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低碳贝氏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穿孔,翘皮
超低碳贝氏体论文文献综述
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1](2019)在《铁素体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管坯穿孔性能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TP304L管坯穿孔后出现不同程度内壁翘皮,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翘皮部位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面电镜系统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与分析及组织分析,通过对样品的组织及微观形貌的分析,并结合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的凝固理论的研究,确定穿孔产生翘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钢水凝固过程中板条状铁素体造成。(本文来源于《云南冶金》期刊2019年05期)
孙晓光,韩晓辉,张星爽,张志毅,李刚卿[2](2019)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耐腐蚀性及环保型化学钝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配比柠檬酸钝化液对焊接接头进行化学钝化,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对304L不锈钢手工电弧焊和氩弧焊两种焊接接头组织结构进行表征,借助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区域钝化后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焊接接头化学钝化后表面钝化膜的成分。结果表明,焊缝区采用316L不锈钢焊丝进行填充,点蚀电位最高,母材区晶粒组织较均匀细小,耐蚀性相对较好;热影响区由于出现晶粒长大或混晶组织,点蚀电位最低。借助柠檬酸钝化液对焊接接头进行钝化,当钝化液浓度为10%,钝化时间为15 min时,点蚀电位最高,表面钝化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玲,王非森,周林军,漆翔[3](2019)在《激光清洗对超低碳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组不同频率(625.0,714.3,909.1 kHz)的激光清洗和机械方法对超低碳贝氏体钢除锈,研究钢材经激光与机械除锈后力学性能的差异。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硬度试验,测定了除锈后钢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冲击韧性和显微硬度,对比其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经频率为625.0 kHz的激光清洗后钢材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比其他组的小,硬度比其他组的大,但差值较小,激光除锈与机械除锈后其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喻松,郑勇,胡文盛,于新娜[4](2018)在《钴基表面堆焊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的金相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奥氏体不锈钢(w(C)≤0.03)不考虑晶间腐蚀导致以其为母材的耐磨钴基合金堆焊也未考虑晶间腐蚀,但2种碳含量的差异使堆焊区域存在碳迁移,堆焊后母材耐晶间腐蚀值得研究。试验以牌号为00Cr18Ni10N的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用氧乙炔火焰进行钴基堆焊为例,以焊接常用方式(直接空冷;350℃保温;700℃保温)进行焊后热处理,通过晶间腐蚀前后的金相对比,分析母材耐晶间腐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焊后热处理温度下,钴基表面堆焊后的00Cr18Ni10N金相组织形貌一致,无明显差异;母材和热影响区均无晶间腐蚀倾向,表明具有良好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在熔合线靠母材的熔合区(约0.2~0.4 mm)产生了渗碳现象,在熔合线靠母材的渗透区,约0.4 mm范围内有晶间腐蚀倾向。(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李辉,李烁,史春丽,武会宾,王福明[5](2018)在《超低碳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的低温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超低碳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利用扫描电镜(SEM)、原位拉伸和低温冲击等方法观察和测定了试验钢调质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了低温状态下显微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980℃保温1 h完全奥氏体化淬火与750℃保温1 h空冷后,在服役温度600℃时,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294 MPa、321 MPa和29%;原位拉伸过程中,裂纹产生于夹杂物与基体的交界处,内应力的集中使得夹杂物脱开,形成尺寸在2μm左右的孔洞,最终形成裂纹的扩展直至断裂;不同温度下RAFM钢的示波冲击P-δ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在低温时韧性极差;第二种形式为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由明显的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表现出优异的韧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1期)
李晓林,崔阳,肖宝亮,杨孝鹤,金钊[6](2017)在《V-N成分体系超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析出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仪(EDS)等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V、N含量的低碳贝氏体钢在控轧控冷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碳氮化钒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在450℃卷取,四种试验钢的组织都为粒状贝氏体,V含量由0.05%增加到0.15%,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增加了163 MPa,抗拉强度增加了85MPa。随着钢中V、N含量的增加,贝氏体组织明显细化;同时,在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中细小析出相的体积分数显着增加,析出相的平均尺寸在4~6 nm之间。尺寸在10 nm以下的析出颗粒呈细小碟片状,尺寸在20 nm左右的析出相,一般呈长条状或者椭球状。经TEM分析,尺寸小于10 nm的析出相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V(C,N)或(V,Cr)(C,N)复合析出相。(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6.钢铁材料》期刊2017-11-21)
