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牙无线传感器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欧阳曾恺,田正其,段梅梅,王越,吴义鹏[1](2021)在《典型低功耗无线智能设备的一般功耗模型》文中研究说明低功耗无线智能设备数量正在急剧增长,研究其功耗影响规律有助于优化设备的电源模块,还能为自供电设备提供基本的设计指导。开发了一种典型无线低功耗蓝牙设备,根据无线设备的工作特征定义了无线数据吞吐率及工作占空比两个基本参数,建立了基于上述基本参数的一般功耗模型。通过所搭建的功耗测试平台测量了上述蓝牙设备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平均功耗值,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在低功耗无线设备的功耗分析和优化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闫东[2](2021)在《医用冷链车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互联网技术和各种信息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一步为冷链运输的有效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帮助,使其变得更加科学化、多元化和智能化。通过对医用冷链运输行业的实地考察和分析了解到,血液、疫苗等此类对温湿度敏感的医药品在其运输、储藏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在稳定的低温环境中,相较于普通货品冷藏车,医用冷链车对车载定位和温度监控系统都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因此设计一个功能齐全、科学智能的医用冷链车监控系统对于医用冷链运输过程中药品品质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医用冷链车功能需求和精度要求进行研究探索,结合国内外相关行业技术和经验,以组合导航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为切入点进行算法研究,用于提高冷链车监控系统相应功能的精确度,最后针对药品低温运输管理和监控的实际需求,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套冷链车实时监控系统。具体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为了满足医用冷链车对导航精度的要求,以冷链车的车载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冷链车处于制药厂区或仓库园区时,周围建筑物影响组合导航的GPS子系统信号强度导致定位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FID的辅助导航方案并作出相应的仿真分析,与GPS/INS标准组合导航精度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辅助导航方案的可行性。(2)以医用冷链车厢内的温度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温控系统因节点故障或异常数据干扰导致测量精度低等问题,着重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相关理论和算法入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分类自适应估计加权的数据融合算法。该算法对节点数据进行检验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异常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有有效异常数据可以参与簇头的数据融合处理。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精度优于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分批估计融合算法,可以满足医用冷链车温度监测系统的精度需求。(3)结合医用冷链车的管理与监控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一套冷链车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STM32F103处理器,分为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处理端、后台监控端分别进行硬件选型、软件设计,以及最后对整个监控系统测试。最终结果表明,所测得各方面数据准确,用户端和云服务器数据基本同步,且数据交互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丁良[3](2020)在《基于位置服务的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文中提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定位技术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人们在生活中对位置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室内环境下,GPS信号无法穿透建筑以及无线信号的传播可能会受到反射、折射以及多径效应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室内场景下定位要远比室外定位更加困难。本文将从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入手,搭建自主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应用提出的室内定位算法,最终实现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定位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使用主控芯片STM8LC151和通信芯片SX1278的通信模块,构建基于Lo Ra的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整个网络使用自主设计的通信协议,采用分层网络结构,具备自组网、通信距离远、快速招取数据等优点。第二,提出一种距离限制和误差修正值的LANDMARC定位算法。本算法在传统LAND MARC定位算法选取最邻近参考标签的过程中增加了距离限制要求,提高最邻近参考标签的选取正确率。随后选取最相似的参考标签,估算坐标,计算误差修正值。两者结合计算目标节点的坐标,仿真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精度。第三,实现了基于Lo Ra无线自组网络的室内定位系统。首先设计并搭建了无线自组网络系统,完成软硬件测试工作,随后将改进的LANDMARC定位算法应用于该系统。基于Lo Ra的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为通信网络,加上部分提出的优化算法,在室内搭建室内定位系统,完成实验比较与验证。
