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重于湿论文-刘钰书

热重于湿论文-刘钰书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重于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重于湿型,病毒性肝炎,茵陈蒿汤,肝功能

热重于湿论文文献综述

刘钰书[1](2018)在《茵陈蒿汤辅助治疗热重于湿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茵陈蒿汤辅助治疗热重于湿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热重于湿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研究组接受茵陈蒿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肝功能指标(PT、ALT、TBIL、AST)、并发症、病死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治疗热重于湿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突出,患者肝功能得到更为明显的改善,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14期)

董双龙,李银彩,王飞[2](2016)在《甘露消毒丹穴位离子导入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热重于湿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穴位离子导入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热重于湿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煎液穴位离子导入治疗,治疗20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肝功能、炎性因子和临床客观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穴位离子导入可降低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热重于湿证)患者肝脏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肝功能指标,加速黄疸消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6年06期)

蔡念宁,李敏,张广中[3](2010)在《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热重于湿型)的临床经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医皮、外科界的泰斗赵炳南教授治疗急性湿疹有独到的经验,他往往将急性湿疹辨证为湿热证热重于湿型,创立了具有清热凉血利湿之功的清热除湿汤。我科于2006.9~2009.7月,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中医辨证属湿热证热重于湿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赵老对于急性湿疹的诊治,既重视内治,也重视外治。常采用中药湿敷、外涂,控制渗出,减轻瘙痒。(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0-09-01)

张俊英[4](2009)在《湿病湿热证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制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依据,在使用温下、寒下药物制作中气虚实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制作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大鼠模型,并用清热化湿方加减分别对两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模型大鼠治疗前后体温、饮食量、饮水量、二便、精神、活动量、毛色等宏观指标的变化,运用放免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核因子κB(NF-κB),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湿热证的部分特性及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的制作方法,为实验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因素“中药灌服+高脂饮食+高温高湿环境+大肠杆菌”复合造模法制作湿热证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A)、湿重于热模型组(B)、湿重于热治疗组(C)、热重于湿模型组(D)热重于湿治疗组(E)①A:在正常温湿度环境下,普通混合饲料喂养29天。②B、C、D、E:在正常温湿度环境下,用高脂饲料喂养二周,其间B、C组第一周内灌服小承气汤(每次灌胃给药2g/ml/200g。每日二次,共7天),D、E组第一周内灌服大黄附子汤(每次灌胃给药2g/ml/200g。每日二次,共7天)。第叁周,再放入人工气候箱中12天(B、C温度25℃,相对湿度95%;D、E温度35℃,相对湿度75%),每天造模时间(上午8-12时,下午13-17时),放入人工气候箱第13天,均灌服大肠杆菌10~9/ml/200g,四小时后,再加强灌服一次(剂量同前),继续观察3天。③C、E:于第一次灌服大肠杆菌后,灌服相应中药水煎液进行反证。注意观察大鼠的体温、饮食量、饮水量、二便、精神、活动量、毛色等的变化。第30天处死大鼠,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切片,用放免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的TNF-α、IL-1β、NF-κB的水平。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组大鼠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两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体温升高、饮水量及饮食量均较正常组减少、倦怠嗜卧、尿黄浊、大便稀溏、毛色暗黄无光泽。灌服大肠杆菌后,湿重于热模型组(简称湿偏重模型组,以下同)与热重于湿模型组(简称热偏重模型组,以下同)比较,热偏重模型组体温升高较快、纳食较少、饮水量较多、大便较干结、小便黄浊且较烦躁等,两治疗组大鼠症状、体征均较模型组轻,且恢复较快,热偏重治疗组恢复较湿偏重治疗组快。各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TNF-α、IL-1β、NF-κB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模型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TNF-α、IL-1β、NF-κB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性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两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镜下肝组织切片:两模型组有肝小叶均受损,中央带出现肝细胞脂肪变,门管区有炎症细胞浸润,说明湿热模型有炎症反应。热偏重模型组比湿偏重模型组的脂变肝细胞多,且炎症细胞较多。两治疗组肝小叶受损范围缩小,部分动物肝小叶周边带完好的细胞增多,胞质着色较深,嗜碱质较多,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模型组大鼠通过温下或寒下药物干预形成两种不同的中气虚实模型,在感染大肠杆菌后,两模型组大鼠体温均升高,且热偏重模型组体温较湿偏重模型组高,经中药干预后,热偏重治疗组比湿偏重治疗组体温恢复的快,说明中气虚实对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的形成有影响,两模型组大鼠的症状体征均基本符合温病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证的特点。模型组TNF-α、IL-1β、NF-κB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其病理生理效应,能从免疫学方面很好地诠释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及临床表现。其中TNF-α、IL-1β、NF-κB水平在两模型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湿热证两模型组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不同。清热化湿方加减可明显改善湿热证模型大鼠的症状体征,并使两模型组免疫指标及核因子NF-κB恢复正常,说明清热化湿方加减对两模型组具有较好的干预抑制作用,中止炎症介质的转录,限制急性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清热祛湿效果。总之,从以上模型体征、指标、病理切片以及清热化湿方加减的干预等方面,可部分说明湿热证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不同,从不同方面说明湿热证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制作成功。(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9-05-23)

热重于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穴位离子导入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热重于湿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煎液穴位离子导入治疗,治疗20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肝功能、炎性因子和临床客观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穴位离子导入可降低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热重于湿证)患者肝脏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肝功能指标,加速黄疸消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重于湿论文参考文献

[1].刘钰书.茵陈蒿汤辅助治疗热重于湿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8

[2].董双龙,李银彩,王飞.甘露消毒丹穴位离子导入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热重于湿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

[3].蔡念宁,李敏,张广中.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热重于湿型)的临床经验探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2010

[4].张俊英.湿病湿热证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制作的初步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标签:;  ;  ;  ;  

热重于湿论文-刘钰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