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剩余物论文-贾淑娴,吴传敬,刘小飞,郭剑芬

采伐剩余物论文-贾淑娴,吴传敬,刘小飞,郭剑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采伐剩余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采伐剩余物,杉木林,土壤磷组分,土壤有机磷

采伐剩余物论文文献综述

贾淑娴,吴传敬,刘小飞,郭剑芬[1](2019)在《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采伐剩余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改变了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而磷(P)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其含量及有效性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福建省叁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采伐后产生的采伐剩余物进行保留、清除、火烧处理,4年后,对不同处理0~10及10~20 cm土层土壤中各组分P的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保留处理极有效P、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显着高于清除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保留处理中,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显着高于火烧处理.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有机磷的比值(C∶Po)>200,并且保留处理在不同土层C∶Po均显着小于清除、火烧处理,表明保留处理可以缓解本地区P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游离型铁、无定形铁是影响土壤P组分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P和有效P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的降解,保留采伐剩余物可以增加土壤P含量,还可以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缓解地区P限制,为植被生长提供持续的P供应.(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启越,姚丹阳,李秀丽,贾忠奎,刘瑞雪[2](2019)在《基于正交试验的华北落叶松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塞罕坝7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各选择5种不同剩余物粉碎粒径、尿素喷施浓度、EM菌液喷施量以及木醋液喷施浓度,对采伐剩余物进行处理,采用L_(25)(5~4)正交设计安排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组合短期内对华北落叶松采伐剩余物分解、林地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的影响,初步筛选较优剩余物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在25种处理组合中,4和7号的处理效果较优,说明采取将采伐剩余物粉碎成较小的颗粒,同时添加适中浓度尿素溶液、木醋液及添加适量EM菌的混合处理方式对提高剩余物分解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效果最好.各处理的较优水平为:颗粒直径φ<0.3 cm、尿素溶液3~9 kg·m~(-3)、剩余物与EM菌体积比1∶500~1∶750、木醋液稀释倍数400~800.此结果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采伐剩余物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杰[3](2019)在《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林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南平第1代杉木成熟林中设置固定标准地,采伐前测定每个标准地碳储量,采伐后采用5种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全部收获(移走地面上全部有机剩余物,包括树木、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全树收获(收获树木的全部地上部分)、树干和树皮收获(仅收获树干与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仅收获树干和树皮,将全树收获处理的树枝和树叶移到这个处理中)、炼山(仅收获树干和树皮,然后火烧采伐剩余物),随后采用常规方法营造第2代杉木林。试验后12 a,对不同处理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第2代杉木林乔木层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61.03 t·hm~(-2))>全树收获(57.57 t·hm~(-2))>全部收获(55.64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54.38 t·hm~(-2))>炼山(49.00 t·hm~(-2));土壤层(0~40 cm)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99.49 t·hm~(-2))>全树收获(95.63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94.81 t·hm~(-2))>全部收获(91.55 t·hm~(-2))>炼山(91.23 t·hm~(-2),与第1代杉木林采伐前相比,第2代12年生杉木土壤层(0~40 cm)碳储量除了全部收获处理降低0.04 t·hm~(-2)外,其他处理均有少量增加,但差异均不显着。第2代12年生杉木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162.80 t·hm~(-2))>全树收获(155.56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151.24 t·hm~(-2))>全部收获(149.14 t·hm~(-2))>炼山(142.29 t·hm~(-2))。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全树收获处理、树干和树皮收获处理、全部收获处理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比炼山处理高14.41%、9.33%、6.29%、4.81%,但差异均达不到显着水平(P>0.05)。(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翁怡琳[4](2019)在《桉树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刀耕火种的整地方式已强烈影响到中国南方高强度经营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和林分生产力,而保留剩余物能归还土壤大量的生物量和养分,但是不同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桉树剩余物分解的影响鲜少有人研究。