邱垂统[4](2020)在《基于大规模WSN的电子标牌低功耗及可维护性研发》文中指出与传统的纸质标签相比,电子标牌可以提高购物商场的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的可能性,降低运营成本。随着人工成本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型购物中心和超级市场将使用电子标牌系统来管理和显示产品信息。本文以电子标牌系统为载体,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低功耗和可维护性进行研究,设计了基于WSN的电子标牌系统,采用低功耗的电子纸显示屏,可以达到显示内容丰富,视角好,功耗极低,能够满足电子标牌系统功能和低功耗的需求。系统的通信采用自组织分簇网络的形式,网络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的组网特性。利用嵌入式操作系统自带的Rime协议中的确认和重传机制,实现网络的可靠传输。电子标牌系统中的终端节点由电池供电并且节点数量非常多,一旦电池能量耗尽,很难更换所有节点的电池。对于电子标牌,通常需要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使用5年以上。另一方面,电子标牌系统要求通信具有一定的实时性,电子标牌节点需要及时地对上层节点下发的指令做出响应,因此电池寿命是电子标牌系统适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低功耗睡眠调度策略,并且提出求解最优睡眠周期的算法,根据节点功耗和响应时间的期望值建立目标平衡函数,得到节点最优睡眠周期。通过合理设置节点在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睡眠周期,在保证节点响应时间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节点功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少节点的能量消耗,大大增加电池使用寿命。基于WSN的电子标牌通常节点数目多,如果节点经常出现问题,维护难度较高,因此,WSN可维护性的研究对于减少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WSN可维护性评估方法,目标在于在设计阶段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根据可维护性的影响因素,利用证据推理与置信规则库的方法,对系统的可维护性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系统设计的参考,以确保软件和硬件设计的可维护性,减少后续维护成本。另外,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维护性辅助设备,可以快速检测系统故障,从而提高维护效率。论文最后测试了系统性能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子标牌系统功能齐全,节点通信性能好,传输可靠性高。通过比较不同传输策略下的功耗和传输延迟,电子标牌节点的电池使用寿命为5.5年,平均传输时延是7.5s,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低功耗传输策略可以保证节点的电池寿命,并尽可能减少传输延迟。
贾宝鑫[5](2020)在《能量收集式WSN节点及网关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在近十余年内飞速发展,这项诞生于军事应用的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仓储物流管理、医疗监护、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E)的出现让蓝牙技术得以立足于对无线通信性能有着较高要求的WSN领域,也为研发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WSN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长的续航时间、更小的体积、更丰富的功能集成、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灵活的应用场景适应性也是研发者不断创新的动力与方向。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与贡献如下:1.低功耗小型化多模态感知WSN节点与网关电路设计:根据设计需求广泛对比选型器件,分析电路细节,控制静态电流与外围电路能耗,为解决WSN节点能量受限的问题打下基础。2.高效率微功率能量收集与管理电路设计:具有低电压驱动能力的电源模块,可收集包括太阳能的多种环境能量,减缓节点能量的单向递减过程,延长节点的工作寿命,解决节点能量受限问题。合理设计电源拓扑结构与电压控制组合,提高电源管理模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3.多模态感知功能协调及多源数据融合与高效传输算法:合理协调各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提高节点乃至整个系统的效率。而在完成环境感知、运动感知、体征感知、位置感知等多模态感知后需要进行多源信息处理与融合,网关还需要深度融合多节点数据,剔除冗余信息、对有效数据进行压缩。设置数据变化阈值,减少不必要的无线传输以降低功耗。4.WSN多终端系统结构设计:BLE提高了WSN的上限也降低了WSN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如手机)与远程控制终端建立完整系统架构的设计门槛。相较其他WSN额外增加一条可选链路以提高网络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并且针对低功耗节点设计了射频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算法,在保证有效通信的同时降低了节点射频功耗。
