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影像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摄影,图像学,复调摄影,多重曝光
影像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邱晓宇[1](2019)在《文本化思维的影像结体——解读《复调摄影——创意多重曝光摄影实验》一书的图像学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的视觉化趋势使图像承载了更多的文本表述功能,这也必然对摄影创作产生影响。复调摄影寻求影像创作中主观表现和信息生产的高度自由,将创意重心转向对于事物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和联系,以视觉创意和意义编辑为摄影创作打开想象空间。在创作中引入线性的文本思维,以理性主导感性,以多重曝光为技术手段构设出被摄物潜在意义的新影像。从图像学角度来看,其文本化思维的结体形式,是对图像时代信息生产的实践与探索。(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刘安琦[2](2019)在《从《爱丽丝最后的逃离》看女性主义视域下影像文本的整合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在其作品《爱丽丝最后的逃离》中,通过符号化角色、搬演伊甸园寓言的手段,在叙事内部构筑起了一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处境的微缩景观,同时,通过对叙事主题与影像风格、空间造型、人物设计的深度糅合,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在外在形式与观念内核上高度自洽的惊悚类型电影,为类似的主流创作进行影像文本整合建构提供了一个范例。(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3期)
邱晓宇[3](2019)在《复调摄影——悬置于影像与文本对位中的视觉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复调摄影将图像与文本思维同时纳入影像的创作构思,借助多重曝光对影像元素进行对位的创造性编排,形成视觉织体,拍摄出被摄物之前从未存在过但与其有一定潜在联系的情境,并从实践中提炼出多重曝光的视觉原理、"影调互冲"的成像规律和复调影像的艺术特性等一系列理论,将摄影实践置于文化主题的视觉理论研究层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9年10期)
杨洋[4](2019)在《电影文本中的影像与叙事——以电影《春香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朝鲜经典文学《春香传》,在被引用改编得十多个版本当中,以韩国导演林权泽创新为最佳,结合了传统戏曲"盘索里"得清唱文化与现在影像拍摄手法,表达出了原本小说中得思想精髓,升华了春香与梦龙得爱情故事。为"春香"这一经典文化符码又向前推进一步,对于韩国整个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9期)
潘路路[5](2019)在《从传统民族文本到现代影像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时代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编自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创新的配比,无论是对于熟悉文本的陌生化处理,还是带有"弧光"的全新人物设计,抑或是在主题层面的时代创新,不仅契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更引起了当代观众的精神共振,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影片牢牢把握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宣扬了自我奋发的斗争精神,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作为文艺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本,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9期)
高婷雅[6](2019)在《文本对影像的完善——从《暴雪将至》由电影到小说的创作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暴雪将至》在第30届东京电影节获得了大的成功,同期又以"暴雪将至"为作者名在网易文学推出同名小说。撇开两者之间商业性IP打包运作的模式,文本作为后者对于影像这一前者的补充更能直观地体现出创作者对影像缺憾的完善。笔者结合文本,从主人公情感诉求、人物之间关系的架构及对时代的批判等角度切入,分析影片《暴雪将至》创作中的缺憾和文学文本的完善形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0期)
吴青科[7](2019)在《外部影像与内部隐秘——重估《故事新编》的文本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故事新编》作为鲁迅一系列作品中的一种独特小说文本,呈现为多维复杂的现代性意义场域。区别于历史性、关联性的考察,围绕其文本展开独立性考察显得十分必要。《故事新编》文本意义的多重性,不仅体现出鲁迅对传统文学精神脉络的延续和继承,更意味着鲁迅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蜕变和革新,并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审美境界。某种意义上,《故事新编》是鲁迅实验性创作的成果,其中寄寓了他有关文学活动的革命性理解与实践。(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蔡丽华[8](2019)在《跨媒介叙事解码:从文本到影像的《后来的我们》》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电影《后来的我们》改编自刘若英的短篇书信体小说《过年,回家》,上映后虽褒贬不一,但仍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为2018年电影市场中的黑马。《后来的我们》大体沿袭了青春片通常的叙事模式,在男女二人多年后的重逢中引出了当年的青春故事,表达了青春已逝的无奈,具有极大的观众共情性。(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09期)
莫少文[9](2019)在《从文本到影像—《发条橙》改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创作上的灵性与谨慎,冲撞出了一种怪诞却真实的改编风格。他巧妙地将文学、电影、歌剧的改编规则进行融合,独创出了极具风格化的电影叙事法则,电影《发条橙》就是以古典音乐的旋律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视觉效果相结合,表现出斯坦利·库布里克不受约束与打破传统的改编态度。斯坦利·库布里克秉承着忠于原材料又脱离原材料的改编技巧,从小说诞生出了一部伟大的电影。电影《发条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改编道路上的一颗宝石,不仅仅是在电影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在小说改编电影研究上也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作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改编作品,对后世改编艺术方面产生出巨大的影响力。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改编方法进行研究,即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科技背景、行为主义潮流四方面陈述创作背景对电影改编的影响,从叙事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言语、二元对立主题五方面陈述小说《发条橙》文学改编基础;接着,主要从内容改编、小说人物改动、艺术渲染实体化来论述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最后,提出对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改编的思考,并归纳出其改编过程中具有的原着忠实精神、改编叙事的风格、价值体现的本质追求。综合前面的论述,总结出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改编的规律,为今后电影文学改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易容,任洪增[10](2019)在《艺术文本中“空符号”与“符号空无”辨析——电影人物影像符号“不在之在”的表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符号是意义的前提与条件,有符号才有意义,但电影艺术中许多案例表明,本应在场的人物影像符号缺场,并未构成表意的障碍。观众期待中的人物视觉影像符号"缺场"留下的符号空白,形成了人物形象表意的张力和特定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电影文本中人物符号的"不在之在",辨析了零符号、空符号、无符号,讨论了"无符号"向"空符号"的转换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符号缺失情形下的表意机制,进而归纳了符号"空无"的普遍意义生成张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影像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在其作品《爱丽丝最后的逃离》中,通过符号化角色、搬演伊甸园寓言的手段,在叙事内部构筑起了一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处境的微缩景观,同时,通过对叙事主题与影像风格、空间造型、人物设计的深度糅合,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在外在形式与观念内核上高度自洽的惊悚类型电影,为类似的主流创作进行影像文本整合建构提供了一个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像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邱晓宇.文本化思维的影像结体——解读《复调摄影——创意多重曝光摄影实验》一书的图像学语境[J].艺术教育.2019
[2].刘安琦.从《爱丽丝最后的逃离》看女性主义视域下影像文本的整合建构[J].戏剧之家.2019
[3].邱晓宇.复调摄影——悬置于影像与文本对位中的视觉织体[J].新闻知识.2019
[4].杨洋.电影文本中的影像与叙事——以电影《春香传》为例[J].北方文学.2019
[5].潘路路.从传统民族文本到现代影像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时代创新[J].中国文艺评论.2019
[6].高婷雅.文本对影像的完善——从《暴雪将至》由电影到小说的创作谈起[J].文教资料.2019
[7].吴青科.外部影像与内部隐秘——重估《故事新编》的文本意义[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
[8].蔡丽华.跨媒介叙事解码:从文本到影像的《后来的我们》[J].电影评介.2019
[9].莫少文.从文本到影像—《发条橙》改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10].胡易容,任洪增.艺术文本中“空符号”与“符号空无”辨析——电影人物影像符号“不在之在”的表意机制[J].社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