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广东正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523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日益凸显出来。为了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尤为热门,对专业办学要求和教学质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近年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明确了发展方向,以达到提升该专业办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特点;办学特点;专业发展;办学要求;教学质量

引言

当前,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与化解发展中的问题,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以适应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强化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与专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实践课程体系现状,阐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具体做法,以期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学科特点

本学科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⑴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囊括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地理学课程,还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规划课程,涉及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规划等环境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⑵实践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动力,其中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必要依据和指导,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⑶边缘性。因为该学科的综合性,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具有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特点。⑷创新性。该学科是在我国城市进程快速阶段提出创建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今天,城乡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需求是旺盛的,市场是广阔的,融合了多学科的交叉边缘性,其边缘性和融合性,决定了延展的空间较大,有很强的创新性,随着该学科专业的不断成熟,其办学模式将更加系统。

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思考

2.1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在学院教学中,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较多、学习的内容非常复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而非专门人才。其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也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解决资源环境合理规划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各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情况,明确专业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增多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上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2建设多元立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主导下,本科生的就业对象如果是企业,则更多地体现了市场选择,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多的适合从事建委、计委等政府部门的城市发展管理工作,而政府机构具有一定的容量和饱和度,特别在我国,政府机构已趋于甚至超过饱和,因此,该专业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应根据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管理、景观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分流培养适应不同方向需求的学生,细化方向的精英教育,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建设“基础理论—专业素养—实践应用”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模式,使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细化的专业素养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环节训练,特别要加强情景课程实践和室外实习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3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高校对学生管理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所实施的一种优良制度。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关注,及时给出指导和鼓励。如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施了导师制体系,每位导师就可以随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当学生遇到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办法或者及时给予关心和关切帮助。另外,导师需要更加的专业,不仅是在专业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水平要求,导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有助于更快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专业。导师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使学生也参与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创新性人才。

2.4以学生为本,建立教学的网络综合测评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应面向现代人才培养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综合考虑市场和学生的双重要求,教学互促互长,对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学科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构建该专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2-25.

[2]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刘富刚,祁兴芬,袁晓兰.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德州学院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4(6):108-111.

[5]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标签:;  ;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