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轨道论文-刘桓龙,冯磊,李志伟

混合轨道论文-刘桓龙,冯磊,李志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轨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蓄电池轨道车,静液压传动,电液混合动力,功率流

混合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刘桓龙,冯磊,李志伟[1](2019)在《基于静液压传动的蓄电池轨道车电液混合加速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蓄电池轨道车瞬时加速大扭矩引起的大电流冲击对蓄电池寿命和整车续航里程的不利影响,基于传统的静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了一套新型的电液混合动力系统。首先,建立了电液混合动力系统的功率流数学模型,并根据轨道车的行驶特点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划分;其次,基于加速工况仿真了不同电液功率分配比下的动力耦合特性,并指出研究轨道车能量管理策略的必要性;最后,理论分析了电液混合动力系统中影响蓄电池放电电流强度的因素,并据此制定了最小放电电流冲击的加速策略。运用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加速策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对轨道车加速时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冲击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控制简单,实用性强。(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12期)

周培培,钱雪军[2](2019)在《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混合变电站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混合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变电站检修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培训系统。在建立混合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叁维模型与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模拟车站与列车负载,结合电力调度系统的操作,对变电站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各电气设备的电气量,从而模拟实现电气设备的叁维浏览及操作,以及供电系统的远控、站控及近控3种控制方式。轨道交通混合变电站仿真系统具有可反复操作、不费材、无危险等特点,对提高培训人员的培训效率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宋丽梅[3](2019)在《基于MOOC+SPOC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用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随之更新,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逐步被信息化课堂替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成为传统课堂的补充。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平台课《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对基于MOOC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相结合,培养新型德育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岗位素质能力的综合提升,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刘炜,许伶俐,廖钧,刘聪,刘瑞龙[4](2019)在《含逆变回馈装置的城市轨道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对逆变回馈装置的供电系统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整流机组潮流计算模型及逆变回馈装置的电压源型换流器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逆变回馈装置工作电压投切策略和控制方式的城市轨道交直流交替迭代潮流计算算法,将日回馈能量指标作为逆变回馈装置节能效果的评估指标。以实际供电系统工程为例,对线路上多列车进行仿真,分析牵引网网压和牵引变电所负荷过程,计算再生制动能量在邻近列车和逆变回馈装置之间的分配以及反馈能量在交流供电系统中的分布,研究逆变回馈装置不同启动电压和发车间隔对节能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闫斌,谢浩然,潘文彬,郝硕[5](2019)在《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轨道系统受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考虑结构刚度-质量不平顺、热膨胀系数、导热率等差异,为研究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与轨道系统的非线性互制作用,基于梁轨相互作用原理,采用带刚臂的梁单元模拟梁体,用非线性杆单元模拟梁轨接触,并与UIC算例对比以验证其正确性。以(2×57. 5+172. 5+600+4×57. 5) m跨西江混合梁斜拉桥为例,建立考虑桥塔、拉索、主梁、轨道以及相邻桥跨的高速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梁轨相互作用模型,分析温度、活载、列车制动以及地震作用下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的分布特征,并对关键设计参数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论:(1)在斜拉桥两端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可大幅降低梁端处钢轨温度应力峰值,钢轨温度应力主要由温升幅度较高的钢箱梁段控制;(2)竖向活载和列车制动作用下桥塔均承受着较大的水平力;(3)地震作用下,斜拉桥跨中钢轨也承受着较大的应力,梁段质量分布情况对钢轨应力和位移具有较大的影响;(4)塔梁相接处设置的黏滞阻尼器可有效减少列车制动和地震过程中桥塔承受的纵向力;(5)本研究成果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关键结构设计优化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运杰,许媛,鲍婕,徐文艺,戴薇[6](2019)在《基于轨道交通车辆中SiC混合模块的散热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功率SiC混合模块向着小型化、轻量化、大功率等要求发展时,随着功率等级不断提高,模块散热功耗增加,其最高温度也随之增加。过高的温度会对模块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因此SiC混合模块的散热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介绍了SiC混合模块的封装结构,通过两方面改善其散热性能:调整纳米银层的参数进行优化;将高导热石墨烯应用于SiC混合模块中,并通过模拟仿真对比石墨烯应用于芯片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得出SiC混合模块散热结构的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电子与封装》期刊2019年08期)

