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越南语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被,比较
汉语越南语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PHAM,PHUONG,LINH(范芳玲)[1](2018)在《越南语“b(?)”、“(?)”与汉语“被”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和汉语深刻地影响着越南文化和越南语。在语言方面,有很多古代汉语词汇被引入到越南语之中,这些汉语词汇在越南语里有另一种特定的读音(越音),被称为“汉越词”。其中有“b(?)”和“(?)”(“b(?)”是汉语“被”的汉越词,“(?)”是汉语“得”的汉越词)。汉语“被”和被字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虽然“b(?)”是汉语“被”的汉越词,但现代汉语中“被”的用法与现代越南语的“b(?)”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除了绪论和结语以外,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现代越南语“b(?)”、“(?)”和现代汉语“被”的词性、特点,概述越南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第二部分:对越南语在句中表示被动意义的“b(?)”、“(?)”与汉语“被”进行比较。本章分别对越南语的“b(?)”和“(?)”、汉语“被”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叁部分:介绍越南语“b(?)”和“(?)”的主动用法。因为“b(?)”和“(?)”的语义色彩不同,所以分别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分析。汉语“被”的用法中不包括越南语“b(?)”、“(?)”的主动用法,这是两者的不同点之一。第四部分:在第一、二、叁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越南学生习得汉语“被”的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艳芬[2](2018)在《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特点探究(与汉语反义复合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南语反义复合词是指由两个在语义范畴内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越南语反义复合词在越南语复合词体系乃至词汇学体系中是一类特殊的词汇,该特殊性可在其特点和数量上得以体现,其中包括构词,词源和词性特点。由于汉语和越南语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因此汉、越反义复合词的对比极具意义。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和越南学界对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系统研究较少,这为笔者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但因资料的缺少,对笔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本论文以越南语反义复合词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统计法对该类词进行了数据搜集,经统计共有127个越南语反义复合词(数据源自《越南语词典》,岘港出版社,2011年)。此外,还采用了描写、对比等方法对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并与汉语反义复合词比较。论文共3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理由,研究目的、任务、对象、方法,研究现状及论文框架。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支撑,主要对反义词、复合词、反义复合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章通过构词、词源和词性来分析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特点。第叁章从构词、词性和语义等方面对汉语和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特点展开对比研究。最后是结语。从理论上,本论文丰富了越南语词汇的理论系统,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了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本质特点;从实践上,本论文为越南语教学研究以及正确使用越南语词汇提供了依据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黄素源[3](2016)在《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句是存现句最典型的一种。对于这种特殊的句子,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本文力图将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CAU TON TAI)的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赵雪艳[4](2015)在《汉语与越南语名量词的构型法和构词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汉语和越南的名量词在数量上非常丰富,尽管两国对名量词的叫法不一,在越南语中叫副名词或单位名词,但是他们在两种语言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称量。本论文将对越南语和汉语名量词的构型法和构词法进行对比,揭示两国名量词在构型法和构词法的异同。(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18期)
赵雪艳[5](2015)在《汉语和越南语不定量集合量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色之一,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其量词也非常丰富,名量词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越南语的属性虽然没有定论,但是也像汉语一样有很丰富的名量词,且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和越南语的不定量名词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16期)
潘黄英[6](2015)在《汉语“去”和越南语“di”(去)的语义演变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去"和越南语"di"(去)的语义演变路径,发现二者语义演变的过程存在共性,它们语义的虚化都与空间位移有关,不同的只是语义的具体和抽象程度以及着重过程还是着重结果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语和越南语之间存在一定的接触关系。(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14期)
黄素源[7](2014)在《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义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句是存现句最典型的一种。对于这种特殊的句子,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本文力图将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CU TN TAI)的语义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第六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7-18)
黄素源[8](2014)在《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义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句是存现句最典型的一种。对于这种特殊的句子,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本文力图将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CAU TON TAI)的语义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阮文孝(NGUYEN,VAN,HIEU)[9](2014)在《汉语与越南语重迭词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迭在汉语词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包含了形容词、动词、副词等的迭音形式,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其中,形容词迭音形式的数量最多,内部结构形式多样和语用复杂构成了一个带有丰富的表达和描写系统,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越南语和汉语迭音词构造方式、语音和语义特点进行比较研究。语义方面,汉越语的迭音词大都是用来描写事物,使其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但是,同样的AA式迭音词形式,汉语表示程度加强而越南语可能是用来表示程度减弱也可能用来表示程度的加强。例如汉语说“小小”意思是“很小”,越南语“nh6”和“t9o”翻译成汉语时都用“小”来表示,当说直译为“小小”,意义为“有点小”表示程度减弱,说直译也为“小小”,意义却为“很小”,表示程度得到加强。汉语里则不存在这样的区别。另外,越南语还具有独特的重迭形式:同一个词根可以通过重迭方式造出新的词语。例如:同样是词根(冷),当与“leo”相结合成为“是形容天气或气氛的“冷清”;当与相结合成为却多用来形容一种性格或一种表情,意思是“冷淡”/“冷漠”。语义上有着相连,但表达的对象不一样。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广,汉语成为越南的重要第二语言之一,而现在的中国学习者对越南语也越来越感兴趣。因此我们对越南语和汉重迭词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两种语言中重迭词的异同,从而使学习语言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3)
