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镇群,空间结构,经济联系,产业布局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朱玲,肖黎姗,杨柳[1](2019)在《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67个县级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单元,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两两节点最短通勤时间,利用引力模型计算经济联系强度,依托最大经济联系方向"自下而上"进行组织,明确城镇等级体系,并从产业、交通和政策方面分析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67个县级单元综合发展实力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显着;(2)省域内形成"一带叁轴"的经济联系格局,具有明显的极核发展和点轴发展特征,并呈现多核心的发展结构,网络结构的发展相对简单;(3)依据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自组织模式在福建省域内形成6个子区域,以福州、泉州、厦门为核心的沿海区域和以南平、叁明、龙岩为核心的内陆区域;(4)城镇空间结构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产业布局、交通可达性和政策规划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交通特征是影响城镇联系的重要条件,产业布局是推动城镇结构转变的内在动力,政策规划则是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引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邱芸[2](2019)在《基于GIS的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山东省被国家列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省政府确定了建设“十强”产业和加快形成“叁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这些重要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必将引起区域空间结构重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本文基于GIS,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型等方法从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等四个方面研究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及特点,进而分析其演变规律;最后从自然、经济、社会保障、交通、政府干预和开放程度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2016年统计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等,采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从山东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等四个方面综合解析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特点。结果显示:在城镇体系地域结构方面,2016年山东省能够表征城镇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夜间灯光总强度(TNL)空间自相关性不显着,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各市市辖区TNL明显高于县级城镇。在人口空间结构方面,首位城市不突出,城市规模差异不大。在经济空间结构方面,由西向东GDP递增;南北方向GDP的分布呈倒“U”型。在空间相互作用方面,山东省中部地区联系紧密,空间相互作用较强;西部城镇联系强度较小,空间相互作用相对较弱。2、采用重心分析、首位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利用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时间序列数据,并结合2016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分析结果,系统研究山东省城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山东省TNL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向东部偏移;城镇人口重心向西偏移,并且均位于GDP重心的西南方;首位城市发展一直不突出,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差异不大;城际联系越来越密切,城镇空间相互作用逐渐增强。3、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经济、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影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各指标与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山东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与二叁产业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达到0.05的置信水平,相关性显着;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医疗水平指数、保险福利费用、公共财政支出、固定投资总额和外商投资总额的相关性达到0.001的置信水平,呈高度相关,表明这些因素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较大。4、为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利用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与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度最优(R~2为0.9988),可以建立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2016年山东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空间相关性;各影响因素中,二叁产业比重、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受教育年限、医疗水平指数、保险福利费用、交通可达性、公共财政支出、固定投资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解释性最强,说明这些因素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具有较强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6)
虞春隆,党纤纤[3](2018)在《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协调发展策略——以泾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GI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域的水系、地形地貌、城镇斑块等进行迭加分析,归纳了3种基本城镇类型:川道型、塬面型和黄土阶地平原型,并且完成了泾河流域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探明了川道城镇、塬面城镇与地形地貌、水系的内在联系和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模型,确定了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分析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及生态空间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顺应未来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求,采用大分散、小聚集的基本模式,提出泾河流域城镇空间体系——"五区、九水系廊道、四板块"的主体结构,以解决泾河流域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为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下调整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全流域整体化解决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8年02期)
尤小刚,夏春林[4](2017)在《四川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四川省的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格局,采用了分形理论法,对四川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四川省城镇体系总体特征,可对四川省今后的区域规划提供借鉴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7年12期)
余聪,成亮,陈崇成,唐丽玉[5](2017)在《飞地型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镇空间相互作用为研究视角,GIS为主要平台,通过改进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系统研究飞地型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具体以靖远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揭示区域城镇空间联系强度,采用潜力模型来反应区域城镇空间聚集程度,采用场强模型分析区域城镇空间扩散进度,对城镇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靖远县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出双中心空间结构特征趋向,表现为:北部片区呈带状或通廊式城镇空间格局,南部片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进而提出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7年12期)