武威[6](2020)在《应用于电磁阀极性判断的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电磁阀是一种使用电磁线圈驱动的阀门,用来控制流体的流量、方向、速度等参数,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动力系统中。电磁阀极性是指电磁阀内部电磁线圈续流二极管的极性。装配过程中接线错误会导致电磁阀极性错误,进而使得电磁阀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测试环节,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判断电磁阀极性是否正确的装置。为避免检测装置改变动力系统的状态,检测设备不能接入控制系统的电路,需要通过非接触的检测方法对电磁阀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电磁阀驱动回路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研究了漏磁检测技术的相关原理,建立了正常通电状态下电磁阀的仿真模型,利用Maxwell 3D仿真软件对电磁阀外壳及表面附近的磁场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计算,之后使用磁强计检测了电磁阀部分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结合仿真与检测的结果得出了通电状态下电磁阀周围磁场的分布状况。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电磁阀极性判断方法并展开了检测系统的设计。以Arduino作为软硬件平台,完成了检测系统的装置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等。检测系统包括主节点和若干无线传感器,使用Zigbee技术组成无线传感网络。无线传感器使用霍尔传感器作为磁场探头,检测电磁阀的磁场,判断其工作工作状态并上传到主节点。主节点作为无线传感网络的中心节点,与控制端相连,负责各个无线传感器检测数据的上传与控制端控制指令的下行。最后通过测试为电磁阀极性判断系统设定合适的灵敏度,并对电磁阀极性判断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表明系统各功能正常,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际检测需求。
何启贤[7](2020)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合定位系统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分布式的传感器网络,作为新一代的信息采集技术,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今,它已在军事、医疗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节点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节点定位的精度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和实用性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定位算法主要分为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和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本文对基于测距定位算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一些已有的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RSSI的定位算法和一种基于RSSI的地空一体定位算法,并通过实验仿真的方式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在抗干扰和定位精度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RSSI的定位算法,该算法结合了三边定位法和质心定位法,并且在测距的过程和最终定位时都对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测距修正方法和加权系数定位法,极大的提高了定位精度。2、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的地空一体定位算法,该算通过设置空中信标节点的方式将定位算法扩充到三维空间,在计算的过程中加入竖坐标,进一步提升了定位精度。3、针对如今的新冠疫情,在节点定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传染源定位与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
吴静坤[8](2020)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来源于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基于物联网的煤矿重大生产装备状态监测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开发(20131101029)”的重要子课题,本课题致力于解决现有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传输方式单一、落后且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胶带输送机作为煤炭生产的重要一环,它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避免胶带输送机发生的跑偏、打滑、撕裂等故障对煤炭生产以及人身造成重大损失,国内外研发了多款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系统。目前来看,国内外对其核心环节——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参差不齐,大多都有兼容性差,传输方式落后且单一的弊端。本文将有线传输模式的CAN总线通信和RS-485总线通信以及无线传输模式的蓝牙Mesh组网技术有机结合,并研发了胶带输送机配套的无线传感器,开发了一套兼容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对于今后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系统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实地考察,调查了胶带输送机的工作流程和相关传感器的运作模式,研究了各种故障的检测方法,总结了系统所需的监测量和控制量。针对调研结果,制定了无线传感器的研发方案,制定了无线传感器的智能组网方案,制定了超远距离传输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研发了以无线双跑偏传感器为主的多种开关量输出的无线传感器和数字量输出的无线环境温度传感器,并以下位机为无线组网主机完成了多个无线传感器的智能组网。在完成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超远距离传输能力的CAN总线和RS-485总线通信线路,包括上位机、沿线管理模块、输入输出模块、语音报警模块、下位机模块等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编写以及上位机界面设计。在实验室搭建了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实验平台,通过对系统部分功能的测试间接完成了对三种数据传输方式的性能评估。并就研发的无线传感器的性能做了专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传输速度快、准确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研发的无线传感器性能优良,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技术要求。
