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固定和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壳结构,蛋白质分离,多肽分离,液相沉积
蛋白质固定和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余琼卫,胡艺凡,冯钰锜[1](2017)在《C_(18)键合纳米氧化硅沉积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多肽和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的多孔硅胶由于孔径较小(10 nm左右),对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的传质阻力较大,因而为了减小传质阻力,常用无孔硅胶或大孔硅胶进行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的分离,但是由于无孔硅胶或大孔硅胶比表面小,载样量较小,进样量小,难以用于制备分离;为了提高载样量,采用比表面更大的粒径较小的无孔或大孔硅胶填料,但是粒径小,会导致柱压高,对仪器的要求高。核壳结构材料弥补了多孔和无孔材料的不足,既能让大分子化合物快速传质,又具有较高的柱容量,因而核壳结构材料常被应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的分离研究。(本文来源于《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19)
王建山[2](2016)在《以两性离子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性离子固定相是指固定相的配基分子中同时含有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两性离子固定相以其卓越的色谱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无机离子、有机离子、极性小分子和多肽等物质的色谱分析,但是这类两性离子固定相在反相模式中尤其是对生物大分子的分析仍罕见报道。本文以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为配基合成了二种两性离子固定相,对这类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蛋白质在这类固定相上的保留机理,并应用于实际蛋白样品的分析。全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文献综述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各类型的混合模式色谱进行了简要介绍。综述了以两性离子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以及实际应用。2.以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为配基的叁种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的表征分别将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键合到硅胶表面,成功制备了一类两性离子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将所合成的固定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结果表明所叁种固定相均对蛋白有很好的选择性,在pH=8.0时候,叁种两性离子固定相均可以选择性的只保留碱性蛋白,通过改变流动相pH可以使得酸性蛋白也在此类固定相上保留,当pH=6.0时,半胱氨酸柱可以同时分离七种酸碱性蛋白;当pH=6.0时谷胱甘肽柱可以同时分离六种酸碱性蛋白。同ODS柱比较,本实验制备的两性离子固定相对碱性蛋白表现出更佳的选择性。同时蛋白质在该类固定相上的质量回收率均大于90%。另外本章还研究了流动相中的有机溶剂浓度、盐浓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蛋白质保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浓度的减少,蛋白保留整体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体现出反相模式的保留规律;随着流动相中盐浓度的增加,蛋白保留整体呈减小趋势,体现出离子交换模式色谱的保留规律;随着pH值变化,蛋白的保留由于受到静电力和疏水力等多种作用力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和变化的差异,且两性离子固定相对蛋白的选择性受pH的影响较大。3.配基的疏水性与静电作用对两性离子混合模式固定相分离蛋白的影响分别以溴乙基、溴庚基和溴十八烷为季铵化试剂,对半胱氨酸改性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上的伯氨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备了叁种季铵化改性半胱氨酸两性离子色谱固定相。测试了所合成的叁种两性离子色谱固定相对标准蛋白质的分离效率,叁种季铵化固定相均在pH=8.0的时候,表现出了对碱性蛋白的选择性保留,在低pH时可以实现对酸碱性蛋白的同时保留。通过改变流动相中的有机溶剂浓度、盐浓度和pH值,研究这些变量对溶质保留的影响,结合配基结构,疏水片段常数等参数,探究这类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上疏水与静电作用是如何共同作用的。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固定相上疏水基团和静电作用基团的强弱,可以改变固定相的选择性,对这类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的反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利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探讨了乙基季铵化半胱氨酸柱上蛋白的保留机理,分别在离子交换和反相色谱模式下对蛋白质的保留行为进行研究。在反相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满足计量置换理论的第一组线性方程和第二组线性方程,说明固定相具有反相的性质,在离子交换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只满足计量置换的第一组线性方程,说明固定相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的性质。所得R值均大于0.99,表明利用计量置换理论来解释蛋白质在这类固定相上的混合保留机理是可信的。4.反相/离子交换液相色谱对鸡蛋清、猪心粗提液和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将所合成的季铵化半胱氨酸柱用于实际样品蛋白的分离,在流动相pH=8.0时,分离了猪心中的细胞色素C,纯度为93.2%。在流动相pH=4.0时,分离了牛奶中的α-乳白蛋白,纯度为94.3%。利用了所合成固定相在特定的pH下能够选择性的只保留碱性蛋白的特点,用一根该色谱柱,仅通过改变流动相pH的方式,构建了离线二维色谱,并将其用于鸡蛋清中酸碱性蛋白的分离,首先在pH=8.0时成功分离了蛋清中抗生物素蛋白和溶菌酶两种碱性蛋白,纯度分别为93.5%和98.3%,然后改变流动相的pH,在PH=4.0时,分离了卵白蛋白,纯度为87.5%。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固定相适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对于蛋白质组学样品的分析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林国,刘威,贺燕庭,陈磊,高陈玲[3](2016)在《固定钛离子亲和色谱硅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磷酸化蛋白质分离富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磷酸化是一种最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在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2]。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生物体系下低丰度磷酸化蛋白质分离富集是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色谱材料是一类对磷酸化蛋白/肽段具有特异性吸附的材料,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发展[3]。基于此,本文制备了一种以聚乙烯基膦酸包覆二氧化硅为前驱体的固定钛离子亲和色谱纳米硅胶材料,应用于牛奶实际样中磷酸(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4-26)
