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滴丸论文-林江蔚,刘汉儒

双黄连滴丸论文-林江蔚,刘汉儒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黄连滴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兽用双黄连,滴丸,正交试验法

双黄连滴丸论文文献综述

林江蔚,刘汉儒[1](2008)在《兽用双黄连滴丸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预试验确定冷却剂、冷却温度、滴距以及滴速的基础上,进行兽用双黄连滴丸的制备优选工艺考察。即以正交试验法考察基质种类、滴制温度、药物基质比等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得到兽用双黄连滴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基质种类为PEG4000,滴制温度为90℃,药物基质比为1∶1.5。通过验证试验确定兽用双黄连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周礼玲[2](2008)在《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定双黄连滴丸的指标成分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的连翘苷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无干扰,平均含量为6.54%。结论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齐鲁药事》期刊2008年08期)

甘慧,黄汉[3](2008)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含量的方法。方法经微孔滤膜过滤,进样20μl,测得峰面积为472699,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其浓度为0.05838mg/ml。结果滴丸中连翘酯苷的含量为6.56%。结论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08年15期)

彭屹[4](2008)在《双黄连滴丸制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黄连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叁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功效,临床常用剂型有散剂、口服液、粉针剂、颗粒剂、软胶囊剂等。本研究根据金银花、连翘都含有挥发油成分和滴丸剂制备的工艺特点,将其改良为滴丸剂,对双黄连滴丸的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滴丸制备工艺与滴丸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进行研究;并对双黄连滴丸的急性毒性及体外抑菌效果进行了试验。对金银花、连翘中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了金银花、连翘中挥发油的提取、包合最佳工艺。根据影响金银花挥发油提取的因素,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加水量作为考察因素,设计3个水平;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设计L_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金银花挥发油提取最佳条件是提取时间为10h,提取温度为80℃,加水量为8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着,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提取条件稳定。根据影响连翘挥发油提取条件的因素,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粉碎度为考察因素,设计3个水平,以连翘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连翘挥发油最佳条件是提取时间为12h,提取温度为80℃,粉碎度为40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着;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提取条件稳定。本实验中金银花、连翘的挥发油采用β-环糊精包合,根据影响挥发油包合的因素,选择挥发油与β-环糊精投料比、包合温度、搅拌时间3个主要因素,以综合评分为指标,进行L_9(3~4)正交试验,确定金银花挥发油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挥发油:β-环糊精为1:6,包合温度为60℃,恒温搅拌时间为60min;确定连翘挥发油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挥发油:β-环糊精为1:8,包合温度为20℃,恒温搅拌时间为60min。通过对滴丸制剂过程中的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辅料种类、滴速、滴距等因素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以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验证最佳制备工艺,研究滴丸制剂的制备工艺,为滴丸的大规模生产制作和包装提供依据。结果确定双黄连滴丸的基质为PEG4000,滴制温度为80℃,基质比为1:1.5,以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梯度冷却效果最好,以及冷却剂上端温度在5~10℃范围内,下端温度低于5℃,滴距确定在5~10cm,滴速为每分钟40滴效果最佳。按照《中国药典》规定,制定了双黄连滴丸适合企业生产要求的产品质量控制草案。试验研究表明双黄连滴丸的制作生产工艺符合兽药生产的要求。选用HPLC建立的双黄连滴丸中黄芩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所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53225000X-8651.8(r=0.99994),结果表明:黄芩苷在0.003~0.015mg/mL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在24h内稳定,RSD=0.5333%;平均回收率为105.08,RSD=2.3473%。所检测的项目符合兽药典相关要求,有效期初步定为2年。通过对双黄连滴丸的急性毒性试验、临床推荐剂量的初步用量试验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表明双黄连滴丸临床用药毒性甚小,双黄连滴丸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比双黄连口服液效果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6-01)

周礼玲,张师愚[5](2007)在《双黄连滴丸质量控制指标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定双黄连滴丸的指标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的黄芩苷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双黄连滴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无干扰,含量为14.12%。[结论]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周礼玲,张师愚[6](2007)在《双黄连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和溶出时限检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双黄连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溶出时限检查。[方法]对双黄连滴丸的基质、基质与药物的比例、滴制温度、冷凝剂冷凝温度进行筛选,以溶出仪进行溶出时限检查。[结果]双黄连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水溶性基质1作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2,滴制温度为70℃,冷凝剂的冷凝温度为0~5℃。双黄连滴丸在6 min内全部溶解。[结论]双黄连滴丸制备工艺合理,溶出时限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李群力,黄金龙,施存元[7](2007)在《双黄连滴丸中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黄连滴丸制备时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口服液、颗粒剂的提取工艺为基础,进行对照研究,优选得到滴丸的提取工艺。结果:粗黄芩经过精制和脱色,黄芩甙含量大大提高;金银花和连翘醇沉二次后,纯度提高。结论:本提取工艺切实可行,滴丸顺利、圆整度好。(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7年04期)

李群力[8](2005)在《双黄连滴丸制备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黄连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为主要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制备双黄连滴丸,测定溶散时限等各项指标。结果最佳条件以滴制温度90℃,冷却剂温度5℃为宜。结论工艺简便可行,评分指标可靠、合理。(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5年04期)

金华,宋新波,李彦,刘芃[9](2003)在《HPLC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黄芩苷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黄连制剂为目前抗菌、抗病毒、退热的有效成药 ,对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治疗有非常理想的效果。双黄连滴丸系根据双黄连注射液改剂型而得 ,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黄芩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了控制产品内在质量 ,本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黄芩苷(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3年05期)

朱社敏,李君安,施存元[10](2001)在《双黄连滴丸的主要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双黄连滴丸的主要药效 ,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解热试验、抗炎试验、抗菌试验。结果 :双黄连滴丸口服灌胃给药剂量在 10和 3g/kg(含生药 )时 ,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 ;口服灌胃给药剂量在 2 0和 6g/kg(含生药 )时 ,能显着抑制腹腔注射醋酸 (HAC)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和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P <0 .0 1) ;能保护由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动物死亡 ;体外抗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B型链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 40 ,40和 16 0mg/ml含生药 )。结论 :双黄连滴丸具有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01年02期)

双黄连滴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定双黄连滴丸的指标成分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的连翘苷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无干扰,平均含量为6.54%。结论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黄连滴丸论文参考文献

[1].林江蔚,刘汉儒.兽用双黄连滴丸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8

[2].周礼玲.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J].齐鲁药事.2008

[3].甘慧,黄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连翘苷的含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

[4].彭屹.双黄连滴丸制剂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周礼玲,张师愚.双黄连滴丸质量控制指标黄芩苷的含量测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6].周礼玲,张师愚.双黄连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和溶出时限检查[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7].李群力,黄金龙,施存元.双黄连滴丸中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7

[8].李群力.双黄连滴丸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草药.2005

[9].金华,宋新波,李彦,刘芃.HPLC法测定双黄连滴丸中黄芩苷的含量[J].中草药.2003

[10].朱社敏,李君安,施存元.双黄连滴丸的主要药效学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1

标签:;  ;  ;  

双黄连滴丸论文-林江蔚,刘汉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