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闽江源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补偿,农户,生计资本,相关性
闽江源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胡国建,陈传明,郭连超,侯雨峰[1](2018)在《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分析——以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以福建省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后,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显着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自然资本指数出现下降;生态补偿前后,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均表现出显着差异,社会资本没有明显差异;生态补偿实施改变了农户各种生计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何曜翀[2](2018)在《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对闽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的健康评价,可以了解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现状,有针对性地揭示影响森林资源健康的因素,从而因地制宜,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管理与应用提出科学性建议。并且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健康发展,对保护闽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闽江水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价值。研究所用数据主要为2014年福建省建宁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以及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矢量图,并采取野外抽样调查方法补充完善二类数据资料,同时对部分健康评价因子开展补充调查。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735个小班、11 604.304 3 hm2森林资源进行健康评估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将小班数据分为“不适宜量化的定性指标”、“可以量化的定性指标”、“量化指标”3类,并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几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参考文献和专家咨询法,最终构建了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有生产力、组织结构、抵抗力叁个准则层和郁闭度、灌木层高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层次结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海拔、主要树种、树种混交度、人为干扰等共计15个指标。(2)利用综合权重法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算出综合权重,得到各个指标权重值排列顺序为:人为干扰(0.243 1)>层次结构(0.178 5)>灌木层高度(0.092 2)>草本层盖度(0.071 5)>郁闭度(0.070 6)>树种混交度(0.063 0)>坡向(0.060 0)>主要树种(0.047 3)>灌木层盖度(0.046 3)>海拔(0.030 6)>平均树高(0.029 3)>土层厚度(0.022 0)>小班蓄积(0.017 4)>腐殖质层厚度(0.016 7)>平均胸径(0.011 5),由此可知,人为干扰和层次结构是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因子。(3)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得各小班的综合得分,最终得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状况,其中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状况的小班数量分别为803个、508个、376个和48个,分别占小班总数的46.28%、29.28%、21.67%和2.77%;处于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小班面积分别为 6 892.416 4 hm2、2 893.298 6 hm2、1 732.887 4 hm2 和 85.701 9 hrrm2,分别占小班总面积的 59.40%、24.93%、14.93%和0.74%。(4)通过地类、林种、龄组、优势树种等的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乔木林地在所有地类中最为健康,健康面积为6 706.107 1 h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57.79%;特种用途林林地在所有林种中健康程度最高,健康面积为4 755.650 9 h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40.98%;成熟林在所有龄组中健康状况最好,健康面积为3 908.276 1 hrr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33.68%;阔叶树种在所有树种中最为健康,健康面积为3 970.271 5 h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34.21%。(5)在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和健康评价结果基础上,针对不同健康等级森林资源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建议:健康小班应进行封禁保育,禁止人为干扰其自然演替;亚健康小班应当采用以人为管护为主的经营措施;中健康小班宜进行抚育间伐,补植阔叶树种等;不健康小班应进行技术经营改造和动态监测。(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黄建兰[3](2017)在《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保护区基本概况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东南部,属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13022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4633 hm~2,缓冲区面积3441hm~2,实验区面积4948hm~2。区内的严峰山西南麓海拔950m处,是闽江的正源头。主要保护对象是:武夷山脉中段重要的生物区系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期刊2017年06期)
胡国建,陈传明,郭连超,侯雨峰[4](2017)在《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及差异性分析——以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分析当地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并结合群体差异性特征,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和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探讨不同人口属性群体间社会观念状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整体较强,但参与意识相对薄弱;农村居民社会观念指数存在群体差异性,性别对维权意识有显着影响;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状况对其环保意识的高低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17年06期)
郭连超[5](2017)在《生态补偿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保护区作为实施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保证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的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必然对当地居民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生态恢复和水质改善,进而提高土地质量、促进粮食增产,良好的生态环境亦能吸引投资和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此而产生的对当地居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限制使其数代人赖以生存的传统生计模式被打破,当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受到影响,造成收入受损,使其对自然保护区产生抵触情绪。生态补偿是一种将环境外部性及难以市场化的价值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各利益主体间关系的激励制度,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当地居民生计发展博弈过程中起到良好调节作用。生态补偿的实施对当地居民生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而生计资本状况、生计能力强弱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生态补偿对当地农村居民生计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助于明确生态补偿项目成效、了解居民生计变化状况,对居民生计可持续性评估以及生态补偿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福建省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状况对自然保护区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对闽江流域乃至福建省均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实地调研,运用文献调研法、参与性农户评价法(PRA)等获取相关数据资料,采用Excel、ArcGIS和SPSS19.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等方面分析生态补偿对当地农村居民生计影响。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农村居民生计水平提高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生计水平提升。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现状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住房状况较好,农业收入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居民食品开支比例较大。此外,研究区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属性特征对其社会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与生态补偿前相比,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生计资本总指数由0.420增至0.464,其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各指数分别增加0.069、0.113、0.063和0.020,而自然资本指数则下降0.018。通过对生态补偿前后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生态补偿前后当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显着差异性,而社会资本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3)生态补偿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生计资本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当地居民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占比上升,而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出现下降。