王一欣[4](2015)在《以离子液体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又称室温离子液体,是一类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机阴离子组成的离子体系。目前这种物质在合成色谱固定相方面的应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实验利用离子液体阳离子结构的特征,以硅胶为基质,以N-甲基咪唑、吡啶、4-甲基噻唑和吡嗪作为配基,合成了一类新型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考察了这几种色谱介质在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下对蛋白质的分离效果以及影响分离的因素,并以N-甲基咪唑为例,用计量置换保留理论(SDT-R)研究了蛋白质在该固定相上的保留机理。全文包括如下四个部分:1.文献综述评述了近年来混合模式色谱技术的发展,概括了不同配基类型组合的混合模式固定相的特点。介绍了以离子液体作为配基键合的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合成方法及应用。2.以N-甲基咪唑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的研究将N-甲基咪唑键合到硅胶表面,合成了一种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利用离子液体阳离子提供的反相疏水作用和强阴离子交换作用,有效分离了蛋白质。以叁氟醋酸为离子对试剂,采用常规反相色谱分离模式,除肌红蛋白外其他酸性和碱性蛋白质均不能在该固定相上保留。在中性pH条件下,采用反相色谱分离模式,所有的碱性蛋白在此固定相上均不保留,而酸性蛋白却由于保留过强无法洗脱。在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模式下,所有的碱性蛋白仍然不能被保留,而该固定相对酸性蛋白表现出特异的选择性和良好的分离效能,8种酸性蛋白在该固定相上完全分离。与反相C18柱比较,该色谱介质对酸性蛋白的选择性和分离度都优于C18柱。实验分别考察了流动相中乙腈浓度、高氯酸钠浓度和pH值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腈浓度增加,蛋白保留减弱,主要体现出疏水作用的影响;随着高氯酸钠浓度增加,蛋白的保留减弱,主要体现静电作用的影响;随着pH值的变化,蛋白的保留同时受到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的影响,最终表现为pH增加,保留减弱,体现出混合模式的特点。将这一固定相应用于对鸡蛋清中蛋白质的分离,碱性蛋白溶菌酶不保留随溶剂流出,而两种酸性蛋白卵白蛋白和卵转铁蛋白能完全分离开,进一步表明该固定相对酸性蛋白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分离能力。3.以N-甲基咪唑为配基的色谱固定相上蛋白质的保留机理研究主要探讨了N-甲基咪唑键合色谱固定相上蛋白质在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下的保留机理,利用SDT-R对其进行了解释。在反相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遵循SDT-R,满足SDT-R中的第一组线性方程和第二组线性方程,说明固定相具有反相的性质。在离子交换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只满足SDT-R的第一组线性方程,这也符合离子交换色谱中静电作用力为选择性作用力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计量置换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蛋白质在这种色谱模式下的保留机理,并且计量置换公式中每一项参数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4.毗啶、4-甲基噻唑和吡嗪离子液体色谱固定相的色谱性质研究采用相同的合成方法,在固定相表面引入另外叁种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吡啶、4-甲基噻唑和吡嗪制备色谱固定相。从配基结构上看,它们都是共轭的有机杂环阳离子,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决定了这几种色谱固定相对蛋白的分离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差异性。吡啶和吡嗪色谱固定相在反相色谱条件下即可分离蛋白,4-甲基噻唑和N-甲基咪唑固定相类似,在反相模式下蛋白质不能被保留在色谱柱上,但是这几种固定相都可在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条件下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在这种混合模式下进一步研究了流动相中乙腈浓度、高氯酸钠浓度和pH值对蛋白保留时间的影响,可知这几种固定相都体现出混合保留的特点,保留行为有一定的规律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模式下,这叁种配基的固定相不能像N-甲基咪唑修饰的固定相只选择性的保留酸性蛋白,在这几种固定相上出现了酸碱性蛋白都能被保留洗脱的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王一欣,赵开楼,白泉[5](2015)在《N-甲基咪唑离子液体为配基的新型RPLC/SAX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Ionic Liquid,简称ILs)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已在色谱分析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离子液体固定相的配基是体积较大的有机阳离子,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该色谱固定相在分离中与被分析物之间存在多重作用机理,对无机或有机小分子表面出了独特的选择性和分离能力,但未曾见到有关离子液体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的报道。本文将N-甲基咪唑离子液体作为配基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RPLC/SAX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用于蛋白的分离纯化。(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期刊2015-04-19)
