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机制论文-周莹,石亮,穆松

吸附机制论文-周莹,石亮,穆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泥基材料,硫酸盐,氯盐,传输

吸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石亮,穆松[1](2020)在《基于SO_4~(2-)吸附与反应的硬化水泥基材料中Cl~-传输与固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行设计的离子空间传输试验装置,分析研究了硫酸盐和氯盐的空间传输性能,并通过测试硫酸盐和氯盐共存时产物的组成和形貌,分析硫酸根离子对氯离子固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O_4~(2-)与Cl~-共存的情况下,Cl~-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传输量较纯溶液时均有减小,说明SO_4~(2-)会阻碍Cl~-的传输;SO_4~(2-)与Cl~-均可与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其中SO_4~(2-)反应生成AFt,Cl~-反应生成Friedel盐,当两者共存时,Friedel盐生成量减少,说明SO_4~(2-)会减弱Cl~-的固化能力,从而减弱混凝土结构中氯盐的腐蚀破坏程度。(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20年01期)

钟宜航,彭陈亮,王观石,秦磊,罗嗣海[2](2019)在《蒙脱石对Y~(3+)的吸附特性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提纯后蒙脱石对Y~(3+)的吸附行为,考察接触时间、固液比、初始浓度、 pH、离子强度、共存NH~+_4和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进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和热力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蒙脱石对Y~(3+)的吸附在1.5 min内可以达到平衡。固液比和Y~(3+)初始浓度的增大会减小Y~(3+)吸附量而增大吸附率;溶液pH的增大和离子强度的减小会促进Y~(3+)的吸附。离子交换是Y~(3+)吸附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作用方式,随着pH增大,离子交换作用减弱,表面配位作用增强。Y~(3+)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 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模型。根据吸附热力学参数, Y~(3+)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自发进行,提高温度会促进Y~(3+)的吸附。(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谢伟芳,韩承辉[3](2019)在《BP-PSO优化改性凹凸棒土吸附Pb(Ⅱ)条件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Keggin离子改性凹凸棒土对Pb(Ⅱ)的吸附性能及获得Pb(Ⅱ)最大去除率,采用响应面(RSM)及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合粒子群算法(BP-PSO)对去除条件进行优化,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动力学、等温吸附及热力学研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采用可渗透反应墙对Pb(Ⅱ)去除进行动态模拟。XPS表征结果显示Pb(Ⅱ)被吸附到改性土表面,该吸附过程并未发现氧化还原反应。RSM优化下,预测和实际Pb(Ⅱ)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3. 85%和81. 24%,相对应的去除条件:反应时间为50. 02 min、初始Pb(Ⅱ)浓度为150 mg/L、温度为20℃及初始p H值为7。BP-PSO优化下最大去除率为85. 68%,对应的实验条件: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52. 28 min,初始Pb(Ⅱ)浓度为250 mg/L,初始p H值为7,在此条件下验证实验值为84. 41%。BP-PSO更合适用于优化改性凹凸棒土吸附水溶液中Pb(Ⅱ)。改性凹凸棒土对Pb(Ⅱ)的吸附为吸热、自发及熵驱动的过程。可渗透反应墙中对Pb(Ⅱ)去除率的去除效果不理想。(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韩承辉,谢伟芳,阮小燕,程婷,戚琳[4](2019)在《柚子皮基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u(Ⅱ)的吸附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柚子皮基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u(Ⅱ)去除条件及探究其吸附机制,采用SEM、XRD、FI-IR、N2吸附及热重分析对合成的柚子皮基活性炭进行表征,利用响应面优化柚子皮基活性炭优化吸附Cu(Ⅱ)条件,并采用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研究柚子皮基活性炭吸附Cu(Ⅱ)机制。结果显示,柚子皮基活性炭经MgCl2活化后,孔空隙结构变得更加发达、体积和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合成的活性炭材料中有大量乱层状石墨微晶、类石墨微晶结构,以及大量-OH、-C=C及-C-H等基团,吸附平均孔径4.165nm,比表面积3.207m~2/g。响应面优化后,柚子皮基活性炭吸附Cu(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0.04℃、初始pH=9、反应时间40min、初始Cu(Ⅱ)浓度60mg/L,预测去除率为84.99%,实际去除率为84.14%。影响柚子皮基活性炭吸附Cu(Ⅱ)条件大小排序为:初始pH>温度>初始Cu(Ⅱ)浓度>反应时间。柚子皮基活性炭吸附Cu(Ⅱ)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2期)

