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论文-余慧敏

约翰伯格论文-余慧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约翰伯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约翰·,伯格,晚期小说,故事,记忆

约翰伯格论文文献综述

余慧敏[1](2019)在《讲故事的摆渡者:约翰·伯格晚期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伯格作为近年来在国内颇受欢迎的艺术评论家、画家、小说家,他的艺术批评在国内受到众多关注,但其实他的小说创作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容忽视,目前国内读者对伯格的认知受限于其艺术批评,即便有少量对于其小说创作的研究,也集中于其前期的作品,而对他晚年的作品关注颇少。约翰·伯格自称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现代社会资本主义洪流的侵袭之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生活经验的感受能力与分享能力逐渐降低,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想象力日趋枯竭,因此人们无法表达自身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伯格想要成为一个故事的“摆渡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抵抗资本主义的洪流。《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这两部晚期的作品,呈现出与其前期作品不同的形态,伯格在这两部作品中将自我放逐到记忆之中,通过自传以及书信的形式,不断地追溯自我记忆,并表现出对社会“时代精神”的否定与对抗,折射出他在面对死亡时的生命状态。本文围绕伯格“讲故事的摆渡者”这一身份探讨《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这两部晚期的小说。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从萨义德的“晚期风格”这一概念切入,分析伯格的晚期创作。伯格这两部作品与其之前的作品相比,呈现出绝望与希望并置的特征,展现了疏离和不妥协的姿态;第二章从“故事”这一关键词切入,分析伯格笔下的故事形态。在《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中,伯格采用时空交合的方式进行碎片化的记忆书写,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通向永恒的瞬间,以期抵抗资本全球化运动这股抹平记忆与历史的浪潮;第叁章从“摆渡”这个中心词出发探讨伯格摆渡故事的意义。伯格在这两部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摆渡历史,为当下的人们摆渡希望,以完成他的政治抵抗。伯格在《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两部作品中分别采用地志学书写和书信的方式来追溯记忆,承载了进入古稀之年的伯格对自我与社会的反思,也对当今身处资本主义洪流的现代人有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文峰[2](2019)在《“另一种讲述”:约翰·伯格视觉叙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英国的艺术史家、画家约翰·伯格,以其非“学院派”的写作方式而引起文坛以及读者的关注。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论述话语充满感性与诗意,与学术论述话语大不相同。作品中含有的“公共性”,也令其拥有比学院派学者更广的读者群。作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画家、小说家的同时,伯格也是视觉文化领域重要的思想家。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始于他长期以来对视觉或者观看本身的意义与歧义这一主题的关注。他在写作时实验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即用摄影来讲述故事。“另一种讲述”这一提法,是为了说明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视觉叙事与传统的文本叙事或者带有文字方式说明的传统摄影叙事的不同。它强调的是摄影的本质以及影像离开文字后所表达的典型意义。伯格认为,摄影即是“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对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概括以及梳理伯格的理论框架对我们探讨和研究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受本雅明的“灵光”说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影响很大,并且最终在自己的思考上有所发展和超越,自成一格。观看是人们接收信息的第一渠道,是观者认识、了解并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呈现出的是观者通过自身的知识、认知方式和信仰对外界世界进行经验处理的过程。摄影式的观看是双向的,它从观看的标准的角度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于视觉艺术的观赏方式。摄影记录瞬间的优势对艺术品的传统概念提出挑战,使得艺术品不再是唯一的记录方式。形象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单元,视觉形象的表现因视觉主体的观看而存在。通过视觉的隐喻,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转变为“可见”的问题,并且发展出更多内涵。摄影作为伯格视觉叙事理论的表达范式,不仅存在着叙事结构,也存在着叙事形式。摄影记录瞬间的记忆也记录长时间的事件,所有的影像都是过去的时间脉络的产物,它们呈现出逻辑严密的叙事效果。摄影强调叙事的空间特性,反映了摄影叙事能力的优越特征。视觉叙事要用共时画面去再现历时过程,便会出现文本叙事与影像叙事的互动,表现为单幅的影像叙事和多幅的连续画面。单幅影像可以独立成章,也可前后连接成组像多幅影像一样建起视觉叙事的话语链。摄影具有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照片援引现象,现象是摄影的半语言。由于视觉亲和力的结构和生长的共同规律的存在,视觉模仿与各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现象的融贯性意味着统一,而现象是摄影的半语言。现象在一个既定瞬间的特殊融贯性中激发了观者的经验体悟,便形成观念。观念直接向镜头诉说。摄影影像是视觉叙事的一种表达形式。与此同时,摄影影像具备歧义性、真实性和历史性。影像的歧义性来自影像的非连续性,并且所有照片都充满着歧义性。摄影不会说谎,影像直接拷贝现实,所有影像都具有真实性。影像记录历史,又被历史记录,影像上的一切都是历史性的。伯格认为,摄影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而且是个体抵抗历史的方式。私人影像的意义高于公共照片,私人影像表达出个体对于群体的抗争。伯格深入剖析个体关系以及个体生活状态背后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强调个体经验的表达,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视觉叙事理论是约翰·伯格艺术批评思想和实践的一个创造。他的视觉理论是从观者的视点出发,以视觉观看为基点对摄影进行分析。虽然伯格在批判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局限性,但他的理论对20世纪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媛媛[3](2019)在《观看与意识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伯格是20世纪英国着名的艺术批评家。论文从西方视觉美学发展脉络出发,紧扣西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相关论题来研究约翰·伯格的意识形态批评,探讨伯格对西方文化中的“观看”的意识形态解构。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对西方传统视觉美学的梳理,探讨伯格视觉理论的历史出场;第二章通过视觉形象的定型化与自然化探讨伯格如何通过观看来解构“身份认同”背后的阶级意识形态;第叁章通过性别观看中的“凝视”探讨伯格如何通过观看来解构“媚态化”性别形象背后的性别意识形态;第四章通过广告的“符号消费”探讨伯格如何通过观看来解构制造虚假需求的广告美学背后的消费意识形态。通过对约翰·伯格意识形态批评的研究,论文指出伯格视觉美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带动观看对权力意识形态的突围,澄清种种文化形象的美学假象,开启观看之道的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伟长[4](2019)在《理解一个瞬间:关于约翰·伯格的阅读笔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人约翰·伯格有多重身份,先是一个画家,不算很成功。继而是艺术批评家,这个身份倒让他闻名遐迩。画而不优则评,也是一种成功之道。他还写小说,不仅仅为了自娱自乐,小说《G》就获得了布克奖。基于该奖项向来的认真劲儿,说明小说质量肯定不坏。此外,伯格还被视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长年住在法国乡下,操心着城里的事。一(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王昊[5](2019)在《图像的观看之道——由约翰·伯格艺术理论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何为"观看"?"观看"是一切艺术的出发点,是先于语言的一种存在。图像时代的观看是要在与观者的交流中进行的,以观者为维度理解图像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物我之间的本质联系。文章沿着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进程对"观看"进行了分析,认为图像的观看之道由传统观看理念发展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改变就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09期)

