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浒传》无穷会藏本初论──《水浒传》版本探索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竺青[1](2021)在《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文中研究说明《文学遗产》创刊65年来共发表古代小说研究论文634篇,其中,阐释性论文334篇,占52.68%;实证性论文300篇,占47.31%。发表小说名着论文277篇(含《聊斋志异》),占全部小说论文的43.69%;白话小说论文162篇,占25.55%;文言小说论文103篇(不含《聊斋志异》),占16.24%;专题论文92篇,占14.51%。70年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国内古代小说研究的主流范式,《文学遗产》揭载的论文是其具体呈现;以古代小说主流研究范式的呈现为观察视角,以《文学遗产》论文数量和选题分布状况为视点,通过定量分析,或可精细描述古代小说学术史"森林"中一棵特殊"树木"的生长过程和状态。
齐季[2](2020)在《《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其不仅受到汉民族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在国内少数民族当中的传播也比较广泛。就《水浒传》在国内少数民族中的译介而言,其在蒙古族中的读者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自清以来,《水浒传》数次被译成蒙古文,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特点各异的不同译本。不同译本和传抄本珠联璧合、相补相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对这些译本的蒐罗、考证,必对中国古代小说蒙译本的整理与研究提供有意的实践个案。因此,本文拟构建《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以供学界参考使用。本论文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成果。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中蒙两国现存《水浒传》蒙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版本梳理和文献来源考证。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及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与意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最后介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水浒传》汉文版本概况”对《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进行了介绍。第二章“12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12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和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办公室所藏《水浒传》蒙译本属于该系统。第三章“10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10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与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一、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属于该系统。第四章“7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7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与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二、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三属于该系统。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观点,收束全文。
邓雷[3](2020)在《全图式《水浒传》插图的分类及源流考》文中指出从版本角度对《水浒传》插图进行研究一直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如全图式《水浒传》插图具体有多少种,可划分为几种系统,每一种系统的特征是什么,其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源流关系等,均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文章正是在厘清明清之际诸多全图式《水浒传》插图的基础上,试图解决上述诸问题,划分插图的种类、分析插图的特征、考订其源流演变,并对诸多插图影印本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
邓雷[4](2018)在《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文中提出一《水浒传》版本的研究以胡适1920年《〈水浒传〉考证》为发轫,距今已经九十有八年了。在胡适最初的《〈水浒传〉考证》一文当中可用的《水浒传》版本仅有金本以及《征四寇传》两种。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水浒传》版本的一个快速收获期,这种收获不仅仅表现在版本的研究上,更加表现在版本的发现上。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先后有学者从国外获得《水浒传》不同版本的消息,有的甚至远赴海外寻求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像郑振铎远赴巴黎,孙楷第东
王齐洲,王丽娟[5](2018)在《文献—传播学方法是解决通俗小说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百年来的《水浒传》作者和版本研究,未能解决《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作者、版本等固然重要,但在这些问题疑莫能明的情况下,确定作品成立的有效证据应该是作品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如果有文献证明某部作品在社会上流通,无论以什么方式,只要有人收藏、着录、阅读或评论该作品,就应该承认该作品的存在,反之则表明其不存在。这种研究方法是文献—传播学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讨论某部作品的成书年代,就可以将讨论建立在可靠文献的基础上,避免了因作者、版本、内证等疑难问题而产生困扰的窘境。科学研究只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因此,在讨论通俗小说成书年代(包括作者、版本、内证等)时,凡没有直接文献—传播学证据证明的结论,都只能视为"猜想"或"假说",不能作为定论,更不能把这种"假说"作为下一个结论的证据来使用,以致使得有关研究结论成为一大堆"假说"。今天的通俗小说研究存在着太多这类"假说"。而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记载《水浒传》流传信息的是李开先的《词谑》,从中可以分析出《水浒传》成书和流传的确定时间在明嘉靖三年至九年之间(1524-1530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元末明初。