周晓磊[9](2020)在《轴向柱塞泵腔内压力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轴向柱塞泵是液压系统的核心元器件,在航空航天、大型工程机械、船舶航海等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振动、噪声和流量脉动是影响柱塞泵性能的三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与柱塞腔内压力变化密切相关。前人通过搭建实验台等方法进行柱塞泵腔内压力测试,但这些方法工作量大,测试精度不高。因此设计出合理的柱塞腔内压力测试方法,有助于推动轴向柱塞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针对轴向柱塞泵的工作特性和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柱塞泵腔内压力无线测试方法。该方法基于现有的无线传感器技术,通过在柱塞泵缸体的过渡区处安装微型压力传感器;在缸体和转轴上设计传感器走线孔洞;在转轴和后盖处布置无线数据采集和接收节点,实现对柱塞泵腔内压力的无线测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数据采集精度,最大程度减小对柱塞泵工作特性的影响。在采集节点硬件设计方面,针对节点的应用场合,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设计数据放大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无线数据发射模块和无线供电模块。模块化硬件结构增强了节点的性能,降低电路设计复杂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软件设计方面,采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提高了软件的可移植性和稳定性。文章最后对节点的数据采集精度和数据无线收发进行了测试分析。经测试,该节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精度,在充满液压油的环境中仍然可以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能够满足轴向柱塞泵内部压力的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
谭蕾[10](2020)在《无线像素屏显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制了一款无线像素屏,其表现形式为独立的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LED点光源作为像素点,整齐摆放成阵列形式构成屏幕,利用后台控制器对各自独立的无线点光源阵列进行控制,并显示出不同的色彩、文字、图案,实时营造所需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效果。其独立的像素与可变的构型都使得传统显示器的显示控制方法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已有的显示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其独立、无电气连接的特点,研究显示控制新方法,同时将相关理论方法应用在各种类似屏幕的显示控制中,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无线像素屏系统由LED显示控制系统、LED无线点光源两部分组成。显示控制系统负责将所需显示的图案按照现场无线像素屏的实时构型分解到每一个像素,并在人机操控界面上给出无线像素屏上要显示的效果图。显示效果经系统操作人员确定后,显示控制器将显示数据分发到相应的LED点光源上。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无线像素屏显控技术的研究,分为三个主要内容:系统的总体设计、无线点光源的硬件研制以及改进算法在硬件上的实现。更进一步的,开展了显示数据无线传输系统设计、同步刷新技术研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测试。1.系统的总体设计首先对无线点光源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主控器模块、LED节点模块的设计思路,然后提出通信协议的选择,最后提出了各模块的测试步骤方案。2.无线点光源的硬件研制本部分是对无线像素屏系统的通信模块的研究,包括组网技术的选择、分析和比较,基于多种通信协议和架构特点、拓扑结构和组网策略的比较、基于该技术的无线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编程等内容,并根据设计原理,设计模块的硬件电路及软件程序并进行测试和验证。3.改进算法在硬件上的实现由于显示控制器采用广播方式发射显示数据,因此各像素点接收到各自显示数据的时刻是不同的。为了实现各LED无线点光源同步刷新,各像素点内置一个精确的时钟,并通过显示控制器的时钟广播进行对时,提出基于帧首定界符捕获机制的FTSP改进算法,实现高精度的通信同步。
二、蓝牙无线传感器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牙无线传感器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低功耗无线智能设备的一般功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低功耗无线智能设备介绍 |
2 无线设备一般功耗模型 |
3 无线节点实际功耗测试及验证 |
3.1 功耗测试平台 |
3.2 节点平均功耗测试方法介绍 |
3.3 一般功耗模型验证 |
4 结论 |
(2)医用冷链车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医药冷链运输行业的发展 |