(4)生态补偿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比例整体下降,非农经济从业人员比重上升,非农经济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5)生态补偿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村居民农业收入比重上升,各农业类型收入比例相对稳定,居民非农收入来源增多,其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均衡,食品开支所占比重下降,生活体验消费增加,预示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陈义堂,陈世品,张晓萍,林国锋[6](2012)在《福建省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钟萼木群落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样地调查法,对福建省建宁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钟萼木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群落物种较丰富,共有植物39种,隶属于26科34属;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8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3,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为0.52;钟萼木在该群落中处于优势种地位,其伴生物种较丰富,但伴生树种间的关系不稳定。(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谢金良[7](2009)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境内东南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中段重要的生物区系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生物群落类型和福建闽江源头森林植被。其中有大量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本研究在自然保护区科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走访,开展野生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分析,对其保护和利用作出科学的评价,以期为叁明市的天然药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药用植物有160科519属878种,其中蕨类植物27科37属57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28科475属814种。2、对保护区野生药用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热带分布科共85科,占53.13%,温带成分共37科,占23.14%,;热带成分共263属,占总属数的50.67%,其优势较明显,温带成分共208属,占总属数的40.08%。该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但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3、全草类、根及根茎类的野生药用植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4.48%、38.23%,是主要的药用植物类群。4、药用部位药性为寒性的植物有82科164属204种,药性为凉性的植物有80科147属191种,药性为温性的植物有81科162属212种,药性为平性的植物有86科184属273种,药性为热性的植物有2科3属3种。5、药用部位滋味为甘的植物有46科85属105种,苦味的有86科158属195种,辛味的有52科85属105种,酸味的有13科15属16种,药用部位为淡的植物有16科19属19种。其他药用植物具有2种以上滋味。6、有毒药用植物有126种,其中大毒植物6科7属7种,有毒植物39科49属61种,小毒植物25科47属59种。7、该区的菊科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33属55种,具有多种药用功能。8、定量评价该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叁枝九叶草(Epimedium sagittatum)、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花榈木(Ormosia henryi)、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等植物急需保护。闽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及时开展资源收集和评价工作对这些丰富的野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重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10-01)
王华耀,黄建兰[8](2008)在《闽江源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获批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获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建宁县境内东南部。根据规划,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域面(本文来源于《叁明日报》期刊2008-08-12)
卢福安[9](2008)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地选择、品种选择、及时播种与培育壮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玉米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8年15期)
聂晓玲,卢福安[10](2008)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经过培育而萌发长成的一季水稻。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药、米质优等优点,是一项轻型、高产、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建宁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县境内有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闽江源自(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08年01期)
闽江源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对闽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的健康评价,可以了解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现状,有针对性地揭示影响森林资源健康的因素,从而因地制宜,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管理与应用提出科学性建议。并且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健康发展,对保护闽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闽江水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价值。研究所用数据主要为2014年福建省建宁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以及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矢量图,并采取野外抽样调查方法补充完善二类数据资料,同时对部分健康评价因子开展补充调查。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735个小班、11 604.304 3 hm2森林资源进行健康评估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将小班数据分为“不适宜量化的定性指标”、“可以量化的定性指标”、“量化指标”3类,并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几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参考文献和专家咨询法,最终构建了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有生产力、组织结构、抵抗力叁个准则层和郁闭度、灌木层高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层次结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海拔、主要树种、树种混交度、人为干扰等共计15个指标。(2)利用综合权重法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算出综合权重,得到各个指标权重值排列顺序为:人为干扰(0.243 1)>层次结构(0.178 5)>灌木层高度(0.092 2)>草本层盖度(0.071 5)>郁闭度(0.070 6)>树种混交度(0.063 0)>坡向(0.060 0)>主要树种(0.047 3)>灌木层盖度(0.046 3)>海拔(0.030 6)>平均树高(0.029 3)>土层厚度(0.022 0)>小班蓄积(0.017 4)>腐殖质层厚度(0.016 7)>平均胸径(0.011 5),由此可知,人为干扰和层次结构是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因子。(3)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得各小班的综合得分,最终得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状况,其中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状况的小班数量分别为803个、508个、376个和48个,分别占小班总数的46.28%、29.28%、21.67%和2.77%;处于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小班面积分别为 6 892.416 4 hm2、2 893.298 6 hm2、1 732.887 4 hm2 和 85.701 9 hrrm2,分别占小班总面积的 59.40%、24.93%、14.93%和0.74%。(4)通过地类、林种、龄组、优势树种等的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乔木林地在所有地类中最为健康,健康面积为6 706.107 1 h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57.79%;特种用途林林地在所有林种中健康程度最高,健康面积为4 755.650 9 h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40.98%;成熟林在所有龄组中健康状况最好,健康面积为3 908.276 1 hrr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33.68%;阔叶树种在所有树种中最为健康,健康面积为3 970.271 5 hm2,占保护区有林地总面积的34.21%。(5)在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和健康评价结果基础上,针对不同健康等级森林资源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建议:健康小班应进行封禁保育,禁止人为干扰其自然演替;亚健康小班应当采用以人为管护为主的经营措施;中健康小班宜进行抚育间伐,补植阔叶树种等;不健康小班应进行技术经营改造和动态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闽江源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胡国建,陈传明,郭连超,侯雨峰.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分析——以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8
[2].何曜翀.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黄建兰.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2017
[4].胡国建,陈传明,郭连超,侯雨峰.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社会观念状况及差异性分析——以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7
[5].郭连超.生态补偿对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生计影响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7
[6].陈义堂,陈世品,张晓萍,林国锋.福建省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钟萼木群落特征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2
[7].谢金良.闽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及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9
[8].王华耀,黄建兰.闽江源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获批复[N].叁明日报.2008
[9].卢福安.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0].聂晓玲,卢福安.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