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气候效应论文-赵平,李跃清,郭学良,徐祥德,刘屹岷

天气气候效应论文-赵平,李跃清,郭学良,徐祥德,刘屹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气气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外场观测,数据加工处理,天气气候机理

天气气候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平,李跃清,郭学良,徐祥德,刘屹岷[1](2018)在《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验开始, TIPEX-Ⅲ在高原西部狮泉河、改则和申扎新建全自动探空系统,填补了高原西部缺少常规探空站的空白;在高原中、西部建成土壤温、湿度观测网;实施了高原尺度和那曲区域尺度的边界层观测,那曲多型雷达和机载设备的云降水物理特征综合观测,高原多站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成分观测。在研究成果方面,项目结果指出,在高原中、西部草原、草甸和裸土下垫面状况下地表热量湍流交换系数和感热通量明显低于过去较早的估计值;高原主体的对流云活动主要不是来自南亚季风区的向北传播,而可能是局地发展所致;揭示出那曲对流云日变化特征、云宏微观特征以及云中水不同相态之间的转化机制,提出了夏季高原加热在维持亚洲大气"水塔"中的作用,以及高原加热对亚洲、非洲、北美洲气候的调节作用。在数值预报模式中,Γ分布比M-P分布更适合于高原雨滴谱特征,通过改进高原热传导过程参数化方案可以降低模式中高估的地表感热,并提升模式对中国中、东部雨带的模拟能力;此外,考虑青藏高原关键区信号可以提升中国中、东部降水的预报技巧。TIPEX-Ⅲ还带动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天气业务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观测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国家级土壤湿度、水汽含量等遥感产品和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融合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数据共享业务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国雄,段安民,张雪芹,刘屹岷,马耀明[2](2013)在《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性强、幅度大,而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过去几十年高原气温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值,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着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着下降,并伴随有风速和地表感热加热等气候要素的显着变化。高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相应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变化会对高原周边区域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高原冬春季积雪、春季感热强度以及夏季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东亚夏季风异常和旱涝灾害预报的重要指标,可影响到其下游地区的大气环流和中国东部的天气气候异常。为构建稳固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深化对高原极端天气气候环境事件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建议国家加强高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和微量成分输送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高原湿地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加大投入灾害卫星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的能力建设。(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金晓青,张国华[3](2012)在《石家庄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对闷热天气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温湿结合的闷热指数定义,采用石家庄和深州两个台站1957~2010年5~8月逐日的14时温度、14时相对湿度和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比较石家庄和深州闷热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以及闷热时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石家庄和深州的一级闷热日数都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石家庄一级闷热日数呈现出较多-少-多的双峰型年代际变化,深州一级闷热日数呈现出多-少-较多的双峰型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深州的一级闷热日数远高于石家庄,而之后这种差距逐渐缩小;石家庄和深州的二级闷热日数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1979年以前,石家庄二级闷热日数缓慢减少,1979年以后则迅速增加,深州年代际变化呈现出多-少-较多的双峰型结构,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深州的二级闷热日数远高于石家庄,而之后这种差距逐渐缩小。(2)最有利于石家庄闷热天气出现的14时相对湿度为40~70%,最高气温为32~37℃,闷热天气发生时表现为较高的温度以及较高的相对湿度相配合。(3)城市化效应使得石家庄闷热时温度比小城镇高,而湿度比小城镇低,呈现高温低湿的特点。(4)高温在石家庄的闷热天气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而湿度的作用次之。(本文来源于《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期刊2012-09-12)

唐伍斌[4](2007)在《近50a来桂林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热岛效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桂林基准站1957~2006年的观测资料,对桂林市灰霾天气的年、季变化规律及与热岛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灰霾日数平均值为30d,80年代前年灰霾日数变化相对平稳,年平均值为8.6d,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后灰霾日数年平均值为49d,比80年代前增加了40.4d,年平均灰霾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灰霾日数的月季变化表现为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的分布特征,秋冬两个季节的灰霾日数占全年的76%;90年代后桂林出现热岛效应,第四季度尤为明显,与灰霾天气也大多出现在这个季节的分析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07年04期)

天气气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性强、幅度大,而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过去几十年高原气温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值,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着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着下降,并伴随有风速和地表感热加热等气候要素的显着变化。高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相应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变化会对高原周边区域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高原冬春季积雪、春季感热强度以及夏季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东亚夏季风异常和旱涝灾害预报的重要指标,可影响到其下游地区的大气环流和中国东部的天气气候异常。为构建稳固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深化对高原极端天气气候环境事件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建议国家加强高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和微量成分输送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高原湿地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加大投入灾害卫星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的能力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气气候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赵平,李跃清,郭学良,徐祥德,刘屹岷.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J].气象学报.2018

[2].吴国雄,段安民,张雪芹,刘屹岷,马耀明.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自然杂志.2013

[3].金晓青,张国华.石家庄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对闷热天气的影响初探[C].S7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2012

[4].唐伍斌.近50a来桂林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热岛效应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

标签:;  ;  ;  ;  

天气气候效应论文-赵平,李跃清,郭学良,徐祥德,刘屹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