徐碧叶(Bich,Diep,Tu)[10](2014)在《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的认识中,“可能”是一个显然存在的概念范畴。这种范畴投射到语言中来,以一定的语言结构来反映,造成了语言中的能性范畴。这种语义句法范畴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句法形式,我们把表达能性范畴的句法结构称为能性结构。普遍的语言调查表明,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是用助动词来表达能性范畴。汉语和越南语也不例外,都是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范畴,但除了这种结构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段,即可能补语“V得/不C”,越南语也使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即用副词做为一种能性情态的标记(本研究中记为M),放在动词后面,构成“V+M”结构来表达可能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分析和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结构的基础上来揭示两种语言的能性范畴在句法形式方面的异同表现,并力求解释造成每一种语言内能性结构的相同和特殊的原因,最后从比较得出的结果来对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结构教学提出建议。论文重点内容共五章,全文分为叁个主要部分:引言、五章主要内容及结论部分。引言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限定研究对象、研究的意义、现状、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及论文的创新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语料的来源。第一章阐明有关能性范畴的一些重要内容,第一节介绍范畴理论和能性范畴的划分及其句法形式表现;第二节主要分析能性范畴的含义和属性并说明能性结构和能性范畴之间的有机、密切的关系;第叁节和第四节依次介绍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范畴及其句法形式的表现;第五节对汉语和越南语能性结构之异同做出初步的划分,为后面第二章和第叁章的对比做出基本框架。第二章分析汉语和越南语共同具有的表达能性范畴的句法形式:“助动词+VP”,先对比汉越能性结构的肯定式,再对这种结构的否定式和极性问、反问句形式进行比较以阐明同样一种能性结构在两种语言内不同的句法功能和每个能性助动词所能表达的语义次类。第叁章分析汉语的特殊能性结构“V得/不C”和越南语“V+M”结构,尤其是越南语的“(khong)V(+C)+duoca"。本章把分析这两种结构的句法和语义作为基础来建立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对“V得/不C”和“V+M”在汉语和越南语里共同表现的一种特征,即否定式的优先性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以揭示这两种结构“异中有同”的现象。第四章从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其异同表达方法来看语言共性和语言接触的产物。两种语言里都使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意义的现象表明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可能”具有共同的感知方式,并用语言像似性来“临摹”这种现实,构成语言中的能性结构。本章还从汉语和越南语在发展过程中的接触现象来力求解释汉语和越南语除了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范畴之外,为何各自还自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结构来表达这种范畴。第五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是对越汉语能性结构教学的建议,第二节是对中越南语能性结构教学的建议。结论部分先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能性结构的异同,之后浅谈本研究的一些存在和未来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01)
汉语越南语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越南语反义复合词是指由两个在语义范畴内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越南语反义复合词在越南语复合词体系乃至词汇学体系中是一类特殊的词汇,该特殊性可在其特点和数量上得以体现,其中包括构词,词源和词性特点。由于汉语和越南语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因此汉、越反义复合词的对比极具意义。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和越南学界对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系统研究较少,这为笔者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但因资料的缺少,对笔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本论文以越南语反义复合词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统计法对该类词进行了数据搜集,经统计共有127个越南语反义复合词(数据源自《越南语词典》,岘港出版社,2011年)。此外,还采用了描写、对比等方法对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并与汉语反义复合词比较。论文共3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理由,研究目的、任务、对象、方法,研究现状及论文框架。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支撑,主要对反义词、复合词、反义复合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章通过构词、词源和词性来分析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特点。第叁章从构词、词性和语义等方面对汉语和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特点展开对比研究。最后是结语。从理论上,本论文丰富了越南语词汇的理论系统,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了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的本质特点;从实践上,本论文为越南语教学研究以及正确使用越南语词汇提供了依据和实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越南语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PHAM,PHUONG,LINH(范芳玲).越南语“b(?)”、“(?)”与汉语“被”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8
[2].刘艳芬.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特点探究(与汉语反义复合词比较)[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3].黄素源.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的比较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6
[4].赵雪艳.汉语与越南语名量词的构型法和构词法比较[J].读书文摘.2015
[5].赵雪艳.汉语和越南语不定量集合量词比较[J].读书文摘.2015
[6].潘黄英.汉语“去”和越南语“di”(去)的语义演变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2015
[7].黄素源.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义比较研究[C].第六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8].黄素源.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义比较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4
[9].阮文孝(NGUYEN,VAN,HIEU).汉语与越南语重迭词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0].徐碧叶(Bich,Diep,Tu).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