麻淳雅,朱健,雷明婧,刘子璇,王沛颖[5](2019)在《硅藻土负载纳米铁对Cd~(2+)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硅藻土(CDt)的吸附能力,采用NaBH_4液相还原二价铁法合成负载纳米铁的硅藻土颗粒(nZVI-CDt),运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nZVI-CDt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不同吸附条件对CDt和nZVI-CDt吸附Cd~(2+)的影响,并结合等温吸附属性、吸附过程控制步骤以及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属性分析探讨了CDt和nZVI-CDt对Cd~(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负载纳米铁后,硅藻土的团聚现象得到改善,分散性更好,表面活性基团向有利于吸附方向发生变化,吸附能力得到显着提升,相对于CDt,nZVI-CDt对Cd~(2+)的吸附量提升了3.9倍;nZVI-CDt对Cd~(2+)的吸附较为迅速,20 min左右就可达到吸附平衡;随着投加量的增加,nZVI-CDt对Cd~(2+)的吸附量呈下降趋势,而初始浓度对Cd~(2+)的吸附影响则正好相反;相对于CDt,溶液初始pH值对nZVI-CDt吸附Cd~(2+)的影响明显减弱;nZVI-CDt对Cd~(2+)的吸附能力受温度影响不大;nZVI-CDt对Cd~(2+)的吸附符合Temkin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容易进行,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过程控制步骤为发生在微孔内的吸附反应.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CDt和nZVI-CDt对Cd~(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且系统的无序性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隋春红,孟小宛,王衣,解文玉,李康[6](2019)在《聚乙烯醇/壳聚糖纳米纤维吸附叁价铬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经过戊二醛交联制备耐水性PVA/CS纳米纤维,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检测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VA/CS纳米纤维对Cr(Ⅲ)的最佳吸附条件是:在pH=6.0、Cr(Ⅲ)初始质量浓度为75和150 mg/L时,120、240 min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在温度为288 K时,PVA/CS纳米纤维对Cr(Ⅲ)的最大吸附量约为31.25 mg/g;当温度升高到318 K时,最大吸附量约为64.34 mg/g。对Cr(Ⅲ)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具有吸热和自发性特征,循环吸附实验表明PVA/CS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XPS图谱表明PVA/CS纳米纤维中的N和O共同对Cr(Ⅲ)的吸附起作用。(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9年11期)

