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山会议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山会议派,反集权,民主集权制
西山会议派论文文献综述
高娟[1](2017)在《反集权:西山会议派的重要政治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山会议派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反共排俄","背叛"国民党另立门户,"清党"之后又回归到国民党内的一支同盟会元老队伍。他们主张反共排俄,必然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但他们在国民党内坚持反集权的政治立场无疑具有研究价值。他们与鲍罗廷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明争暗斗,极力反对中央政治委员会独揽大权。1927年汪蒋清党之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的集权统治进行斗争,在斗争中处处受排挤,以致被边缘化。尽管如此,西山会议派坚持民主、法治,反对集权,这与辛亥革命以来仁人志士们追求民主共和制度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7年07期)
贺江枫[2](2015)在《成立于孙中山灵前,反对叁大政策 西山会议派:昙花一现的右派元老集团》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失去了党的领导核心。1925年11月23日,林森、邹鲁、谢持等部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会议,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叁大政策,冒称中国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公开打出清除联俄容共的旗号,以自认合乎"党统"的议会形式另立中央,意图与广州政府分庭抗礼。因会议在西山举行,史称"西山会议",参加会议者被称为"西山会议派"。国民(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5年23期)
姚江鸿[3](2015)在《西山会议派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大陆地区对西山会议派的研究长期继承着一贯的政治定性。上世纪60年代以后,港台地区对西山会议派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陆地区方才逐渐摆脱各种因素的干扰,"西山会议派"的研究才得以多元化、正规化、学术化。而在对"西山会议派"进行总体研究的同时,后期的"西山会议派"还是不是一个政治派别,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雪娇[4](2012)在《毛泽东及其主编的《政治周报》对西山会议派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逝世后,以"元老"自居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中的老右派分子邹鲁、谢持、居正、张继、林森等,于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另立中央,形成西山会议派。他们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叁大政策,破坏统一战线,公开制造分裂。1926年3月,他们在上海召开了所谓"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叁大政策和国民党"一大"宣言、决议作了全面修正,提出了一套反动的政治主张。第一,反对联俄政策。西山会议派攻击苏联是"新生帝国主义"。(本文来源于《红广角》期刊2012年10期)
尚红娟[5](2010)在《国共间的首次思想交锋:中共与“西山会议派”之论辩》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山会议派"是国民党改组后第一个反对"联俄联共"政策的中央分裂派系。"西山会议派"所抛出的"反共清党"论,是孙中山"联共"后国民党内反共浪潮由"暗"到"明"的开端。从1925年11月至1931年12月的六年间,"西山会议派"几乎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发展中的每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它与中共发生的"反共与反右"、"分裂与反分裂"的论战,则是国共双方在思想理论层面的首次正面交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共首次应对的思想挑战。这是一场特殊的论战,也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路线之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右派之间从"暗斗"到"明争"的较量,从此拉开了序幕。(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0年04期)
程世平[6](2010)在《谢持政治主张的是与非——关于国民党上海二大“宣言”与“西山会议派”的政治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持的政治主张,一开始就遭致各方面的压力和曲解,后被简单地划分为国民党内左右翼的分野和权力对抗。其实,谢持起草的反对苏俄操纵中国的国民党上海二大《宣言》及其"西山会议派"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主流观点。后人简单地以"清共"和反对孙中山"叁大政策"的主张来取代、否定谢持等人的政治主张,是不公允的,而且也掩盖了事实真相。谢持真正抵制与反对的,是马林、鲍罗廷等人推行的激化矛盾和充满危机的所谓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合作"。(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吴小铁[7](2010)在《由出掌黄埔军校到反对“西山会议派”》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5月蒋介石接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骨干力量,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蒋介石具有致力于国民革命进步的一面,但对联俄联共持中间立场,他是由一个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中派"。随着矛盾的加剧,蒋介石由中派向右派转化,导致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尚红娟[8](2008)在《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政治的重要特点是派别活动普遍化。国民党派系尤为复杂,可以说,不研究派系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国民党。国共正面抗争的第一个回合中,西山会议是这段历史的关键。所以,笔者通过对发起这一会议的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蜕变的考察,试就现今民国史热点之一——国民党的改组问题,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能有所推进。