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分解法论文-陈银霞,纪献兵

原位分解法论文-陈银霞,纪献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分解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分解法,原位合成,球霰石,纳米碳酸钙

原位分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银霞,纪献兵[1](2014)在《复分解法原位合成疏水球状球霰石纳米碳酸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酸为表面改性剂,利用复分解法原位合成了疏水性球形球霰石相纳米碳酸钙颗粒,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接触角测试等先进测定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氯化钙浓度、乙醇含量对纳米碳酸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氯化钙浓度和乙醇含量,产物粒径更小,分散性更好,但对其晶型和产物形貌影响不大,均为球形球霰石相。同时分析得出纳米碳酸钙粒子的表面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并探究了其表面改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4年04期)

陶世如[2](2009)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在凋落物空中分解研究中的可比性,从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我们以互花米草空中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崇明东滩盐沼湿地采用两种方法比较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及与分解有关的参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空中凋落物产量的初始值为1389 g m~(-2),在原位和凋落物袋两种不同的分解状态下,空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显着差异(F_(1.65)=17.603,P<0.05),原位分解过程中互花米草的分解速率显着高于凋落物袋中的分解速率。在互花米草原位分解中,茎、叶和叶鞘凋落物的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662year~(-1)、0.754 year~(-1)和0.476 year~(-1),而在凋落物袋分解中,茎、叶和叶鞘凋落物的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602 year~(-1)、0.668 year~(-1)和0.429 year~(-1),在两种研究方法中,茎、叶和叶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29)=12.326,P<0.05;叶:F_(1.129)=113.224,P<0.05;叶鞘:F_(1,129)=166.173,P<0.05)。在原位分解过程中,凋落物碳浓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茎凋落物碳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显着差异(F_(1.65)=3.378,P<0.05),而叶和叶鞘凋落物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无显着差异(叶:F_(1.65)=1.518,P>0.05:叶鞘:F_(1.65)=0.295,P>0.05)。而在对凋落物碳含量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发现,凋落物各部位的碳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茎:F_(1.65)=9.371,P<0.05:叶:F_(1.65)=11.002,P<0.05;叶鞘:F_(1.65)=6.961,P<0.05)。凋落物氮浓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凋落物各部位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增加趋势(茎:F_(1.65)=6.013,P<0.05;叶:F_(1.65)=7.895,P<0.05:叶鞘:F_(1.65)=6.059,P<0.05),凋落物各部位氮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茎:F_(1.65)=7.703,P<0.05;叶:F_(1,65)=9.772,P<0.05;叶鞘:F_(1.65)=5.076,P<0.05)。在凋落物袋分解过程中,叶和茎凋落物碳浓度随着时间变化呈现显着差异(叶:F_(1.65)=3.884,P<0.05;茎:F_(1.65)=4.473,P<0.05),而叶鞘凋落物碳浓度随时间变化不具有显着差异(F_(1.65)=1.246,P>0.05)。各部位凋落物碳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茎:F_(1.65)=77.595,P<0.05;叶:F_(1.65)=10.955,P<0.05;叶鞘:F_(1.65)=9.050,P<0.05)。各部位凋落物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升高趋势(茎:F_(1.65)=5.504,P<0.05;叶:F_(1.65)=6.523,P<0.05;叶鞘:F_(1.65)=1.960,P<0.05)。叶和茎凋落物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叶:F_(1.65)=3.457,P<0.05;茎:F_(1.65)=2.308,P<0.05),而叶鞘凋落物氮含量随着时削变化无显着差异(F_(1.65)=1.736,P>0.05)。在原位和凋落物袋这两种不同的分解状态中,凋落物各部位的碳浓度和木质素含量在两种分解状态下无显着差异(原位分解:F_(1.10)=0..154,P>0.05:凋落物袋分解:F_(1.10)=1.238,P>0.05)。茎、叶和叶鞘碳含量在两种分解状态下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0)=16.154,P<0.05;叶:F_(1.10)=34.966,P<0.05;叶鞘:F_(1.10)=83.24,P<0.05)。与碳含量相同,茎、叶和叶鞘氮浓度在两种分解状态下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0)=38.585,P<0.05:叶:F_(1.10)=8.74,P<0.05:叶鞘:F_(1.10)=13.977,P<0.05),各部位氮含量在两种分解状态下同样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0)=29.234,P<0.05;叶:F_(1.10)=51.894,P<0.05;叶鞘:F_(1.10)=33.381,P<0.05)。本研究表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凋落物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研究结果存在显着差异。由于原位分解所存在的局限性,此方法不适于研究空中凋落物剩余量的动态,但可以用于研究凋落物的营养元素动态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而凋落物袋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虽然其所得的数据与野外生境的实际情况有差别,但可以定量的研究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因此,我们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来研究凋落物及其各部位的分解动态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活性。(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28)