为了探究不同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桉树剩余物分解、林下土壤肥力和林分生长量的影响以及剩余物养分释放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在广西贺州大桂山林场桉树免炼山试验林地,以5年生桉树采伐剩余物(分为叶、细枝和粗枝)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剩余物管理措施(移除、平铺和带状堆放)下分解过程中质量残留率和养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以及林分生长量等34个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地采伐前5年生桉树人工林地上生物量为91.18t/hm2。采伐剩余物生物量为12.9t/hm2,其中树枝、叶生物量分别为9.96t/hm2、2.94t/hm2。剩余物养分储量(C、N、P、K、Ca、Mg、S、Fe、Mn、Cu、Zn、B)为7.23t/hm2,其中枝、叶养分储量分别为5.48t/hm2、1.75t/hm2。(2)初始C、N、P、K含量以及C/N、C/P、C/K、N/P、N/K、P/K 比在剩余物之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初始C、N、P、K含量由高到低为叶>细枝>粗枝。初始C/N、C/P比由高到低为粗枝>细枝>叶。初始C/K、P/K比由高到低为粗枝>叶>细枝。初始N/P比由高到低为叶(16.29)>细枝(8.50)>粗枝(7.38)。叶的初始N/K比(1.98)极显着高于粗枝和细枝(p<0.001),而粗枝(0.98)和细枝(0.97)的初始N/K比没有显着差异。(3)经过12个月的分解,质量残留率由高到低为粗枝(76.43%)>细枝(64.85%)>叶(44.01%)。叶分解最快,t50%为0.82-0.89年,t95%为3.56~3.84年;其次是细枝,t50%、t95%分别为1.41~1.87年和6.08~8.10年:粗枝分解最慢,t50%、t95%分别为2.13~2.74年和9.19~11.84年。分解12个月时,平铺处理下叶、细枝、粗枝质量残留率比带状堆放下的分别低4.91%、9.79%、6.67%。与剩余物带状堆放相比,平铺处理能缩短叶7.87%、细枝24.6%、粗枝22.26%的分解50%所需时间,叶7.29%、细枝24.94%、粗枝22.38%的分解95%所需时间,促进剩余物加快分解。(4)剩余物C、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呈富集—释放模式。P含量富集和释放现象交叉出现,整体呈下降趋势。K含量呈净释放。C/N、C/P、C/K、N/P、N/K、P/K 比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不同剩余物的上升趋势有所差异。经过12个月的分解,C、N释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细枝>粗枝,P、K释放量为细枝>粗枝>叶。与带状堆放处理相比,剩余物平铺处理下的C、N、P、K含量及残留率更低,释放量更高。(5)剩余物质量残留率与剩余物初始C含量、C/N 比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初始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剩余物分解过程中,质量残留率与养分残留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尤其与C残留率的正相关系数最高。质量残留率与N、P、K动态变化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C/N、C/P、N/P、P/K比动态变化呈显着正相关(p<0.05)。(6)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pH值、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硝氮、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脲酶和蔗糖酶在不同剩余物管理措施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移除处理下土壤容重和pH最高,其它指标含量最低。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全氮和全磷在平铺和带状堆放处理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与其它处理相比,平铺处理具有更高的有效养分含量。平铺处理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蔗糖酶显着高于带状堆放处理(p<0.05),而脲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7)平铺处理下1年生桉树幼林平均地径和胸径比移除处理下的分别高3.63%、6.44%,比带状堆放处理下的分别高1.49%、1.80%;平均树高比移除处理下的高12.16%,比带状堆放处理下的低0.64%。但不同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桉树1年生幼林生长量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8)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与剩余物分解养分释放相关性较强的化学指标有:有效钾、pH值、全氮、硝氮、全磷、有效硼、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铜;生物学指标有:微生物生物量碳、蔗糖酶、微生物生物量氮和脲酶。基于上述结果,桉树林下采伐剩余物平铺处理能加快剩余物分解,加速养分循环速率,提高林下土壤肥力,促进林分生长,更有利于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媛媛,张双燕,王传贵,方徐勤[5](2019)在《毛竹采伐剩余物的化学成分、纤维形态及纸浆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利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采伐剩余物,以4年生毛竹采伐剩余物竹枝和竹梢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视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及热重分析仪等对毛竹采伐剩余物的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等的性质进行分析,且利用硫酸盐法对毛竹采伐剩余物进行制浆造纸,并对纸张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毛竹采伐剩余物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毛竹采伐剩余物的硝酸-乙醇纤维素质量分数介于342.9~409.3 g·kg~(-1),α-纤维素质量分数约420.0 g·kg~(-1),木质素约240.0 g·kg~(-1),苯醇抽提物为36.7~54.3 g·kg~(-1), 10.0 g·L~(-1)氢氧化钠抽提物为256.7~296.7 