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原真菌论文-袁海生,魏玉莲,周丽伟,秦问敏,崔宝凯

林木病原真菌论文-袁海生,魏玉莲,周丽伟,秦问敏,崔宝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木病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最大熵模型,曲线下面积,干基腐朽病原真菌,生态位

林木病原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袁海生,魏玉莲,周丽伟,秦问敏,崔宝凯[1](2019)在《东北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其生态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木生真菌物种资源丰富,包括了数十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过去对该类真菌曾进行多次调查,获取了大量物种分布数据,但对于非重点调查区域是否存在某种真菌物种却不明确。本文选取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即红缘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落叶松锈迷孔菌(Porodaedalea laricis)、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和香栓孔菌(Trametes suaveolens),根据其地理分布数据和分布地的环境因子数据,以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这些种类在东北地区可能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模拟预测,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对模型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各物种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以MaxEnt方法获得的各物种预测模型均获得了较高的AUC值,分别为0.990,0.990,0.989和0.967,表明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较高。物种分布模型涉及的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显示,最暖季降水量(Bio18)、温度的年较差(Bio7)、最干季均温(Bio9)等变量对各物种模型贡献率较高。该研究结果为预测4种病原真菌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范围和科学防治该类病原真菌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8期)

桑娟萍,赵子忠,郭怀林[2](2013)在《小陇山林区林木病原真菌种类及其分布规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采样调查,并结合形态学鉴定,对小陇山林区林木病原菌的种类和病原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区共有病原菌154种,隶属71属、41科.其中,葡萄座腔菌科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13.6%;斑痣盘菌科18种,占总物种数的11.7%;球腔菌科和白粉菌科11种,占总物种数的7.1%.葡萄座腔菌科为该林区病原菌优势种类,在低中山和中山分布较多,为害较重,而在低山和中高山分布较少,为害较轻.病害主要侵染蔷薇科、杨柳科、壳斗科、蝶形花科、忍冬科、松科,主要引起叶部病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素英,秦强,糜东,汪磊,李军梅[3](2012)在《内蒙古中西部分布的林木、花卉病原真菌多样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09年从内蒙古中西部林木、花卉病害部位分离鉴定出链格孢属Alternaria 19种,分别寄生在39种植物上;黑腐皮壳属Valsa 2种,寄生在5种林木上;茎点霉属Phoma 1种,寄生在3种林木上;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 1种,寄生在1种林木上;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6种,寄生在6种林木上;丝核菌属Rhizoctonia 1种分别寄生在5种林木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袁川[4](2012)在《四川两种林木真菌病害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枯斑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ea Desm.)引起的松赤枯病是松树幼龄林常见的病害,已成为我省主要针叶林木病害。云杉叶疫病是由一种根球壳孢菌(Rhizosphaera kalkhoffii Bubak.)引起的重要林木真菌病害,在云南香格里拉、川西地区均有发生。本研究以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根球壳孢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松树(Pinus.sp.)、云杉(Picea.sp)针叶基因组DNA的方法来快速、高效地检测松赤枯病病原、云杉叶疫病病原,为林木病害病原的快速分子诊断及其病害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以rDNA的ITS区序列在真菌分类上的应用为基础,针对枯斑拟盘多毛孢菌共合成引物7对,筛选出一对最优引物,标号为AF,其序列为:F(5'-3'):GTCAACCAGCGGAGGGAT18bpR(5'-3'):CGCCGTTGTATTTCAGGAG19bp针对根球壳孢菌共合成引物6对,筛选出一对最优引物,标号为EU2,其序列为:F(5'-3'):CCAACCAAACTCTTGTATTAA21bpR(5'-3'):GGGTATCCCTACCTGATCCGA21bp在松赤枯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过程中,2011年3月前高山松(P.densata)、华山松(P.armandi)、马尾松(P.massoniana)和云南松(P.yunnanensis)的针叶上均没有检测到枯斑拟盘多毛孢菌的存在;2011年3月,在石象湖地区的马尾松松针和二郎山地区的云南松针尖部、中部开始检测到枯斑拟盘多毛孢菌的存在;2011年6月,在二郎山地区的云南松松针基部也检测到枯斑拟盘多毛孢菌的存在。在云杉叶疫病病原菌的分子诊断过程中,全年共采样9次,在2011年7月前,二郎山地区云杉针叶上均没有检测到根球壳孢菌,之后,开始检测出根球壳孢菌,但以8月的检测效果为佳。将每次检测到病原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后均确定为该病原菌。试验结果表明,根据GenBank库已有的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根球壳孢菌序列,通过其ITS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松针、云杉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的方法来检测松赤枯病、云杉叶疫病是可行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前两个月检测出松赤枯病病原菌,也可以初步推定二郎山地区云杉落针非云杉散斑壳菌[Lophoderm ium Piceae(Fuckel) V.Hohn]引起而是由根球壳孢菌所致,并发现该地区常见的川西云杉(P. likiangensis)和粗枝云杉(P.asperata)针叶组织中均有根球壳孢菌的存在。该方法可以在病害表现出症状前一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菌是否存在,对林木病害的提前快速诊断方法与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也为病害的进一步防控措施的拟定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柴卫利,项林平,王珏,郑雅文,唐光辉[5](2009)在《僵蚕醇提物对林木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僵蚕醇提物对3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僵蚕醇提物对种供试林木病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提物浓度的升高,抑制率增大。僵蚕醇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及花椒落叶病菌的EC50分别为0.048g/mL0.099g/mL和0.078g/mL。在3种供试病植物病原真菌中,僵蚕醇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09年12期)

