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姚尧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姚尧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非物质补偿,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姚尧[1](2019)在《非物质补偿视角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子女非物质补偿,主要是指采取非直接物质的方式对弱势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实施补偿的措施。非物质补偿能够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上的积累,从而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非物质补偿也是现代社会弱势补偿理念的具体落实以及我国真正实现全面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教育实践中非物质补偿的系统性考量不足,执行力度较弱,且补偿效果不彰显。为了充分发挥非物质补偿的作用,国家应根据流动人口子女需要的多维度和责任主体的多方面的特点构建体系化的非物质补偿机制,强化相关责任主体非物质补偿的执行力度,并周期性评估流动人口子女非物质补偿的实践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春茂[2](2019)在《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学习融入、人际融入、心理融入叁个维度设计指标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进行测评,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因素。研究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父母亲最高学历、经济收入、班主任职称、班主任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显着影响城市教育融入的正向因子,学校性质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相互协作,努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城。(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娜娜[3](2019)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流入地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入学门槛过高、区域教育差距、民族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支持缺位等方面,分析当前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关键、原发、重要、客观因素;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深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家庭教育环境、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伟豪[4](2019)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城市地区,寻求创业和谋生的机会。一方面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大大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民族文化间持续而频繁地接触,一些矛盾纠纷和冲突的发生也在所难免,这无疑给城市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城市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具体实践中,要努力探索与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增强城市各民族成员间的整合程度,促进城市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郁琴芳[5](2019)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的现状表现在:生活卫生习惯成了流动人口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最初挑战,不良的学习习惯成了流动人口子女适应城市学习的绊脚石,礼仪习惯上的"散漫"严重影响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做城市的新移民。存在的问题有:缺乏明晰的培养目标,缺少全面的内容认知,欠缺正确的培养方法,匮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现实生活与思想认识的错位,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偏差,以及学校指导和社会组织的缺位。对此,需要做到:榜样示范,重视并实践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的培养;把握关键,创新开展以文明习惯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资源,形成文明习惯养成的社会合力。(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李春茂[6](2019)在《江西省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江西省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因素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学业成绩、老师教学质量、同学歧视等。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融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缩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允许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变革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增设融合课程。此外,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调努力也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18期)

金玉子[7](2019)在《流动人口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人口流动不断激增大环境下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一社会关注热点给予研究。分析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创新性的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提出改善对策,以期在流动人口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16期)

陈莉华[8](2019)在《流动人口子女感恩教育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将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老师教会了他们许多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对母校与老师应心存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表现在对学校的公物不爱护,(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顾晓琴[9](2019)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口激增,这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03期)

李国长[10](2019)在《关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这部分群体数量逐年增加,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急需积极有效切实的解决方案,这一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社会民生。因此,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措施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02期)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围绕学习融入、人际融入、心理融入叁个维度设计指标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进行测评,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因素。研究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父母亲最高学历、经济收入、班主任职称、班主任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显着影响城市教育融入的正向因子,学校性质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相互协作,努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姚尧.非物质补偿视角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导刊.2019

[2].李春茂.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

[3].王娜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4].张伟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

[5].郁琴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2019

[6].李春茂.江西省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观察.2019

[7].金玉子.流动人口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

[8].陈莉华.流动人口子女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9

[9].顾晓琴.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索[J].新课程(上).2019

[10].李国长.关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探讨[J].新课程(上).2019

标签:;  ;  ;  ;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论文-姚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