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醇类论文-刘鑫

黄酮醇类论文-刘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酮醇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葡糖醛酸糖苷键,金催化糖苷化,野黄芩苷,黄酮醇

黄酮醇类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19)在《灯盏花素的全合成及黄酮醇类化合物新型合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灯盏花素是存在于菊科飞蓬属植物灯盏花中的黄酮氧苷类化合物,包括灯盏花乙素和灯盏花甲素。灯盏花乙素是灯盏花素临床用药的主要成分。糖苷化反应是制备灯盏花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传统糖苷化反应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本文设计了一种葡萄糖醛酸直接糖苷化的方案。该方案的特点在于利用适当保护的葡萄糖醛酸邻炔基苯甲酸酯给体在Au(I)催化下参与糖苷化反应,以及在温和条件下将硼基化氧化反应用于羟基在黄烷酮类化合物上的高效安装,从而简单方便的获得野黄芩素。随后建立了来自黄烷酮衍生物的反应序列,基于该反应序列设计了野黄芩苷及其类似物的新型合成途径。在此策略中,包括了逐步去保护的过程,保证了整体合成的高效率,定将在多样性合成黄酮类糖苷类似物中得到广泛应用。黄酮醇类化合物,也可称为3-羟基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组分部分。它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其结构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现已发现的大概有2000多种,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占有率约为总数的1/3。绝大部分黄酮醇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改善和调节心血管作用、抗炎、抗癌等作用。本文从叁羟基苯乙酮出发,重新合成黄酮骨架,并在黄酮C-3引入卤素,再与酰胺通过氨基酸介导的Goldberg反应与黄酮C-3卤素偶联,通过重排反应将酰胺转化为酯类化合物。最后通过简单的水解得到黄酮醇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琴飞,吴秋妃,徐缓,林立铭,张振文[2](2018)在《木薯叶片中黄酮醇类物质的提取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木薯叶片为试材,对木薯叶中芦丁、烟花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和优化。【方法】在70℃条件下,以40%(芦丁、烟花苷)和80%(槲皮素、山柰酚)的乙醇水溶液,料液比1/75(g/mL)超声提取30 min;HPLC分析四种黄酮醇时,流动相以甲醇0.2%的磷酸水溶液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40℃。【结果】可有效提取和分离木薯叶片中芦丁、烟花苷、槲皮素;4种黄酮醇类物质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2,检出限为0.02~0.10μg/mL;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标准偏差(RSD)都低于4.00%;样品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0.81%~99.83%,方法的准确度较好,RSD<2.84%。对叁个木薯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叶片中4个黄酮醇含量进行测定,其含量呈现嫩叶期>幼叶期>成熟叶的趋势。【结论】该提取和检测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实现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品种木薯叶中4种黄酮醇类物质的同时测定。(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苏媛媛[3](2018)在《黄酮醇类及其衍生物的光诱导CO释放分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CO是有毒的气体,但是它已经被生物学家确认为生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分子。据报道,大量的羰基化合物用于研究CO释放分子,但是它们存在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开发光诱导CO释放分子(photoCORMs)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本论文采用黄酮醇衍生物4-二甲氨基黄酮醇(4-N(Me)_2FLH)、4-二乙氨基黄酮醇(4-N(Et)_2FLH)和4-甲氧基黄酮醇(4-MeOFLH)作为CO释放单元,叁(2-吡啶基甲基)胺(TPA)及其衍生物(5-酯甲基-2-吡啶)甲基二(2-吡啶甲基)胺(5-COOMeTPA)、二-(5-酯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5-(COOMe)_2TPA)、((6-酯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6-(COOCH_3)TPA)、(6-甲基-2-吡啶)甲基二(2-吡啶甲基)胺(6-MeTPA)和二-(6-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6-Me_2TPA)作为不同的辅助配体和过渡金属合成出一系列黄酮醇类配合物。然后对合成的所有配合物进行了MS、IR、~1H NMR、~(13)C NMR表征,紫外和荧光的光谱测试以及CO释放性能的研究。结果发现,当这些配合物溶于CH_3CN或1:1 H_2O:DMSO在可见光诱导下和O_2能够进行双加氧酶型反应。每一个配合物都能释放出等摩尔量的CO。在黑暗环境下,配合物在有氧环境中可以保持不变。与传统的羰基化合物相比,使用这些photoCORMs作为CO治疗剂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优点:(1)可以人为地控制配合物在溶液中释放疾病所需的确切量的CO;(2)所有的配合物都可以被可见光诱导(λ_(max)在417nm?490nm范围内),光能越低,对组织的损伤越小,穿透组织的能力越强;(3)配合物浓度在1μM~50μM之间的细胞毒性分级位于0~2级,证明了这一系列配合物在该浓度区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5a,12a,17a的毒性最小;(4)配合物在避光或无氧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存在,固体配合物在空气中至少能够稳定存在60天,所有配合物的水溶液均可在厌氧或黑暗条件下至少稳定存在96 h。配合物的稳定性在药物化学中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而具有重要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3-01)