王雨竹[6](2019)在《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到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对艺术复制品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当前社会对众多艺术复制品(名画、雕塑等的复刻摆件等)和衍生品(名作填充画十字绣、填色复制品等)的需求日渐增加的现象,《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和《观看之道》都有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和解读。1被打破的光晕——艺术品的机械复制(1)本雅明在本书中提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带给与树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将艺术拉下神坛。摄影技术和影像技术出现以后,大量艺术作品被复制并以其他的形式传播,甚至只是(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9年01期)

郭雨涵[7](2018)在《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身从事多重职业如小说家、画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的伯格是典型的“斜杠”人,人们经常形容他是“艺术批评家/马克思主义者/画家”,身为精通多种艺术形式且有独到见解的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本身的浓厚兴趣指引着他不断进行创新范式的探索和新颖批评角度的创建与构筑,尤其是对于观看理论各种艺术形式的解释与阐发。约翰·伯格的兴趣丰富,研究领域广泛,着作颇丰,对观看的理论认识有非常深厚的“看”的经验积累。在文化批评和艺术批评领域中,伯格采用批判性的思维,挑战权威的艺术史观。伯格提出具有创造意义的关于图像的观看理论,将传统视觉文化批评中曾经备受冷落的观者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更高层次,并且由此视角撰写了《看》、《观看之道》等杰出着作。本文围绕伯格的鲜明观点,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只是图像表现性的一方面,艺术家们反抗那些不真实的、虚假制度化的表现,艺术家以勇气和开创之举推翻已成“俗套”的一切惯例,打破体制和被默认无误的传统,尝试新的阐释世界、观看方式与接收效果的方法和视角。影像的制作带有制作者的个人观点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观看的效果和关注的焦点,但是最终落脚到具体的观看过程,观看方法和随之而来的观看接受还是因人而异的,充满个性化和时代特色。本文围绕伯格的观看理论与现实意义展开论述,试图构建伯格观看理论的理论体系,联系观看的实际,落实伯格关于观看接受的实践。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讲述伯格生平与理论贡献,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关于观看理论的渊源,主要是关于观看中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与动物的“双向凝视”与动物的边缘化;第叁部分是约翰·伯格观看方式的创新范式和对图像认知观的剖析与审视,针对不同艺术形式进行观看关系的重构,包括观看绘画、观看广告、观看摄影,揭示图像与观看的关系,新的影像语言中“看与被看”关系的不同表现;第四部分是剖析观看过程的意识产出与思想解放,关注伯格对照片与绘画的创作过程和欣赏接受的深入分析在补充艺术史上的空缺中所做的贡献,在与贡布里希、本雅明的观看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伯格的观看理论更清晰地展现了摄影、绘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是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1)