1.1.2 医用冷链车研究必要性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RFID辅助的高精度车载组合导航研究 |
2.1 导航系统简述 |
2.1.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简述 |
2.1.2 惯性导航系统简述 |
2.1.3 组合导航系统简述 |
2.2 GPS/INS组合模式 |
2.2.1 松组合模式 |
2.2.2 紧组合模式 |
2.2.3 Kalman滤波模型 |
2.3 RFID辅助导航系统 |
2.3.1 导航系统的状态方程 |
2.3.2 导航系统的量测方程 |
2.3.3 RFID辅助的量测更新 |
2.4 仿真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类自适应估计加权融合的数据融合算法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3.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
3.1.3 无线传感器网络优点 |
3.1.4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
3.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
3.2.1 融合过程简述 |
3.2.2 融合算法总结 |
3.3 分类自适应估计加权融合算法 |
3.3.1 异常数据分类 |
3.3.2 自适应估计加权融合算法 |
3.4 算法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冷链车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系统整体框架 |
4.2 数据采集终端设计 |
4.2.1 采集终端硬件选型 |
4.2.2 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3 数据处理端硬件选型 |
4.3.1 核心控制器 |
4.3.2 定位模块 |
4.3.3 移动通讯模块 |
4.3.4 蓝牙模块 |
4.3.5 SD卡存储模块 |
4.4 数据处理端软件设计 |
4.4.1 关键流程设计 |
4.4.2 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
4.4.3 移动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
4.4.4 SD卡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4.5 后台监控端设计 |
4.6 系统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3)基于位置服务的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室内定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1.2.2 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传感网与无线室内定位基本理论 |
2.1 无线传感网概述 |
2.1.1 无线传感网简介 |
2.1.2 无线传感网基本体系结构 |
2.1.3 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 |
2.2 无线室内定位基本理论 |
2.2.1 无线室内定位技术 |
2.2.2 基于测距的定位方法 |
2.2.3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方法 |
2.3 定位算法评估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oRa的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 |
3.1 网络整体框架 |
3.2 节点硬件介绍 |
3.2.1 主控芯片 |
3.2.2 通信芯片 |
3.3 网络软件设计 |
3.3.1 汇聚模块设计 |
3.3.2 普通模块设计 |
3.3.3 路由模块设计 |
3.4 组网实验与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NDMARC的室内定位算法研究与优化 |
4.1 LANDMARC系统原理介绍 |
4.2 LANDMARC定位系统的优缺点 |
4.3 LANDMARC系统定位与仿真分析 |
4.3.1 系统中k值的选取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4.3.2 参考标签密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4.3.3 待测标签处于不同区域的定位精度的比较 |
4.4 LANDMARC定位算法优化 |
4.4.1 LANDMARC系统邻近参考标签选取的改进 |
4.4.2 基于误差修正值的改进算法 |
4.5 实验与仿真 |
4.5.1 仿真环境介绍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oRa无线自组网的定位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搭建与测试 |
5.1.1 系统的搭建 |
5.1.2 节点数据上传 |
5.1.3 系统测试 |
5.2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
5.2.1 测试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基于大规模WSN的电子标牌低功耗及可维护性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显示技术 |
1.2.2 现有无线通信技术 |
1.2.3 低功耗MAC协议 |
1.2.4 系统可维护性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结构 |
第2章 无线电子标牌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框架设计 |
2.2 电子纸显示屏选择 |
2.3 无线传输网络设计 |
2.3.1 网络拓扑结构 |
2.3.2 Contiki操作系统与Rime协议栈 |
2.4 电子标牌可维护性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电子标牌低功耗传输策略 |
3.1 电子标牌节点功耗分析 |
3.2 基于统计方法的动态睡眠调度策略 |
3.2.1 动态睡眠调度策略 |
3.2.2 睡眠调度方法 |
3.2.3 低功耗传输策略的实现 |
3.3 适用于低功耗电子标牌系统的确认和重传机制 |
3.4 系统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电子标牌可维护性研究 |