邓雷[6](2017)在《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吁简本《水浒传》研究以来,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然而关于简本《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依然很少,不少简本《水浒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更不必说对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将京本忠义传、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二刻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八卷本、三十卷本等十六种简本基本收集齐全的情况下,对诸简本进行系统划分,诸如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属于嵌图本系统,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属于嵌图本后续本系统,基本以系统为单位,以系统底本的刊刻时间为轴,对诸种简本逐一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仅对单一的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与其他的版本进行比对,力求将其置于整个《水浒传》版本链条中进行研究。通过细致的文字校勘、精确的数据分析以及详尽的文本比对等方法,对诸简本的版本系统进行判别,梳理版本源流,归纳版本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对之前不少未受关注的简本《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如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等。其二,对所有的《水浒传》简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其三,使用传统文字比勘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冯雅[7](2017)在《《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界的重大课题,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及走向世界的过程。《水浒传》作为一部广为人知的中国古典名着,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而要涉及《水浒传》在海外传播情况的研究,最先译介《水浒传》的日本,是必须首先提到的国家。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其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汉之交迄今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就形式而言,两国人员往来受大海阻碍,书籍成为接受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是对《水浒传》在日本传播情况的综合论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水浒传》的译介、再创作和研究情况及《水浒传》在日本通过绘本、游戏、影视剧和动漫的多元化传播情况进行历时性和专题性的归纳、总结、分析和讨论,探究中日文学交流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本论文采用了既重理论研究,又重个案分析;既重宏观把握,又不失微观探索的写作方法,力争做到论点可靠,论证充实。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水浒传》传入日本的时间、途径和传入后出现的江户时期“水浒热”现象,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章选取《水浒传》训读本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冈龙城的《标注训译水浒传》和幸田露伴的训译本《国译忠义水浒传全书》二书为研究对象,兼论被称为战后译界“两座巨峰”的吉川幸次郎和驹田信二的现代日译本。通过对《标注训译水浒传》和《国译忠义水浒传全书》两书训译方法、训译特点、训译异同性等方面的考察,来归纳各自在训译技巧上的得失。与此同时,结合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社会全面西化、文化上东西碰撞的特殊时代背景,从语义学、文体学角度来探讨平冈龙城和幸田露伴的两个训译本在充当《水浒传》在日传播媒介的价值所在。注重将《水浒传》的译介和研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考察,使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第三章论述了《水浒传》传入后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研究和跨文化传播为基础,辅以文学翻译理论,文化理论等,重视原典材料,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际作品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讨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吉川英治的《新·水浒传》和北方谦三的《水浒传》。第四章以专题性的形式梳理和客观介绍了日本的《水浒传》研究成果。笔者赴日访学期间,走访各大图书馆和相关研究机构及相关学者,将近年来日本的《水浒传》研究历史进行系统归纳,希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学者,以期为我国水浒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第五章论述了《水浒传》在日本的的多元化传播,从日本的绘画、戏剧、影视、动漫,电子游戏以及传统民俗活动中都能看到《水浒传》的存在。展示了日本人民对于《水浒传》的热爱,也展现了《水浒传》作为一部古典名着持久的文学魅力与生命力。任何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被接受者接受之后才算最终完成,《水浒传》传入日本后主要以翻译、改编、研究等方式进行传播,印刷品、舞台、影视等便构成了其主要传播媒介。从时间上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水浒传》的传播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水浒传》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状况有时强,有时稍弱,而且每个时期的重点也各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社会和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日本民族的精神需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日本民族在长期的自我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岛国民族特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所以无论中国文学对其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都会自然地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审慎地取舍。他们虽以《水浒传》为原典进行了一系列的翻译和再创作,但每部作品都印有日本的痕迹。同时为迎合大众情趣和市场运营对《水浒传》的翻改也五花八门,有的缺少对原着的尊重,使没有阅读过《水浒传》的日本读者产生偏误,这种传播内容已打破甚至是毁灭了原着的本貌,如何打破这种被动传播值得我们思考。
