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堂“教学主线”设计的实例课
摘要: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体验与参与,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来做事情,通过学习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主线;教学设计
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忘我陶醉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与学生共享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积极忘我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趣味无穷。上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上这样的课是一种创造,上这样的课更是一种快乐。然而,英语课堂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初中学生喜欢热闹,更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设计出完整清新、简约流畅的有与课堂主题有关的教学主线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一堂课,就是一个连贯的故事,或者是一个个相互有联系的小故事,甚至有时候学生自己就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思维插上一双双隐形的翅膀,让故事更有创意,带着他们在创新愉快的学习天空里飞翔。一堂有教学主线的课,可以使课堂充满趣味,让“畅想”走进英语课堂,让“乐学”成为每个学生的愿望,把课堂变成师生思想文化交流的场所、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摇篮。
上学期,笔者有幸聆听了严老师的一堂课,使笔者对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及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笔者明白:优质的英语课,应该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环节应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学主线”,就像是一根“风筝线”,学生则好比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教师只有抓住了这根“风筝线”,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包括体势语),一步一步点拨学生的心智,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在广阔的天地感知体验所学语言,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运用语言,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笔者聆听的是《(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12第二课时,严老师以“国外文化之旅”为“主线”,借“导游”之口,比较中国、美国、哥伦比亚、瑞士及英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人们待人接物的不同态度,展开各种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模拟的旅游空间。
下面我们将分六个情景描述该堂课六个不同的画面。
情景一:热身
严老师用“头脑风暴”游戏导人新课。该游戏起到了激活旧知,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尽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游戏的具体操作是由教师给出国家名称,让学生进行联想,说出与该国家名称有关的词或句子。如:
ChinaChinesechopstickstheGreatWallBeijingPeopleinChinaaresupposedtoshakehandswhentheymeetforthefirsttime.
通过以下问答,为“文化之旅”作好铺垫,引导、鼓励学生列出“旅行”前必做之事。
T:Inwhatwaycanweknowmoreaboutthesecountries?
S1:We’resupposedtogothere.
T:Wouldyouliketogotosomeforeigncountrieswithme?
S1:Yes,I’dloveto.
T:Butwhatareyousupposedtodobeforetraveling?
情景二:文化之旅之始
说完承上启下的句子以后,严老师就在幻灯片上展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几张图片,如天安门、颐和园、故宫、长城、北海公园等,利用图片,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继而倾听北京“导游”对北京的简要介绍,融目标语和文化为一体,体现了“学语言即学文化”的英语教育理念。
通过显示北京导游照片,旨在创设模拟情景,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的真实性。这里,似乎超越了我们常常在说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常态,而让我们感受到第三种“主体”的存在——“以语言为主体”,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在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学习的知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要借助教师的声音,学生注意的不是教师或者自己而是语言。当这种“主体”为自己说话时,教师和学生更可能进入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会瓦解于学生或教师的自我之中,而且知道要对核心的主体负责。北京导游介绍如下:
Hello,everyone!I’mLiXiaohong.WelcometoBeijing.TodayI’dliketotellyousomethingaboutBeijing.Beijingisacitythatalmosteveryoneenjoys.Firstyou’resupposedtovisitTian’anmenSquare.Therearemanyoldandmodernbuildingsaroundit.Thenyou’resupposedtohavealookattheTempleofHeaven.It’soneofthegreatestplacesinBeijing.Tothenorthofthecity,isoneofChina’smostfamoussights,theGreatWall.You’resupposedtoseeanothertwoplaces.TheyaretheSummerPalaceandtheWesternHills.BeijingHutongisveryinteresting.You’resupposedtovisitHutongwhenyouareinBeijing.IfyouhaveafriendinBeijing,don’tforgettovisithim.Butpleaseremember:You’resupposedtotakesomelocalproductswithyouwhenyouvisithim.Ofcourse,you’resupposedtocallhimbeforevisitinghim.It’sOKifyouarealittleearlierorabitlater.Ihopeyouwillhaveagoodtime.Thanks.
听完“导游”介绍,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听力效果,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目标语。紧接着,显示美国导游的照片,并随机播放美国国旗、国徽及明显具有美国特征的名胜图片,如:金门桥,自由女神像等。以下为美国导游的介绍:.
Hi,I’mTinaSmith.Ithinkyourcustomsareverydifferentfromours.SoI’mgoingtotellyousomethingaboutthecustomsinAmerica.Ihopetheycanhelpyouenjoyyourselveshere.MaybeyouwanttopracticeyourspokenEnglish,butwhenyoutalkwiththem,you’renotsupposedtotalkaboutpeople’spersonalthingssuchasage,marriage,payandsoon.Ifyourfriendheregivesyouagift,you’renotsupposedtoaskabouttheprice.You’renotsupposedtoaskquestionslike“Whereareyougoing?”or“Wherehaveyoubeen?”.Whenyoueatintherestaurant,you’resupposedtotalkquietly.Childrenarenotsupposedtoruneverywhere.Besides,wecounteveryminute.Whenyouareinvitedtoafriend’shouse,you’resupposedtobeontimethoughit’sOKifyou’realittlelater.Butyou’renotsupposedtoarriveearlier.Ifyouwanttovisityourfriend,you’resupposedtomakeaphonefirst.That’sall.
美国导游“介绍”后,教师很自然地提出两个体现美国文化的问题“询问年龄”和“守时观念”。问题如下:
1.CanyouaskanAmericanthequestion“Howoldareyou?”?