原位分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比较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在凋落物空中分解研究中的可比性,从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我们以互花米草空中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崇明东滩盐沼湿地采用两种方法比较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及与分解有关的参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空中凋落物产量的初始值为1389 g m~(-2),在原位和凋落物袋两种不同的分解状态下,空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显着差异(F_(1.65)=17.603,P<0.05),原位分解过程中互花米草的分解速率显着高于凋落物袋中的分解速率。在互花米草原位分解中,茎、叶和叶鞘凋落物的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662year~(-1)、0.754 year~(-1)和0.476 year~(-1),而在凋落物袋分解中,茎、叶和叶鞘凋落物的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602 year~(-1)、0.668 year~(-1)和0.429 year~(-1),在两种研究方法中,茎、叶和叶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29)=12.326,P<0.05;叶:F_(1.129)=113.224,P<0.05;叶鞘:F_(1,129)=166.173,P<0.05)。在原位分解过程中,凋落物碳浓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茎凋落物碳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显着差异(F_(1.65)=3.378,P<0.05),而叶和叶鞘凋落物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无显着差异(叶:F_(1.65)=1.518,P>0.05:叶鞘:F_(1.65)=0.295,P>0.05)。而在对凋落物碳含量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发现,凋落物各部位的碳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茎:F_(1.65)=9.371,P<0.05:叶:F_(1.65)=11.002,P<0.05;叶鞘:F_(1.65)=6.961,P<0.05)。凋落物氮浓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凋落物各部位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增加趋势(茎:F_(1.65)=6.013,P<0.05;叶:F_(1.65)=7.895,P<0.05:叶鞘:F_(1.65)=6.059,P<0.05),凋落物各部位氮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茎:F_(1.65)=7.703,P<0.05;叶:F_(1,65)=9.772,P<0.05;叶鞘:F_(1.65)=5.076,P<0.05)。在凋落物袋分解过程中,叶和茎凋落物碳浓度随着时间变化呈现显着差异(叶:F_(1.65)=3.884,P<0.05;茎:F_(1.65)=4.473,P<0.05),而叶鞘凋落物碳浓度随时间变化不具有显着差异(F_(1.65)=1.246,P>0.05)。各部位凋落物碳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茎:F_(1.65)=77.595,P<0.05;叶:F_(1.65)=10.955,P<0.05;叶鞘:F_(1.65)=9.050,P<0.05)。各部位凋落物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升高趋势(茎:F_(1.65)=5.504,P<0.05;叶:F_(1.65)=6.523,P<0.05;叶鞘:F_(1.65)=1.960,P<0.05)。叶和茎凋落物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降低趋势(叶:F_(1.65)=3.457,P<0.05;茎:F_(1.65)=2.308,P<0.05),而叶鞘凋落物氮含量随着时削变化无显着差异(F_(1.65)=1.736,P>0.05)。在原位和凋落物袋这两种不同的分解状态中,凋落物各部位的碳浓度和木质素含量在两种分解状态下无显着差异(原位分解:F_(1.10)=0..154,P>0.05:凋落物袋分解:F_(1.10)=1.238,P>0.05)。茎、叶和叶鞘碳含量在两种分解状态下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0)=16.154,P<0.05;叶:F_(1.10)=34.966,P<0.05;叶鞘:F_(1.10)=83.24,P<0.05)。与碳含量相同,茎、叶和叶鞘氮浓度在两种分解状态下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0)=38.585,P<0.05:叶:F_(1.10)=8.74,P<0.05:叶鞘:F_(1.10)=13.977,P<0.05),各部位氮含量在两种分解状态下同样具有显着差异(茎:F_(1.10)=29.234,P<0.05;叶:F_(1.10)=51.894,P<0.05;叶鞘:F_(1.10)=33.381,P<0.05)。本研究表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凋落物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研究结果存在显着差异。由于原位分解所存在的局限性,此方法不适于研究空中凋落物剩余量的动态,但可以用于研究凋落物的营养元素动态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而凋落物袋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虽然其所得的数据与野外生境的实际情况有差别,但可以定量的研究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因此,我们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来研究凋落物及其各部位的分解动态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分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1].陈银霞,纪献兵.复分解法原位合成疏水球状球霰石纳米碳酸钙[J].无机盐工业.2014

[2].陶世如.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D].复旦大学.2009

标签:;  ;  ;  ;  

原位分解法论文-陈银霞,纪献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