6].卢峰,陈英民,宋钢,李海亮,陈睿.光子放疗靶区计划剂量验证的结果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
[7].黄光,杨时平,王献维,殷艳海,陈峰.PET/CT引导鼻咽癌靶区勾画对危及器官剂量影响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8].袁美芳,赵彪,杨毅,汤可维,安义均.食管癌旋转容积调强与螺旋断层调强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9].倪千喜,蔡奕龙,王亮.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体积与位置对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剂量的影响[J].肿瘤学杂志.2019
[10].刘敏.4D-CT在肺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及几何学和剂量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