张振[6](2009)在《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区系及炭疽菌和木霉的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rDNA-ITS序列分析了58株林木炭疽菌和19株木霉的系统发育,通过平皿拮抗试验、挥发性代谢物和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炭疽菌菌落的影响,筛选优良的木霉抗性菌株。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资源从陕西省的36个县(市、区)58种林木上采集病害标本865份,鉴定出林木病原真菌30属103种(变种)284株,其中子囊菌门9属,26种,98株,接合菌门2属3种6株,担子菌门8属11种21株,无性态真菌11属63种159株。对其中249株真菌进行了ITS-rDNA序列测定,提交NCBI-GenBank全部获取了接收序列号。2.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区系根据林木病原真菌在一定地理区域的种属组成结构,优势种属及特有种属的种类,将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区系划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秦巴山区3个区系。陕北黄土高原区病原真菌种类相对单一、数量较少,优势种有杨烂皮壳蕉孢菌和杨树细盾等;关中平原区病原真菌种类少,但危害性强的病原真菌较多,如小穴壳菌,胶孢炭疽菌和多主葡萄座腔菌;陕南秦巴山区病原真菌种类多样,而且特殊种类较多,如尤地木层孔菌、茶轮斑拟盘多毛孢等。3.炭疽菌属种间系统进化关系对58株林木炭疽菌在基于形态特征鉴定的基础上,结合GenBank上公布的11个相关序列,应用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陕西省林木炭疽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序列多样性指数为0.165,株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34。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遗传群,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与其他林木炭疽菌一起分属在G1、G2、G3、G4群中,但同个别菌株间遗传分化明显,来自同一寄主上的木本炭疽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以寄主来定名炭疽菌种名值得商榷。应适当保留不同的种名,并以遗传型来替代胶孢炭疽菌种内的划分。4.木霉属rDNA-ITS序列分析对19株木霉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株木霉分属8个种。菌株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433,序列多样性指数为0.043,在92%的自展率下,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遗传群,与经典的木霉分组情况基本吻合,进一步验证和明确了争议菌株T.harzianum的分组情况,rDNA-ITS序列分析所反映的亲缘关系,有助于疑难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近似种的区分。5.木霉优良抗性菌株的筛选应用19株木霉分别与炭疽菌进行了平皿拮抗试验、挥发性代谢物对炭疽菌菌落的影响和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炭疽菌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9株木霉菌对炭疽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各菌株的抑菌效果存在显着差异(P<0.001),不同菌株拮抗作用的主要机制有所不同,如菌株T01在3组实验中对炭疽菌均有抑制作用:在平皿拮抗实验中抑菌率为33.93%,在挥发性代谢物试验中抑菌率为78.45%,在挥发性代谢物试验中抑菌率为35.78%,表明木霉菌的拮抗作用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69、T01、NW673、NW702、NW227、T50等菌株对炭疽菌的生防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吴小芹[7](2000)在《林木病原真菌的群体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重组、突变、迁移与基因流动以及选择等方面探讨了林木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动因 ,从表型观察、致病力和抗药力等特性的人工选择、营养体亲和性测定以及同工酶分析和 DNA分析 (RFLP、RAPD、AFL P、RAMS)等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几方面讨论了研究林木病原真菌群体分化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并着重论述了 RAPD技术在林木病原真菌群体分化研究 (如病原真菌的系统分类、亲缘关系与进化、致病性检测与流行性分析 )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0年04期)

尚衍重[8](1986)在《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拉丁学名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拉丁学名进行了讨论.这些学名,有的为裸名,有的为同物异名,有的值得再商榷,但这些名称目前在国内使用很普遍,故提出来加以讨论和订正,以期引起注意,避免混乱.例如文中对我国的白杨锈病病原菌学名改用Melampsoraaecidioides plowr以取代M.magnusiana Wagn和M.rostrupiiwagn的建议,希望得到指正.(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1986年03期)

林木病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现场采样调查,并结合形态学鉴定,对小陇山林区林木病原菌的种类和病原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区共有病原菌154种,隶属71属、41科.其中,葡萄座腔菌科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13.6%;斑痣盘菌科18种,占总物种数的11.7%;球腔菌科和白粉菌科11种,占总物种数的7.1%.葡萄座腔菌科为该林区病原菌优势种类,在低中山和中山分布较多,为害较重,而在低山和中高山分布较少,为害较轻.病害主要侵染蔷薇科、杨柳科、壳斗科、蝶形花科、忍冬科、松科,主要引起叶部病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木病原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袁海生,魏玉莲,周丽伟,秦问敏,崔宝凯.东北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其生态位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9

[2].桑娟萍,赵子忠,郭怀林.小陇山林区林木病原真菌种类及其分布规律调查[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

[3].王素英,秦强,糜东,汪磊,李军梅.内蒙古中西部分布的林木、花卉病原真菌多样性初步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

[4].袁川.四川两种林木真菌病害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5].柴卫利,项林平,王珏,郑雅文,唐光辉.僵蚕醇提物对林木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J].林业实用技术.2009

[6].张振.陕西省林木病原真菌区系及炭疽菌和木霉的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7].吴小芹.林木病原真菌的群体分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

[8].尚衍重.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拉丁学名的讨论[J].华北农学报.1986

标签:;  ;  ;  ;  

林木病原真菌论文-袁海生,魏玉莲,周丽伟,秦问敏,崔宝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