叶荷健[8](2018)在《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伯格是20世纪英国着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画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他在视觉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视觉文化与观看文化的新视角,对传统艺术中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从视觉观看的层面分析图像文化,对视觉文化学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约翰·伯格所提出的视觉文化理论在视觉图像批评领域的创新意义毋庸置疑,对视觉图像批评范式的转向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随着媒介技术、视觉文化演变之下,图像的功能也趋于多元化,人们对图像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约翰·伯格在此环境下,受左翼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看理论,对传统的艺术观发起了挑战,形成了新的图像观看批评理论。伯格的艺术批评具有十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蕴,在他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色彩,看到阶级、权力,还可以看到他对性别权力的批判。对于底层人民,他透露出了同情之意,而对于资本主义,他却给予强烈的批判。约翰·伯格在观看理论中引入了观看者的观看行为,他强调观看者的观看行为在观看理论中的重要性,他对观看与视觉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审视,并在观看理论中引入了意识形态,伯格指出,观看本身属于一种复杂的行为,包含多种元素,意识形态属于其中的一种元素。除此之外,伯格实现了对观看模式的重构,这也是伯格图像批评理论中核心内容之一,他在《观看之道》中从一般绘画、女性裸像、广告叁个层面对传统图像批评范式进行了重构。伯格的观看理论对英国当时的两大图像批评流派的缺陷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对图像批评艺术理论的发展与转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在20世纪的艺术理论界颇具影响,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其观看理论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总结而言有叁个反思的问题:在将视觉文化、观者行为引入观看理论中时,由于视觉突显,对于整个观看理论中的其它元素会存在一定的削弱影响;约翰·伯格受英国左翼思想的影响较大,在后现代政治思想浪潮下,他在艺术分析中表达出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对权力、性别、资本主义等的批判以及对弱小者的同情,这些主观的因素,会对其理论观点产生影响;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一个重要的核心是重构,在目前的数字化社会中,约翰·伯格的观看重构在生活中与新的语境不能实现良好的契合。(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壮壮[9](2017)在《约翰·伯格观看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包围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不论这些图像是通过什么媒介生产出来的。它们已经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有一样东西,鱼对它的属性一无所知,那就是水。”。在图像包围的世界里我们对图像的观看又理解多少?我们处在图像盛行的年代。数码影像与多媒体广告争辉相映,虚拟网络遍布全球与我们现实生活无法割舍,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沉浸在观看的世界里了。我们与别人观看同一事物时必定受到个人经验,生活,审美体验的影响,而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我们观看结果的不同。观看问题对我们的生活以及艺术创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英国活跃的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在“观看”方面的思考颇具影响力。他的观看理论思想深刻的揭示了我们生活中各种司空见惯的艺术文化现象蕴藏着的意识形态。同时他也以摄影为例,对观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的观看理论为我们研究观看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对当今摄影的创作极具指导意义。正是如此,笔者试图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从艺术品的观看、艺术家的观看、大众的观看叁个角度切入,并结合当下的观看和摄影实践的角度对约翰·伯格的理论在当下观看的应用进行研究与解读。(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7-03-27)