张凤英,姜友军,胡容,单志,陈华萍[6](2013)在《固定化金属亲和磁性纳米粒子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IMAC)在蛋白质分离纯化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将IMAC的固体基质部分用磁性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取代,可得到固定化金属亲和磁性纳米粒子(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magnetic nanoparticles,IMAN)。IMAN中MNPs的引入使其比IMAC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文章重点总结了IMAN的组成、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因素,并简要评述和展望了IMAN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赵开楼,白泉[7](2012)在《一种新型SCX/HIC双功能高效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对蛋白质的快速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无论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还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都主要依赖于蛋白质的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复杂样品的分析对分离科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发展新型高效分离材料、分离模式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多维液相色谱(multi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MDLC)是蛋白质组学等复杂样品分离分析的关键技术[1]。通常的一根色谱柱,只能利用一种分离模式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纯化,即"一柱一用",所以目前二维液相色谱(2DLC)的构建就需要两根分离模式完全不同的色谱柱[2],同时,样品如何在两根色谱柱之间进行切换以及两种模式流动相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一直是限制2DLC发展的瓶颈。"混合模式色谱"(Mixed mode chromatography,MMC)[3]是利用蛋白质与固定相配基之间多种相互作用模式进行分离的。与传统的单一模式色谱相比,MMC具有高选择性、高负载量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期刊2012-04-21)
陈思群,孙自才,陈建军,陈晓晖[8](2012)在《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酶固定及蛋白质识别与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它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命体中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黏附、病菌感染、受精、增殖、分化等许多细胞识别过程的基础。依据糖的类型不同对糖-蛋白质相互作用作了叁个方面的应用总结:应用于酶的固定化,主要有壳聚糖,淀粉,琼脂糖,纤维素等多糖;应用于蛋白质的识别,主要是一些糖类芯片;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主要有琼脂糖,肝素/硫酸类肝素,葡聚糖等。最后,对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意义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唐晓辉[9](2011)在《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温敏色谱固定相的合成、表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敏色谱是一种新型的色谱分离方法,通过调节分离过程中的温度,可以明显改变溶质的分离效果,已在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ow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LCST)的温敏聚合物,研究了盐种类和盐浓度对聚合物LCST的影响。并将温敏聚合物键合在大孔硅胶表面制成温敏疏水色谱固定相,测试了所合成的固定相对蛋白质的分离性能,研究了盐浓度、温度和pH等条件对蛋白质分离的影响,并与常规疏水色谱固定相进行了比较,最后将其应用于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分离和纯化。本论文总共分为叁个部分:1.绪论:简要介绍了温敏聚合物及温敏色谱固定相,并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温敏色谱的分离原理,最后对温敏色谱的应用进行了综述。2.温敏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共聚,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LCST的温敏聚合物。研究了温敏聚合物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铵、氯化钠溶液中LCST的变化,发现温敏聚合物的LCST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3.温敏疏水色谱固定相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疏水性的温敏疏水色谱固定相,用7种模型蛋白质对其分离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苯基和PEG600常规疏水色谱固定相对比,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温敏色谱柱对于蛋白质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色谱峰更为尖锐。探讨了温度、硫酸铵浓度、pH等色谱条件对蛋白质分离的影响,发现在较低硫酸铵浓度下,温敏疏水色谱固定相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通过改变温度可以很好的调节温敏色谱固定相对蛋白质的选择性和分离效果。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采用前沿色谱法测定了温敏色谱柱的动态吸附量,发现温敏色谱柱有较好的柱容量。最后,将温敏色谱固定相应用于对鸡蛋清中的Lys的分离纯化,发现在较高温度下,温敏色谱固定相对鸡蛋清中的Lys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6-30)
孙祥丽,陈朗星,何锡文,张玉奎[10](2010)在《基于click修饰的疏水聚合物整体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整体固定相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具有传质速率快、稳定性好、制备简单等多项优点的色谱固定相,而首先由Sharpless提出的click chemistry作为固定相表面修饰的新型高效方(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蛋白质固定和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性离子固定相是指固定相的配基分子中同时含有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两性离子固定相以其卓越的色谱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无机离子、有机离子、极性小分子和多肽等物质的色谱分析,但是这类两性离子固定相在反相模式中尤其是对生物大分子的分析仍罕见报道。本文以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为配基合成了二种两性离子固定相,对这类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蛋白质在这类固定相上的保留机理,并应用于实际蛋白样品的分析。