肖浩然[7](2017)在《13Cr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热处理工艺与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极地水域螺旋桨选材的特性和发展方向,选取00Cr13Ni4Mo超低碳马氏体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热处理工艺对00Cr13Ni4Mo微观结构、强塑积和抗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激光处理表层构筑强化层提高不锈钢疲劳寿命、耐磨损性能和抗电化学腐蚀性能。为极地水域螺旋桨材料的发展提供基础研究依据。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680℃回火试验钢析出一定数量的碳化物和板条马氏体细化为逆变奥氏体提供形核区域和形核驱动力,二次回火逆变奥氏体含量提高。随着二次回火保温时间的增加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增加,钢的强塑积在19711-20232MPa%之间略有变化。虽然随着二次回火620℃保温时间的增加碳化物的析出长大,但是由于逆变奥氏体的进一步增加,试验钢抗电化学腐蚀性能并没下降。逆变奥氏体形成富集奥氏体化元素C元素减少碳化物的形成改善了贫Cr区域,另外与碳化物的共生关系改善了缺陷点。(2)熔凝处理后试验钢抗电化学腐蚀性能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组织由基体两相组织转变为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无显微成分偏析,碳化物来不及析出,减少微型原电池的形成。(3)激光熔凝表层强化后试验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降低,疲劳性能提高。且随着激光功率增加,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减慢。主要的强化机制:位错强化、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和表面压应力的存在。熔凝处理后表层硬度提高磨损失重减小1/6。(4)激光熔覆CoCr-WC,熔覆层由CoC_x和Cr_(23)C_6、WC_(1-x)相互渗透生长的网状树枝晶和枝晶间固溶体Co组成。添加Ta粉末后生成新相Co_3Ta、Ta_4C_(3.04)、Ta_7W_3C_(10),Ta_7W_3C_(10)、Ta_4C_(3.04)以短棒状形态析出。当Ta添加量为15%时Ta_7W_3C_(10)、Ta_4C_(3.04)析出形状由短棒状变为菊花状。(5)添加5%Ta与不添加Ta比较熔覆层耐磨损性能下降,主要原因Ta与WC反应生成Ta_4C_(3.0)4和Ta_7W_3C_(10),异质核心减少,形核率下降导致组织粗化,硬度大幅降低。随着Ta含量增加熔覆层硬度提高,耐磨损性能提高。添加15%Ta与比不添加Ta熔覆层比较磨损失重减少了1/3,与基体比较磨损失重仅为基体的1/17。主要原因:Ta含量增加,提高了Co固溶强化和Ta_4C_(3.04)和Ta_7W_3C_(10)数量增加弥散强化,强化后的基体更好的支撑硬质相和抗切削磨损。(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张敏,陈阳阳,刘明志,李继红[8](2016)在《超低碳贝氏体钢埋弧焊焊接接头韧化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低碳贝氏体钢埋弧焊焊接接头焊缝区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发现焊缝区韧性与针状铁素体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对焊接接头组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焊缝区针状铁素体以Al2O3夹杂物为核心多维形核呈放射状生长;利用EBSD对焊接接头组织进行晶体学取向研究,结果发现,焊缝针状铁素体晶粒取向并不完全随机分布,在某些晶体学方向上存在取向择优;各针状铁素体之间呈大角度晶界;从同一夹杂物上长出的针状铁素体,沿同一方向背向生长的针状铁素体具有相同的取向,可能因为它与奥氏体具有一定的晶体学取向关系.(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卫文俊[9](2016)在《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Q690D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以其低成本、高强度、强可焊性和优良低温韧性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矿和矿山机械、大型鼓风机、石油化工、锅炉容器等行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保证钢板的高强度和高韧性是未来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的发展方向。本文以“鞍钢C-Mn-Nb-Mo-B-Ti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中厚板产品及工艺研究”项目为背景,对鞍钢生产的Q690D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产品及工艺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考虑强度、韧性和焊接性能等因素,成分设计上选择C-Mn-Nb-Mo-B-Ti的方案。对实验钢的再结晶温度及CCT曲线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加热和控轧控冷工艺,其工艺为:加热温度为1150℃,开轧温度为1050℃,终轧温度控制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冷却速度确定为10~15℃/s,终冷温度定为550℃。(2)对鞍钢现场试生产的性能不合的Q690D钢板进行组织和性能分析,发现影响钢板性能的主要原因有:合金元素如Mn、B等含量低、元素偏析,导致相变温度高且钢板淬透性不够;控制冷却过程中温度精确控制能力低,返红温度较高导致组织为粒状贝氏体特征,MA相较粗大,局部区域存在少量针状铁素体组织,影响钢板的强度及韧性。(3)采用MINITAB软件对化学成分各组元、控轧控冷参数进行正态分布规律分析。发现鞍钢中板线Q690D性能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控冷系统不稳定,生产中静态再结晶并未造成强度的下降,动态再结晶发生与否与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偏低导致的性能不合没有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06-01)
祁一星,杜旋,刘琦,谢全胜,危亚军[10](2016)在《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冶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VOD精炼炉脱碳冶炼00Cr13Ni5Mo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通过合理控制钢水温度、真空度、供氧强度、氧枪高度、吹氩强度等参数冶炼产品终点C含量为0.02%,铬元素的收得率高达96%,"脱碳保铬"效果明显。并且产品的各项性能均满足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特钢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超低碳贝氏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不同配比柠檬酸钝化液对焊接接头进行化学钝化,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对304L不锈钢手工电弧焊和氩弧焊两种焊接接头组织结构进行表征,借助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区域钝化后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焊接接头化学钝化后表面钝化膜的成分。结果表明,焊缝区采用316L不锈钢焊丝进行填充,点蚀电位最高,母材区晶粒组织较均匀细小,耐蚀性相对较好;热影响区由于出现晶粒长大或混晶组织,点蚀电位最低。借助柠檬酸钝化液对焊接接头进行钝化,当钝化液浓度为10%,钝化时间为15 min时,点蚀电位最高,表面钝化效果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低碳贝氏体论文参考文献
[1].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铁素体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管坯穿孔性能的作用[J].云南冶金.2019
[2].孙晓光,韩晓辉,张星爽,张志毅,李刚卿.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耐腐蚀性及环保型化学钝化工艺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9
[3].陈玲,王非森,周林军,漆翔.激光清洗对超低碳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9
[4].喻松,郑勇,胡文盛,于新娜.钴基表面堆焊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的金相试验分析[J].焊接技术.2018
[5].李辉,李烁,史春丽,武会宾,王福明.超低碳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的低温韧性[J].金属热处理.2018
[6].李晓林,崔阳,肖宝亮,杨孝鹤,金钊.V-N成分体系超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析出行为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6.钢铁材料.2017
[7].肖浩然.13Cr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热处理工艺与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8].张敏,陈阳阳,刘明志,李继红.超低碳贝氏体钢埋弧焊焊接接头韧化机理分析[J].焊接学报.2016
[9].卫文俊.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Q690D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6
[10].祁一星,杜旋,刘琦,谢全胜,危亚军.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冶炼工艺研究[J].特钢技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