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孢配对论文-刘丽,田云

单孢配对论文-刘丽,田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孢配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蛹虫草,无性单孢子,虫草素,配对选育

单孢配对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田云[1](2016)在《蛹虫草无性单孢菌株的分离及其配对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菌株JW14-1和CW15为材料,分离出只具有交配型Ⅰ基因的无性单孢子和只具有交配型Ⅱ基因的无性单孢子,将这2种无性单胞菌株进行配对,通过测定虫草素含量对配对后的变异株进行选育,获得2株虫草素含量显着增加的优良变异菌株;进一步利用RT-PCR技术检测虫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虫草素含量高的菌株6号配对株中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低,而5′-nucleotidase基因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最高。该研究为蛹虫草的定向选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23期)

孟虎,边银丙,徐章逸[2](2014)在《单孢配对与体细胞不亲和反应在茯苓性模式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茯苓菌株L及其52个单孢菌株为材料,在考察了其菌落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孢菌株与其亲本L的对峙培养试验、单孢菌株间的配对试验、和表现为可和谐生长单孢配对交接处菌丝体与菌株L及2亲本单孢菌株的对峙培养试验。综合分析以上单孢配对交配反应类型和体细胞不亲和反应类型,选取B18和B20 2个典型可配对成功的菌株作为测试菌株,对剩下50个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2个茯苓单孢菌株中,含有2种配对可亲和的交配型因子,经X~2验证,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单孢菌株数量比例符合1:1。进一步以单孢菌株及单孢配对后交接处菌丝体为材料进行了子实体诱导,结果表明,分别含有2种不同交配型的49个单孢菌株在3个月内均未形成子实体,而从一些推测发生融合了的单孢配对菌丝体上诱导出了子实体。由此推测茯苓为二极性异宗结合蕈菌。(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3-21)

孟虎,边银丙,徐章逸[3](2012)在《单孢配对与体细胞不亲和反应在茯苓性模式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茯苓菌株L及其52个单孢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单孢菌株与其亲本L的对峙培养试验、单孢菌株间的配对试验、和表现为可和谐生长单孢配对交接处菌丝体与菌株L及2亲本单孢菌株的对峙培养试验。综合分析以上单孢配对和体细胞不亲和反应类型,选取B18和B20 2个典型可配对成功的菌株作为测试菌株,对剩下50个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茯苓单孢菌株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经x~2验证,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单孢菌株数量比例符合1:1。进一步以单孢菌株及单孢配对交接处菌丝体为材料进行了子实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52个单孢菌株在3个月内均未形成子实体,而从一些推测发生融合了的单孢配对菌丝体上诱导出了子实体。由此推测茯苓的性模式为二极性异宗结合菌。(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2-08-10)

姬建军[4](2012)在《杏鲍菇菌株间遗传差异分析与单孢杂交配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近年发展最快的一种集食药、保健功能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本研究以收集的生产上、推广应用的24个杏鲍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拮抗试验、栽培出菇试验、ISSR和SRAP分子标记对杏鲍菇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从中选择性状突出且互补的优良亲本,并选育出了明显优于亲本的新菌株。试验结果如下:拮抗实验结合I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在0.85时,可把供试菌株分为9类、第Ⅰ类:p1、p3、p6、p7、p8、p10、p11、p13、p17;第Ⅱ类:p23、p24;第Ⅲ类:p2、p4、p5、p9、p12;第Ⅳ类:p16、p19、p21;第V类:p14;第Ⅵ类:p15;第Ⅷ类:p18;第Ⅷ类:p22;第Ⅸ类:p20,拮抗实验和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很接近,说明分子标记可作为食用菌遗传差异分析的更有效手段。杏鲍菇栽培试验表明:24个在杏鲍菇栽培中,供试菌株都能正常出菇,其生物学转化率在第一潮菇中,50%以上菌株占14个,p22生物转化率最高,达到68.66%;同时对这些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在农艺性状上有互补性的优良亲本。通过拮抗实验、分子标记分析和栽培出菇实验,找出亲缘关系远及互补优势大的菌株进行单孢杂交配对。结果显示:13、22号菌株的菌丝长速快,第一潮转化率高,而9、15、16、17号菌株的外观形状比例恰当,其单菇平均重量在200g左右,但转化率较低,再结合其SRAP-ISSR组合标记聚类图,根据优势互补原则,最后选出8×15、9×15、13×15、15×22、16×22、17×22六组亲本组合进行单孢杂交育种亲本。为确保单核杂交育种的顺利进行,本论文进行了镜检单核菌丝,在杂交配对后通过镜检和拮抗实验,确定出6个组合杂交子代为配对成功的新菌株,从每个组合中选择一个菌株进行栽培实验,其分别编号为A、B、C、D、E、F。这六个菌株的菇型及生物学效率都明显优于亲本菌株,尤其是D、E、F的生物学转化率高于亲本菌株10-20%。(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4-20)

