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心理学论文-杨如江

叙事心理学论文-杨如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叙事心理学,儿科,故事,讨论

叙事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如江[1](2019)在《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科课堂教学策略探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运用叙事心理学知识提升儿科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科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索与研究。认为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科课堂教学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选择时机叙述故事;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基于讨论总结启示。(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李肇[2](2019)在《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历史纪录片生产研究——以《甲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片在民族记忆、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但一直以来,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文本解读,借助心理学对文本的创造者剖析甚少,本文以纪录片《甲午》为例,力图通过叙事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对当下历史纪录片中创作者对故事的选择、结构和叙述进行分析,探究创作者的心理动机、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了解该类型纪录片在生产过程中的深层作用因素,评估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产状况,进而为纪录片打开新的叙事空间。(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4期)

毛晓亭[3](2019)在《《等待》的叙事心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哈金是当代美国华人主流文坛最受瞩目的华裔作家之一。自1999年发表小说《等待》大获成功后,哈金迅速成为美国出版界和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等待》为哈金赢得了美国学术界的认可与诸多殊荣,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扬,一度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畅销书。《等待》以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的中国为故事背景,小说情节围绕主人公孔林持续十八年的追求“真爱”之旅展开,反映了民众情感诉求与社会规章制度的对抗,以及他们情感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无可奈何。哈金自述创作《等待》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国内对哈金作品中人物心理的研究较少,对作品中人物的创伤自我建构与深层原因更是鲜有提及。因此,对哈金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叙事心理进行研究将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文本《等待》,深度解读叁位主要人物的人生故事,探索他们在人生故事叙述中建构的创伤自我和分别等待了近二十年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在分析创伤自我的基础上,本文解读叁位主要人物对自身的叙事治疗以及该治疗对人物自我认识的影响,以期对人们进行积极自我的建构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希望能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角度。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引言,简要介绍哈金和《等待》,文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叙事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叙事自我、创伤自我和叙事心理治疗。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分析孔林的创伤自我的构建过程,并阐释孔林对自身的叙事心理治疗做出的尝试以及治疗的结果。第叁章分析吴曼娜的创伤自我的构建过程,旨在剖析她从尝试突破现状到最终默默等待的原因,并探讨吴曼娜对自身的叙事心理治疗做出的尝试以及治疗的效果。第四章分析刘淑玉的创伤自我的构建过程,并挖掘刘淑玉对自身的叙事心理治疗做出的尝试以及治疗的影响。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叙事心理学解读能够恰当地揭示《等待》的创作目的,充分分析了主人公自我的建构与治疗过程。本研究揭示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主动叙述自身的创伤经历,在叙述中找到了重建自我的力量,建构起更加强大的自我。(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姚夏晶,徐祝心[4](2018)在《叙事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课堂叙事写作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除了学工和咨询机构外,也可结合课堂活动与有经验的教师互动开展。本文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叙事写作,将心理干预工作和课程教学任务相结合,借助叙事写作的方法,对出现了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成功干预。(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52期)