郭文忠,陈晓华,刘耿耿,陈国龙[7](2019)在《基于混合离散粒子群优化的轨道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轨道分配工作大多忽略局部线网问题,并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值.为此,文中基于离散粒子群优化、遗传操作和基于协商的精炼策略,综合考虑局部线网、重迭冲突、线长和障碍物,提出轨道分配算法.算法抽象局部线网,构建对应的线段模型.为了扩大种群多样性,混合遗传操作以提高全局搜索效率.同时,设计简单高效的适应度函数.最后,使用基于协商的精炼策略进一步减少线段重迭.实验表明文中算法的有效性,该算法可以获得较佳的重迭代价指标优化值,减少关键布线区域的拥挤情况.(本文来源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期刊2019年08期)

陈弈澄,齐瑞云,张嘉芮,王焕杰[8](2019)在《混合小推力航天器轨道保持高性能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太阳帆、太阳电混合小推力推进的航天器,研究了其在日心悬浮轨道的保持控制问题。为解决已有控制方法中未综合考虑内部未建模动态和外部未知扰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系统控制性能,设计了一种高性能滑模控制策略。首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建立了混合小推力航天器在日心悬浮轨道柱面坐标系的动力学方程;其次,基于改进型条件积分滑模面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设计了控制律,结合自适应方法在线估计不确定参数;接着,将求取的虚拟控制量在推进剂最优条件下转换成实际控制量,即太阳帆姿态角和太阳电推进力;最后,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设计方法提高了系统鲁棒性,减小了轨道位置超调,并且混合推进相比于单一太阳帆推进,在更短收敛时间内控制精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相比于单一太阳电推进,一年可以节省约89.6%的推进剂。(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蒋越,刘桓龙[9](2019)在《电液混合动力轨道车制动能量回收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的电液混合动力轨道车,为提高其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利用AMESim建立液压再生制动模型,在保证制动性能的基础上,对电液轨道车制动初速、摩擦制动力以及蓄能器的参数对回收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动初速越高,能量回收效率越低;摩擦制动力提供的比例越小,能量回收效率越高;蓄能器充气压力越大,容积越大,能量回收效率越高,为了提高能量回收效率,需对蓄能器参数进行合理选择。(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19年05期)

朱志辉,张磊,龚威,罗思慧,姚京川[10](2019)在《基于模态迭加法和直接刚度法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高效动力分析混合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Train-Track-BridgeCoupledSystem,TTBS)动力分析的计算效率,该文基于作者之前提出的TTBS动力分析混合模型,结合模态迭加法和直接刚度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混合方法(Improved Hybrid Method,IHM)。该方法中,列车动力方程通过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轨道结构动力方程通过直接刚度法建立以准确求解其高频局部振动响应,桥梁结构动力方程通过模态迭加法建立以降低其自由度数目。列车和轨道结构通过轮轨线性Hertzian接触关系耦合为列车-轨道耦合时变子系统,轨道与桥梁间通过轨-桥相互作用力的平衡迭代实现耦合。首先以朔黄重载铁路32 m简支梁桥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正确性。然后,以CRH2型高速动车组通过万宁系杆拱桥为例,探究了桥梁振型数量对动力响应指标计算精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比叁种不同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及耗时,结果表明:同样的计算精度下,该文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混合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轨道交通混合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变电站检修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培训系统。在建立混合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叁维模型与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模拟车站与列车负载,结合电力调度系统的操作,对变电站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各电气设备的电气量,从而模拟实现电气设备的叁维浏览及操作,以及供电系统的远控、站控及近控3种控制方式。轨道交通混合变电站仿真系统具有可反复操作、不费材、无危险等特点,对提高培训人员的培训效率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桓龙,冯磊,李志伟.基于静液压传动的蓄电池轨道车电液混合加速策略[J].液压与气动.2019

[2].周培培,钱雪军.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混合变电站的仿真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9

[3].宋丽梅.基于MOOC+SPOC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

[4].刘炜,许伶俐,廖钧,刘聪,刘瑞龙.含逆变回馈装置的城市轨道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J].铁道学报.2019

[5].闫斌,谢浩然,潘文彬,郝硕.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轨道系统受力特性[J].铁道工程学报.2019

[6].张运杰,许媛,鲍婕,徐文艺,戴薇.基于轨道交通车辆中SiC混合模块的散热优化设计[J].电子与封装.2019

[7].郭文忠,陈晓华,刘耿耿,陈国龙.基于混合离散粒子群优化的轨道分配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9

[8].陈弈澄,齐瑞云,张嘉芮,王焕杰.混合小推力航天器轨道保持高性能滑模控制[J].航空学报.2019

[9].蒋越,刘桓龙.电液混合动力轨道车制动能量回收率的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9

[10].朱志辉,张磊,龚威,罗思慧,姚京川.基于模态迭加法和直接刚度法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高效动力分析混合算法[J].工程力学.2019

标签:;  ;  ;  ;  

混合轨道论文-刘桓龙,冯磊,李志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