杨维兴[4](2017)在《黄酮醇类及其衍生物黄硫酮醇光诱导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少量一氧化碳(CO)的产生有益于疾病的康复,开发CO治疗试剂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为有效避免传统上利用金属羰基化合物作为光诱导CO释放分子(photoinduced CO releasing molecules简称photoCORMs)时无法避免的内在局限性(需要的诱导光的波长较短,<365 nm;光诱导CO释放反应可逆等)。本论文使用黄酮醇、4-甲氧基黄酮醇、4-甲氧基黄硫酮醇化合物作为CO释放单元,通过其与过渡金属及辅助螯合配体的结构调整,使形成的配合物经过可见光诱导CO释放,开发出photoCORMs的新体系。具体如下:1.本论文设计、合成和表征了 3个光诱导CO释放单元黄酮醇(FLH)、4-甲氧基黄酮醇(4-MeOFLH)、4-甲氧基黄硫酮醇(4-MeOFLTH)和5个辅助螯合配体叁(2-吡啶甲基)胺(TPA)及其衍生物,采用重结晶、柱层析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核磁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2.以二((6-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6-Me2TPA)为辅助螯合配体、4-甲氧基黄酮醇(4-MeOFLH)为CO释放单元,设计、合成和表征了 一系列(5个)photoCORMs[(6-Me2TPA)M(4-MeOFLH)]C104(M = Mn(Ⅱ),Co(Ⅱ),Ni(Ⅱ),Cu(Ⅱ),Zn(Ⅱ)),并对配合物的结构、光谱和CO释放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测试发现金属锌(Ⅱ)的配合物能够以适当的速度释放出等摩尔量的CO。3.以金属锌(Ⅱ)离子和取代基不同的辅助螯合配体(5个)与CO释放单元黄酮醇(FLH)、4-甲氧基黄酮醇(4-MeOFLH)、4-甲氧基黄硫酮醇(4-MeOFLTH)设计、合成和表征了一系列(13个)新的photoCORMs,并对配合物的结构、光谱、CO释放量及产物鉴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4.通过对每个配合物溶剂选择、照射波长、产物鉴定、02依赖评价每一个配合物的光诱导一氧化碳释放反应性能,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5.通过UV-vis检测的方法对合成的每一个配合物进行了稳定性的测试。(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3-01)

谷洪顺,陈溪,张兰,张建伟,李林[5](2016)在《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神经炎症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醇类衍生物,并评价其抗神经炎症活性。方法以间苯叁酚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缩合、Algar-Flynn-Oyamada和Claisen重排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CCK-8法检测化合物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的无毒剂量范围。应用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γ)与BV2细胞孵育24 h建立神经炎症细胞模型,用Griess法检测BV2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合成了8个黄酮醇类化合物,其中4个具有异戊烯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化合物6a~6d和10a~10d在1~100μmol·L-1的剂量范围内均未显示细胞毒性。化合物6a和10a(10μmol·L-1)与BV2细胞预孵育24 h能够明显抑制LPS/IFN-γ诱导的炎性介质NO过度产生和释放。结论合成的黄酮醇类化合物6a和10a具有抗神经炎症的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曹冉冉,高嘉屿,刘华清,尹卫平[6](2016)在《皂角刺中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法和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技术对皂角刺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圆二色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12个二氢黄酮醇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R)-5,3′,4′-叁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醇(1)、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醇(2)、5-甲氧基-3′,4′,7-叁羟基二氢黄酮醇(3)、二氢山柰酚(4)、表儿茶素(5)、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醇(6)、黄颜木素(7)、(2R,3R)-7,3′,5′-叁羟基-二氢黄酮醇(8)、(2R,3R)-5,7,3′-叁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9)、槲皮素(10)、5,7,4′-叁羟基黄酮-8-C-葡萄糖苷(11)、2,7-二甲基-氧杂蒽酮(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皂角刺二氢黄酮醇A;化合物3、8、9和12均为首次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对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显示,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1、2、3、7及黄酮类化合物10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和3主要作用于肝癌Hep G2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化合物2主要作用于食管癌EC109细胞株,而化合物7则对肝癌、肺癌和胃癌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6年05期)