4.1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电子标牌可维护性 |
4.1.1 无线传感网络可维护性设计 |
4.1.2 无线传感网络可维护性评估框架 |
4.2 无线电子标牌可维护性评估方法 |
4.2.1 置信规则库的建立 |
4.2.2 可维护性评估方法的实现 |
4.3 可维护性辅助设备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电子标牌系统测试 |
5.1 无线电子标牌系统基本测试 |
5.1.1 基本功能测试 |
5.1.2 电子标牌节点的无线通信性能测试 |
5.1.3 电子标牌的通信可靠性测试 |
5.3 电子标牌的功耗测试 |
5.4 电子标牌系统可维护性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能量收集式WSN节点及网关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4 能量收集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基础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指标 |
2.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与拓扑 |
2.1.4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 |
2.2 无线收发机技术 |
2.3 无线传感器技术 |
2.3.1 温湿度传感器 |
2.3.2 MEMS加速度计 |
2.3.3 体征传感器 |
2.3.4 超宽带测距与定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量收集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功能及性能需求分析 |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系统方案设计 |
3.2.1 节点系统架构 |
3.2.2 电路总体架构 |
3.2.3 软件总体架构 |
3.2.4 封装总体架构 |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电路设计 |
3.3.1 主控板 |
3.3.2 体征感知(光感)板 |
3.3.3 UWB测距定位板 |
3.3.4 温湿度感知板 |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设计方案及相关算法研究 |
3.4.1 节点控制程序 |
3.4.2 节点无线通信模块程序 |
3.4.3 节点功能函数与算法设计 |
3.5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封装结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量收集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计 |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功能及性能需求分析 |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系统方案设计 |
4.2.1 网关系统架构 |
4.2.2 网关电路总体架构 |
4.2.3 网关软件总体架构 |
4.2.4 网关封装总体架构 |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电路设计 |
4.3.1 WSN网关主控板 |
4.3.2 GNSS与 Wi-Fi板 |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软件设计及算法研究 |
4.4.1 网关控制程序 |
4.4.2 Wi-Fi通信程序 |
4.4.3 网关功能程序 |
4.5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封装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能量收集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网关测试与分析 |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网关测试方案 |
5.2 能量收集式WSN节点与网关电气性能测试及实验研究 |
5.2.1 各个模块电气性能测试 |
5.2.2 环境能量收集测试 |
5.2.3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网关机械性能测试及实验研究 |
5.3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WSN节点与网关功能测试 |
5.3.2 WSN组网与上位机控制测试 |
5.4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4.1 无线通信性能测试 |
5.4.2 WSN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应用于电磁阀极性判断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漏磁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电磁阀极性判断原理分析 |
2.1 电磁阀的工作原理 |
2.2 电磁阀驱动回路物理模型 |
2.3 电磁阀极性判断原理 |
2.3.1 漏磁检测原理 |
2.3.2 霍尔效应 |
2.4 漏磁场的计算方法 |
2.4.1 磁偶极子理论 |
2.4.2 有限元分析 |
2.5 电磁阀电磁仿真 |
2.5.1 仿真软件 |
2.5.2 电磁阀模型的建立 |
2.5.3 仿真分析 |
2.6 仪器测试 |
2.7 电磁阀极性判断系统总体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3 主节点设计 |
3.1 主节点总体设计 |
3.2 控制器平台选择 |
3.3 电源管理电路 |
3.4 通信模块 |
3.4.1 无线技术选择 |
3.4.2 无线通讯模块 |
3.4.3 有线通信模块 |
3.5 主节点软件设计 |
3.5.1 总体设计 |
3.5.2 无线通信方式与协议 |
3.6 本章小结 |
4 无线传感器设计 |
4.1 无线传感器总体设计 |
4.2 控制器平台选择 |
4.3 电源管理电路 |
4.3.1 电源管理电路 |
4.3.2 充电管理电路 |
4.3.3 延时开关电路 |
4.4 LED显示电路 |
4.5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 |
4.5.1 霍尔传感器简介 |
4.5.2 传感器测试 |
4.5.3 探头电路设计 |
4.6 存储器 |
4.7 软件设计 |
4.7.1 总体设计 |