g·kg~(-1),灰分质量分数为8.5~26.5 g·kg~(-1);毛竹采伐剩余物半纤维素主要是由阿拉伯糖,木糖和糠醛等糖单元组成,其中以木糖为主(>85.0%);毛竹采伐剩余物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400~2 000μm,长宽比为64.70~65.54;毛竹采伐剩余物热解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热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第2阶段,毛竹采伐剩余物最大热分解温度为339~341℃;毛竹采伐剩余物经硫酸盐法成浆后,纸浆得率为44.71%,有良好的成浆性能,有较高的抗张强度(63.88 N·m-1·g-1)和耐破强度(4.14 kPa·m~(-2)·g~(-1)),比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和龙竹D. peculiaris要优良,可作为纸浆材使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傅仲豪[6](2019)在《采伐剩余物和施肥管理对杉木生长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林树种,杉木人工林遍及我国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长期以来通过组培、扦插和分子技术等先后筛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杉木无性系,但目前有关人工林经营技术对杉木不同无性系林木生长及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依然不足。杉木采伐后能够产生树枝、树叶和树根等大量采伐剩余物,如何合理利用采伐剩余物,提高新造林地土壤养分有效性是杉木人工林培育的关键环节。此外,施肥是有效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下降的重要经营技术。近年来,随着缓释肥技术不断发展,缓释复合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杉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施用缓释肥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依然缺乏。因此,本文将开展杉木无性系、剩余物处理方式和施肥等培育技术对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研究,为我国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18年春季新营造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2裂区试验设计,比较杉木无性系、采伐剩余物粉碎和缓释复合肥施用等3个因素对造林初期杉木苗木生长、叶片养分、土壤全量养分和土壤水溶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杉木无性系“洋-020”和“洋-061”苗木,采伐剩余物原位放置和剩余物粉碎处理,施肥和未施肥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样地。分别测量植物苗高、地径以及叶片C、N、P、K、Ca和Mg含量,土壤C、N、P、K、Ca和Mg元素含量以及土壤NH_4~+-N和NO_3~--N养分含量。同时,在每块样地30cm和60cm深度埋置土壤水溶液陶瓷头采集器,分别在6、7、9和11月份采集土壤水溶液,并测定土壤水溶液DOC、SIN(NH_4~+-N和NO_3~--N)以及K~+、Na~+、Ca~(2+)、Mg~(2+)、SO_4~(2-)等5种离子含量。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洋-061”苗高、地径均值分别为80.62cm和10.04 mm,而杉木无性系“洋-020”苗高、地径均值分别为68.13 cm和8.35 mm,表明杉木无性系显着影响苗高和地径。然而,施肥和采伐剩余物粉碎处理对杉木生长影响不显着,表明在造林初期苗木遗传特征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比采伐剩余物、施肥等经营措施更明显。杉木无性系、采伐剩余物粉碎和施肥对杉木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无显着交互性效应。(2)杉木无性系“洋-020”N、P和Mg含量分别为20.38 mg/g、0.87 mg/g和0.92 mg/g,而“洋-061”N、P和Mg含量分别为17.33 mg/g、0.75 mg/g和1.02mg/g。与杉木无性系“洋-020”相比,无性系“洋-061”叶片的N和P含量分别降低14.97%和13.79%,而Mg含量增加10.87%。同时,缓释肥施用显着提高杉木叶片P含量,降低叶片Mg含量,表明土壤P养分是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限制因子。然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杉木叶片养分含量影响不显着。(3)杉木无性系、采伐剩余物粉碎处理和施用缓控型肥对林地土壤C、N、P、K、Ca和Mg元素含量的影响并不显着,且各因素间无显着交互性作用。然而,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下土壤C/N、C/P、N/P分别降低2.75%、15.31%和11.72%,但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同样,各处理土壤NH_4~+-N和NO_3~--N差异不显着。(4)施肥能够影响新造杉木人工林土壤水溶液DOC和NO_3~--N含量以及各离子含量,施肥提高30 cm土壤NO_3~--N含量和60 cm土壤DOC。此外,在60 cm土层,施肥降低土壤水溶液SO_4~(2-)含量,但提高土壤水溶液Na~+含量。同时,不同杉木无性系造林地土壤水溶液养分存在显着差异,杉木无性系“洋-020”林地30cm土壤水溶液K~+含量和60 cm深度土壤水溶液Na~+含量显着高于无性系“洋-061”。然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土壤水溶液养分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性。此外,土壤水溶液养分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动态特征。综上研究表明,杉木无性系和施缓释肥对新造林地杉木生长和土壤养分具有显着影响。然而,采伐剩余物粉碎处理对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影响无显着。本研究数据仅为试验处理6个月,针对杉木人工林不同培育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和养分影响需进一步展开长期定位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童秀英[7](2018)在《森林采伐剩余物收集打捆压缩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利用森林采伐剩余物,设计了适应林区环境条件的采伐剩余物压缩装置,该装置尺寸为2 m×1.0 m×1.5 m,为森林采伐剩余物的压缩运输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设备。(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8年09期)