余雪梅,彭书明,王洪婷,伏媛,李璟[7](2019)在《耐镉芽孢杆菌对Cd~(2+)的吸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攀枝花矿区淤泥样品中通过逐级提高Cd~(2+)浓度进行驯化,获得1株高耐镉菌株PFYN01,经16S rDNA PCR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最大耐Cd~(2+)浓度为3 900 mg/L。研究初始Cd~(2+)浓度、pH值、菌量对菌株吸附Cd~(2+)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傅叶里红外光谱(FTIR)探究菌株吸附机制。结果表明,PFYN01在初始Cd~(2+)浓度为75 mg/L、菌量为1.0 g/L、pH值为5.0时,对Cd~(2+)的吸附率达到34.98%;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974 mg/g。对比分析Cd~(2+)吸附前后的细胞形态和红外光谱变化,证实了"细胞成分羟基(O—H)、酰胺基(N—H)、烃基(C—H)、羧基■、羰基(—COOH)参与了Cd~(2+)与PFYN01的相互作用"的结论。PFYN01是一株对Cd~(2+)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细菌菌株,对其吸附Cd~(2+)影响因素及吸附机制研究的结果将为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蒋煜峰,温红,张前,刘兰兰,原陇苗[8](2019)在《环丙沙星在黄土中的吸附机制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兽药抗生素在西北黄土中的吸附行为及机制,以环丙沙星(Ciprfloxacin, CIP)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平衡实验法研究其在黄土中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p H值和粒径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在黄土中的吸附可分为两个阶段,6h内表现为快速吸附,6~10h表现为慢速吸附,10h后吸附达到平衡;环丙沙星在黄土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较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颗粒内部扩散和外部液膜扩散共同影响;吸附热力学过程较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吸附等温线符合L-型,表明黄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受溶液中溶质和水分子共同作用影响;焓变ΔHθ、熵变ΔSθ和吉布斯自由能ΔGθ均<0,表明黄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是混乱度减少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p H=5时黄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量最大,p H值为2~5时,黄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量随p H值升高呈上升趋势,p H>5时,黄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量随p H值升高呈下降趋势,表明强酸和碱性环境均不利于吸附;吸附量与黄土粒径呈反比,与初始浓度呈正比.由实验结果推断黄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主要吸附机制为环丙沙星分子中氨基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修其慧,邓晓燕,戴冬梅,高洪涛[9](2019)在《MoS_2吸附去除水中Cu(Ⅱ)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纳米MoS_2,对水中Cu(Ⅱ)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Cu(Ⅱ)的最大吸附去除量221.3 mg·g~(-1)。采用表面络合模型(SCFM)描述Cu(Ⅱ)在MoS_2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机制。实验表明:MoS_2对Cu(Ⅱ)的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种吸附作用,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作用,决定了Cu(Ⅱ)的吸附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孙昊,孙康,蒋剑春,许伟,张燕萍[10](2019)在《竹材微正压热解自活化制备高吸附性能活性炭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竹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在不添加活化剂的条件下,开展了微正压热解自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通过热重-质谱分析、热解炭化和热解自活化对比,以及热解自活化尾气监测,探究热解过程中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热解过程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可以与固相炭发生气化成孔反应,制得高吸附性能的竹材活性炭;热解气体、均匀活化、气-炭可逆反应平衡状态、活化剂的扩散速率及气-炭反应速率是竹材活性炭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的主要影响机制;控制热解自活化压力为0.12 MPa,在900℃(升温速率15℃/min)热解6 h,制得活性炭得率为15.22%,BET比表面积(S_(BET))1 108 m~2/g,微孔容积(V_(mic))为0.407 cm~3/g,介孔容积(V_(mes))为0.085 cm~3/g,碘和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分别为1 438和300 mg/g,同时副产高H_2、CO含量和高CO/CO_2比例的费托合成原料气。(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吸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提纯后蒙脱石对Y~(3+)的吸附行为,考察接触时间、固液比、初始浓度、 pH、离子强度、共存NH~+_4和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进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和热力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蒙脱石对Y~(3+)的吸附在1.5 min内可以达到平衡。固液比和Y~(3+)初始浓度的增大会减小Y~(3+)吸附量而增大吸附率;溶液pH的增大和离子强度的减小会促进Y~(3+)的吸附。离子交换是Y~(3+)吸附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作用方式,随着pH增大,离子交换作用减弱,表面配位作用增强。Y~(3+)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 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模型。根据吸附热力学参数, Y~(3+)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自发进行,提高温度会促进Y~(3+)的吸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周莹,石亮,穆松.基于SO_4~(2-)吸附与反应的硬化水泥基材料中Cl~-传输与固化机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0

[2].钟宜航,彭陈亮,王观石,秦磊,罗嗣海.蒙脱石对Y~(3+)的吸附特性及机制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9

[3].谢伟芳,韩承辉.BP-PSO优化改性凹凸棒土吸附Pb(Ⅱ)条件及其机制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9

[4].韩承辉,谢伟芳,阮小燕,程婷,戚琳.柚子皮基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u(Ⅱ)的吸附及机制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5].麻淳雅,朱健,雷明婧,刘子璇,王沛颖.硅藻土负载纳米铁对Cd~(2+)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6].隋春红,孟小宛,王衣,解文玉,李康.聚乙烯醇/壳聚糖纳米纤维吸附叁价铬的机制[J].印染助剂.2019

[7].余雪梅,彭书明,王洪婷,伏媛,李璟.耐镉芽孢杆菌对Cd~(2+)的吸附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蒋煜峰,温红,张前,刘兰兰,原陇苗.环丙沙星在黄土中的吸附机制及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9

[9].修其慧,邓晓燕,戴冬梅,高洪涛.MoS_2吸附去除水中Cu(Ⅱ)的机制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孙昊,孙康,蒋剑春,许伟,张燕萍.竹材微正压热解自活化制备高吸附性能活性炭的机制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9

标签:;  ;  ;  ;  

吸附机制论文-周莹,石亮,穆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