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地层论文-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

气候地层论文-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SL测年,无锡-宿迁断裂,下蜀土,气候变化

气候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1](2018)在《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扬州地区西部的岗地地貌受控于区域内的NW向走滑并正断的无锡-宿迁断裂的长期活动,同时该断层的活动性也是一个关系到长叁角地区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地质问题,而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该断层两侧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绝对年代的确定。本文对17个采自岗地的样品使用光释光(OSL)测年法中的细颗粒(4—11μm)石英测试技术,采用SMAR法和TT-OSL法进行De值的测试及年龄对比,较系统地对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和地层层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MAR法较适用于De <300 Gy的样品;TT-OSL法对于较"低"剂量的样品效果差,而对De>200 Gy的样品测试更适宜,误差相对SMAR法结果更小,与地层的沉积层序符合的更好。17个样品的OSL年龄结果表明:本区岗地主要为晚更新世沉积物,沉积速率约0.1 mm?a-1;在水系及湖岸的附近有少量全新世沉积发育。根据所有样品的宏观岩性和年龄分布,本文初步认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形成于MIS5—MIS4阶段、MIS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风成,对应区域上的下蜀土,堆积期间本区地壳相对稳定,无锡-宿迁断裂无明显活动。在冰后期—全新世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湖泛滥,水系边缘发育少量湖沼相沉积。总体而言,本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构造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保生,温小浩,王丰年,郭元军,李忠云[2](2013)在《我国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最近20年来国际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认识的基础,粗略解析了2012年编制的过去270 ka以来区域年代地层对比表,并评述了我国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与研究进展.对于气候变化不稳定性的原因,列举了一些学者对其驱动机制的看法,并倾向地认为千年尺度变化是在地球外部太阳活动强迫因子影响下与地球气候系统内部耦合发生的气候的震荡.(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张静,徐建明,刘海坤,李政红,杨振京[3](2009)在《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虽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所采的样品均过稀(一般为1个样品/2 m),所以,其地层界线的划分不够精细,争论也很大。对华北平原的HG1孔和HN1孔进行了加密采样(HG1孔1个样品/0.20 m,HN1孔1个样品/0.07 m),对HN1孔还加大了其微量14C年龄的测定数量(共测试17个样品),并对HG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鉴定,对HN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高分辨率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定了华北平原全新世与晚更新世地层的年龄界线。与此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标准模式地层层系。(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9年01期)

石丰登[4](2008)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气候地层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地区及其邻近的南黄海海域4个沉积物柱样(CJ08-3、CJ08-185、CJ08-322和CJ08-630)的孢粉分析、粒度分析数据和AMS14C测年资料,结合历史气候资料和前人研究资料,对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所在的陆缘区域进行了气候地层划分,探讨了古环境、古气候演变历史。Ⅰ长江口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大致经过如下4个阶段的变化:(1)北方期:含有常绿阔叶树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略干;(2)大西洋期: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气候热暖潮湿,气温比现在高约2℃;(3)亚北方期: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之后气候温暖略干;(4)亚大西洋期: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在这一时期内,气候出现连续波动,早期为温和干燥,中期温暖略干,到了晚期变为温暖湿润。Ⅱ南黄海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也大致经过如下4个阶段的变化:(1)北方期:以阔叶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这一时期气候比较温暖干燥。很可能是冬季较冷并且干燥,夏季较温暖,季节性明显;(2)大西洋期: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混交林-草地,气候达到全新世最为热暖、湿润的时期,海平面到达全新世最高位置;(3)亚北方期:阔叶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略干,海平面比前一时期有所回落;(4)亚大西洋期: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干燥,海平面高度跟现代相近。将上述两地区全新世以来各个阶段的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古气候、古植被演变呈纬度地带性,即在同一时期,纬度越低,气候越温暖潮湿。江淮地区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过渡带上,对气候变化敏感密切,气候的波动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研究区内常绿栎与落叶栎之间的演替。(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08-06-01)