杨震,吕斌,王晶[6](2017)在《以出行路径耗时为测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填补当前城镇体系研究中对居民出行路径缺乏区分处理的空白,探索以出行路径耗时为测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文章以2016年度全国各地POI(point of interests)数据信息为基础,依托各级道路交通网络并对其进行优先级处理,计算居民从出发点至同级或较高级目的地的最短路径耗时,对比分析天津、广州和苏州叁个城市的市域城镇体系和建成区空间结构紧凑度。研究发现,空间布局形态而不是路网密度决定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紧凑度的大小,城镇体系下居民就近获取服务的出行时间长短与城镇的均衡分布程度紧密相关,建成区空间结构紧凑度的大小与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正相关,城市行政地位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影响显着,而经济发展程度则对商业设施建设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7年09期)
肖芳钰[7](2017)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城市逐渐聚集,同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形成一样,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大都市区、都市圈并迅速成长。在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江西省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打造建设南昌大都市区。因此,对南昌都市圈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是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对南昌都市圈的城镇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南昌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单元细化到建制镇级别,利用ArcGis、SPSS、Excel等软件,采用城市首位度、分形方法测算了2000年、2010年、2013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的规模级别分维数、空间结构相关维数等,从中分析南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从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状况、交通状况、政策制度等方面分析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推动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主要结论有:(1)南昌市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发育不均衡。首先城镇体系首位度高,等级规模差异过大,结构不完善,2013年,核心城镇南昌市区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23.74万人,占绝对主导地位,2000年、2010年大都市区内中心城镇缺位,2013年仅有的一个中心城镇抚州市区常住人口50.69万人;其次中间序位城镇发育薄弱,2013年重点城镇有22个,城区常住人口合计140.87万人,约占南昌大都市区总常住人口的14.35%,而一般城镇共130个,城区常住人口合计354.63万人,约占南昌大都市区总常住人口的36.13%;最后是小城镇发展提升较快,中心城市缺位现象仍显着,2000年、2010年中心城镇个数均为零,2013年则出现一个中心城镇,而重点城镇变化最大由2000年的9个增加到2013年的22个;(2)2000年、2010年、2013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规模分维值D分别为1.3403、1.2517、1.2998,均大于1,表明南昌大都市区内城镇规模级别结构较为集中,首位城市垄断水平较高,演变过程中极化作用明显;将2000年、2010年、2013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规模分维值D进行比较,可得出分维整体呈现递减趋势。虽然分维值均大于1,但是呈现递减趋势,表明南昌大都市区虽呈极核结构,但其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有所降低;以南昌市区为测算中心测得的聚集维数是0.7395,其分维数均符合D<2,且偏小小于1,表明随着核心聚集发展,空间布局演变一直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容量维和信息维分别为1.5653、1.5055,测定系数分别为0.9914、0.9978,容量维和信息维均处于1<D<2,D值略微偏小,演变过程中空间分布均衡性有所改善,目前均衡性仍属于偏中低;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为0.2778趋近于0,发展过程中核心都市区聚集度高,而非核心区域关联度低。(3)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南昌大都市区中部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城镇规模较大且空间分布密集,而西北部山体较多,东北部水水域面积大,城镇规模小且空间分布松散;区域内铁路、高速网络分布不均匀,交通通达性以南昌市区为核心往四周逐渐降低,核心城镇交通压力大,小城镇通达性及区域联系较弱;2012-2015年南昌大都市区的叁产水平均为“二、叁、一”,但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持平或超越的趋势性愈发明显,大都市区内各城市产业支柱上出现了大比例重合,且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交叉重迭化,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力;相关的发展规划促进了南昌市一些周边地方抱团发展,积极融入南昌经济圈,但各地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区域内专业化分工,造成了大都市区内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4)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位城市一极极化现象显着,即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结核结构;城镇体系结构发展不均衡,城市体系空间分布较为松散;核心城镇发展优势突出,但大都市区内城际联系不强;大都市区处于初级极核发展阶段,且核心城镇吸引力呈下降趋势。(5)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加快核心城镇的发展,加速大都市区城市化进程;培育有潜力的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区域新增长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一体化;建立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交通体系的网络性建设;加强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远景空间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3)
朱华南[8](2017)在《基于GIS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得以迅速膨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城镇中心作用发挥如何,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如何,对国家和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都有重要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范围,将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确定为时间段面,对长江经济带不同空间尺度城镇体系状况进行研究,寻找其规律、差异和不足。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运用长江经济带2009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总人口、人口密度、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密度等5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整体、研究区东中西部、研究区11省(市)叁个空间尺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差距与不足。(2)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运用Zipf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及城市首位度指标,从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叁大地带两个空间尺度对长江经济带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特征及首位城市进行研究,计算其分形维数值,在此基础上探求长江经济带城镇等级规模分布及其首位城市。(3)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特征研究利用百度API接口开发的JAVA程序及Matlab软件距离(distance)函数量算出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相互间的直线距离;根据高德地图测量出110个城市之间驾车距离及驾车时长距离;运用分形理论,结合获取得到的城市间直线距离、交通距离和时间距离等数据,从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叁大地带两个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交通通达性进行研究;运用引力模型,基于各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GDP及各城市间直线距离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同时从城镇体系中心位置定量测算及离散程度定量测算两方面对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度量进行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分别从研究区整体、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不同地域空间对城镇体系结构提出相关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5)