高新华,吴畏,钱国琛,崔星明,陈伟[5](2000)在《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单孢菌株配对后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与无性型产孢结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野生子实体分离的低代菌株“ C.m.H95-1”和“ C.m.H97-G6”的子囊孢子单孢,配对后产生了较大变异,31%和50%的配对菌株具有与亲本菌株相同的遗传特性,而且子实体形成能力及生物产量明显增加。配对菌株“ C.m.H97-2693”和“ C.m.H97-2627”的子囊孢子再配对后,几乎所有的再配对菌株不能回复到亲本菌株的生长型,其子实体的形成能力及生物产量也低于亲本菌株。实验的结果还表明,在PDA组合培养基1上,单孢及配对菌株的无性型产孢结构,对子实体形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00年S1期)

金建康,李兆兰[6](1994)在《鉴定侧耳属种的方法──胞外漆酶同工酶和单孢配对亲和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侧耳属8个形态种及待定种名的18个菌株的胞外漆酶(ECL)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其中的5个形态种及待定种名的3个菌株也分别进行了单孢配对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白黄侧耳、佛罗里达侧耳4个形态种的ECL同工酶酶谱相同,而凤尾菇、金顶侧耳、桃红侧耳、盖囊侧耳4个形态种有各自特定的ECL同工酶谱;从单孢配对行为分析,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白黄侧耳和佛罗里达侧耳为同一可交配群体,其性因子基因型多至11对复等位基因(A1B1—A11B11),该群体杂交种显示杂种性状稳定;而凤尾菇与上述4个形态种都存在着生殖隔离。结果表明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白黄侧耳和佛罗里达侧耳及18个待定种名的菌株都应属于糙皮侧耳生物种群。文中还对侧耳属种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单孢配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茯苓菌株L及其52个单孢菌株为材料,在考察了其菌落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孢菌株与其亲本L的对峙培养试验、单孢菌株间的配对试验、和表现为可和谐生长单孢配对交接处菌丝体与菌株L及2亲本单孢菌株的对峙培养试验。综合分析以上单孢配对交配反应类型和体细胞不亲和反应类型,选取B18和B20 2个典型可配对成功的菌株作为测试菌株,对剩下50个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2个茯苓单孢菌株中,含有2种配对可亲和的交配型因子,经X~2验证,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单孢菌株数量比例符合1:1。进一步以单孢菌株及单孢配对后交接处菌丝体为材料进行了子实体诱导,结果表明,分别含有2种不同交配型的49个单孢菌株在3个月内均未形成子实体,而从一些推测发生融合了的单孢配对菌丝体上诱导出了子实体。由此推测茯苓为二极性异宗结合蕈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孢配对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丽,田云.蛹虫草无性单孢菌株的分离及其配对选育[J].现代农业科技.2016

[2].孟虎,边银丙,徐章逸.单孢配对与体细胞不亲和反应在茯苓性模式研究中的应用[C].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4

[3].孟虎,边银丙,徐章逸.单孢配对与体细胞不亲和反应在茯苓性模式研究中的应用[C].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2

[4].姬建军.杏鲍菇菌株间遗传差异分析与单孢杂交配对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5].高新华,吴畏,钱国琛,崔星明,陈伟.北冬虫夏草(Cordycepsmilitaris)单孢菌株配对后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与无性型产孢结构关系[J].上海农业学报.2000

[6].金建康,李兆兰.鉴定侧耳属种的方法──胞外漆酶同工酶和单孢配对亲和性测定[J].江苏农业学报.1994

标签:;  ;  ;  ;  

单孢配对论文-刘丽,田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