2.HowwillyourAmericanfriendfeelifyouarriveearlier?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渗透最基础的美国文化。新知的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多听多感知,然后让学生学着表达,最后达到自由交流,顺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境界。有了中美导游的“介绍”,语言的输入得到了保障,为随后的语言输出做了必要的准备,更为随后的小组讨论,比较中美两国文化、风俗等的不同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景三:阅读和比较
小组讨论中美文化不同后,请个别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接着,从“听”转向“读”,进一步输入目标语,让学生了解哥伦比亚和瑞士两国人们对“人”对“事”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从小组讨论到阅读,从阅读到结对对话比较中哥和中瑞文化,教师始终“牵”着那根“风筝线”,“放”还是“收”,按学生接受的情况而定。但不管“放”,还是“收”都没有离开那条“国外文化之旅”的教学主线。
用阅读和比较的方法处理3a部分,通过阅读比较哥伦比亚和瑞士两国人对beingontime,visitingafriend’shouse,makingplanswithfriends等三方面的态度和观点。该活动的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吸收目标语的“营养”,并能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活动期间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营造了“互动、开放、创造”的课堂氛围,教师放手给学生主动权,初步落实目标语输出任务。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一切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情景四:文化之旅之终
在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操练目标语以后,严老师设置了国外文化之旅的最后一站——英国站。这一步骤的设计不仅仅为了了解英国的文化习俗,而是想通过以英国笔友Tom为“桥梁”,把学生“引渡”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来,即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第四部分的教学任务。从模拟情景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情景,回到教室。教师利用手中的“风筝线”,把放飞的“风筝”收了回来。学生结束“国外文化之旅”,并通过帮助“英国交换生”Tom,熟悉中国课堂内外的习俗,达到熟练运用目标语的目的。在学生帮助Tom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在进行着中英两国文化习俗的比较,从而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特征并使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情景五:分享文化之旅之果实
分享“文化之旅”果实任务的设计,把目标语的学习落实到了书面表达。整堂课从“听、读”的语言输入发展到“说、写”的语言输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语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课堂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即能用所学目标语去完成各种任务。在这一步骤中充分体现了《(新目标)英语》的特点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在“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贯彻和应用。
学生根据下表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向全班汇报。
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生的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无论学生讨论时还是汇报时,都能顺利正确使用“besupposedto”目标语,每个活动或任务做到了有的放矢。
情景六:“脱口秀”表演
如果说本堂课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那么可以说在“脱口秀”这个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在这里,不但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发展了说的能力,而且再次让学生运用所学目标语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是学生心灵的窗口,也是德育教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同时,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教师显示四张不同情景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或两难境地。要求学生用We’re/I’msupposedto…;He/Sheissupposedto…;及We’renot/I’mnotsupposedto…;He/Sheisnotsupposedto…等目标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图片一:公共场所垃圾满地镜头。
图片二:水龙头没关镜头。
图片三:上学路上看到一骑自行车人被一辆卡车所撞,卡车司机逃之夭夭。
图片四:在公共汽车上,撞见小偷把手伸进乘客口袋。
令人可喜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个“学以致用”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正确使用目标语,还增加了不少让人惊喜的创新表述,并对以上种种有悖于社会道德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评判。最后,在知识与能力,做人和道德得到升华的同时,教师布置回家作业:用英语描写以上其中一个场景,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英语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正确思想得到形成和升华的场所。
一个“故事”或者说一个个“小故事”结束了,学生还在为回味“故事”的“余味”,想必读者也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严老师上课,笔者听课,不同的“咀嚼”回味之后,笔者觉得应该留下点什么。
七、教学反思
整堂课从“国内”到“国外”,再从“国外”回到“国内”,尽管最后的步骤进行得有点草率,只能以回家作业的形式进一步得到落实,下课铃声虽然响过,但学生的“余兴”好像还“未尽”,他们似乎还沉浸在“文化之旅”之中。
课堂气氛之活跃,学生状态之兴奋,参与劲头之积极是笔者课前所未曾料想到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课堂中的主人,教师创设的各种语境,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方法练习“听”“说”“读”“写”的机会,拓展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一般泛泛而上之课。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倡导体验与参与,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使用语言来做事情,通过学习文化,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们对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单的模仿,很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而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设计上不但自己要有创新精神,更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英语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所学课本的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并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每堂课必用的方法。事实告诉我们,知识只有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转化成为人生的智慧。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使命是在传递知识和训练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爱恩斯坦曾说过: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我们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就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教学主线的完整性
不管一堂课教学步骤的多少,教师自始至终要做一个“放风筝”的能手,“收、放”自如,更要懂得何时能“放”,何时能“收”。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时做必要的调正,但这样并不会影响整堂课的完整性。无论是“听”,还是“说”,还是反复操练,都是为了课堂“教学主线“的完整,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教学步骤的层次性
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应遵循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原则,一堂课的教学步骤要体现层次性,每一个新语言点的切入,首先要让学生多听多感受,然后慢慢引出新知,从机械模仿到根据情景操练,最后达到自由交流,表达自己思想的境界。不同层次的活动不仅仅是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由浅入深,还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思有所进,最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主线”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它的完整性和教学步骤的层次性,还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讲故事”或者“编故事”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减少语言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有时候,师生共同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讲,有事可做。而且我们应该懂得: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量化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要让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更需要学生内心的接受与感悟。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就是要做到如何使学生真正的接受与感悟。我们深知,英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融文化与语言教学也是增加语言学习趣味性的一种必要手段,如果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将英语看成肩负着中西文化融合与传播之重任的学科,那就不可能将英语课堂简单处理成纯知识体系记忆的课堂,全面的有效教学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戴咏梅.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努力筑造学习之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2).
[2]刘润清.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说起[N].中华读书报,2005.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兰江中学邮政编码: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