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工程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工程学,课程体系,教材,课程内容
地震工程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爽,翟长海[1](2018)在《适合于中国课程体系的地震工程学课程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结构抗震相关方向的研究或工程设计需要有地震工程学的知识背景,地震工程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也是研究生阶段唯一的一门涉及地震学和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的专业基础性课程。文章通过对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相关方向的现有课程体系和地震工程学课程国内外主要书籍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地震工程学课程内容的建设建议。本研究可对我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中研究生地震工程学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波,宣越,刘洋[2](2015)在《浅谈地震工程学中的哲学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特别是近些年来,地震频发且不乏大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工程学作为服务于地震工程的一门学科,在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平安定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结合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观点,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地震工程学科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原理,并阐述了两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哲学思想在地震工程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5年19期)
陈熹,汪耀,王旸东[3](2013)在《浅谈地震与地震工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处于欧亚大陆东部,也位于两大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地震区域广阔而分散,地震频发且不乏大震,每一次地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必须进行进行两方面的工作:地震预报和地震工程两方面的工作,而地震工程学正是为地震工程工作服务的科学,本文旨在整合介绍地震及其危害,并阐述地震工程学的历史以及存在意义。(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3年14期)
章劲松,陈亮[4](2011)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与桥梁抗震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和抗震设计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将来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我国桥梁抗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和抗震设计思路进行了精要的阐述.(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章劲松,陈亮[5](2011)在《地震工程学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桥梁抗震设计和分析中,主要研究的是各种类型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抗震构造措施等,对地震工程学方面的理论研究甚少,从而导致地震学与结构抗震两者之间缺乏联系,脱离了地震谈抗震。近年来,随着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和抗震设计理论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地震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将地震学与结构抗震有机联系起来。(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马爱武[6](2010)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是一个新兴的理论框架,它力求超越传统的设计方法,从结构的安全性、功能性以及从所有投资者的经济性角度去阐述结构问题,已成为国外地震工程和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刊)》期刊2010年11期)
章勇[7](2009)在《科学减灾:30%的投入 100%的民生——专访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2006年发布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20世纪全球陆地面积的35%的7.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我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全球之首。我国的西南地区是频发地震的重要区域。身处西南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这次地震灾害,更深程度的引发了我国在防减救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局限的深入思考,更是对人生命底的谨慎思索。为此我们在2008年末,时值北京冬季难得的明媚晴日,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家属院,以反省的姿态走访了我国工程地震学的开创者胡聿贤院士。(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财富》期刊2009年01期)
王志斌[8](2008)在《地震工程学研究现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当前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就其研究内容、目的、意义、特点、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作了概括性的描述与评价,揭示了地震工程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指出了其出路与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08年03期)
王兰民[9](2008)在《《岩土地震工程学》一书介绍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95年Steven L.Karamer编着出版《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岩土地震工程学)和2002年Robert W.Day编着出版《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Handbook》(岩土地震工程手册)之后,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了由陈国兴教授编着的我国第一部岩土地震工程的专着《岩土地震工程学》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王兰民[10](2008)在《《岩土地震工程学》一书介绍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95年Steven L.Karamer编着出版《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岩土地震工程学)和2002年Robert W.Day编着出版《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Handbook》(岩土地震工程手册)之后,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了由陈国兴教授编着的我国第一部岩土地震工程的专着《岩土地震工程学》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地震工程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特别是近些年来,地震频发且不乏大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工程学作为服务于地震工程的一门学科,在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平安定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结合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观点,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地震工程学科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原理,并阐述了两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哲学思想在地震工程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工程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爽,翟长海.适合于中国课程体系的地震工程学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18
[2].王波,宣越,刘洋.浅谈地震工程学中的哲学思维[J].科技资讯.2015
[3].陈熹,汪耀,王旸东.浅谈地震与地震工程学[J].才智.2013
[4].章劲松,陈亮.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与桥梁抗震设计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章劲松,陈亮.地震工程学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6].马爱武.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
[7].章勇.科学减灾:30%的投入100%的民生——专访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J].中国科技财富.2009
[8].王志斌.地震工程学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建材.2008
[9].王兰民.《岩土地震工程学》一书介绍与评价[J].岩土工程学报.2008
[10].王兰民.《岩土地震工程学》一书介绍与评价[J].岩土工程学报.2008