米利都[5](2007)在《尼安德特人年代的气候地层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英国 Nature,2007,449:206报道,由英国、美国、西班牙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将尼安德特人遗迹的碳14年代测定与古气候的地层证据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一直存在到距今约24000年前。研究者认识到,由于放射性碳标定(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林景星,张静,剧远景,王永,林防[6](2005)在《罗布泊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泊地区的AK1孔,是目前为止该区唯一的、最深的钻孔,深465.55m。依据AK1孔的岩性特征、热释光年龄、古地磁极性倒转、磁化率变化和Fe2O3含量的研究,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如下:全新世为灰色—浅灰绿色色系,与晚更新世的界线划在深8.80m处,年龄值为11.5kaBP;晚更新世为杂色色系,与中更新世的界线在牙买加反向极性亚带的底界面上,深66.25m,年龄值为0.20MaBP;中更新世为褐黄色—土黄色色系,与早更新世的界线划在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面上,深235.00m,年龄值为0.73MaBP;早更新世为灰色色系,与上新世的界线在松山反向极性带—高斯正向极性带的界面上,357.50m深,年龄值为2.48MaBP;上新世为土黄色与灰色交替色系,顶部为厚8.78m的土黄色粘土层,与下更新世底部厚25.27m的灰色粗砂和含砾粗砂层相接,界限清晰。本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的底界,完全一致。因此,它是一条具有全球等时性的界线,可用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袁林旺,刘泽纯[7](2004)在《气候地层中0.9Ma以来同位素亚段的再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位素段、亚段乃至次亚段的划分实质上是定义不同级别 (层次 )的气候事件 ,为全球不同级别气候事件的对比提供参照。但已有的研究可能受区域性因素及记录本身条件所限 ,对同位素亚段、次亚段划分的数目及对比不尽一致。基于太阳辐射曲线、柴达木盆地高分辨率自然伽玛 (GR)曲线及其他相关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 ,同位素亚段的划分与太阳辐射曲线岁差周期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 ,据此对 0 .9Ma以来同位素亚段划分进行补充和校正。基于气候层次的观点 ,建议以太阳辐射曲线为参照 ,对同位素亚段重新进行系统命名 ,在轨道尺度变化这一级取消次亚段 ,即完全按照太阳辐射曲线峰值进行亚段编号。(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刘泽纯,周春林,陈晔[8](2003)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积气候地层的重新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四十余米厚的堆积层自下而上共分为 17层 ,新近测量的年代推前了近 2 0 0 ka。对堆积层所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资料进行聚类统计和因子分析 ,结合风化系数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古气候代用指标 ,重新定量地描绘它所记录的古气候波动旋回。根据第 2层 TIMS测年为 410 ka B.P.,第 14层上部是磁性地层测量的B/ M界线 ,可以将该洞穴堆积层 1— 14层对比于深海岩心 δ1 8O气候曲线的 11— 19段或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S4— S7,并且古气候旋回内的次级波动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比。(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刘泽纯,周春林[9](2002)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积气候地层的再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40余米厚的堆积层自下而上共分17层,新近测量的年代推前了近20万年。对堆积层所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资料进行聚类统计和因子分析,结合风化系数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古气候代用指标,重新定量地描绘它所记录的古气候波动旋回。根据第2层TIMS测年为41万年BP,第14层上部是磁性地层测量的B/M界线,可以将该洞穴堆积层1~4层对比于深海岩芯δ18O气候曲线的11~19段或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S4~S7,并且古气候旋回内的次级波动也可进行一定程序的对比。(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张守信[10](2000)在《气候地层划分和命名的脆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之争论,自从李四光1934年提出该学说以来已经持续达65年之久,迄今尚未终结。本文认为冰川时间单位实际上只是一个地质时(geochron)。由于冰川是缓慢前进和后退的,因而冰期和间冰期的时间值从北向南随地而异,其界线是穿时的。通常承认冰期是一个单位,但不是时间岩石单位。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存在不肯定性暴露了气候地层划分和冰川地层单位命名的脆弱性。作者建议使用术语“杂砾岩”来取代“冰碛层”一词。(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0年02期)

气候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对最近20年来国际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认识的基础,粗略解析了2012年编制的过去270 ka以来区域年代地层对比表,并评述了我国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与研究进展.对于气候变化不稳定性的原因,列举了一些学者对其驱动机制的看法,并倾向地认为千年尺度变化是在地球外部太阳活动强迫因子影响下与地球气候系统内部耦合发生的气候的震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J].地球环境学报.2018

[2].李保生,温小浩,王丰年,郭元军,李忠云.我国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张静,徐建明,刘海坤,李政红,杨振京.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J].现代地质.2009

[4].石丰登.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气候地层对比[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

[5].米利都.尼安德特人年代的气候地层证据[J].科学.2007

[6].林景星,张静,剧远景,王永,林防.罗布泊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5

[7].袁林旺,刘泽纯.气候地层中0.9Ma以来同位素亚段的再划分[J].地层学杂志.2004

[8].刘泽纯,周春林,陈晔.北京猿人洞穴堆积气候地层的重新划分与对比[J].地层学杂志.2003

[9].刘泽纯,周春林.北京猿人洞穴堆积气候地层的再研究(英文)[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张守信.气候地层划分和命名的脆弱性[J].第四纪研究.2000

标签:;  ;  ;  ;  

气候地层论文-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