汪霞,张庆英,刘兵兵,姚冲[7](2016)在《一测多评法测定木贼4个黄酮醇类成分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以山柰素为内参物,同时测定木贼中4个黄酮醇类成分(山柰酚-3,7-双葡萄糖苷,山柰酚-3-双葡萄糖-7-葡萄糖苷,山柰酚-3-双葡萄糖苷,山柰素)的一测多评法。方法:以木贼为研究对象,以山柰素为内参物,建立山柰酚-3,7-双葡萄糖苷,山柰酚-3-双葡萄糖-7-葡萄糖苷,山柰酚-3-双葡萄糖苷3个成分相对于山柰素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测定木贼中山柰素的含量,通过相对校正因子对其他3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将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外标法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各成分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山柰酚-3,7-双葡萄糖苷,山柰酚-3-双葡萄糖-7-葡萄糖苷,山柰酚-3-双葡萄糖苷,山柰素按一测多评方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着差异。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为控制木贼的内在质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姜帅,张佳,王颖莉,赵冬冬,李振华[8](2015)在《黄酮醇类化合物在虎耳草科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醇类化合物为虎耳草科药用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对虎耳草科中已发现的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分布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阐明了该科化学成分与植物亲缘关系间存在的联系。期望为虎耳草科分类提供化学依据,并为合理、有效地开发该科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5年07期)

李想[9](2015)在《黄酮醇类化合物ESI-ITMS~n质谱裂解规律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将量子化学方法与质谱技术相结合,从理论上进行计算,研究黄酮醇类化合物电喷雾离子阱质谱中的裂解行为,为该类物质于软电离方式下的质谱裂解机理的解释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并为其他物质的软电离方式下的质谱解析奠定基础。方法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负离子模式下,采用自动及手动提取离子方式,获得了9种黄酮醇化合物(3-羟基黄酮、山奈酚、桑色素、槲皮素、杨梅素、异鼠李素、漆黄素、山奈素、高良姜素)的二级质谱图及多级质谱图,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2d,2p)方法,寻求各分子能量最低的构象;然后,用B3LYP/6-31g(d)方法对获得的构象进行优化,得到各分子的优势构象及相关参数。在优势构象基础上,采用相同优化方法对各分子可能的准分子离子最优构型进行结构优化及振动分析,并在RB3LYP/6-31+g(2d,2p)水平计算各个优化结构的能量,通过能量比较分析,得出各化合物准分子离子的最优构型;最后,将质谱数据与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解析各个化合物分子在ESI-ITMS中的裂解行为。结果(1)分子优势构象:除桑色素分子B环与A、C平面有一定的扭转角外,其他8种黄酮醇化合物分子的优势构象中,A,C,B环处在均同一平面,为平面共轭体系。(2)准分子离子最优构型:3-羟基黄酮准分子离子为3-OH去质子化形成的构型;4′位和7位同时存在-OH(指山奈酚、槲皮素、桑色素、杨梅素、异鼠李素、漆黄素)时,则4′-OH较易发生去质子化形成准分子离子;当4′位不存在-OH,而7位存在-OH(指高良姜素、山奈素)时,则7-OH容易去质子化形成准分子离子。(3)9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负离子模式下,主要发生脱氢、脱CO、脱CO2、脱C2H2O,C环的跨环开裂,以及丢失B环等裂解过程,其中C环的4位C=O为裂解反应的活性中心。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ESI-MSn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成功地获得了9种黄酮醇化合物的分子优势构象和准分子离子最优构型,并对该类物质软电离方式下的质谱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也为其他物质的质谱解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期刊2015-06-01)

