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丑中见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京剧,丑行,美
丑中见美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1](2018)在《论京剧丑行——丑中见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俗话说,"无丑不成戏",丑行,作为京剧中的一个行当,丑角扮演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大都善良淳朴、机智诙谐,是被人们忽视甚至蔑视的职业,但是却能够在关键时刻将坏人的丑陋揭穿。演好丑角戏的关键就在于丑中见美,突出善良的一面,将人物演活,让观众信服。(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6期)
陈丽嫔[2](2018)在《“丑中见美”的丑角表演——以赣南采茶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丑不成戏",从古到今,丑角在任何剧种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京剧中有文丑、武丑,赣南采茶戏中有正丑、反丑,除戏曲外,很多舞蹈作品中也有典型的丑角形态。其表演共性都是为了表现美,它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美,是一种"绿叶式"反衬的美。在艺术活动中,人们精神上的欣赏快感不仅仅满足于对真、善、美之肯定的审美快感,还必然期待对现实中假、丑、恶之否定的审丑快感。本文主要通过对赣南采茶戏中正丑和反丑的特点对比,并从叁大角度谈丑角表演及其社会作用,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赣南采茶戏中的丑角,促进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7期)
武帅[3](2018)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丑中见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谈论起丑来,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美的对立面,不仅在生活中如此,在艺术设计中也是这样。但是在艺术作品中不但容许"丑"作为表现的元素之一,借以衬托主体的美艳,甚至有些较极端的例子也拿"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所以在艺术中不必然以表现"美"为惟一方向,"丑"的存在有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12期)
夏琳[4](2018)在《孙贵明“丑中见美”的表演艺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孙贵明是太谷秧歌表演艺术家,他技艺精湛,在近四十年的表演生涯中,不断追求创新,将丑角、生角的唱腔表演兼容并蓄,结合自身条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丑角人物形象,丰富和发展了太谷秧歌丑角唱腔表演艺术。(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徐栋寅[5](2017)在《“丑”中见美——饰演昆剧《游殿》心得》一文中研究指出丑角,不同于小生、花旦如艳丽的花朵被人追捧。它是绿叶,却是千姿百态最为出挑的。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昆丑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人物系列。昆曲的行当分类很细,昆丑分丑行、付行,俗称小花脸、二花脸。丑行大多扮演的是市井小人物,身份比较低微,从妆容上来说鼻梁上的白鼻头较小,大致勾在双眼中间部位。付行大多表现人物内外不一,奸诈刁钻,从妆容上来说鼻梁上的白鼻头应该跨过眼角,比较大,丑行里好(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7年05期)
马博敏[6](2017)在《光彩大气 丑中见美——记“文武丑”演员严庆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京剧舞台上,丑角虽然不可或缺,但大多扮演的是一些小人物。正是萧长华、叶盛章等一代代前辈丑行名家,以其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让这些小人物拥有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成就了京剧丑行艺术的高峰。在今天的中青年演员中,真正能像前辈那样挑起大梁、承前启后的丑行演员并不多,可严庆谷却在这样一个不容易出彩的行当中绽放出了光彩。严庆谷始以武丑出名,继而深入钻研文丑戏和悟空戏,全面发展,皆有所得。他善于刻画人物,将唱、念、做、打的各种技巧灵活运(本文来源于《中国京剧》期刊2017年04期)
郑山峰[7](2016)在《从唱腔表演看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丑而不丑,丑中见美”》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得草是着名的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他技艺精湛,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豫剧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牛派"。其以独具"牛味"的唱腔,幽默风趣的念白,滑稽搞笑的身段表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以其唱腔表演为例,通过分析唱腔设计、用嗓技巧以及使用丰富的衬词叁个方面,探析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丑而不丑、丑中见美"。(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06期)
刘长锋[8](2015)在《寓美于丑 丑中见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这是《国剧角色与人物·丑角》一书对丑行的解释。从1980年9月考入志丹县秦剧团,至今我已近四十年艺龄。起初学戏是以秦腔基本功训练为主,后来老师们便根据各位学员的条件特长和潜在的艺术素质,分配我主工丑角行当,于是,我便迈入了追求(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2015年04期)
常俊勇[9](2015)在《赣南采茶舞“丑中见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丑中见美"是赣南采茶舞的主要特点之一。"丑中见美"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民系性格、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丑中见美"的呈现离不开生活中的赣南采茶舞、舞台化的赣南采茶舞等方式对其诠释,"化丑为美"的升华离不开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对其助推。"丑中见美"体现的是赣南客家人的化丑为美、化悲为乐、团结奋斗的优秀品质。(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殷晓刚[10](2014)在《丑中见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活中"丑"常与"坏"、"差",甚至与"恶"相联系,被称之为"丑恶"总是处在被贬斥之列。同样,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丑角,尤其是地方戏的丑角行当,也往往被冷落,被贬低,其实,戏曲丑角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西方戏剧作品中,丑角所扮演的都是愚蠢、丑恶的人物,由其产生的审美效果是尖锐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是"善"对"丑"的否定,而在中国戏曲艺术中,"丑"所体现的意蕴则恰恰超脱了生活中"丑"被赋予的含意,不论从(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4年06期)
丑中见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丑不成戏",从古到今,丑角在任何剧种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京剧中有文丑、武丑,赣南采茶戏中有正丑、反丑,除戏曲外,很多舞蹈作品中也有典型的丑角形态。其表演共性都是为了表现美,它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美,是一种"绿叶式"反衬的美。在艺术活动中,人们精神上的欣赏快感不仅仅满足于对真、善、美之肯定的审美快感,还必然期待对现实中假、丑、恶之否定的审丑快感。本文主要通过对赣南采茶戏中正丑和反丑的特点对比,并从叁大角度谈丑角表演及其社会作用,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赣南采茶戏中的丑角,促进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丑中见美论文参考文献
[1].吴迪.论京剧丑行——丑中见美[J].戏剧之家.2018
[2].陈丽嫔.“丑中见美”的丑角表演——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戏剧之家.2018
[3].武帅.艺术中的美学价值——丑中见美[J].艺术品鉴.2018
[4].夏琳.孙贵明“丑中见美”的表演艺术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8
[5].徐栋寅.“丑”中见美——饰演昆剧《游殿》心得[J].剧影月报.2017
[6].马博敏.光彩大气丑中见美——记“文武丑”演员严庆谷[J].中国京剧.2017
[7].郑山峰.从唱腔表演看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丑而不丑,丑中见美”[J].戏剧之家.2016
[8].刘长锋.寓美于丑丑中见美[J].当代戏剧.2015
[9].常俊勇.赣南采茶舞“丑中见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J].黑河学刊.2015
[10].殷晓刚.丑中见美[J].剧影月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