4.7.2 主要功能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5 装置测试及实验 |
5.1 电压偏移值设定 |
5.2 检测系统的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合定位系统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信道 |
2.1 引言 |
2.2 无线信道分析 |
2.2.1 大尺度衰落 |
2.2.2 小尺度衰落 |
2.3 无线信道模型 |
2.4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 |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 |
3.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3.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 |
3.2.1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
3.2.2 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 |
3.2.3 定位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SSI定位算法分析和改进 |
4.1 利用RSSI计算节点间距离 |
4.2 基于RSSI的三边测量法及改进 |
4.3 基于测距修正的改进三边质心定位算法 |
4.4 改进的加权系数质心定位算法 |
4.5 算法流程 |
4.6 仿真分析 |
4.6.1 仿真平台及环境 |
4.6.2 实验参数设定及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4.6.3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SSI的地空一体定位算法 |
5.1 基于RSSI的四边定位法 |
5.2 基于测距修正的改进四边测距法 |
5.3 改进的加权系数质心定位算法 |
5.4 算法流程 |
5.5 仿真分析 |
5.5.1 实验参数设定及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5.5.2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染源定位与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 |
6.1 技术背景 |
6.2 系统架构 |
6.3 系统的详细设计 |
6.3.1 系统功能 |
6.3.2 移动终端通信与定位 |
6.3.3 安全信息更新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8)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
1.2.2 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胶带输送机的结构 |
2.2 胶带输送机常见故障的机理分析及监测量与控制量的确定 |
2.2.1 常见故障的机理分析 |
2.2.2 系统监测及控制量的确定 |
2.3 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方案 |
2.3.1 无线传感器开发对象 |
2.3.2 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原理 |
2.3.3 无线传感器设计要求 |
2.4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要求 |
2.5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5.1 系统工作原理及各模块功能 |
2.5.2 系统整体功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研究 |
3.1 蓝牙Mesh组网技术概述 |
3.1.1 蓝牙Mesh原理及拓扑结构 |
3.1.2 蓝牙射频模块介绍 |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开发 |
3.2.1 下位机节点硬件电路 |
3.2.2 无线双跑偏传感器硬件电路 |
3.2.3 无线环境温度传感器硬件电路 |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 |
3.3.1 下位机节点程序 |
3.3.2 无线双跑偏传感器程序 |
3.3.3 无线环境温度传感器程序 |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理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
4.1.1 系统电源选型 |
4.1.2 处理器选型 |
4.1.3 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主控制器部分 |
4.2.2 皮带沿线设备 |
4.3 系统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
4.3.1 电源转换电路 |
4.3.2 急停开关电路 |
4.3.3 语音系统电路 |
4.3.4 信号调理电路 |
4.3.5 通信电路 |
4.3.6 继电器输出电路 |
4.3.7 电压采集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胶带输送机运行流程设计 |
5.2 系统关键功能程序设计 |
5.2.1 信号采集程序 |
5.2.2 故障处理程序 |
5.2.3 CAN总线通信程序 |
5.2.4 地址自动排序程序 |
5.2.5 急停处理程序 |
5.2.6 电压采集程序 |
5.3 上位机人机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试验与调试 |
6.1 远距离有线通信传输测试 |
6.1.1 RS-485总线通讯功能 |
6.1.2 CAN总线通讯功能 |
6.2 传感器无线网络传输测试 |
6.2.1 故障响应时间 |
6.2.2 最远通信距离 |
6.2.3 最长待机时长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轴向柱塞泵腔内压力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液压泵腔内压力研究现状 |
1.2.1 液压泵腔内压力变化理论及仿真研究现状 |
1.2.2 液压泵腔内压力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无线传感器节点研究现状 |
1.3 总结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柱塞泵压力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柱塞泵结构和运行特点 |