全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文献综述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各类型的混合模式色谱进行了简要介绍。综述了以两性离子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以及实际应用。2.以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为配基的叁种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的表征分别将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键合到硅胶表面,成功制备了一类两性离子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将所合成的固定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结果表明所叁种固定相均对蛋白有很好的选择性,在pH=8.0时候,叁种两性离子固定相均可以选择性的只保留碱性蛋白,通过改变流动相pH可以使得酸性蛋白也在此类固定相上保留,当pH=6.0时,半胱氨酸柱可以同时分离七种酸碱性蛋白;当pH=6.0时谷胱甘肽柱可以同时分离六种酸碱性蛋白。同ODS柱比较,本实验制备的两性离子固定相对碱性蛋白表现出更佳的选择性。同时蛋白质在该类固定相上的质量回收率均大于90%。另外本章还研究了流动相中的有机溶剂浓度、盐浓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蛋白质保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浓度的减少,蛋白保留整体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体现出反相模式的保留规律;随着流动相中盐浓度的增加,蛋白保留整体呈减小趋势,体现出离子交换模式色谱的保留规律;随着pH值变化,蛋白的保留由于受到静电力和疏水力等多种作用力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和变化的差异,且两性离子固定相对蛋白的选择性受pH的影响较大。3.配基的疏水性与静电作用对两性离子混合模式固定相分离蛋白的影响分别以溴乙基、溴庚基和溴十八烷为季铵化试剂,对半胱氨酸改性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上的伯氨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备了叁种季铵化改性半胱氨酸两性离子色谱固定相。测试了所合成的叁种两性离子色谱固定相对标准蛋白质的分离效率,叁种季铵化固定相均在pH=8.0的时候,表现出了对碱性蛋白的选择性保留,在低pH时可以实现对酸碱性蛋白的同时保留。通过改变流动相中的有机溶剂浓度、盐浓度和pH值,研究这些变量对溶质保留的影响,结合配基结构,疏水片段常数等参数,探究这类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上疏水与静电作用是如何共同作用的。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固定相上疏水基团和静电作用基团的强弱,可以改变固定相的选择性,对这类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的反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利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探讨了乙基季铵化半胱氨酸柱上蛋白的保留机理,分别在离子交换和反相色谱模式下对蛋白质的保留行为进行研究。在反相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满足计量置换理论的第一组线性方程和第二组线性方程,说明固定相具有反相的性质,在离子交换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只满足计量置换的第一组线性方程,说明固定相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的性质。所得R值均大于0.99,表明利用计量置换理论来解释蛋白质在这类固定相上的混合保留机理是可信的。4.反相/离子交换液相色谱对鸡蛋清、猪心粗提液和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将所合成的季铵化半胱氨酸柱用于实际样品蛋白的分离,在流动相pH=8.0时,分离了猪心中的细胞色素C,纯度为93.2%。在流动相pH=4.0时,分离了牛奶中的α-乳白蛋白,纯度为94.3%。利用了所合成固定相在特定的pH下能够选择性的只保留碱性蛋白的特点,用一根该色谱柱,仅通过改变流动相pH的方式,构建了离线二维色谱,并将其用于鸡蛋清中酸碱性蛋白的分离,首先在pH=8.0时成功分离了蛋清中抗生物素蛋白和溶菌酶两种碱性蛋白,纯度分别为93.5%和98.3%,然后改变流动相的pH,在PH=4.0时,分离了卵白蛋白,纯度为87.5%。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固定相适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对于蛋白质组学样品的分析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固定和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余琼卫,胡艺凡,冯钰锜.C_(18)键合纳米氧化硅沉积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多肽和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C].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2017
[2].王建山.以两性离子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分离[D].西北大学.2016
[3].林国,刘威,贺燕庭,陈磊,高陈玲.固定钛离子亲和色谱硅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磷酸化蛋白质分离富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2016
[4].王一欣.以离子液体为配基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D].西北大学.2015
[5].王一欣,赵开楼,白泉.N-甲基咪唑离子液体为配基的新型RPLC/SAX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2015
[6].张凤英,姜友军,胡容,单志,陈华萍.固定化金属亲和磁性纳米粒子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生物物理学报.2013
[7].赵开楼,白泉.一种新型SCX/HIC双功能高效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对蛋白质的快速分离纯化[C].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2012
[8].陈思群,孙自才,陈建军,陈晓晖.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酶固定及蛋白质识别与分离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
[9].唐晓辉.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温敏色谱固定相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西北大学.2011
[10].孙祥丽,陈朗星,何锡文,张玉奎.基于click修饰的疏水聚合物整体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