乱石小熊[10](2017)在《约翰·伯格:最好的艺术写作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刚迈进2017年,着名的英国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作家,约翰·伯格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推特上惋惜而沉痛的表示:"约翰·伯格走了,他是这个日渐枯竭世界的能量源泉。"伯格的去世,引起了英国艺术界、文学界的集体追思。《每日电讯报》曾经这样问,"今日,还有谁能如约翰·伯格一般,这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艺术,看待艺术与时间、与景观、与社会生活呢?"(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家》期刊2017年03期)

约翰伯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英国的艺术史家、画家约翰·伯格,以其非“学院派”的写作方式而引起文坛以及读者的关注。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论述话语充满感性与诗意,与学术论述话语大不相同。作品中含有的“公共性”,也令其拥有比学院派学者更广的读者群。作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画家、小说家的同时,伯格也是视觉文化领域重要的思想家。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始于他长期以来对视觉或者观看本身的意义与歧义这一主题的关注。他在写作时实验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即用摄影来讲述故事。“另一种讲述”这一提法,是为了说明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视觉叙事与传统的文本叙事或者带有文字方式说明的传统摄影叙事的不同。它强调的是摄影的本质以及影像离开文字后所表达的典型意义。伯格认为,摄影即是“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对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概括以及梳理伯格的理论框架对我们探讨和研究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受本雅明的“灵光”说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影响很大,并且最终在自己的思考上有所发展和超越,自成一格。观看是人们接收信息的第一渠道,是观者认识、了解并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呈现出的是观者通过自身的知识、认知方式和信仰对外界世界进行经验处理的过程。摄影式的观看是双向的,它从观看的标准的角度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于视觉艺术的观赏方式。摄影记录瞬间的优势对艺术品的传统概念提出挑战,使得艺术品不再是唯一的记录方式。形象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单元,视觉形象的表现因视觉主体的观看而存在。通过视觉的隐喻,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转变为“可见”的问题,并且发展出更多内涵。摄影作为伯格视觉叙事理论的表达范式,不仅存在着叙事结构,也存在着叙事形式。摄影记录瞬间的记忆也记录长时间的事件,所有的影像都是过去的时间脉络的产物,它们呈现出逻辑严密的叙事效果。摄影强调叙事的空间特性,反映了摄影叙事能力的优越特征。视觉叙事要用共时画面去再现历时过程,便会出现文本叙事与影像叙事的互动,表现为单幅的影像叙事和多幅的连续画面。单幅影像可以独立成章,也可前后连接成组像多幅影像一样建起视觉叙事的话语链。摄影具有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照片援引现象,现象是摄影的半语言。由于视觉亲和力的结构和生长的共同规律的存在,视觉模仿与各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现象的融贯性意味着统一,而现象是摄影的半语言。现象在一个既定瞬间的特殊融贯性中激发了观者的经验体悟,便形成观念。观念直接向镜头诉说。摄影影像是视觉叙事的一种表达形式。与此同时,摄影影像具备歧义性、真实性和历史性。影像的歧义性来自影像的非连续性,并且所有照片都充满着歧义性。摄影不会说谎,影像直接拷贝现实,所有影像都具有真实性。影像记录历史,又被历史记录,影像上的一切都是历史性的。伯格认为,摄影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而且是个体抵抗历史的方式。私人影像的意义高于公共照片,私人影像表达出个体对于群体的抗争。伯格深入剖析个体关系以及个体生活状态背后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强调个体经验的表达,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视觉叙事理论是约翰·伯格艺术批评思想和实践的一个创造。他的视觉理论是从观者的视点出发,以视觉观看为基点对摄影进行分析。虽然伯格在批判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局限性,但他的理论对20世纪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约翰伯格论文参考文献

[1].余慧敏.讲故事的摆渡者:约翰·伯格晚期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张文峰.“另一种讲述”:约翰·伯格视觉叙事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赵媛媛.观看与意识形态[D].贵州大学.2019

[4].李伟长.理解一个瞬间:关于约翰·伯格的阅读笔记[J].上海文化.2019

[5].王昊.图像的观看之道——由约翰·伯格艺术理论引发的思考[J].才智.2019

[6].王雨竹.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到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对艺术复制品的反思[J].中华辞赋.2019

[7].郭雨涵.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叶荷健.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8

[9].王壮壮.约翰·伯格观看理论的应用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10].乱石小熊.约翰·伯格:最好的艺术写作者[J].东方企业家.2017

标签:;  ;  ;  ;  ;  

约翰伯格论文-余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