丁旭[10](2015)在《手性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及Salinospoamide A关键中间体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化学中高效快速合成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对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手性药物合成的研究重点之一。本论文围绕重要手性中间体的合成及其应用完成了以下二个方面的研究:1、邻氧MOM取代的1,3-二芳基-α,β-手性环氧酮中间体“一锅法”合成及其酸化重排成手性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研究(1)在均相体系中筛选了芳香醛、酮“一锅法”合成邻氧MOM取代α,β-手性环氧酮中间体最佳反应条件:0.5当量10%KOH条件下Claisen-Schmidt缩合,THF/水(1/3)溶剂体系,0.2当量的手性催化剂[3-apmim]Cl-PLL,1.5当量的过碳酸钠手性氧化,反应普遍有着良好的收率和立体选择性。其中,苯甲醛和MOM保护的邻羟基苯乙酮以85%收率,89%ee对映选择性合成了α,β-查尔酮中间体,这为“一锅法”高收率高选择性合成手性二氢黄酮醇奠定了基础。(2)在THF/H2O体系中筛选出了手性α,β-查尔酮酸化重排的最优反应条件,在THF/H2O为3/1体系中,5当量对甲苯磺酸,先冰浴冷却再室温条件酸化重排得手性二氢黄酮醇,反应收率82%,对映选择性89%。(3)尝试了由苯甲醛和MOM保护的邻羟基苯乙酮“一锅法”合成手性二氢黄酮醇,最终以37.8%收率连续两步反应得到手性二氢黄酮醇,ee值为87%。(4)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以较理想的收率合成了多个手性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尽管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不佳,但良好的反应收率为今后催化剂改良以获得理想立体选择性的连续反应做好了准备。2、蛋白酶体抑制剂Salinospoamide A中间体合成通过手性源引入以L-丝氨酸甲酯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十步反应合成了关键性中间体,为进一步快速稳定合成Salinospoamide A类似物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2)

黄酮醇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木薯叶片为试材,对木薯叶中芦丁、烟花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和优化。【方法】在70℃条件下,以40%(芦丁、烟花苷)和80%(槲皮素、山柰酚)的乙醇水溶液,料液比1/75(g/mL)超声提取30 min;HPLC分析四种黄酮醇时,流动相以甲醇0.2%的磷酸水溶液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40℃。【结果】可有效提取和分离木薯叶片中芦丁、烟花苷、槲皮素;4种黄酮醇类物质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2,检出限为0.02~0.10μg/mL;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标准偏差(RSD)都低于4.00%;样品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0.81%~99.83%,方法的准确度较好,RSD<2.84%。对叁个木薯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叶片中4个黄酮醇含量进行测定,其含量呈现嫩叶期>幼叶期>成熟叶的趋势。【结论】该提取和检测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实现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品种木薯叶中4种黄酮醇类物质的同时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酮醇类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灯盏花素的全合成及黄酮醇类化合物新型合成方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王琴飞,吴秋妃,徐缓,林立铭,张振文.木薯叶片中黄酮醇类物质的提取与检测[J].西南农业学报.2018

[3].苏媛媛.黄酮醇类及其衍生物的光诱导CO释放分子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杨维兴.黄酮醇类及其衍生物黄硫酮醇光诱导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的研制[D].西北大学.2017

[5].谷洪顺,陈溪,张兰,张建伟,李林.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神经炎症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6

[6].曹冉冉,高嘉屿,刘华清,尹卫平.皂角刺中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6

[7].汪霞,张庆英,刘兵兵,姚冲.一测多评法测定木贼4个黄酮醇类成分含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

[8].姜帅,张佳,王颖莉,赵冬冬,李振华.黄酮醇类化合物在虎耳草科中的分布[J].中国现代中药.2015

[9].李想.黄酮醇类化合物ESI-ITMS~n质谱裂解规律的量子化学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

[10].丁旭.手性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及SalinospoamideA关键中间体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黄酮醇类论文-刘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