2.1.1 A4VS71柱塞泵参数介绍 |
2.1.2 柱塞泵数学模型建立 |
2.1.3 A4VS71轴向柱塞泵运行特点 |
2.2 节点测试环境分析 |
2.3 柱塞泵内部压力测试整体方案 |
2.3.1 压力传感器的安装方法 |
2.3.2 接收节点安装方法 |
2.4 柱塞泵强度校核 |
2.4.1 柱塞泵缸体强度校核 |
2.4.2 柱塞泵转轴强度校核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
3.1 节点总体设计方案 |
3.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 |
3.3 信号采集处理模块设计 |
3.3.1 信号放大驱动电路设计 |
3.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3.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3.3.4 高性能数据处理器模块 |
3.4 基于蓝牙通讯协议的无线模块设计 |
3.4.1 节点无线通讯协议选择 |
3.4.2 电磁波在液压油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3.5 无线供电模块设计 |
3.6 节点的结构设计 |
3.6.1 PCB电路板设计 |
3.6.2 节点空间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节点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 节点软件整体设计 |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 数据存储程序编写 |
4.3.1 SD卡驱动程序的编写 |
4.3.2 FATFS文件管理系统的移植 |
4.3.3 数据高速连续存储软件设计 |
4.4 无线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4.1 蓝牙通讯的无线连接建立 |
4.4.2 蓝牙无线数据通讯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测试 |
5.1 液压油对无线信号影响测试 |
5.1.1 节点在空气中传播实验 |
5.1.2 节点在液压油中的传播 |
5.1.3 节点在铸铁泵壳中的无线传输实验 |
5.2 节点数据采集稳定性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无线像素屏显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动态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点光源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IEEE 802.15.4和ZIGBEE协议 |
2.1.1 IEEE 802.15.4简介 |
2.1.2 IEEE 802.15.4网络拓扑结构 |
2.1.3 IEEE 802.15.4标准 |
2.1.4 ZigBee协议简介 |
2.2 现有的部分时间同步算法 |
2.2.1 FTSP算法 |
2.2.2 RBS算法 |
2.2.3 TPSN算法 |
2.2.4 DMTS算法 |
2.2.5 其他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总体设计 |
3.2.1 主控器模块 |
3.2.2 LED节点模块 |
3.2.3 通信协议 |
3.2.4 性能提升 |
3.3 系统工作方式 |
3.4 各模块测试方案 |
3.4.1 主控器模块测试方案 |
3.4.2 LED节点模块测试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点光源硬件的研制 |
4.1 引言 |
4.2 片上系统(SOC)的选择 |
4.2.1 CPU和内存 |
4.2.2 外设、时钟和电源管理 |
4.2.3 应用案例 |
4.3 LED节点的硬件设计 |
4.3.1 电源设计 |
4.3.2 射频收发电路实现 |
4.3.3 LED驱动器设计 |
4.3.4 LED节点总体硬件实现 |
4.4 主控器模块的硬件设计 |
4.4.1 电源电路设计 |
4.4.2 主控器按键设计 |
4.5 无线点光源硬件总体实现 |
4.5.1 系统硬件电路实物 |
4.5.2 系统测试方案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算法在硬件平台上的实现 |
5.1 短距无线通信软件实现 |
5.1.1 载频及功率 |
5.1.2 通信数据帧 |
5.1.3 数据收发 |
5.1.4 抗电磁干扰设计 |
5.2 改进FTSP算法设计与实现 |
5.2.1 FTSP时间同步算法 |
5.2.2 基于帧首定界符硬件捕获机制算法改进 |
5.2.3 改进算法软件实现 |
5.3 仿真与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蓝牙无线传感器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低功耗无线智能设备的一般功耗模型[J]. 刘建,欧阳曾恺,田正其,段梅梅,王越,吴义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0)
- [2]医用冷链车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闫东. 烟台大学, 2021(09)
- [3]基于位置服务的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的研究[D]. 丁良.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基于大规模WSN的电子标牌低功耗及可维护性研发[D]. 邱垂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1)
- [5]能量收集式WSN节点及网关设计与实现[D]. 贾宝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应用于电磁阀极性判断的系统设计[D]. 武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合定位系统与方法研究[D]. 何启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D]. 吴静坤.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轴向柱塞泵腔内压力测试方法研究[D]. 周晓磊.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10]无线像素屏显控技术研究[D]. 谭蕾.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