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

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用抗生素,菌株筛选,分离,鉴定

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1](2018)在《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及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分离得到4株产农用抗生素菌株,编号1~#~4~#。以厚垣镰孢霉(Fusarium chlamydosp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活性菌株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菌株1~#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菌圈直径>10 mm,抑菌活性较好。采用紫外诱变、重金属激活沉默基因复活诱变两种方法诱变菌株1~#后,对厚垣镰孢霉、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分别增加了25.68%、32.11%、34.85%、28.28%。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初步鉴定菌株1~#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9期)

赵俊杰,张龙,王靓,陈旭升,毛忠贵[2](2018)在《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ε-聚赖氨酸产量为1.60g/L的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为出发菌株,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并对高产菌株和出发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能进行比较。通过链霉素诱变成功选育出了1株遗传稳定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S.albulus S-7,ε-聚赖氨酸产量为2.03g/L;对S.albulus S-7迭加巴龙霉素,获得1株遗传稳定的具有双重抗性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S.albulus SP-14,ε-聚赖氨酸产量为2.37g/L,比出发菌株S.albulus M-Z18的ε-聚赖氨酸产量增加了48.10%。使用链霉素和巴龙霉素选育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孟佳丽[3](2018)在《运用组合代谢工程策略构建抗耐药菌抗生素—普纳霉素Ⅰ的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纳霉素(Pristinamycin,或称原始霉素)是由始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ristinaespiralis)产生的一种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由两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化合物构成,即普纳霉素I(PI)(占30%,为非核糖体肽类抗生素)和普纳霉素II(PII)(占70%,为I型聚酮/非核糖体肽杂合型抗生素)。PI与PII之间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同时使用的抗菌活性是单一组分的将近100倍。普纳霉素对G+细菌,特别是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VREF)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普纳霉素经化学修饰得到的水溶性衍生物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已在欧美上市,用于治疗耐药菌引起的肺炎、菌血症与皮肤感染等。但目前国内企业缺乏优良的高产菌株,生产成本偏高,阻碍了该重要抗生素产品在国内的产业化进程。通过文献调研得知,影响普纳霉素高产的关键原因之一是:由于PI和PII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它们在发酵培养基中的同时存在会对产生菌-始旋链霉菌自身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细菌生长受阻、生物量下降,最终导致普纳霉素发酵水平低下。因此,如能通过分别构建PI和PII的单一组分的高产菌株,将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在本课题组之前的工作中,已经成功地利用代谢工程策略获得了单产PII的高产工程菌株,PII产量达到2.2 g/L,基本达到产业化要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工作主要专注于PI高产工程菌株的构建,出发菌株分别为企业提供的始旋链霉菌HCCB10218(同时产PI和PII)与HCCB10187(单产PI)。首先,以HCCB10218为出发菌株,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PII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2个聚酮合酶编码基因snaE1和snaE2,获得单产PI的工程菌株ΔPII。在此基础上,运用两种代谢工程策略,包括敲除途径特异性负调控基因papR3以及基于ΦC31整合酶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的PI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基因组整合表达(增加1个拷贝),构建了PI高产菌株。最终获得的工程菌株ΔPIIΔpapR3/PI的PI产量达到132mg/L,与出发菌株HCCB10218相比,PI产量提高了约2.4倍。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使用的代谢工程策略非常有效,为链霉菌的分子育种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手段。另外,本文中还以PI单一组分高产菌株HCCB10187为出发菌株,同样运用以上两种代谢工程策略,构建了PI高产的工程菌株HCCB10189,其PI产量高达520 mg/L,与出发菌株10187相比,PI产量提高了94%。本研究获得的PI高产菌株的发酵水平仍然偏低,后续研究工作中还将拟组合其他代谢工程策略,如增加前体/辅因子供应、缺失竞争途径等,以及发酵培养基配方/工艺优化,以进一步提高PI发酵水平,从而促进普纳霉素的产业化进程。(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张玉皓,胡永红,邓人伦,于烨敏,李涛[4](2017)在《农用抗生素多抗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及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注入技术对出发菌株金色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chromogenes)NJYHWG66302进行诱变选育,考察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对菌株存活率和正负突变率的影响。得出注入诱变的最佳条件为:16keV,24×1014 ions/cm2和18keV,20×1014ions/cm2。在最佳注入条件下,对出发菌株经过多轮诱变选育,筛选得到1株多抗菌素高产菌株并命名为YX1,较出发菌株多抗菌素效价提高了约36%,平均效价可达2 828mg/L,并能稳定遗传7代以上。以YX1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探究,并考察碳源、无机盐、种龄、pH及装液量对多抗菌素发酵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发酵配方为:酵母膏,18.72g/L;蔗糖,17.42g/L;KH2PO4,0.69g/L;FeSO4,0.2g/L;CaCO3,0.3g/L,最适装液量为50mL,最适接种量为5%,最适初始pH值为6.0,发酵平均效价可达3394mg/L,与为优化前相比提高了20.7%。(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7年24期)