邓雷[8](2015)在《无穷会本《水浒传》研究——以批语、插图、回目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无穷会本《水浒传》在《水浒传》版本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上承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下开大涤余人序本、袁无涯本。通过对无穷会本《水浒传》批语、插图、回目的研究,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涤余人序本、袁无涯本的底本为无穷会本;无穷会本的刊刻时间晚于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钟伯敬本(或它们的底本),而其底本可能是天都外臣序本或者与天本接近的本子;无穷会本的插图所袭用的是容与堂本的插图,而现今所存国家图书馆藏容与堂本的插图并非是初版完整的插图。
刘玄[9](2015)在《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文中认为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现存6种不同版本,这6种版本都是在《水浒传》评点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版本。其中,除芥子园本和文杏堂本外,其他4种版本都曾被学者推测为李卓吾原评本。由于材料缺乏,继往研究对李卓吾评本的版本流变及关系等问题均无定论,但如果将6种李卓吾评本作为一个整体的版本问题和文化现象来考察会发现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张杰[10](2015)在《谈谈郭武定本和繁本系统的两个支系》文中研究说明一今存《水浒传》的各种版本中有郭武定本吗?我们的回答是,没有,郭武定本的原本没有流传下来。既然郭武定本的原本并没有流传下来,那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事实上,每一部优秀的古代长篇小说流传至今,往往都会产生数百种变化各异的版本。但是当我们研究这部小说的版本源流关系时,的确有一部分版本在这部小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因为位置的重要性,被我们特别的关注。当然,很遗憾,古代长篇小说的大多数版本都不曾流传下来,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而幸存下来的版本只占很小的比例。虽然位置重要的那些版本或许也没有流传下
二、《水浒传》无穷会藏本初论──《水浒传》版本探索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浒传》无穷会藏本初论──《水浒传》版本探索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聚焦经典 |
(一)1954—1963年 |
(二)1980—2019年 |
(三)小结 |
二 凝视文本 |
(一)白话小说研究 |
1.1954—1963年 |
2.1980—2019年 |
3.小结 |
(二)文言小说研究 |
1.1954—1963年 |
2.1980—2019年 |
3.小结 |
三 拓宽视域 |
四 结语 |
(2)《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水浒传》汉文版本概况 |
第一节 12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
第二节 10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
第三节 7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
第二章 12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
第一节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一、版式特点 |
二、底本来源 |
第二节 喀左档案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一、版式特点 |
二、底本来源 |
第三节 赤峰民委古籍办公室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一、版式特点 |
二、底本来源 |
第三章 10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
第一节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一、版式特点 |
二、底本来源 |
第二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一 |
一、版式特点 |
二、底本来源 |
第三节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第四章 7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
第一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二 |
一、版式特点 |
二、序文及跋文内容 |
第二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全图式《水浒传》插图的分类及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图式《水浒传》插图的分类 |
二、容与堂本系统插图考 |
1.国容本插图 |
2.三大寇本插图 |
3.石补本插图 |
4.三十卷本插图 |
5.天容本插图 |
三、钟伯敬本系统插图考 |
1.钟伯敬本插图 |
2.英雄谱本、二刻英雄谱本插图 |
3.十卷本插图 |
四、大涤余人序本系统插图考 |
1.涤序本、芥子园本、三多斋本插图 |
2.全传本、全书本插图 |
(4)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5)文献—传播学方法是解决通俗小说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6)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 |
第一章 简本《水浒传》祖本探考 |
前言 材料的择取 |
第一节 祖本引首诗与回末诗的问题 |
第二节 祖本分回的问题 |
第三节 祖本回数的问题 |
第四节 祖本分卷以及卷数的问题 |
第五节 简本祖本与繁本关系的问题 |
第六节 祖本第九回的问题 |
第七节 从引首诗看简本祖本田王故事的品质 |
第二章 《京本忠义传》的研究与思考 |
第一节 前人关于《京本忠义传》的研究 |
第二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歧路与困惑 |
第三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版本启示 |
第三章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种德书堂本与容与堂本比对研究 |
第三节 种德书堂本中的田王故事 |
第四章 插增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插增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卷数、回数、回目比对 |
第三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插图、插图标目比对 |
第四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正文比对 |
第五章 评林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评林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轮王寺本与内阁文库本研究 |
第三节 评林本中的余呈问题 |
第四节 评林本的编辑问题 |