童秀英[8](2018)在《森林采伐剩余物运输设备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利用采伐剩余物提供合适的运输设备,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出了所需运输设备的主要参数,然后结合现有理论或经验公式进行校核验证。该研究主要针对设备的尺寸、主要参数、牵引力、液压马达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确定设备的结构和尺寸,计算出所必需的参数,以及牵引力、液压马达的主要指标,经校核验证后得到这些指标均满足设计和强度要求。使用这些指标可以对该设备的主要部件进行选择,从而为采伐剩余物的合理利用提供合适的运输设备。(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8年08期)

高锐[9](2018)在《南方丘陵山地采伐剩余物粉碎机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合了树枝切片粉碎机、树枝粉碎机、木材削片机的原理和特点,利用Solid Works叁维设计软件对相关零部件建模、装配、优化设计,对装配体进行干涉分析,研制了一款具有切片与粉碎功能、可移动的中型采伐剩余物粉碎机。该机具有带钢板弹簧悬吊系统行走系统的可移动底盘,粉碎直径可达80 mm,底盘高,便于行走于山林间,可直接拖到堆头进行林区采伐剩余物的切片粉碎作业,生产出生物质成型加工设备要求的木屑。(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机》期刊2018年02期)

马晓波[10](2018)在《履带式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翻转装置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采伐剩余物主要是指森林经采伐后遗弃在伐区的枝丫、梢头木、风折木、树皮、伐根与树根、枯立木和灌木等剩余物。据分析,森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的潜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国森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率还较低,而且相关林业企业缺乏森林采伐剩余物科学利用的观念。对采伐迹地上的剩余物进行清理利用,不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改善林地环境卫生,防止森林病虫害、火灾的发生,有利于森林更新获得生态效益。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利用采伐剩余物,缓解我国木材供应紧缺的状况,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壮大。对于小规模剩余物收集运输,应保证良好的通过性和灵活性。结合我国林业运输装备现状及需求,设计简易履带式采伐剩余物翻转运输车。采伐剩余物翻转运输车主要由驾驶室、履带式底盘系统、翻转装置、后行走机构总成及液压控制系统组成。履带行走机构和翻转装置是剩余物运输车的技术核心,它的运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和工作效率。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完成机械的叁维设计与虚拟装配并对翻转装置部分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解分析国内外集材运输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对运输车结构组成有总体的研究把握。对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分析,综合考虑若干理论上通过的备用方案,确定机械的总体方案,完成整车各总成的总布置研究。充分考虑采伐剩余物专用运输车作业的特殊性,采用平面四杆机构作为翻转机构的设计理念,根据四杆机构设计基本原则,进行翻转装置总成的合理设计。在建立虚拟样机过程中,利用UG NX 10.0软件强大的叁维实体建模功能和机构运动仿真与分析功能,对剩余物运输车各零部件总成进行建模,然后再将建好的各零部件模型进行装配,建立运输车整体虚拟样机,并进行运动仿真,完成关键翻转机构虚拟模型的修改与优化。最后,运用ANSYS Workbench 15.0软件对运输车翻转装置的主要承载件翻转支撑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在静态载荷下,翻转支撑梁沿X、Y、Z轴方向的应力和位移云图,以及等效应力、总位移和等效应变云图,校核翻转支撑梁在强度和刚度方面是否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采伐剩余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塞罕坝7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各选择5种不同剩余物粉碎粒径、尿素喷施浓度、EM菌液喷施量以及木醋液喷施浓度,对采伐剩余物进行处理,采用L_(25)(5~4)正交设计安排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组合短期内对华北落叶松采伐剩余物分解、林地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的影响,初步筛选较优剩余物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在25种处理组合中,4和7号的处理效果较优,说明采取将采伐剩余物粉碎成较小的颗粒,同时添加适中浓度尿素溶液、木醋液及添加适量EM菌的混合处理方式对提高剩余物分解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效果最好.各处理的较优水平为:颗粒直径φ<0.3 cm、尿素溶液3~9 kg·m~(-3)、剩余物与EM菌体积比1∶500~1∶750、木醋液稀释倍数400~800.此结果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采伐剩余物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伐剩余物论文参考文献

[1].贾淑娴,吴传敬,刘小飞,郭剑芬.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孙启越,姚丹阳,李秀丽,贾忠奎,刘瑞雪.基于正交试验的华北落叶松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优选[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陈杰.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林碳储量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9

[4].翁怡琳.桉树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李媛媛,张双燕,王传贵,方徐勤.毛竹采伐剩余物的化学成分、纤维形态及纸浆性能[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6].傅仲豪.采伐剩余物和施肥管理对杉木生长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9

[7].童秀英.森林采伐剩余物收集打捆压缩装置的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8

[8].童秀英.森林采伐剩余物运输设备设计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8

[9].高锐.南方丘陵山地采伐剩余物粉碎机的研制[J].福建农机.2018

[10].马晓波.履带式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翻转装置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标签:;  ;  ;  ;  

采伐剩余物论文-贾淑娴,吴传敬,刘小飞,郭剑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