许玉丽[5](2017)在《农用抗生素米尔贝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农用抗生素米尔贝霉素高产菌株,提高混合群体中正常型菌落比例。方法:采用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与不同剂量~(60)Co复合筛选米尔贝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subsp aureolacrimosus)。结果:获得一株高产诱变株,经发酵罐发酵验证后,米尔贝霉素效价达到亲株的1.93倍,正常型菌落纯度提高31%,并且遗传特性稳定。结论:该方法简捷、高效,具有实用性、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王海霞,陈园,王超,黎琪,陈新[6](2017)在《组合抗生素抗性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种途径向菌株ASAGF W2引入链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和氯霉素抗性,研究抗生素抗性筛选技术对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作用效果。途径一是将4种抗生素的抗性通过含有抗生素的平板逐级引入,标记为非GYM组;途径二是将分离得到的抗性突变菌进行纯培养后通过抗生素平板引入下一种抗性,标记为GYM组,利用摇瓶发酵进行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结果显示非GYM组的方法是进行抗生素抗性筛选的较适途径;通过对高产菌株连续转接5次,最终获得4株遗传稳定的高产突变菌,其中突变菌13-8-1来自非GYM组,具有Str~(0.5)Gen~(10)双重抗性,多杀菌素平均发酵产量较出发菌株ASAGF W2提高了23.87%。利用抗生素抗性筛选技术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简单易行且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王海霞,陈园,王超,黎琪,陈新[7](2017)在《MPMS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PMS)对菌株ASAGF 13-8-1进行诱变,并通过链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氯霉素四种抗生素抗性筛选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利用96孔板发酵培养结合生物检测的快速方法进行高产菌株高通量初筛,摇瓶发酵进行复筛。通过5轮复筛验证,获得1株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28.68%且遗传稳定的突变菌14-2。比较MPMS诱变和MPMS诱变结合0.9μg/mL链霉素、14μg/mL庆大霉素、400μg/mL利福平、2μg/mL氯霉素的四重抗性筛选对出发菌株ASAGF 13-8-1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MPMS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更有利于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许玉丽[8](2016)在《激光与抗性突变筛选技术相结合选育抗肿瘤抗生素博安霉素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博安霉素高产菌株,同时比较了铜蒸汽激光与妥布霉素抗性及二者复合诱变的选育效果。方法:采用铜蒸汽激光辐照30 min与妥布霉素100 r/m L抗性处理及其复合诱变选育博安霉素产生菌轮枝链霉菌(S.verticillus)B-31。结果:在复合诱变组中,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GB-160,经发酵罐应用后,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1.5倍,并且遗传性能稳定。结论:该方法能有效获得抗生素高产优质菌株。在医药生物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其它药物微生物选育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姣,张勇军,陈华[9](2015)在《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尼可霉素Z高产菌株的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唐德链霉菌Streptomyces tendae ATCC 31160为原始菌株,通过选育获得高产突变株,并研究高产菌株的工业化发酵工艺。方法根据尼可霉素Z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离子束注入方法,选育对关键中间产物2-吡啶-甲醛(PA)和3-甲基天冬氨酸的结构类似物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具有耐受性的突变菌株,使突变菌株的代谢能够朝着产物NIK合成的方向。结果最终筛选到一支高产突变菌株,其抗生素产量达到3000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50倍以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试发酵工艺路线。结论高产突变株的筛选和发酵工艺的确定为该项目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龙燕,黄运昌,朱春燕,莫洪,朱辉[10](2013)在《糖肽类抗生素A40926高产菌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肽类抗生素A40926产生菌YT-B2126经紫外线和甲磺酸乙酯复合诱变处理,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获得一株高产菌株YT-B2126-G11,其A40926 B0组分摇瓶发酵单位为1.2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3%,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在500 L发酵罐上,A40926 B0组分的发酵单位达到1.1 g/L。(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ε-聚赖氨酸产量为1.60g/L的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为出发菌株,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并对高产菌株和出发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能进行比较。通过链霉素诱变成功选育出了1株遗传稳定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S.albulus S-7,ε-聚赖氨酸产量为2.03g/L;对S.albulus S-7迭加巴龙霉素,获得1株遗传稳定的具有双重抗性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S.albulus SP-14,ε-聚赖氨酸产量为2.37g/L,比出发菌株S.albulus M-Z18的ε-聚赖氨酸产量增加了48.10%。使用链霉素和巴龙霉素选育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及诱变育种[J].中国酿造.2018

[2].赵俊杰,张龙,王靓,陈旭升,毛忠贵.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生理特性[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3].孟佳丽.运用组合代谢工程策略构建抗耐药菌抗生素—普纳霉素Ⅰ的高产菌株[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张玉皓,胡永红,邓人伦,于烨敏,李涛.农用抗生素多抗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及发酵优化[J].中国科技论文.2017

[5].许玉丽.农用抗生素米尔贝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王海霞,陈园,王超,黎琪,陈新.组合抗生素抗性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J].粮油食品科技.2017

[7].王海霞,陈园,王超,黎琪,陈新.MPMS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J].粮油食品科技.2017

[8].许玉丽.激光与抗性突变筛选技术相结合选育抗肿瘤抗生素博安霉素高产菌株[J].激光生物学报.2016

[9].陈姣,张勇军,陈华.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尼可霉素Z高产菌株的育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

[10].龙燕,黄运昌,朱春燕,莫洪,朱辉.糖肽类抗生素A40926高产菌株的选育[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

标签:;  ;  ;  ;  

抗生素高产菌株论文-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