全文共分为五章,外加绪论与结语。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章通过对鲍罗廷在“联俄容共”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尤其是对他分化国民党右派中央委员的政治言动的梳理,得出西山会议之缘起的“反鲍”色彩远浓于“反共”。第二章就西山派之上海中央将中共由“友党”变为“敌党”,二者由“暗斗”发生到“明争”后,中共所发起的反攻进行详述。第叁章就西山派因汪、蒋集团势力的消长,导致其与国民党党统中央关系变化的原委作一探究。第四章就西山派在中特委、扩大会议、非常会议这叁大会议中的政治表现,试图揭示其由革命党精英沦为政客的蜕变。第五章对西山派于时代、于个人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从1925年11月至1931年12月,作为国民党改组后出台的第一个与中央分裂的派系,西山派的存在几乎影响了2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发展中的每一重大政治事件。与此同时,这六年间所突发的诸多足以影响时局的政治事件也使得西山派“一分而不可收”,从而在国民党史上的四次大分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西山派的发展与主导民国政局的蒋、汪两大集团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他们的蜕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固守叁民主义,执着地反对联俄容共——因为个人恩怨,毫无原则地反蒋——因对现实的无奈,最终苟存于蒋中央异化的“党国体制”之中。从开国元勋沦为在野政客,而后被中央闲置,如果说“西山会议”是他们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的转折点,那么扩大会议的凑集煽动可谓是其“政客化”的转折点。从分裂广州中央到回归南京中央的历程中,西山派先后受困于国共与蒋、汪的“夹攻”,尽管他们采取了“公开对抗”与“地下活动”的状态在困境中“突围”,将其斗争持续长达六年之久,但最终还是合流于蒋中央的南京政府。或许,发起西山会议的文人派系在与军事强人蒋介石近四年的较量中深刻体会到了“蚍蜉撼树谈何易”!所以说,文人从政于蒋中央的军权时代,其所以蜕变也是情理之中。(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5-19)
陈均[9](2006)在《试论西山会议派与新右派对“联俄容共”的态度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内部因对“叁大政策”特别是其中的“联俄”、“容共”的意见分歧而导致分裂,由此产生了西山会议派、新右派和左派。而国共合作的命运走向最终也按照西山会议派和新右派的意志方向发展。故研究此一课题对进一步厘清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有重要意义。本文引言部分将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解释文中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说明注意问题。文章第一部分详细考察西山会议派与新右派对“联俄”政策的态度演变过程。在该部分,将西山会议派对苏联的态度演变大致划分为“联俄”、“疑俄”与“反俄”叁个阶段,运用以往尚未充分挖掘的史料,动态的描述整个演变过程及其导致变化的相关因素。同时考察新右派对“联俄”政策的态度,力图探清其真实的态度演变过程。文章第二部分考察西山会议派与新右派对“容共”政策的态度演变过程。在此部分,将西山会议派对中共的态度分为“一般反对”、“友谊解决”和“彻底清共”叁个阶段,一一考察其内容及变化原因。关于新右派对中共的态度,文章主要对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加以辨析,试图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第叁部分在第一、二部分分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指出两派眼中“联俄”与“容共”的相互关联性,并比较两派在此问题上的异同,以及围绕此二问题的关系互动。结语部分据上述研究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指出两派对“联俄”、“容共”的态度演变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6-01)
林友华[10](2000)在《林森在西山会议派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在世时,林森不但没有明显的反共言行,而且为改组国民党,促进国共合作做了有益工作。后来,他由于“一时受惑”,并在被排挤的状况下,参加了旨在排共、兼有防苏、惩汪之意的西山会议,但对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林森则基本上不参与、不支持、不评论,持超然的态度。因此,林森虽然名义上曾是西山会议的领衔召集者,实际上不是其核心人物,而且是较早从中脱身。任其衰落的旁观者。(本文来源于《闽江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西山会议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失去了党的领导核心。1925年11月23日,林森、邹鲁、谢持等部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会议,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叁大政策,冒称中国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公开打出清除联俄容共的旗号,以自认合乎"党统"的议会形式另立中央,意图与广州政府分庭抗礼。因会议在西山举行,史称"西山会议",参加会议者被称为"西山会议派"。国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山会议派论文参考文献
[1].高娟.反集权:西山会议派的重要政治立场[J].理论月刊.2017
[2].贺江枫.成立于孙中山灵前,反对叁大政策西山会议派:昙花一现的右派元老集团[J].国家人文历史.2015
[3].姚江鸿.西山会议派研究述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
[4].张雪娇.毛泽东及其主编的《政治周报》对西山会议派的批判[J].红广角.2012
[5].尚红娟.国共间的首次思想交锋:中共与“西山会议派”之论辩[J].学术月刊.2010
[6].程世平.谢持政治主张的是与非——关于国民党上海二大“宣言”与“西山会议派”的政治立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吴小铁.由出掌黄埔军校到反对“西山会议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
[8].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
[9].陈均.试论西山会议派与新右派对“联俄容共”的态度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林友华.林森在西山会议派中的地位[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