李敬儒[5](2018)在《从叙事心理学角度看靳景祥对其故事讲述人身份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故事讲述人的养成是内因(讲述人个性特质)和外因(讲述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故事讲述人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实地调查方法获得故事材料,是用他者的眼光去看待故事讲述人的身份建构。叙事心理学关注故事讲述人的独特成长过程,通过故事讲述人自己来讲述人生故事,运用叙事研究法,分析其故事讲述人社会身份的建构过程。(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陆怡[6](2017)在《创伤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的体验》是日本作家大江健叁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大江以自己面对残疾儿光出生时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进行小说创作。通过写作,大江走出人生危机,迎来了新的创作阶段。本论文在叙事心理学的视域下,以探寻创伤,呈现创伤,治疗创伤叁个步骤,从主体我(I)的人生经历,客体我(Me)的人生故事以及自我的整合叁个方面来分析大江如何通过写作治疗精神创伤,以期深入了解大江的创作心理。论文主要分为叁章:内心的痛苦是大江创作的出发点,因此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大江遭遇的精神创伤,探寻大江遭受的个人创伤与时代创伤;第二章,主要阐述大江在小说中是如何叙述的。大江把创伤体验融入人生故事里,运用闪回与象征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创伤,主人公“鸟”则是大江客体我(Me)的投射;第叁章,主要阐述写作的治疗功效。《个人的体验》实现了主体我(I)大江对客体我(Me)“鸟”的认同,从而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并且大江确立了作为战斗的人道主义者的自我。大江写作治疗的成功经验具有指导性,当一般人遭受精神创伤的时候,写作治疗可以成为缓解痛苦的一剂良药。(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赵远[7](2017)在《叙事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治疗纪录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治疗纪录片是新生的纪录片亚类型,它在叙事上构建起自己的特色,即我”的故事,由“我”讲述。叙事特色建立在叙事目的之上。自我治疗纪录片通常创作于创作者遭受重大人生挫折而失去原有认同感之时。创作者有意选择以这种方式治愈心灵问题,并重获认同。而治疗效果的实现则缘于其叙事特色暗合了叙事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本文以叙事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对自我治疗纪录片的叙事特色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对自我治疗纪录片的概述,包括概念界定、发展概况以及生成语境。第二章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分析自我治疗纪录片的叙事特色。自我治疗纪录片的故事特色表现为“我的故事”,而其话语特色则可总结为“由我讲述”。第叁章则论证了叙事特色与心理治疗的互动。主观、个人和公开的叙事,解构了主流叙事的霸权,为边缘叙事开辟了道路;多层的叙述者以及松散的叙述结构等叙事手法,又将故事人物、创作者、观众以及自我治疗纪录片本身间离于问题之外,而间离使得问题得以外化,外化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第四章则是叙事治疗达成的结果,即实现了自我和社会的双面认同,不仅故事人物、创作者和观众从中获益,自我治疗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新类型同样获得了认同。(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2-01)

[8](2015)在《“叙事心理学”译丛和《心理学质性方法导论》将于2016—2018年陆续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进质性心理学和人文取向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并为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参考教材,由郑剑虹教授担任主编,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组织国内相关人员翻译一套欧美国家的叙事心理学和质性心理学着作,该译丛将于2016年至2018年陆续出版,包括四本书:(本文来源于《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期刊2015年00期)

郑剑虹,翟燕清,伍美群[9](2016)在《叙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我们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诞生了叙事心理学,30年来,叙事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诠释学叙事心理学(Hermeneutic narrative psychology)到科学叙事心理学(Scientific narrative psychology)的过程。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对叙事主题、叙事认同、家族叙事、出生叙事、民族或国家叙事的研究;从叙事的形式来看,主要包括对叙事语调、叙事结构、叙事类型等方面的研究。从叙事的个案研究到叙事的大样本调查统计分析,叙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涉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中的各种方法。本研究采用家族叙事量表(DYK)、诚信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36名初中生(留守儿童283人,非留守儿童253人)进行调查,考察了留守儿童家族叙事(family narrative)与其诚信态度、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选取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家族叙事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而非留守儿童的家族叙事则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家族叙事对诚信态度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其家族历史的了解程度一般,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3、诚信在家族叙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黄嘉丽[10](2015)在《叙事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虽然是不同的学科,但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的内容都跟人的思维、心理有密切关系,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学的视角则更宽泛、更具体、更细腻,所以心理学研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的叙事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具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5年10期)

叙事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纪录片在民族记忆、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但一直以来,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文本解读,借助心理学对文本的创造者剖析甚少,本文以纪录片《甲午》为例,力图通过叙事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对当下历史纪录片中创作者对故事的选择、结构和叙述进行分析,探究创作者的心理动机、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了解该类型纪录片在生产过程中的深层作用因素,评估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产状况,进而为纪录片打开新的叙事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如江.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科课堂教学策略探研[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2].李肇.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历史纪录片生产研究——以《甲午》为例[J].今传媒.2019

[3].毛晓亭.《等待》的叙事心理学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9

[4].姚夏晶,徐祝心.叙事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课堂叙事写作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

[5].李敬儒.从叙事心理学角度看靳景祥对其故事讲述人身份的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陆怡.创伤与治疗[D].江西师范大学.2017

[7].赵远.叙事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治疗纪录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8]..“叙事心理学”译丛和《心理学质性方法导论》将于2016—2018年陆续出版[J].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015

[9].郑剑虹,翟燕清,伍美群.叙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我们的初步探索[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10].黄嘉丽.叙事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中国培训.2015

标签:;  ;  ;  ;  

叙事心理学论文-杨如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