肖芳钰,叶长盛[9](2017)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出昌九地区137个城镇城市首位指数,测算出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聚集维数、网格维数,从而揭示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1)利用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测算出两、四城市指数,分别为3.56、2.36,均高于正常值,表明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属于首位型分布;从城镇体系规模级别测算出分维数为0.758 8,验证了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呈极核型结构,城镇规模分布不均衡;2)南昌市区、九江市区的集聚维数为0.755 9、0.614 4,中心城区在昌九地区城镇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显着;3)昌九地区城镇分布的容量维与信息维分别为1.754 5、1.510 6,城镇分布均衡性偏低,城镇稀疏的地区分形形态不佳。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呈现不平衡状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小城镇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城镇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中小城镇功能是今后昌九地区今后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吴学清[10](2016)在《我市(十叁五)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评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吴学清)12月20日,平顶山市(十叁五)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原则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确定为“一核叁组两星”。“一核”即由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老城区、高新区、湛南新城组成的中心城区;“叁组”即(本文来源于《平顶山日报》期刊2016-12-2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山东省被国家列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省政府确定了建设“十强”产业和加快形成“叁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这些重要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必将引起区域空间结构重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本文基于GIS,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型等方法从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等四个方面研究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及特点,进而分析其演变规律;最后从自然、经济、社会保障、交通、政府干预和开放程度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2016年统计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等,采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从山东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等四个方面综合解析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特点。结果显示:在城镇体系地域结构方面,2016年山东省能够表征城镇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夜间灯光总强度(TNL)空间自相关性不显着,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各市市辖区TNL明显高于县级城镇。在人口空间结构方面,首位城市不突出,城市规模差异不大。在经济空间结构方面,由西向东GDP递增;南北方向GDP的分布呈倒“U”型。在空间相互作用方面,山东省中部地区联系紧密,空间相互作用较强;西部城镇联系强度较小,空间相互作用相对较弱。2、采用重心分析、首位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利用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时间序列数据,并结合2016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分析结果,系统研究山东省城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山东省TNL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向东部偏移;城镇人口重心向西偏移,并且均位于GDP重心的西南方;首位城市发展一直不突出,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差异不大;城际联系越来越密切,城镇空间相互作用逐渐增强。3、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经济、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影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各指标与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山东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与二叁产业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达到0.05的置信水平,相关性显着;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医疗水平指数、保险福利费用、公共财政支出、固定投资总额和外商投资总额的相关性达到0.001的置信水平,呈高度相关,表明这些因素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较大。4、为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利用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与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度最优(R~2为0.9988),可以建立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2016年山东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空间相关性;各影响因素中,二叁产业比重、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受教育年限、医疗水平指数、保险福利费用、交通可达性、公共财政支出、固定投资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解释性最强,说明这些因素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具有较强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玲,肖黎姗,杨柳.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2].邱芸.基于GIS的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D].山东建筑大学.2019
[3].虞春隆,党纤纤.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协调发展策略——以泾河流域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
[4].尤小刚,夏春林.四川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
[5].余聪,成亮,陈崇成,唐丽玉.飞地型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J].中外建筑.2017
[6].杨震,吕斌,王晶.以出行路径耗时为测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7
[7].肖芳钰.基于分形理论的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D].东华理工大学.2017
[8].朱华南.基于GIS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9].肖芳钰,叶长盛.基于分形理论的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江西科学.2017
[10].吴学清.我市(十叁五)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评审[N].平顶山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