第六章 英雄谱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英雄谱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疑 |
第二节 刘世德先生关于初刻、二刻英雄谱本的研究以及补遗 |
第三节 钟伯敬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
第四节 评林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
第七章 嵌图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嵌图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
第二节 嵌图本《水浒传》四种的研究 |
第三节 嵌图本与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的研究 |
第四节 嵌图本与其后续本的研究 |
第八章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陈枚与《水浒传》 |
第三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回目研究 |
第四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
第九章 三十卷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
第二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图像与标目研究 |
第三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
结语 |
附录 |
一、简本《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
二、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辑录 |
主要参考书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后记 |
(7)《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水浒传》东传日本 |
第一节 《水浒传》的传入 |
一、传入时间 |
二、传入途径 |
第二节 江户时期的“水浒热” |
一、和刻本、初译本、注解书的出现 |
二、《水浒传》与江户文学 |
第二章 《水浒传》的日译本研究 |
第一节 精训细译的平冈训译本 |
一、《标注训译水浒传》 |
二、平冈龙城的精训细译 |
第二节 雅俗折衷的露伴训译本 |
一、《国译忠义水浒传全书》 |
二、幸田露伴的雅俗折衷 |
第三节 走向现代的日译本 |
一、通俗易懂的吉川日译本 |
二、正统准确的驹田日译本 |
第三章 《水浒传》在日本的再创作 |
第一节 《水浒传》影响下的日本文学作品群 |
一、翻案作品 |
二、翻改作品 |
三、同名异实型作品 |
第二节 曲亭马琴与《南总里见八犬传》 |
一、曲亭马琴与《水浒传》 |
二、《南总里见八犬传》与《水浒传》 |
第三节 吉川英治与《新·水浒传》 |
一、吉川英治及其《新·水浒传》创作 |
二、《新·水浒传》与《水浒传》 |
第四节 北方谦三与《水浒传》 |
一、北方谦三及其《水浒传》的创作 |
二、北方版《水浒传》与《水浒传》 |
三、褒贬不一的北方版《水浒传》 |
第四章 日本的《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水浒传》的版本研究 |
一、对刘兴我刊本和藜光堂刊本的研究 |
二、对《英雄谱》的研究 |
三、对《文杏堂批评水浒传》的研究 |
四、对《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的研究 |
五、对容与堂本的研究 |
六、对李玄伯藏本的研究 |
七、幸田露伴的《水浒传》版本研究 |
第二节 《水浒传》的文本研究 |
一、对《水浒传》主题的研究 |
二、对《水浒传》人物形象的研究 |
第三节 对《水浒传》成书及作者的考证 |
一、关于《水浒传》成书的研究 |
二、《水浒传》作者的研究 |
第四节 对《水浒传》语言的研究 |
一、对《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的研究 |
二、对《水浒传》的语言学研究 |
第五章 《水浒传》在日本的多元化传播 |
第一节 绘本 |
一、19 世纪日本水浒绘本的流行 |
二、20 世纪日本水浒绘本的再创作 |
第二节 戏剧与影视剧 |
一、戏剧(歌舞伎) |
二、影视剧 |
第三节 动漫游戏中的《水浒传》 |
一、横山光辉版《水浒传》 |
二、对梁小龙版《漫画水浒传》的接受 |
三、《水浒传》动漫游戏与青少年亚文化 |
第四节《水浒传》在日本的其他传播样式 |
一、睡魔祭传播中的《水浒传》 |
二、刺青文化传播中的《水浒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日本与《水浒传》相关的研究论文目录(1951-2017) |
附录二 《水浒传》日译本一览表 |
附录三 日本所藏《水浒传》一览表 |
后记 |
(8)无穷会本《水浒传》研究——以批语、插图、回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穷会本《水浒传》批语研究 |
二、无穷会本《水浒传》插图研究 |
三、无穷会本《水浒传》回目研究 |
(一) 回目与天、容、钟三本的有差别, 与涤、袁本相同, 详见下表1: |
(二) 回目与天、容、钟三本相同, 与涤、袁本有差别, 详见下表2: |
(三) 回目与天、容、钟、涤、袁本均有差别, 详见下表3: |
(四) 天、容、钟、穷、涤、袁本总目与分目不同, 详见下表4: |
(9)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容与堂本 |
二、新安原刻本《忠义水浒传》、李玄伯藏本《忠义水浒传》、遗香堂本《忠义水浒传》 |
三、芥本《忠义水浒传》 |
四、袁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 |
五、无穷会藏本《李卓吾先生评点忠义水浒传》 |
六、文杏堂刻本《文杏堂批评水浒传》 |
四、《水浒传》无穷会藏本初论──《水浒传》版本探索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J]. 竺青. 中国文化研究, 2021(01)
- [2]《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D]. 齐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全图式《水浒传》插图的分类及源流考[J]. 邓雷. 明清小说研究, 2020(02)
- [4]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A]. 邓雷. 《水浒争鸣》(第十七辑), 2018
- [5]文献—传播学方法是解决通俗小说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例[J]. 王齐洲,王丽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03)
- [6]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D]. 邓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7]《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研究[D]. 冯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8)
- [8]无穷会本《水浒传》研究——以批语、插图、回目为中心[J]. 邓雷. 东方论坛, 2015(05)
- [9]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J]. 刘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谈谈郭武定本和繁本系统的两个支系[A]. 张杰. 水浒争鸣(第十六辑),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